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届:佛法与人生(学诚法师)

  【四届】佛法与人生

  学诚法师

  非常感谢柏林寺常住,非常感谢净慧大和尚,给我提供这么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有关佛法方面的内容。佛法本来是修证上面的一种境界,是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既然不能表达清楚,又要来说,这只是一种方便, 是为了使大家从道理上有所认识。佛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生命这一根本的问题,我今天要谈的题目就是《佛法与人生》。

  对于生命,我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人的生命并不是父母生育我们的那一天才开始存在。因为生命是无始无终的,它是久远以来就存在的。可是我们一般人只能感受到今生的存在,却不明白有前生,也有后世。我们今生能做人, 说明在过去生中我们造了做人的业。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个人又各有不同,有男女、贫富、聪明与愚痴等等方面的千差万别。这些都与我们前生造业有关系。所以,虽然同样都是人,因为过去生中造业不同,致使我们今生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境遇不同,人生的追求也不同。比如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们,经济落后,在这种环境中,大多数人都是在单调中渡过一生。而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各方面都很发达,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就多种多样,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千差万别。

  在人生的过程中,怎样生活才是最真实,最有价值呢?以佛法的观点来看, 只有按照佛法的道理去生活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比较世间的各种道理,佛法的道理是最究竟的,我们只有按照最究竟的道理生活,生活才会最真实、最有意义。如果我们不明白生活的道理,只是盲目地生活,那同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现代社会中,有种说法,即做好人吃亏,易受人欺负。原因就是现在人的贪、瞋心日益加剧,比如现在的一些家庭,兄弟姐妹之间都闹着要分家,做父母的虽然一心想使大家和睦相处,但却无能为力。因为每个人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愿多为别人着想。

  在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传统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吃饭都很有规矩。首先坐座位就很有规矩,先长辈,后晚辈。吃饭时,如果长辈没有吃,晚辈是不敢先吃的。有了这样的规矩,一家人才容易上敬下和,和睦相处。而我们现代人的家庭,别说一家人很有规矩地坐在一起吃顿饭,就是不讲规矩一家人全能凑齐地吃顿饭也是很难。因为现代人的生活,大多数的人都是各忙各的,各顾各的,应酬多了,交际多了,唯独顾家的时间少了。家庭的建立是为了安顿,如果没有了安顿感,家庭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现代的家庭,不和睦的多,不孝顺父母的多,离婚率高,有婚外恋的多,种种的内忧外患,都是我们的贪、瞋心加剧的直接反应,都是我们缺少规矩,缺少对别人尊重的直接后果。

  好的规矩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尊重别人也是从尊重家人开始的。所以,我们学佛就要从孝顺开始。作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责任、义务,就更不用指望他对社会、对其他人尽责任、尽义务了。父母对于我们的恩德, 可以说是恩重如山。如果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所以,修行就是要从孝顺父母开始,从尊重家人开始。

  在家庭中,许多人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在社会中,这种自私自利的表现更为严重。比如在单位中,有的人为了得到领导的重用,绞尽脑汁巴结领导,对领导说奉承话。而对一般同事,则冷冷相待,甚至排挤打击。个人欲望的日益膨胀,造成今天社会风气的日趋恶化。

  说到民族,在我们整个地球上,有两千多个弱小民族已经绝迹了。说到国家,在我们整个人类的历史中,每个国家的兴亡、离合,都离不开权力之争、利益之争。国与国之间为了既得利益,更是巧取豪夺,纷争不断,乃至大规模的武力战争,无论是国家也好,民族也好,还是单位或家庭,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从不固定,也不永恒,永远都是无常的。

  另外,随着地球气候的增温,许多的微生物没有办法活下去,逐渐地消亡了,又有许多新的微生物适应这样的气候,不断地产生出来。这说明地球上现在的业报已经不适于消亡的那些微生物生存,而适于新生的这些微生物的生存。现在地球的最高气温在三、四十度之间,还适于我们人类生存,一旦地球的气温高达六、七十度时,我们人类生存也要从地球上消亡了。但这种消亡并不是断灭,人类会随着自身的业力投生到适合其生存的其他星球上去。

  我们因为同样的业报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但每个人又有每个人不同的业报和障碍。我们每天为什么会烦恼?是因为我们没有解脱。没有解脱的原因,是由于我们的身体障碍着我们不得自在。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解脱。要想解脱,就要学会放下。放下心里的烦恼,放下身体的困扰,以及放下身外的一切。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放下,而不是为了得到。现在,许多学佛的人就是抱着想得到什么的念头。比如想升官发财,想长生不老,那就完全错了。人的身体总有一死,如果想得到什么,终究也是一无所得。总想得到什么,就总有障碍,总有牵挂,就总也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所以要想解脱,要想学会放下,就要依靠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就会产生种种烦恼。

