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屆:佛教的心理學(濟群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稱的定義非常暖昧不易區分。下面我們對這叁個名稱進行解釋。

  1、識

  識,是了別義。就是能夠明了識別。它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對外界的認識。比如眼睛對色的認識,耳朵對聲音的認識,鼻子對氣味的認識等等。我們認識的感官有六個,我們所認識的境界也有六種。我們所認識的境界取決于我們能認識的感官,我們有多少感官,就有多少認識。佛教把六種感官所能産生的認識稱爲六識,這六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在大乘的唯識宗中,除六識之外又講到七識、八識。第七識是末那識,第八識是阿賴耶識。

  2、意

  意,是思量義。就是能夠思量、思維。意也稱爲意根,它的作用就是作爲前六識生起的依止。佛教裏面講依意生識,也就是說我們前六識的産生有它的精神源頭,這個源頭就是意根。有了意根之後,才能産生意識。意根和識的關系是一種能生所生的關系。

  3、心

  心,佛教講的心是指精神,心具有積集義。心是怎樣表現的呢?比如六識向外取境,眼睛看東西,耳朵聽聲音,鼻子聞氣味,當六識對外取境時,同時就會留下影象積集于內,這就成爲心。心的內容有多少,取決于六識對外境的攀緣認識。就是說我們的六識與外界接觸越多,心的內存就會越多。

  心、意、識這叁者之間的區別,識是從認識的角度而言,意是從能夠産生認識的角度而言。識産生之後馬上就會消失,因爲識是念念生滅的,即佛經中所說的刹那生滅。但是識滅了之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會在我們的精神領域裏面留下影象,這種影象的積集就是心的表現。

  四、唯識宗對心的分類

  佛教對心的分類最透徹的就是唯識宗。唯識宗對心的主體的分類,主要建立在八識的學說上。下面我分四個層次來說明八識。

  1、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這五識我們比較容易感覺到,但它們的作用非常有限。佛教認爲前五識在認識境界的能力上屬于現量。什麼叫現量?現量具有幾個涵義,一是現在,它所取的境界是現在的境界,過去或未來的境界對它都不能産生作用。比如我們眼睛的作用,必須是當前的現象才能看見。二是現前,就是眼前的境界對它才能産生作用,其它地方的境界對它就不産生作用。如果是意識就不一樣了,意識可以想像過去的事情、未來的事情或是遙遠的事情。叁是無分別,就是對任何現象不會區分好壞。四是無名言概念,就是對任何事物不會産生名言概念。當我們的眼睛看見茶杯,知道它是茶杯,這已經不是眼識的作用,而是意識的作用了。所以五識的認識作用只屬于現量,這種現量有些類似于邏輯學上所說的直覺。量,有判斷理的意思。如果我們僅憑直覺,沒有加上錯誤的經驗,直接地去認識事物,就屬于正現量;如果我們不是憑直覺,而是摻雜了錯誤的經驗去認識事物,這就屬于非量了。所以說現量的能力僅僅停留在直覺上。前五識因爲它們有限的能力,因此只起一種觀察世間的作用。

  2、意識

  意識是我們人的第六識,它在我們的精神領域裏面表現最爲活躍。通常哲學上所說的意識,類似于我們佛教所講的這種意識。意識與前五識不一樣,它在認識的能力方面具備有叁量:現量、比量和非量。現量就是一種直覺,它是與前五識同時産生的那一刹那。這一刹那過去之後,就不屬于現量了。這時,第六識就出現了比量。比量就是一種推理、判斷。比如說我們看到對面濃煙滾滾。我們就會判斷那邊是不是著火了。這就是一種比量。比量又分爲正確的和錯誤的。正確的推理就稱爲比量,錯誤的推理就稱爲非量。

  以上談了第六識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下面談一下它所緣的境界,即第六識所認識的境界。第六識認識的境界有叁種:性境、帶質境和獨影境。性境,就是真實的境界。也就是所認識到的境界與事物本來的面貌是相一致的。帶質境,就是當我們認識事物的時候,難免要帶上我們的經驗、情緒,這樣所得到的認識已經不純粹是事物的本來面貌了,而是我們的意識所重新構造出的一種影象,但是這種影象又是建立在事物客觀的基礎上。獨影境,就是沒有客觀對象的基礎,僅憑想像所得到的認識。比如你躺在床上,想到遙遠的家鄉,想到親戚朋友等等,這時你的意識就像放電影似的一個影象一個影象閃過。這種純粹思維活動所得出的影象,佛教稱爲獨影境。意識所認識的境界主要有以上叁種類型。

  意識從它的倫理性質方面來說,也表現有叁個方面:善、惡和無記。就是說我們的意識活動有時受好的念頭支配,有時受不好的念頭支配,也有時受不好也不壞的念頭支配。所以我們的意識從倫理性質來說,它是變化不定的,有時是善念,有時是惡念,有時是無記的。

