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活禅,也是真正地在享受生活。
我們讀書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的心清淨不下來,書就讀不進去,體育運動員在比賽時要調整心態,保持心態的鎮定自如。所以,運動員平時就作心理訓練,他們所訓練的無非就是定力。如果光說定力,不僅僅是佛教講,氣功、道家以及印度的許多教派都講,而且他們的禅定功夫都很深,但是他們缺少的是智慧。比如氣功師,他們所注重的往往是身體,他們太用心于調養身體了。我這樣說,並不是說不要保養我們的身體。釋迦牟尼佛最初出家,六年苦行,後來經過驗證,認爲過度的苦行無益。所以,佛在圓寂時告訴衆比丘們:要知足少欲。知足少欲,並不是說要絕欲。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欲望,就會沒有希望, 也就不可能活下去了。欲望本身並不純粹是壞的意思,它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對物質方面的需要,我們就不應該過分貪戀。中國有句古話, 叫做知足常樂。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所謂欲壑難填。有欲望是正常的,但若不加以節製,就會成爲痛苦的根源。
能夠做到知足少欲,再進一步就是離欲。離欲也不是絕欲。離欲就是對最簡單的物質方面的要求已經沒有興趣,或者已經無心分別了。比如過去有些人打坐,一坐就是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幾千年,這些人的禅定境界已經很深, 他已經不受物質方面的限製和障礙了。比如玄奘大師去印度取經的路上,在山裏面遇到一位靜坐的人,他知道這個人是修禅定的,就用引磬讓他出定。這個人睜眼後問玄奘大師:“釋迦牟尼佛出世了沒有:”玄奘大師就告訴他說:“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一千多年了。”玄奘大師就問他:“你是什麼人,是怎麼回事?” 他說:“我是迦葉時代的比丘,我在這裏打坐入定,一直爲了等著釋迦牟尼佛出世, 我想聽他說法。”他知道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了,就說:“我要繼續入定,等下一世彌勒佛出世時,我再出定,去聽他說法。”玄奘大師就勸他說:“你已經錯過了釋迦牟尼佛,如果你再打坐入定,即使彌勒佛出世,你也不會知道,有可能還會錯過。你不如出定以後重新投胎做人,以便爲佛教多做一些事情。”這個比丘聽了玄奘大師的話,不再入定,自己掌握自己的生命,後來就重新投胎做人了。等玄奘大師從印度回來時,這位重新投胎做人的比丘,已經由小孩長成了大人。玄奘大師就度化他出了家,這個人就是曆史上非常有名的窺基大師。
比離欲再進一步的就是化欲。也就是把五欲這些障礙的東西都焚化成清淨的欲望。這些清淨的欲望就是善法欲,也稱爲願力。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願,要建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這種願力就是善法欲。
以上我們講了少欲離欲和化欲。少欲是我們所有佛教徒對待物質應有的一種觀念,只有這樣才能排除物質方面對我們的影響,才能保持我們內心的清淨。然後,才有可能離欲化欲。
要想得到禅定,首先就要守戒律,一談到戒律,很多人就感到害怕。比如說到寺院裏來,不許吃肉,不許這,不許那,好像很受約束,于是就覺得害怕。其實戒律是幫助我們修禅定的必要條件,我們要持戒,並不一定非得過出家人的生活,照樣還可以過在家人的生活。比如在家佛教徒可以受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有人一聽不殺生,就覺得做不到,因爲他每天吃飯都離不開肉,離開肉就吃不下飯,其實這裏面有誤解,不殺生並不是要你不吃肉。不殺生是要我們不去傷害一切有情生命。因爲我們都是有情生命,在受到致命的傷害時,都會感受到痛苦和絕望,以己之心推之于一切有情生命,我們怎麼忍心去傷害它們呢?在家的佛教徒不吃肉是出于慈悲心,並不是戒律規定不許吃。如果你不具有這樣的覺悟,還做不到不吃肉,那就先吃叁淨肉,慢慢地等你對佛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有了更高品味的追求,別說吃肉,就是許多別的物質方面的享受,你也會看的很淡的。
