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称的定义非常暖昧不易区分。下面我们对这三个名称进行解释。
1、识
识,是了别义。就是能够明了识别。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外界的认识。比如眼睛对色的认识,耳朵对声音的认识,鼻子对气味的认识等等。我们认识的感官有六个,我们所认识的境界也有六种。我们所认识的境界取决于我们能认识的感官,我们有多少感官,就有多少认识。佛教把六种感官所能产生的认识称为六识,这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在大乘的唯识宗中,除六识之外又讲到七识、八识。第七识是末那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
2、意
意,是思量义。就是能够思量、思维。意也称为意根,它的作用就是作为前六识生起的依止。佛教里面讲依意生识,也就是说我们前六识的产生有它的精神源头,这个源头就是意根。有了意根之后,才能产生意识。意根和识的关系是一种能生所生的关系。
3、心
心,佛教讲的心是指精神,心具有积集义。心是怎样表现的呢?比如六识向外取境,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当六识对外取境时,同时就会留下影象积集于内,这就成为心。心的内容有多少,取决于六识对外境的攀缘认识。就是说我们的六识与外界接触越多,心的内存就会越多。
心、意、识这三者之间的区别,识是从认识的角度而言,意是从能够产生认识的角度而言。识产生之后马上就会消失,因为识是念念生灭的,即佛经中所说的刹那生灭。但是识灭了之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会在我们的精神领域里面留下影象,这种影象的积集就是心的表现。
四、唯识宗对心的分类
佛教对心的分类最透彻的就是唯识宗。唯识宗对心的主体的分类,主要建立在八识的学说上。下面我分四个层次来说明八识。
1、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这五识我们比较容易感觉到,但它们的作用非常有限。佛教认为前五识在认识境界的能力上属于现量。什么叫现量?现量具有几个涵义,一是现在,它所取的境界是现在的境界,过去或未来的境界对它都不能产生作用。比如我们眼睛的作用,必须是当前的现象才能看见。二是现前,就是眼前的境界对它才能产生作用,其它地方的境界对它就不产生作用。如果是意识就不一样了,意识可以想像过去的事情、未来的事情或是遥远的事情。三是无分别,就是对任何现象不会区分好坏。四是无名言概念,就是对任何事物不会产生名言概念。当我们的眼睛看见茶杯,知道它是茶杯,这已经不是眼识的作用,而是意识的作用了。所以五识的认识作用只属于现量,这种现量有些类似于逻辑学上所说的直觉。量,有判断理的意思。如果我们仅凭直觉,没有加上错误的经验,直接地去认识事物,就属于正现量;如果我们不是凭直觉,而是掺杂了错误的经验去认识事物,这就属于非量了。所以说现量的能力仅仅停留在直觉上。前五识因为它们有限的能力,因此只起一种观察世间的作用。
2、意识
意识是我们人的第六识,它在我们的精神领域里面表现最为活跃。通常哲学上所说的意识,类似于我们佛教所讲的这种意识。意识与前五识不一样,它在认识的能力方面具备有三量:现量、比量和非量。现量就是一种直觉,它是与前五识同时产生的那一刹那。这一刹那过去之后,就不属于现量了。这时,第六识就出现了比量。比量就是一种推理、判断。比如说我们看到对面浓烟滚滚。我们就会判断那边是不是着火了。这就是一种比量。比量又分为正确的和错误的。正确的推理就称为比量,错误的推理就称为非量。
以上谈了第六识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下面谈一下它所缘的境界,即第六识所认识的境界。第六识认识的境界有三种:性境、带质境和独影境。性境,就是真实的境界。也就是所认识到的境界与事物本来的面貌是相一致的。带质境,就是当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难免要带上我们的经验、情绪,这样所得到的认识已经不纯粹是事物的本来面貌了,而是我们的意识所重新构造出的一种影象,但是这种影象又是建立在事物客观的基础上。独影境,就是没有客观对象的基础,仅凭想像所得到的认识。比如你躺在床上,想到遥远的家乡,想到亲戚朋友等等,这时你的意识就像放电影似的一个影象一个影象闪过。这种纯粹思维活动所得出的影象,佛教称为独影境。意识所认识的境界主要有以上三种类型。
意识从它的伦理性质方面来说,也表现有三个方面:善、恶和无记。就是说我们的意识活动有时受好的念头支配,有时受不好的念头支配,也有时受不好也不坏的念头支配。所以我们的意识从伦理性质来说,它是变化不定的,有时是善念,有时是恶念,有时是无记的。
意识从它的性格方面来说,属于多变的性格。它的多变性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在伦理性质方面,它有时善,有时恶,即表现为多变性。另外,从情绪上来说,它有时痛苦,有时快乐,有时优伤,有时欢喜,也表现为多变性。所以说我们的意识在性格方面是多变的。