  有个故事,说有位老婆婆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卖雨伞的,二儿子是卖鞋的。这位老婆婆整天的愁眉苦脸。后来有位法师问她:“老妈妈,因为什么事你整天这么愁眉苦脸?”老婆婆说:“我的问题很严重,根本没有办法解决,跟你说了也没用。”这位法师就劝慰她,让她说说看。老婆婆在法师的再三劝说下,才诉出苦衷:“我的大儿子是卖雨伞的,如果总晴天,雨伞就卖不出去。我的二儿子是卖鞋的,如果总下雨,就没有人出来买鞋子。为了这个,我既怕下雨,又怕晴天,你说我苦恼不苦恼?”法师就告诉她:“你应该这样想:下雨的时候, 你要为大儿子高兴,因为大家都来买他的雨伞。晴天的时候,你要为二儿子高兴,因为大家可以来买他的鞋子。”听法师这样一讲,老婆婆一下子豁然开悟。从此,无论是晴天还是下雨,老婆婆总是乐滋滋的。这个故事只是一种比喻。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现象常常出现,只是我们身在其中往往没有觉察。比如说,桌子上放着一个茶杯,小孩子来拿,一不小心掉在地上,杯子打碎了。这时大人来了,看见杯子被打碎了,不由分说,就把小孩子痛斥一顿。由此,这个小孩子就能得出一种错误的观念:不能把杯子打碎了,打碎了杯子是会挨骂的。这不但给小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而且还可能引起家里大人的意见不一致,继而招惹出更大的烦恼。如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就不会这样处理问题,他会告诉小孩子,你应该学会小心做事,如果不小心,杯子里要是有开水,掉下来就会烫伤你,杯子打碎了,弄不好还会把你扎伤。同样是面对一件不太好的事情,有智慧的人却可以把它转化为好事,让它成为一种对人有益的经验;没有智慧的人却会因此起烦恼,由一个很小的烦恼生出很大的烦恼,由一个很小的错误引出很多大的错误。所以,一定要有智慧。只有靠智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佛教的正见,即正确的认识,就是以智慧为表现特征的,修行的首要问题就是正见,正确的认识就如同眼目一样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眼睛,在黑暗中乱模乱撞,那将是很危险的。所以,学佛首先就要以正见为引导我们的眼目。那么智慧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就是从定而生。我们一般人之所以缺少智慧,就是因为定力不够。修行有一种方法,就是打坐。打坐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定力。

  说到打坐,首先还是离不开放下。我们在开始学习打坐时,很想能收敛住我们散乱的心。可是越想收敛,却越收敛不住。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是这里面有对立。因为你想静下来的念头越强烈,其实你离静也就越远了。所以,打坐时首先要放下的就是想静下来的这个念头。另外,我们的头脑与我们的心也是相对立的。我们的头脑与佛教讲的心是两码事。我们的头脑总是在不断地分辨和思维,它分辨和思维的内容都是我们从小到大所接触的那些社会知识。也就是说,我们的头脑时时刻刻都在用这些社会知识来思考问题。而这些社会知识却是很有局限性的,有的甚至还是极为错误的。所以,打坐时还要放下我们头脑中分辨和思维。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一种正确的心态,也是一种定力的培养。比如说,你今天本来心情很好,高高兴兴来到单位上班。这时,有位同事或许会因为一件小事向你大发脾气。这种时候你怎么办?如果你由此心生烦恼,与他大吵大闹,只会闹得不可开交。如果你能够冷静地想想,对方今天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了,心里这么烦恼,发这么大的脾气?这样一想,你就不会烦恼,反而心生怜悯,对他进行劝慰。这样一来,不但化解了对方的烦恼, 而且令他心怀惭愧,对你充满感激。

  面对生活,面对种种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们总能保持这样一种关怀别人, 照顾别人的心量,就不会产生烦恼,也不会为烦恼所困缚了。人与人之间所有的是非争执都是双方的。如果只是一堆干柴,遇不到火,也就不会燃烧起来。所以,与人发生任何矛盾纠纷时,最应该反省的还是我们自己,看看我们自己是否清醒明白,是否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才是智慧,也是禅的一种表现。所谓禅定,并不是整天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若说坐着不动,乌龟的坐功比我们人要强得多,但它就是坐上几百年几千年也不会开悟。因为它没有智慧。打坐只是修禅定的一种方式,真正的禅定是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以一种智慧的觉照很自如地把握住心行。一个真正有禅定功夫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干什么,都不会为那些五光十色纷纷扰扰的事物所动心。它的心始终是清净的清凉的,没有任何迷惑,不起任何烦恼。这就是生…

《四届:佛法与人生(学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