另外,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都是作爲一個正直的人所應該具備的良好品質。最後是不飲酒,佛教的這條戒律完全是出于對人善意的維護,因爲人飲酒過量後,就會亂性,失態,說不該說的話,做不該做的事。作爲一位普通的駕駛員,酒後還要禁止開車,更何況對于一位要修禅定的人。其實細推五戒,每一條戒律都充滿了慈悲,充滿了對人最善意的維護,尤其對我們學佛修禅定的人來說,更是一種最好的保護。
當然,人的根性不同,能守的戒律也就不同。對有些人來說,受持五戒非常容易,因爲他本來就具備良好的品質和習慣。也有的人,對某些戒律容易受持,對某些戒律卻難以受持。比如對愛喝酒的人,你讓他一下子受持酒戒,恐怕很不現實。所以,並不是說不受持戒律就不能學佛。受戒的目的是爲了幫助人獲得解脫,並不是讓人感到困縛。如果你感到受戒是一種困縛,你可以先不要受戒。或者你覺得有的戒律對你有困縛作用,你可以先受其它的戒律。
戒律只有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可以製定,其他所有的菩薩、羅漢、僧團等等都不能製定,也不能更改。因爲佛是大徹大悟的人,他對人有著透徹的了解,明白什麼事情人不應該做,如果做了就會妨礙生死的解脫。所以,他才能夠對出家人和在家人製定出不同的戒律。戒律的內涵是非常神聖不可思議的,每一條戒律都有它實在的意義。戒律就像我們的交通規則,如果開車沒有規則,每個人都胡亂行駛,不但可能危害到自己,也會危害到別人。同樣,如果我們不遵守戒律的話,不但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到別人。佛教的戒律也近似世間的法律,並非死板教條,也有靈活變通。比如一個人遇到歹徒搶劫,他爲了自衛,可能會傷害到對方。因爲他的動機並非害人,只是自衛,所以在法律上就不會定他的罪。佛教的戒律也有類似的規則。所以,戒律就像法律或交通規則一樣,目的只是爲了保護人。
今天,大家來到柏林寺學習佛法,首先我們就要對佛法有一種正確的認識。現在社會上對佛法的誤解很深。比如現在有的人到寺院裏來,磕一個頭,燒一柱香,在功德箱裏放一些錢,然後就祈求佛保佑他升官發財,保佑他長命百歲, 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在祈求滿足他的欲望。我們的欲望是求佛能求來的嗎?這是不可能的。我們現在的福報都是過去善業積累的結果,求是求不來的。若想求福報,只有多做善事。但是我們學佛的目的並不是爲了索取,不是爲了求福報,而是爲了學佛的獻身、無我、解脫、自在。
另外,還有些人認爲燒香、磕頭、拜偶像這些都是迷信,這種觀念也是錯誤的。因爲我們人內心智慧的力量非常弱,也就是說,我們棄惡揚善這種修持的力量非常弱,我們本來想做好事,卻總也做不好;我們本來不想做壞事,卻不自覺地做了壞事。這就是因爲我們的定力智慧都不夠。佛的智慧是無限的,佛的境界是無量光明的,我們拜佛念佛,雖然只是一種外在的形式,但是通過這種形式上的修持,卻可以喚起我們內在的智慧和光明。就像現在的學校、工廠和各種機關單位要升國旗、禮國旗一樣,這雖然也是一種外在的形式,而目的卻在于喚起我們內在的愛國熱情。如果你說國旗只是一塊布,升國旗、禮國旗就是迷信,你能這樣認爲嗎?同樣的,我們大殿裏供的這些佛像雖然是石頭的、木頭的,但我們內心所朝拜的卻不是這些石頭和木頭,而是朝拜佛的無量智慧和光明。或許有人又會疑問,如果是這樣,那每天上供那麼多水果、糕點、飯菜又是爲什麼呢? 我們學佛,就應該學會舍,學會布施,學會爲一切衆生作奉獻。如果我們能從形式上每天對佛像作一份供養,即在內心裏培植了一份舍己爲人的供養心。慢慢地供養心培植起來了,慈悲心量擴大了,我們就會覺得對一切衆生都應該供養,對一切衆生都應該報恩。
