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届:佛教的心理学(济群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因为人的思维就像流水一样是随着惯性走的。如果硬想把它止住,就会“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如我们日常最执著的东西,肯定在我们打坐时是最容易出现的东西。所以要想打坐时收到良好的效果,就不仅仅是在打坐时才想起要看住自己的念头,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时时刻刻照看好我们的念头。不要放逸自己的行为,不要放逸自己的心,不要让自己的心去过分执著一些东西,要时时刻刻让自己的心保持一种安祥、平衡的状态。只有这样,打坐时心才可能平静。所以,放逸的心也是修止观一种很大的障碍。

  六是失念。就是失去正念。当我们修止观时,要始终保持一种正念。所谓正念,就是当我们念佛时,这句佛号就是正念。把我们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这句佛号之中,使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达到高度统一,根本区分不开。乃至风吹不进,雨打不透,使妄想之心无机可乘。这样才可能达到三摩地的境界,即人定的一种状态。但是如果念着念着佛号,却想着别的事情去了,这就是失念。所以,我们在打坐时,要始终保持一种智慧的观照,当念头走失的时候,要马上把它拉回来。这在禅宗中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就是牧牛。有一个小孩牧牛,这头牛开始的时候性子很野,很不驯服,很难管教。这个小孩就想方设法调教它,直到这头牛变得很驯服,让它怎么样,它就怎么样。我们人的念头也是这样,在没有修行以前性子很野,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我们的心态训练得很调顺,很平和。

  以上讲的是止观的障碍心理,需要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逐渐地去克服。

  2、止观的实践心理

  这是指修止观时所要经历的心理过程。止观的实践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信,就是信仰。即对佛法、对止观的修行方法,乃至对指导你的老师或师父要充分信任。有了这种信仰之后,你才可能有信心、有动力去学习和修行。如果你根本就不相信,也就不可能去学习和修行。另外,如果你将信将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修学,或许用不了多久,因为惰性或种种理由,你就会半途而废。佛法以信为能入,以智为能度。佛法虽然不像其它宗教特别强调信,但是信确实还是学习佛法的基础。因为无论学习什么,你若不相信,也就不可能下决心去学习。在《大智度论》中,比喻信如手。比如一个人进入宝山,如果没有手,他就不可能取回珍宝。所以,要想修行,信仰很重要。

  二是精进。有了信仰之后,只有努力不懈地去做,才会得到实际的效应。如果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持久地修行,也就不可能得到实际的效应。

  三是念,就是忆念。即让我们的心总能保持一种正念。比如我们念佛,就要时时系念这一句佛号,要念念不忘,念念相续。只有这样,才能成就止观。

  四是定,就是禅定。即把心专注在一种境界上。

  五是慧,就是智慧的观照。即当我们专注在一种境界时,不是迷迷糊糊的,而是明明了了的。比如我们念佛时,把心专注在佛号上,这就是止;当我们对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清清楚楚时,这就是慧,也就是观。

  六是轻安,就是和谐统一的状态。禅定的功夫实际上就是一种身心整合的过程。我们一般人的身体与心灵是脱节的,所想与所做往往是不一致的。比如你在洗衣服时,想的可能是作业;你在写作业时,想的可能是上街。所以,我们的身心总是在分离状态,很难统一。有些人甚至是心灵破碎,思绪纷乱,修禅定就是为了整合身心,使身心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的身心就是轻安。

  七是行舍。行,是行为。舍,是舍离杂念。行舍就是身心高度的平衡。我们一般人的身心都是不平衡的,我们通过修禅定,身心就能达到平衡。身心一旦达到平衡,就会获得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同于一般的智慧,它是一种无漏的智慧。

  我们讲的这些止观的实践心理,主要是为我们修止观服务的,佛教的心理学从它的线条上来说,大概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把握。从它的方法来看,佛教的心理学是通过内省的方法,也就是禅定的境界,而得出认识的。西方的心理学虽然也采用内省的方法,但他们却是通过对人的某一种心理表现,多次进行认识和实践,而得出的认识。佛教的心理学与世间的心理学有什么根本不同呢?我有一种比喻:世间的心理学,就像一个人透过窗户纸上的一个洞去看房间里面的内容,所以它的视线是很有限的。而佛教通过禅定的境界,所能达到的对人心理的认识,就像一个人就坐在房间里面,房间里面所有的东西都一目了然。

  另外,佛教的心理学从意义上说,基本上是一种实用的心理学。我们了解心理,主要是为了改造心理。比如知道我们恶的心理,就加以抑制,而发扬我们善的心理;知道我们心灵迷的状态,就加以改变,而成就我们心灵的觉悟;知道我们心灵杂染的状态,就加以清除,而使我们的心灵日趋清净。所以,佛教的心理学是为了解脱服务的。我们只有了解了佛教的心理学,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修行。

  

《四届:佛教的心理学(济群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