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届:佛法与人生(学诚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活禅,也是真正地在享受生活。

  我们读书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的心清净不下来,书就读不进去,体育运动员在比赛时要调整心态,保持心态的镇定自如。所以,运动员平时就作心理训练,他们所训练的无非就是定力。如果光说定力,不仅仅是佛教讲,气功、道家以及印度的许多教派都讲,而且他们的禅定功夫都很深,但是他们缺少的是智慧。比如气功师,他们所注重的往往是身体,他们太用心于调养身体了。我这样说,并不是说不要保养我们的身体。释迦牟尼佛最初出家,六年苦行,后来经过验证,认为过度的苦行无益。所以,佛在圆寂时告诉众比丘们:要知足少欲。知足少欲,并不是说要绝欲。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欲望,就会没有希望, 也就不可能活下去了。欲望本身并不纯粹是坏的意思,它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对物质方面的需要,我们就不应该过分贪恋。中国有句古话, 叫做知足常乐。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谓欲壑难填。有欲望是正常的,但若不加以节制,就会成为痛苦的根源。

  能够做到知足少欲,再进一步就是离欲。离欲也不是绝欲。离欲就是对最简单的物质方面的要求已经没有兴趣,或者已经无心分别了。比如过去有些人打坐,一坐就是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这些人的禅定境界已经很深, 他已经不受物质方面的限制和障碍了。比如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的路上,在山里面遇到一位静坐的人,他知道这个人是修禅定的,就用引磬让他出定。这个人睁眼后问玄奘大师:“释迦牟尼佛出世了没有:”玄奘大师就告诉他说:“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一千多年了。”玄奘大师就问他:“你是什么人,是怎么回事?” 他说:“我是迦叶时代的比丘,我在这里打坐入定,一直为了等着释迦牟尼佛出世, 我想听他说法。”他知道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了,就说:“我要继续入定,等下一世弥勒佛出世时,我再出定,去听他说法。”玄奘大师就劝他说:“你已经错过了释迦牟尼佛,如果你再打坐入定,即使弥勒佛出世,你也不会知道,有可能还会错过。你不如出定以后重新投胎做人,以便为佛教多做一些事情。”这个比丘听了玄奘大师的话,不再入定,自己掌握自己的生命,后来就重新投胎做人了。等玄奘大师从印度回来时,这位重新投胎做人的比丘,已经由小孩长成了大人。玄奘大师就度化他出了家,这个人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窥基大师。

  比离欲再进一步的就是化欲。也就是把五欲这些障碍的东西都焚化成清净的欲望。这些清净的欲望就是善法欲,也称为愿力。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要建立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这种愿力就是善法欲。

  以上我们讲了少欲离欲和化欲。少欲是我们所有佛教徒对待物质应有的一种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排除物质方面对我们的影响,才能保持我们内心的清净。然后,才有可能离欲化欲。

  要想得到禅定,首先就要守戒律,一谈到戒律,很多人就感到害怕。比如说到寺院里来,不许吃肉,不许这,不许那,好像很受约束,于是就觉得害怕。其实戒律是帮助我们修禅定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持戒,并不一定非得过出家人的生活,照样还可以过在家人的生活。比如在家佛教徒可以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有人一听不杀生,就觉得做不到,因为他每天吃饭都离不开肉,离开肉就吃不下饭,其实这里面有误解,不杀生并不是要你不吃肉。不杀生是要我们不去伤害一切有情生命。因为我们都是有情生命,在受到致命的伤害时,都会感受到痛苦和绝望,以己之心推之于一切有情生命,我们怎么忍心去伤害它们呢?在家的佛教徒不吃肉是出于慈悲心,并不是戒律规定不许吃。如果你不具有这样的觉悟,还做不到不吃肉,那就先吃三净肉,慢慢地等你对佛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更高品味的追求,别说吃肉,就是许多别的物质方面的享受,你也会看的很淡的。

