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讲述。
七、不善心所与善心所
佛教的伦理是以因果为基础的,因果的产生又取决于善恶的表现。所以要想把握因果,就要明辨善恶,以及产生善恶的根源。善恶行为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其中必有心理因素的基础。如果我们能够明辨自身善恶的心理因素,就有利于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我们首先就应了解善心所和不善心所。
1、不善心所
不善心所在经论中往往与烦恼心所相混淆。因为烦恼本身就是不善的,而不善往往也是一种烦恼的表现。所以,在有的经论中,如《界身品论》,它讲烦恼心所,但不讲不善心所,因为它把不善心所归纳到烦恼心所里面了。也有的经论,如《大毗婆沙论》,它既讲烦恼心所,又讲不善心所。总之,烦恼心所和不善心所都非常复杂,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只提出一些最主要的来进行说明。
一是无惭无愧。惭愧是一种羞耻心理,无惭愧是一种没有羞耻的心理。比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感到很得意,就是一种无惭心理的表现。如果我们对社会上一些犯罪行为没有否定的心理,反而表示赞赏,就是一种无愧心理的表现,如果一个人不能认识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的人格,就会做出一些犯罪的行为。另外,如果一个人对社会上的犯罪行为没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加以排斥,势必导致一些人做出更多的坏事。所以。无惭无愧的心理是产生犯罪行为的根本。
二是贪心。贪心就是对喜欢的事物产生一种占有和执著的心理。贪心的表现形式很多,比如有的人贪著于自己的长处,觉得自己有这样的长处非常了不起,于是产生骄慢的心理。有的人贪著于自己的财物,就会产生悭吝的心理,不愿施舍。我们人贪著的内容很多,比如钱财、衣物、饮食、名誉、地位、身体等等,只要我们喜欢的东西,都有可能产生贪著。但是每个人都会受到不同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喜欢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于是这种贪心就可能引发出杀、盗、淫、妄种种恶行。
三是嗔恨心。嗔恨心就是对不喜欢的事物产生一种厌恶的心理。嗔恨心的表现形式也很多。比如愤怒,有的人被别人得罪了,或被伤害到利益,马上就会感到愤怒,然后就会怀恨在心,表现得很恼火,之后还要想方设法报复对方。嫉妒也是嗔恨的表现。比如有人看到别人比自己有钱、有势、有地位或有才能,就会感到不舒服、不痛快。嗔恨心与贪心一样,只要一经产生就会不得安宁,而且其不安表现比贪心更甚。比如在表情上,因为嗔恨会产生种种扭曲的表情。另外,因为嗔恨同样会引发出杀、盗、淫、妄种种恶行。对治嗔恨的办法,就是要学会忍辱,扩大慈悲心量。一个面貌很美的人,如果怀有嗔恨心,他的面目一定很丑。相反,一个相貌并不美的人,如果心态很好,表现得很祥和,他的面目也会让人觉得亲切可爱。
四是痴。痴就是无明,即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人们因为不了解因果,所以产生很多错误的观念,就会不择手段去干一切坏事。所以,痴也是产生许多罪恶行为的根本。
佛教把贪、嗔、痴这三种心理称为三不善根,人们一切的罪恶行为都是在这三不善根的基础上产生的。
2、善心所
善的心理在经论中往往也包括止观的心理。但是在这里,我们把它们区分开,不一起讲,善的心理也有几种,一是惭愧,与不惭不愧正好相反。惭是惭耻,愧是羞愧、简单说就是羞耻。《阿含经》中说,人与禽兽为什么不同呢?原因就在于人有惭愧羞耻的心理。如果人没有惭愧羞耻的心理,与禽兽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人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惭愧。人与禽兽一样都属于众生,禽兽所具有的特性,人亦具有。而且在这些方面,人有时比禽兽发挥得更淋漓尽致。比如饮食男女、强烈的自我、战争等等。但是人还有人性和佛性。人如何克服自己的兽性,发挥自己的人性和佛性呢?这就是修行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展开来讲,也是一个大问题。
人在道德完成的过程中,要抑恶扬善,就要以惭愧为基础,一个人如果有惭愧心,就会抑制自己不去做坏事;一个人如果没有惭愧心,就会放纵自己去干坏事。其实这种惭愧心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良心。除非人性完全扭曲的人,对一般人来说,无论他多么不懂因果,没有道德修养,他若做了损害别人的坏事,内心里还是会感到不安。这是为什么?原因就是他的良心还没有完全泯灭,他还有羞耻心。所以,羞耻心是我们人性的重要心理,也是人类道德建立的基础。
