【四屆】佛法與人生
學誠法師
非常感謝柏林寺常住,非常感謝淨慧大和尚,給我提供這麼一個機會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有關佛法方面的內容。佛法本來是修證上面的一種境界,是沒有辦法用語言表達清楚的。既然不能表達清楚,又要來說,這只是一種方便, 是爲了使大家從道理上有所認識。佛法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生命這一根本的問題,我今天要談的題目就是《佛法與人生》。
對于生命,我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們人的生命並不是父母生育我們的那一天才開始存在。因爲生命是無始無終的,它是久遠以來就存在的。可是我們一般人只能感受到今生的存在,卻不明白有前生,也有後世。我們今生能做人, 說明在過去生中我們造了做人的業。作爲人類的一員,每個人又各有不同,有男女、貧富、聰明與愚癡等等方面的千差萬別。這些都與我們前生造業有關系。所以,雖然同樣都是人,因爲過去生中造業不同,致使我們今生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境遇不同,人生的追求也不同。比如生活在偏遠地區的人們,經濟落後,在這種環境中,大多數人都是在單調中渡過一生。而生活在大都市裏的人們,各方面都很發達,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就多種多樣,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就千差萬別。
在人生的過程中,怎樣生活才是最真實,最有價值呢?以佛法的觀點來看, 只有按照佛法的道理去生活才是最有價值的。因爲比較世間的各種道理,佛法的道理是最究竟的,我們只有按照最究竟的道理生活,生活才會最真實、最有意義。如果我們不明白生活的道理,只是盲目地生活,那同禽獸又有什麼區別呢?
在現代社會中,有種說法,即做好人吃虧,易受人欺負。原因就是現在人的貪、瞋心日益加劇,比如現在的一些家庭,兄弟姐妹之間都鬧著要分家,做父母的雖然一心想使大家和睦相處,但卻無能爲力。因爲每個人考慮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不願多爲別人著想。
在古代,以儒家思想爲傳統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吃飯都很有規矩。首先坐座位就很有規矩,先長輩,後晚輩。吃飯時,如果長輩沒有吃,晚輩是不敢先吃的。有了這樣的規矩,一家人才容易上敬下和,和睦相處。而我們現代人的家庭,別說一家人很有規矩地坐在一起吃頓飯,就是不講規矩一家人全能湊齊地吃頓飯也是很難。因爲現代人的生活,大多數的人都是各忙各的,各顧各的,應酬多了,交際多了,唯獨顧家的時間少了。家庭的建立是爲了安頓,如果沒有了安頓感,家庭的意義也就不複存在了。現代的家庭,不和睦的多,不孝順父母的多,離婚率高,有婚外戀的多,種種的內憂外患,都是我們的貪、瞋心加劇的直接反應,都是我們缺少規矩,缺少對別人尊重的直接後果。
好的規矩的培養是從家庭開始的,尊重別人也是從尊重家人開始的。所以,我們學佛就要從孝順開始。作爲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盡責任、義務,就更不用指望他對社會、對其他人盡責任、盡義務了。父母對于我們的恩德, 可以說是恩重如山。如果沒有父母的養育之恩,也就沒有我們今天的一切。所以,修行就是要從孝順父母開始,從尊重家人開始。
在家庭中,許多人只考慮個人的利益。在社會中,這種自私自利的表現更爲嚴重。比如在單位中,有的人爲了得到領導的重用,絞盡腦汁巴結領導,對領導說奉承話。而對一般同事,則冷冷相待,甚至排擠打擊。個人欲望的日益膨脹,造成今天社會風氣的日趨惡化。
說到民族,在我們整個地球上,有兩千多個弱小民族已經絕迹了。說到國家,在我們整個人類的曆史中,每個國家的興亡、離合,都離不開權力之爭、利益之爭。國與國之間爲了既得利益,更是巧取豪奪,紛爭不斷,乃至大規模的武力戰爭,無論是國家也好,民族也好,還是單位或家庭,隨著時間的推移,都在不斷地變化著,從不固定,也不永恒,永遠都是無常的。
另外,隨著地球氣候的增溫,許多的微生物沒有辦法活下去,逐漸地消亡了,又有許多新的微生物適應這樣的氣候,不斷地産生出來。這說明地球上現在的業報已經不適于消亡的那些微生物生存,而適于新生的這些微生物的生存。現在地球的最高氣溫在叁、四十度之間,還適于我們人類生存,一旦地球的氣溫高達六、七十度時,我們人類生存也要從地球上消亡了。但這種消亡並不是斷滅,人類會隨著自身的業力投生到適合其生存的其他星球上去。
我們因爲同樣的業報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但每個人又有每個人不同的業報和障礙。我們每天爲什麼會煩惱?是因爲我們沒有解脫。沒有解脫的原因,是由于我們的身體障礙著我們不得自在。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爲了獲得解脫。要想解脫,就要學會放下。放下心裏的煩惱,放下身體的困擾,以及放下身外的一切。學佛的目的是爲了放下,而不是爲了得到。現在,許多學佛的人就是抱著想得到什麼的念頭。比如想升官發財,想長生不老,那就完全錯了。人的身體總有一死,如果想得到什麼,終究也是一無所得。總想得到什麼,就總有障礙,總有牽挂,就總也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所以要想解脫,要想學會放下,就要依靠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就會産生種種煩惱。