  另外,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都是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所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最后是不饮酒,佛教的这条戒律完全是出于对人善意的维护,因为人饮酒过量后,就会乱性,失态,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作为一位普通的驾驶员,酒后还要禁止开车,更何况对于一位要修禅定的人。其实细推五戒,每一条戒律都充满了慈悲,充满了对人最善意的维护,尤其对我们学佛修禅定的人来说,更是一种最好的保护。

  当然,人的根性不同,能守的戒律也就不同。对有些人来说,受持五戒非常容易,因为他本来就具备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也有的人,对某些戒律容易受持,对某些戒律却难以受持。比如对爱喝酒的人,你让他一下子受持酒戒,恐怕很不现实。所以,并不是说不受持戒律就不能学佛。受戒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获得解脱,并不是让人感到困缚。如果你感到受戒是一种困缚,你可以先不要受戒。或者你觉得有的戒律对你有困缚作用,你可以先受其它的戒律。

  戒律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可以制定,其他所有的菩萨、罗汉、僧团等等都不能制定,也不能更改。因为佛是大彻大悟的人,他对人有着透彻的了解,明白什么事情人不应该做,如果做了就会妨碍生死的解脱。所以,他才能够对出家人和在家人制定出不同的戒律。戒律的内涵是非常神圣不可思议的,每一条戒律都有它实在的意义。戒律就像我们的交通规则,如果开车没有规则,每个人都胡乱行驶,不但可能危害到自己,也会危害到别人。同样,如果我们不遵守戒律的话,不但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到别人。佛教的戒律也近似世间的法律,并非死板教条,也有灵活变通。比如一个人遇到歹徒抢劫,他为了自卫,可能会伤害到对方。因为他的动机并非害人,只是自卫,所以在法律上就不会定他的罪。佛教的戒律也有类似的规则。所以,戒律就像法律或交通规则一样,目的只是为了保护人。

  今天,大家来到柏林寺学习佛法,首先我们就要对佛法有一种正确的认识。现在社会上对佛法的误解很深。比如现在有的人到寺院里来,磕一个头,烧一柱香,在功德箱里放一些钱,然后就祈求佛保佑他升官发财,保佑他长命百岁, 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在祈求满足他的欲望。我们的欲望是求佛能求来的吗?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的福报都是过去善业积累的结果,求是求不来的。若想求福报,只有多做善事。但是我们学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索取,不是为了求福报,而是为了学佛的献身、无我、解脱、自在。

  另外,还有些人认为烧香、磕头、拜偶像这些都是迷信,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人内心智慧的力量非常弱,也就是说,我们弃恶扬善这种修持的力量非常弱,我们本来想做好事,却总也做不好;我们本来不想做坏事,却不自觉地做了坏事。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定力智慧都不够。佛的智慧是无限的,佛的境界是无量光明的,我们拜佛念佛,虽然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但是通过这种形式上的修持,却可以唤起我们内在的智慧和光明。就像现在的学校、工厂和各种机关单位要升国旗、礼国旗一样,这虽然也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目的却在于唤起我们内在的爱国热情。如果你说国旗只是一块布,升国旗、礼国旗就是迷信,你能这样认为吗?同样的,我们大殿里供的这些佛像虽然是石头的、木头的,但我们内心所朝拜的却不是这些石头和木头,而是朝拜佛的无量智慧和光明。或许有人又会疑问,如果是这样,那每天上供那么多水果、糕点、饭菜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学佛,就应该学会舍,学会布施,学会为一切众生作奉献。如果我们能从形式上每天对佛像作一份供养,即在内心里培植了一份舍己为人的供养心。慢慢地供养心培植起来了,慈悲心量扩大了,我们就会觉得对一切众生都应该供养,对一切众生都应该报恩。