二是不放逸。这也是我们修学佛法、完善人格的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活动。与不放逸相反的就是放纵、放荡。不放逸就是要对自己进行自我约束。在佛教中,把不放逸也称为摄心,就是不让我们的心胡思乱想。《金刚经》上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说我们应该怎样止住这一妄想纷飞的心。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法律的约束,每个人都依自己的想法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个世界将是很可怕的。在法律不健全的社会中,为什么权利越大的人,他所做的坏事就越可怕呢?原因就是他的自由度很大。这就涉及到我们为什么要以不放逸作为我们人格完善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我们的人格基本上说是倾向于恶的。我们一般人都会觉得学坏容易,学好难。比如我们说修行就像逆水行舟,如果我们的人格是倾向于善的话,那么修行就会觉得是顺水行舟,不用任何努力自然就会向善发展。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要想修行,必须就要努力;要想堕落,却不需任何努力。由此可见,我们的人格确实是倾向于恶的。所以,我们要想改变我们的人格向善发展,就不能不对我们的人格进行约束。因此,在佛法中首先强调的就是戒。一个修行到一定境界的人,他可以随心所欲,是因为他能够如理如法,而我们一般人却做不到如此。所以,不放逸这种心所在我们修学佛法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在《长阿含经》里面,佛说一:“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善法,亦由不放逸得。”也就是说,佛之所以能成佛,就是因为不放逸;佛之所以能成就这么多善法,也是因为不放逸。所以一个人修行,最初都是以不放逸来约束自己。当他修到一定的境界,人格已经完全倾向于善时,他不用刻意约束自己,随心所欲即是善法。就像孔老夫子的境界:“从心所欲,不踰矩”。但是作为我们一般人,若是随心所欲,就会堕落了。
三是无贪、无嗔、无痴。它们是相对贪、嗔、痴这三不善心所而言的,这三种善心所也是道德的基础。但是这三种善心所的力量我们一般人很难感觉到,原因就是我们贪、嗔、痴的力量太强大了,把无贪、无嗔、无痴的力量给覆盖住了。因为贪、嗔、痴与无贪、无嗔、无痴是绝对相对立的,它们之间是水火不融的。如果存在贪、嗔、痴,就不可能有无贪、无嗔、无痴,反之亦然。总之,它们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我们修行就是要克服贪、嗔、痴,而强化我们无贪、无嗅、无痴的力量。我们知道佛陀的慈悲心量是由什么形成的吗?就是无嗅,无嗔的力量发展下去就是慈悲。佛陀的智慧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以无痴为基础开发出来的。佛陀的三昧、禅定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就是由无贪而培养出来的。佛陀道德的成就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把我们人性最为光明的部分更加发扬光大,这就成佛了。如果把我们人性最为阴暗的部分发挥到极致,那就与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我们是向佛靠近,还是向禽兽靠近,完全在于我们的自我把持。
八、止观的实践心理
我们平常讲的禅定,就是止观的另一称呼。止观其实也是一种心理的表现,但却不是一般的心态,它是一种经过特殊训练的心态。所谓止观,止,有定的意思,就是把心专注于境,即把心高度统一在某一点上。一般我们的心都是散乱、破碎、零乱不堪的,所以我们干事效率很差,思考问题的效率也很差,而且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这都是因为缺乏止的力量。所以,修学佛法首先就要修止。观,就是观察思考。在止的基础上,把心凝聚在一起,去观察思考事物,效果会特别好。
止观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佛陀之所以成佛,成就种种功德、神通、智慧,这一切都是因为有止观的基础。佛陀的教理如果离开了止观的话,就是死气沉沉、一大堆没有用处的文字。佛教如果没有止观的话,就如同基督教没有祈祷一样缺少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所以,在佛教的各种经论中都曾讲到止观。
止观是一种心态,它究竟由哪些心态构成?又应该避免哪些心态才能成就止观?这个问题,我想简单地讲一下。
1、止观的障碍心理
修止观时会产生哪些障碍心理呢?前面讲的不善心所,比如无惭无愧、放逸、贪、嗔、痴,这些都属于止观的障碍心理。除此以外,还有其它的一些障碍。一是疑。就是怀疑。比如对真理的怀疑,对佛法的怀疑,对止观法门修行的怀疑。这对修行止观是一种很大的障碍,因为你如果有怀疑,你就不会信受,就不会切实依照这一法门去来时,就会昏沉和睡眠。其实,我们人平常就是生活在这两种状态之中,先是掉举,干事情时东想西想,没事可干时也想,总之,一切活动都在不停地想。等活动结束时,想也想累了,就是昏沉和睡眠了。我们修止观,就是要克服这两种心态,以使我们的心态保持一种平稳的状态,不高不低,不沉不掉。所以,止观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心的训练。
四是懈怠。就是懒惰。一打坐时,觉得腰酸腿疼,就不想再坐了。所以,懈怠也是修止观一种很大的障碍。
五是放逸。就是放任。有许多人会说,我打坐时怎么心总是妄想纷飞难以入静呢?原因就是我们平常在生活中太放任自己了。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持不住自己的心态,随便攀缘,随便去接触一些不该接触的环境或事物,等到打坐时想管住自己的心态,已经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了”。这很正常…
《四届:佛教的心理学(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