打個比方,佛法就像是藥,釋迦牟尼佛是最偉大的醫生。他不僅能醫治我們身體的病苦,更能醫治我們心理上的痛苦。叁藏十二部所有這些經典,都是對治我們衆生身心病苦的最究竟的良方。但如果我們不能如實照著去做,讀再多的經典,就如同只讀藥方不肯吃藥一樣無濟于事。佛法的實質並不在于這些文字經典,而在于離苦得樂的究竟解脫,但現在許多人誤認爲佛教只是一種文化。不可否認佛教有文化的成分,在我們的傳統的文化中,確實滲透進許多佛教思想的內涵。但佛教的思想並不等同于文化,因爲一個具有很高文化水平的人並不一定了解佛教的思想。另外,佛教也不同于科學,但佛教有科學的成分。在兩千五百年前科學還很落後的情況下,釋迦牟尼佛所親證的一些真理現象, 被我們現代的科學試驗逐漸地證實了,這足以說明佛教的思想遠遠超越于科學, 但是現在許多人非常相信科學,甚至只相信科學,認爲只有被科學家認定的東西才是可信的。難道科學認定的東西真是絕對可靠嗎?比方說,科學家曾說西方人主要吃馬鈴薯、面包、牛排這叁種食物,因爲這叁種食物非常有營養,所以西方人的身體才那麼健康。後來西方人許多人得了癌症等種種疾病,科學家又對這叁種食物進行分析,認爲病症是由于食用這叁種食物過多而造成的。同樣的東西,在科學家的分析下卻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可見科學家所得出的結論時刻都有反複、有變化,先前所認證的東西,在後來卻有可能徹底被推翻。所以, 科學的定論並不是絕對不變的,也是有局限性的。如果一味地只相信科學,那麼就會把自己也局限住了。
不可否認,科學的發展確實爲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但是它並不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真正的快樂和幸福。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對于能源無休止的開發利用,對于環境日益嚴重的汙染,會給我們人類帶來無窮的後患。另外, 將科學應用于軍事,更是人類將要自我承擔的最可怕的災難。比如核武器的研製成功,就像我們人類自製了一把最尖刃的自殺武器。所以,科學的發展和應用有它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它不合理、不可靠的一面。因此,對待科學我們應該持一種客觀冷靜的態度,而不應該一味地盲信盲從。而對科學以外的一切信仰也不應該一概否認。如果我們對一種事物沒有進行徹底了解,沒有切實地去實踐,也就不可能得到正確的見地。比如說喝茶,有的人喝茶覺得是一種享受, 他喝茶的時候,看著一杯碧綠的清茶,就會聯想到山林的氣息。這樣與其說是在喝茶,倒不如說是在品味大自然的美妙。也有的人喝茶只是爲了解渴,端起茶來咕嘟、咕嘟就灌進肚子裏去了。你問他茶是什麼味道,他都說不上來。還有的人根本不習慣茶的味道,剛喝上一口,就會大叫:好苦啊!同樣是喝茶,卻是這麼不同的品味。所以,對待一切事物我們都不應該一概而論,人雲亦雲, 我們要學會自己去品味,自己得出自己的認識。
整個佛法教導我們的是戒、定、慧叁學。可以說戒、定、慧叁個字概括了佛教所有的內容。戒、定、慧叁學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光持戒不修定,或者光修定不持戒,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戒和定。如果沒有戒和定,智慧就開不了。智慧開不了,就不可能解脫生死。所以,學佛一定要戒、定、慧叁學並修,不可以偏頗。
我們這七天的夏令營有這麼多位法師、學者給我們講法,又有我們自己的親自體驗,相信我們很多人的觀念都會有所轉變。在這七天中,我們首先應該放下我們以前的觀念,先聽聽這些法師學者是怎麼講的。聽完之後,你回去可以仔細思考、判斷,想想他們講的是否有道理,如果你覺得有道理,就照著去做。如果覺得沒道理,也可以作爲參考。而不要還沒有聽別人講,你心裏就先有抵觸,就想著怎樣駁倒對方。如果抱著這樣的心態,心就不會完全踏實下來,也就不可能把別人的話完全聽進去。這樣的話,首先你就被自己給局限住了。
我今天在這裏只是給大家作了一個開場白,起一種抛磚引玉的作用。以後,在我們學佛的過程中,只要有緣,我們還可以互相探討,互相勉力。最終願我們都能夠得到根本的解脫。
《四屆:佛法與人生(學誠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