  打个比方,佛法就像是药,释迦牟尼佛是最伟大的医生。他不仅能医治我们身体的病苦,更能医治我们心理上的痛苦。三藏十二部所有这些经典,都是对治我们众生身心病苦的最究竟的良方。但如果我们不能如实照着去做,读再多的经典,就如同只读药方不肯吃药一样无济于事。佛法的实质并不在于这些文字经典,而在于离苦得乐的究竟解脱,但现在许多人误认为佛教只是一种文化。不可否认佛教有文化的成分,在我们的传统的文化中,确实渗透进许多佛教思想的内涵。但佛教的思想并不等同于文化,因为一个具有很高文化水平的人并不一定了解佛教的思想。另外,佛教也不同于科学,但佛教有科学的成分。在两千五百年前科学还很落后的情况下,释迦牟尼佛所亲证的一些真理现象, 被我们现代的科学试验逐渐地证实了,这足以说明佛教的思想远远超越于科学, 但是现在许多人非常相信科学,甚至只相信科学,认为只有被科学家认定的东西才是可信的。难道科学认定的东西真是绝对可靠吗?比方说,科学家曾说西方人主要吃马铃薯、面包、牛排这三种食物,因为这三种食物非常有营养,所以西方人的身体才那么健康。后来西方人许多人得了癌症等种种疾病,科学家又对这三种食物进行分析,认为病症是由于食用这三种食物过多而造成的。同样的东西,在科学家的分析下却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可见科学家所得出的结论时刻都有反复、有变化,先前所认证的东西,在后来却有可能彻底被推翻。所以, 科学的定论并不是绝对不变的,也是有局限性的。如果一味地只相信科学,那么就会把自己也局限住了。

  不可否认,科学的发展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它并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能源无休止的开发利用,对于环境日益严重的污染,会给我们人类带来无穷的后患。另外, 将科学应用于军事,更是人类将要自我承担的最可怕的灾难。比如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就像我们人类自制了一把最尖刃的自杀武器。所以,科学的发展和应用有它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它不合理、不可靠的一面。因此,对待科学我们应该持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而不应该一味地盲信盲从。而对科学以外的一切信仰也不应该一概否认。如果我们对一种事物没有进行彻底了解,没有切实地去实践,也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见地。比如说喝茶,有的人喝茶觉得是一种享受, 他喝茶的时候,看着一杯碧绿的清茶,就会联想到山林的气息。这样与其说是在喝茶,倒不如说是在品味大自然的美妙。也有的人喝茶只是为了解渴,端起茶来咕嘟、咕嘟就灌进肚子里去了。你问他茶是什么味道,他都说不上来。还有的人根本不习惯茶的味道,刚喝上一口,就会大叫:好苦啊!同样是喝茶,却是这么不同的品味。所以,对待一切事物我们都不应该一概而论,人云亦云, 我们要学会自己去品味,自己得出自己的认识。

  整个佛法教导我们的是戒、定、慧三学。可以说戒、定、慧三个字概括了佛教所有的内容。戒、定、慧三学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光持戒不修定,或者光修定不持戒,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戒和定。如果没有戒和定,智慧就开不了。智慧开不了,就不可能解脱生死。所以,学佛一定要戒、定、慧三学并修,不可以偏颇。

  我们这七天的夏令营有这么多位法师、学者给我们讲法,又有我们自己的亲自体验,相信我们很多人的观念都会有所转变。在这七天中,我们首先应该放下我们以前的观念,先听听这些法师学者是怎么讲的。听完之后,你回去可以仔细思考、判断,想想他们讲的是否有道理,如果你觉得有道理,就照着去做。如果觉得没道理,也可以作为参考。而不要还没有听别人讲,你心里就先有抵触,就想着怎样驳倒对方。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心就不会完全踏实下来,也就不可能把别人的话完全听进去。这样的话,首先你就被自己给局限住了。

  我今天在这里只是给大家作了一个开场白,起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后,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只要有缘,我们还可以互相探讨,互相勉力。最终愿我们都能够得到根本的解脱。

  

《四届:佛法与人生(学诚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