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届:佛教的心理学(济群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叫藏识。

  阿赖耶识与前七识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前七识都是有间断的,阿赖耶识却永无间断。比如眼识,睡觉的时候就停止了活动。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是这样,总有间断的时候。所以佛教讲:五识随缘起。比如我们吃饭的时候,眼睛会看着饭菜;旁边若有人说话,耳朵会听;饭菜的香味,鼻子会闻,舌头会品尝;如果天气很热,饭菜也很热,身体也会感到很热。但五识并不一定都能同时产生作用,这要取决外在的条件。外在具备有几种条件,就会有几种识产生作用。意识相对前五识来说,间断更少一些。佛教讲,意识有几种情况下不发生作用,比如一个人突然晕倒不醒人事了,这时意识是不产生作用的。还有我们睡觉时,如果是作梦,意识还在活动,阿赖耶识会把许多东西翻腾起来,这种意识叫做梦中意识。如果我们睡眠很沉,无梦,这种时候意识就不起作用了。还有就是修道的人,比如有人入无想定(外道的修法),有人进入灭尽定(佛教的修法),这时意识也是不起作用的。因为人生的许多烦恼痛苦都是因为意识太活跃而造成的,所以他们便专门用一种方法把意识止灭住。意识活动虽然有间断,但是生命还在延续,这就是因为还有一个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在起作用,阿赖耶识是永无间断的。

  阿赖耶识与不灭的灵魂又有什么区别呢?所谓灵魂,是指一种长恒不变的、单一的存在。阿赖耶识却是缘起的,是相似相续如流水一般刹那生灭的。而阿赖耶识在生命的洪流中不断地在调整,不断地抛弃一些东西,又不断地吸收一些东西,所以阿赖耶识的内涵不断地在改变。总体而言,阿赖耶识的内涵有两种,一种是杂染的,另一种是清净的。比如一个人生命层次的高低,也就是人品的好坏,就取决于阿赖耶识。如果一个人阿赖耶识的内涵中杂染越多,其生命层次就越低,人品也越坏。反之,一个人阿赖耶识内涵中杂染越少、越清净,其生命层次就越高,人品也越好。阿赖耶识不是一种固定的东西,它的变化取决于它的内存,由它内存的种子的活动,导致了阿赖耶识的延续。如果它内存杂染的东西越多,也就是杂染的种子。(唯识宗最常用的一个概念就是“种子”,类似于我们现在常用的“信息”这一概念。)种子是杂染的,它所延续的阿赖耶识的品质就越低,生命的层次随之也就越低;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转染成净,就是要把储存在阿赖耶识中杂染的东西不断地去掉,再不断地吸收清净的东西,使清净的力量越积集越强大,最后完全没有染污了,只有清净的东西,那就成佛了,成佛之路就是这样的过程。

  阿赖耶识的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保存经验。这个经验是我们生命无始以来所积累下来的。二是执持我们的身根。我们的身体因为有阿赖耶识在执持着,所以才有生命力,阿赖耶识一旦离去,身体也就死了。佛教讲,我们人的生命有三种力量:识、暖、寿。暖,就是有温度。活人是温暖的,死人是冰冷的。寿,就是寿命。一期的寿命是由业力决定的,但业力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识的存在能保持生命的温度,能延续寿命。识一旦离去,温度就没有了,色身败坏,寿命也就结束了。所以识、暖、寿它们之间是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三是生命的果报主体。我们生命的生死轮转,从这一生到下一生的过度、造业、受报,都是由阿赖耶识。四是精神的活动的依止。我们精神领域的活动,以及我们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根本依止,都是阿赖耶识。

  五、心与心所

  心与心所,即心的主体与心理活动的关系。前面讲的八识,心、意、识,这些都是心的主体。作为心的主体,它们的活动都不是孤立的,还有一种与之相应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就叫心所。心与心所配合起来,才能完成我们的认识和行动。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介绍两个方面。

  1、心与心所的关系

  也就是心的主体和心理活动的关系。佛教把心理活动叫做心所有法。就是说心理活动是属于心的,是在与心配合的情况下产生作用。佛教把心的主体比喻为主,心理活动比喻为臣,君臣配合才能构成人的认识和行动。这种配合叫做王所相应。王所相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王所活动是在同一时间。比如眼识产生活动时,属于眼识的心所与它同时活动。二是王所依赖的根是相同的。比如眼识产生作用,眼识是以眼根为所依,随着眼识而产生的心所也是以眼根为所依。三是王所所缘相似。就是所认识的境界相似,却不是完全相同。比如认识一个茶杯,心王与心所认识的角度不一样。心王对茶杯的认识是一种总体上的认识,而心所对茶杯的认识是各别部分的认识。心所会分别茶杯好看或不好看,会产生情绪喜欢或不喜欢。因为心王与心所具有以上三方面的密切关系,所以称之为王所相应。

