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爲人的思維就像流水一樣是隨著慣性走的。如果硬想把它止住,就會“抽刀斷水水更流”。比如我們日常最執著的東西,肯定在我們打坐時是最容易出現的東西。所以要想打坐時收到良好的效果,就不僅僅是在打坐時才想起要看住自己的念頭,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時時刻刻照看好我們的念頭。不要放逸自己的行爲,不要放逸自己的心,不要讓自己的心去過分執著一些東西,要時時刻刻讓自己的心保持一種安祥、平衡的狀態。只有這樣,打坐時心才可能平靜。所以,放逸的心也是修止觀一種很大的障礙。
六是失念。就是失去正念。當我們修止觀時,要始終保持一種正念。所謂正念,就是當我們念佛時,這句佛號就是正念。把我們整個身心都投入到這句佛號之中,使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達到高度統一,根本區分不開。乃至風吹不進,雨打不透,使妄想之心無機可乘。這樣才可能達到叁摩地的境界,即人定的一種狀態。但是如果念著念著佛號,卻想著別的事情去了,這就是失念。所以,我們在打坐時,要始終保持一種智慧的觀照,當念頭走失的時候,要馬上把它拉回來。這在禅宗中有一個很生動的比喻,就是牧牛。有一個小孩牧牛,這頭牛開始的時候性子很野,很不馴服,很難管教。這個小孩就想方設法調教它,直到這頭牛變得很馴服,讓它怎麼樣,它就怎麼樣。我們人的念頭也是這樣,在沒有修行以前性子很野,修行的目的就是爲了把我們的心態訓練得很調順,很平和。
以上講的是止觀的障礙心理,需要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逐漸地去克服。
2、止觀的實踐心理
這是指修止觀時所要經曆的心理過程。止觀的實踐心理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信,就是信仰。即對佛法、對止觀的修行方法,乃至對指導你的老師或師父要充分信任。有了這種信仰之後,你才可能有信心、有動力去學習和修行。如果你根本就不相信,也就不可能去學習和修行。另外,如果你將信將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修學,或許用不了多久,因爲惰性或種種理由,你就會半途而廢。佛法以信爲能入,以智爲能度。佛法雖然不像其它宗教特別強調信,但是信確實還是學習佛法的基礎。因爲無論學習什麼,你若不相信,也就不可能下決心去學習。在《大智度論》中,比喻信如手。比如一個人進入寶山,如果沒有手,他就不可能取回珍寶。所以,要想修行,信仰很重要。
二是精進。有了信仰之後,只有努力不懈地去做,才會得到實際的效應。如果只是叁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持久地修行,也就不可能得到實際的效應。
叁是念,就是憶念。即讓我們的心總能保持一種正念。比如我們念佛,就要時時系念這一句佛號,要念念不忘,念念相續。只有這樣,才能成就止觀。
四是定,就是禅定。即把心專注在一種境界上。
五是慧,就是智慧的觀照。即當我們專注在一種境界時,不是迷迷糊糊的,而是明明了了的。比如我們念佛時,把心專注在佛號上,這就是止;當我們對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清清楚楚時,這就是慧,也就是觀。
六是輕安,就是和諧統一的狀態。禅定的功夫實際上就是一種身心整合的過程。我們一般人的身體與心靈是脫節的,所想與所做往往是不一致的。比如你在洗衣服時,想的可能是作業;你在寫作業時,想的可能是上街。所以,我們的身心總是在分離狀態,很難統一。有些人甚至是心靈破碎,思緒紛亂,修禅定就是爲了整合身心,使身心達到高度的和諧統一。這種和諧統一的身心就是輕安。
七是行舍。行,是行爲。舍,是舍離雜念。行舍就是身心高度的平衡。我們一般人的身心都是不平衡的,我們通過修禅定,身心就能達到平衡。身心一旦達到平衡,就會獲得一種智慧。這種智慧不同于一般的智慧,它是一種無漏的智慧。
我們講的這些止觀的實踐心理,主要是爲我們修止觀服務的,佛教的心理學從它的線條上來說,大概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把握。從它的方法來看,佛教的心理學是通過內省的方法,也就是禅定的境界,而得出認識的。西方的心理學雖然也采用內省的方法,但他們卻是通過對人的某一種心理表現,多次進行認識和實踐,而得出的認識。佛教的心理學與世間的心理學有什麼根本不同呢?我有一種比喻:世間的心理學,就像一個人透過窗戶紙上的一個洞去看房間裏面的內容,所以它的視線是很有限的。而佛教通過禅定的境界,所能達到的對人心理的認識,就像一個人就坐在房間裏面,房間裏面所有的東西都一目了然。
另外,佛教的心理學從意義上說,基本上是一種實用的心理學。我們了解心理,主要是爲了改造心理。比如知道我們惡的心理,就加以抑製,而發揚我們善的心理;知道我們心靈迷的狀態,就加以改變,而成就我們心靈的覺悟;知道我們心靈雜染的狀態,就加以清除,而使我們的心靈日趨清淨。所以,佛教的心理學是爲了解脫服務的。我們只有了解了佛教的心理學,才有利于我們更好地修行。
《四屆:佛教的心理學(濟群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