另外,意识在作用上也表现有几个方面。一是分别,决策,判断。比如我们判断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我们判断该去什么地方,该走哪条路,这些都是意识的作用。二是造业。就是说干坏事干好事,这也是由意识决定的。从意识到完成,这其中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审虑思,第二阶段是决定思,第三阶段是动身发引思。比如干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该怎么干。然后是己经确定下来怎么于,接下来就是着手去做。这就是完成一件事情意识作用的三个步骤。三是转迷为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流转生死干了许多坏事,造成许多痛苦,这些都是意识造成的。我们要想了脱生死成佛作祖,也是要靠意识。我们平常为什么会干许多坏事?原因就是我们的意识产生了许多错误的认识。如果我们要想改变我们生命的状态,就要从认识上着手。如何改变我们的认识?就要学习佛法的道理,对这个世界重新认识,重新考察,以打破我们原有的对这个世界的执著。只有打破我们错误的执著、错误的认识,才会断除我们的烦恼,解脱我们的痛苦。
所以,我们要想改变生命的状态,要想修行、解脱,就要靠我们意识的正确分别。有些人一学佛法,一听别人讲到分别比较的话,就说,看你又分别了。如果真的什么都不要分别,好坏不分别,善恶不分别,还怎么修行呢?佛法所讲的不分别,是一个人真正修行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对快要见道之前的那种境界不能分别。除此以外,还是要分别的。尤其对我们初学佛的人来说,就是要从分别下手。首先必须要明确什么是善恶、是非,如果连善恶、是非都区分不了,还修行什么呢?所以,意识在学佛中,在修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末那识
末那识在唯识宗中为第七识。“末那”译成汉语为意,有思量的意思。末那识比第六识的意识更深一层。如果按西方心理学来判断,末那识已经进入潜意识的范畴。我们讲的前六识是表现在外的,所谓意识就是我们能够感觉到的,我们讲潜意识、无意识,就是我们感觉不到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末那识,以及我们下面要讲的阿赖耶识,都是我们一般人所感觉不到的,所以可以归为潜意识的范畴。
从末那识的认识能力来说,它的认识完全是错误的,在佛教把它称为非量。它所认识的境界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是相似相续的,从无始以来的过去一直流向无尽的未来,但末那识却把它视为我,视为长恒不变的。所以一些宗教或哲学把阿赖耶识视为永恒不变的灵魂,视为神我,也是有其内在的原因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般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天到晚都生活在自我感觉之中。
末那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种作用,把阿赖耶识错误地执以为我。第二种作用,是与四种烦恼相应。这四种烦恼是:我痴、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就是对自己不认识。我们人生内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对自己不认识,所以西方哲学的最高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我见,因为对自己不认识,所以执著自我。总是我怎么认为,我的见解,我的思想等等,总以自我的观念作为一切观念的标准。尤其是一些比较有学问、有特长的人,我见特别重;相反一些没有特长、没有学问的人,我见倒比较少。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一般来说又缺少智慧。我爱,人最爱的就是自己。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认识等等。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界是很可怜的,基本上都在为这种自爱所奴役。为自我的欲望、感情和身体的种种需求而劳碌不堪。我慢,就是谁都瞧不起,以为自己最了不起。这也是在一些有特长的人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有特长的人确实有不同一般人的长处,但却不是他自我感觉的那样。末那识因为与这四种烦恼相应,同时会影响到前六识,所以它就成为前六识的染境依。我们前六识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自我感,就是由于末那识的影响。
第三种作用,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忘相。因为以自我为中心,就会产生两种执著,一种是我执,一种是法执。我执就是执著自我,比如我喜欢,我讨庆。法执就是执著于相,比如做了一件好事,总是记在心上,这就是著相。
4、阿赖耶识(第八识)
在八识中,阿赖耶识是起主导作用的。前七识所产生的活动都是以阿赖耶识为依止,为基础的。我们还是以大海为比喻,阿赖耶识就像大海,前七识就像波浪。波浪不能离开大海,波浪却能影响大海。“阿赖耶”是藏的意思,就是说阿赖耶识储藏着我们生命无始以来所积累的经验、信息。比如我们从小学读到大学,记住了很多东西,是怎么记下来的呢?如果按现代生物解释,认为是储藏在大脑里面了。佛教却认为我们生命的信息是储藏在阿赖耶识里面的,所以阿赖耶识又…
《四届:佛教的心理学(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