有個故事,說有位老婆婆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賣雨傘的,二兒子是賣鞋的。這位老婆婆整天的愁眉苦臉。後來有位法師問她:“老媽媽,因爲什麼事你整天這麼愁眉苦臉?”老婆婆說:“我的問題很嚴重,根本沒有辦法解決,跟你說了也沒用。”這位法師就勸慰她,讓她說說看。老婆婆在法師的再叁勸說下,才訴出苦衷:“我的大兒子是賣雨傘的,如果總晴天,雨傘就賣不出去。我的二兒子是賣鞋的,如果總下雨,就沒有人出來買鞋子。爲了這個,我既怕下雨,又怕晴天,你說我苦惱不苦惱?”法師就告訴她:“你應該這樣想:下雨的時候, 你要爲大兒子高興,因爲大家都來買他的雨傘。晴天的時候,你要爲二兒子高興,因爲大家可以來買他的鞋子。”聽法師這樣一講,老婆婆一下子豁然開悟。從此,無論是晴天還是下雨,老婆婆總是樂滋滋的。這個故事只是一種比喻。其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類似這樣的現象常常出現,只是我們身在其中往往沒有覺察。比如說,桌子上放著一個茶杯,小孩子來拿,一不小心掉在地上,杯子打碎了。這時大人來了,看見杯子被打碎了,不由分說,就把小孩子痛斥一頓。由此,這個小孩子就能得出一種錯誤的觀念:不能把杯子打碎了,打碎了杯子是會挨罵的。這不但給小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傷害,而且還可能引起家裏大人的意見不一致,繼而招惹出更大的煩惱。如果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就不會這樣處理問題,他會告訴小孩子,你應該學會小心做事,如果不小心,杯子裏要是有開水,掉下來就會燙傷你,杯子打碎了,弄不好還會把你紮傷。同樣是面對一件不太好的事情,有智慧的人卻可以把它轉化爲好事,讓它成爲一種對人有益的經驗;沒有智慧的人卻會因此起煩惱,由一個很小的煩惱生出很大的煩惱,由一個很小的錯誤引出很多大的錯誤。所以,一定要有智慧。只有靠智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佛教的正見,即正確的認識,就是以智慧爲表現特征的,修行的首要問題就是正見,正確的認識就如同眼目一樣重要。如果一個人沒有眼睛,在黑暗中亂模亂撞,那將是很危險的。所以,學佛首先就要以正見爲引導我們的眼目。那麼智慧又是怎樣産生的呢?就是從定而生。我們一般人之所以缺少智慧,就是因爲定力不夠。修行有一種方法,就是打坐。打坐的目的就在于培養定力。
說到打坐,首先還是離不開放下。我們在開始學習打坐時,很想能收斂住我們散亂的心。可是越想收斂,卻越收斂不住。這是爲什麼呢
原因就是這裏面有對立。因爲你想靜下來的念頭越強烈,其實你離靜也就越遠了。所以,打坐時首先要放下的就是想靜下來的這個念頭。另外,我們的頭腦與我們的心也是相對立的。我們的頭腦與佛教講的心是兩碼事。我們的頭腦總是在不斷地分辨和思維,它分辨和思維的內容都是我們從小到大所接觸的那些社會知識。也就是說,我們的頭腦時時刻刻都在用這些社會知識來思考問題。而這些社會知識卻是很有局限性的,有的甚至還是極爲錯誤的。所以,打坐時還要放下我們頭腦中分辨和思維。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果能夠把握住一種正確的心態,也是一種定力的培養。比如說,你今天本來心情很好,高高興興來到單位上班。這時,有位同事或許會因爲一件小事向你大發脾氣。這種時候你怎麼辦?如果你由此心生煩惱,與他大吵大鬧,只會鬧得不可開交。如果你能夠冷靜地想想,對方今天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了,心裏這麼煩惱,發這麼大的脾氣?這樣一想,你就不會煩惱,反而心生憐憫,對他進行勸慰。這樣一來,不但化解了對方的煩惱, 而且令他心懷慚愧,對你充滿感激。
面對生活,面對種種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們總能保持這樣一種關懷別人, 照顧別人的心量,就不會産生煩惱,也不會爲煩惱所困縛了。人與人之間所有的是非爭執都是雙方的。如果只是一堆幹柴,遇不到火,也就不會燃燒起來。所以,與人發生任何矛盾糾紛時,最應該反省的還是我們自己,看看我們自己是否清醒明白,是否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這才是智慧,也是禅的一種表現。所謂禅定,並不是整天坐在那裏一動不動,若說坐著不動,烏龜的坐功比我們人要強得多,但它就是坐上幾百年幾千年也不會開悟。因爲它沒有智慧。打坐只是修禅定的一種方式,真正的禅定是在現實生活中時時刻刻都能以一種智慧的覺照很自如地把握住心行。一個真正有禅定功夫的人,無論走到哪裏,無論在幹什麼,都不會爲那些五光十色紛紛擾擾的事物所動心。它的心始終是清淨的清涼的,沒有任何迷惑,不起任何煩惱。這就是生…
《四屆:佛法與人生(學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