  2、心所的种类

  我们心的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在佛教中,关于对我们心理活动的考察,从《阿含经》、《阿毗达摩佛教》到唯识宗都有非常详细的说明。最详细的当属唯识宗。唯识宗把我们的心理活动分为五十一种,这五十一种又分为六种类别,这六种类别又归纳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属于普通心理,另一部分是特殊心理。普通心理就是世间心理学所能认识到的那一部分心理。特殊心理又包括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善良心理,就是具有道德感的心理;一方面是犯罪心理,就是具有邪恶意识的心理;另一方面是烦恼心理,就是各种痛苦、困扰的心理因素;还有一方面就是佛教所特有的心理,就是止观实践心理。止观实践心理是修禅定的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我们一般没有修禅定的人是很难体验到的。佛教讲的这些特殊心理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为伦理道德提供一个思想基础,另外就是为了修行实践服务。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心理活动的大概情况。这只是一种提纲式的介绍,因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详细说明。

  六、普通心理

  普通心理,就是人在认识过程中所表现的最普通的心理。人的认识的产生和完成,都是由这些心理构成。我们平常生活,基本上都是在这五种心理状态之中,任何时间都离不开这五种心理。这在佛教中称为五遍行。遍,就是普通性,遍一切时间,遍一切地点,遍一切精神活动。所以,对这五种心理,世间的心理学、科学心理学都有所论述。

  1、作意

  就是当我们的感官与外境最初接触的时候,在我们的内心里会产生一种警觉和反应,然后会把注意力指向某一个地方,这种作意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重要的。比如你们在这里听课,就需要有作意。如果没有作意,那你的心思就可能不在这里,也就不知道我在这里讲什么了。我们走路时,也需要有作意。如果没有作意,就可能走偏差了。另外,修禅定也需要有作意,而用作意这种心理对修禅定特别重要,因为修禅定就是要把心专注在一个境界上。所以说干任何一件事情都离不开作意,这种心理非常普遍。

  2、触

  当我们的感官与境界接触的时候,马上产生一种心理反应,这就是识。由感官、境界和识三者配合的情况下,最初在我们精神上产生的这种感觉就是触。所以触是属于感觉心理。因为有这种感觉心理,我们才能去感觉境界。只要我们还有认识和思维,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的这种感觉就存在。所以,触这种感觉心理也具有普遍性,而且这种心理又是一切精神活动产生的基础。比如我们的情绪、情感、判断及行动,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3、受

  感觉心理促使我们去感觉境界,而境界又有好坏之分。所谓好,就是我们喜欢的就觉得好;所谓坏,就是我们不喜欢的就觉得坏。这在佛教里为顺境和逆境。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介乎两者之间的境界,既不是顺境,也不是逆境,这就是无记的境界。以我们人的思维来看,我们面对不同的境界,马上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波动。当我们面对顺境时,就会觉得快乐;当我们面对逆境时,就会感到痛苦;当我们面对无记的境界时,就会产生一种不苦不乐的感情。痛苦、快乐、不苦不乐,这就是感情的三维性。还有一种情况,当我们不一定面对什么境界,而只是想像出一些东西时,也会产生情绪波动。比如想像到美妙的境界,就会感到欢喜;想像到恶劣的境界,就会产生优虑或恐怖。佛教把感情分为五种:苦、乐、优、喜、舍。我们人总是沉浸在这几种情绪之中。受,实际上就是一种情感。所以,佛教把我们众生称为有情。有情最大的特点,就县一天到晚都生活在情绪之中。所以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情绪上,我们是带着情绪去认识世界。

  4、想

  想的特点,就是取境界相。就像照相机一样把境界摄取下来。但这种想又不完全同于相机,因为相机本身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而人的认识却充满了强烈的情绪色彩。所以人的认识固然以客观境相为基础,但同时又带有情绪因素。由客观境相与情绪因素相结合所构成的这种心理上的影相,类似于心理学上所说的知觉或表象。我们对这种影相进一步加以分别,之后又定名称。比如这白色的是茶杯,那黄色的是桌布,你是张三,他是李四。从取境界相,加以分别,到安立名言,这一系列过程的完成,都属于想的作用。

  5、思

  思就是意志的行动。当我们对境界分辨以后,必然要采取行动。比如当我们在 《禅》刊上看见将举办夏令营的通告,我们就会想到要不要参加?当决定参加之后,马上就会报名。这种思维过程就属于意志的范畴。意志行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种是心理上的意志行为,另一种就是身体上的意志行为。能够表现出来的就属于身体上的意志行为,而没有表现出来的就属于精神上的意志行为。以佛教来看,人的意志行为基本上是属于自由的。

  以上这五种心所,在我们人的心理活动中,是属于最基本、最普遍的心理活动。所以,世间上的心理学对此都有所…

《四届:佛教的心理学(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