  意識從它的性格方面來說,屬于多變的性格。它的多變性表現在各個方面,比如在倫理性質方面,它有時善,有時惡,即表現爲多變性。另外,從情緒上來說,它有時痛苦,有時快樂,有時優傷,有時歡喜,也表現爲多變性。所以說我們的意識在性格方面是多變的。

  另外,意識在作用上也表現有幾個方面。一是分別,決策,判斷。比如我們判斷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我們判斷該去什麼地方,該走哪條路,這些都是意識的作用。二是造業。就是說幹壞事幹好事,這也是由意識決定的。從意識到完成,這其中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分爲叁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審慮思,第二階段是決定思,第叁階段是動身發引思。比如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慮該怎麼幹。然後是己經確定下來怎麼于,接下來就是著手去做。這就是完成一件事情意識作用的叁個步驟。叁是轉迷爲悟。就是說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流轉生死幹了許多壞事,造成許多痛苦,這些都是意識造成的。我們要想了脫生死成佛作祖,也是要靠意識。我們平常爲什麼會幹許多壞事?原因就是我們的意識産生了許多錯誤的認識。如果我們要想改變我們生命的狀態,就要從認識上著手。如何改變我們的認識?就要學習佛法的道理,對這個世界重新認識,重新考察,以打破我們原有的對這個世界的執著。只有打破我們錯誤的執著、錯誤的認識,才會斷除我們的煩惱,解脫我們的痛苦。

  所以,我們要想改變生命的狀態,要想修行、解脫,就要靠我們意識的正確分別。有些人一學佛法,一聽別人講到分別比較的話,就說,看你又分別了。如果真的什麼都不要分別,好壞不分別,善惡不分別,還怎麼修行呢?佛法所講的不分別,是一個人真正修行到一個很高的層次,對快要見道之前的那種境界不能分別。除此以外,還是要分別的。尤其對我們初學佛的人來說,就是要從分別下手。首先必須要明確什麼是善惡、是非,如果連善惡、是非都區分不了,還修行什麼呢?所以,意識在學佛中,在修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末那識

  末那識在唯識宗中爲第七識。“末那”譯成漢語爲意,有思量的意思。末那識比第六識的意識更深一層。如果按西方心理學來判斷,末那識已經進入潛意識的範疇。我們講的前六識是表現在外的,所謂意識就是我們能夠感覺到的,我們講潛意識、無意識,就是我們感覺不到的。我們現在所說的末那識,以及我們下面要講的阿賴耶識,都是我們一般人所感覺不到的,所以可以歸爲潛意識的範疇。

  從末那識的認識能力來說,它的認識完全是錯誤的,在佛教把它稱爲非量。它所認識的境界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我們生命的主體。阿賴耶識是相似相續的,從無始以來的過去一直流向無盡的未來,但末那識卻把它視爲我,視爲長恒不變的。所以一些宗教或哲學把阿賴耶識視爲永恒不變的靈魂,視爲神我,也是有其內在的原因的。這也是爲什麼我們一般人總是以自我爲中心一天到晚都生活在自我感覺之中。

  末那識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種作用,把阿賴耶識錯誤地執以爲我。第二種作用,是與四種煩惱相應。這四種煩惱是:我癡、我見、我愛、我慢。我癡,就是對自己不認識。我們人生內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對自己不認識,所以西方哲學的最高名言就是:“認識你自己”。我見,因爲對自己不認識,所以執著自我。總是我怎麼認爲,我的見解,我的思想等等,總以自我的觀念作爲一切觀念的標准。尤其是一些比較有學問、有特長的人,我見特別重;相反一些沒有特長、沒有學問的人,我見倒比較少。爲什麼呢?因爲這些人一般來說又缺少智慧。我愛,人最愛的就是自己。愛自己的身體,愛自己的認識等等。我們人生活在這個世界是很可憐的,基本上都在爲這種自愛所奴役。爲自我的欲望、感情和身體的種種需求而勞碌不堪。我慢,就是誰都瞧不起,以爲自己最了不起。這也是在一些有特長的人身上表現得最爲明顯。有特長的人確實有不同一般人的長處,但卻不是他自我感覺的那樣。末那識因爲與這四種煩惱相應,同時會影響到前六識,所以它就成爲前六識的染境依。我們前六識爲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自我感,就是由于末那識的影響。

  第叁種作用,就是以自我爲中心,不能忘相。因爲以自我爲中心,就會産生兩種執著,一種是我執,一種是法執。我執就是執著自我,比如我喜歡,我討慶。法執就是執著于相,比如做了一件好事,總是記在心上,這就是著相。

  4、阿賴耶識(第八識)

  在八識中,阿賴耶識是起主導作用的。前七識所産生的活動都是以阿賴耶識爲依止,爲基礎的。我們還是以大海爲比喻,阿賴耶識就像大海,前七識就像波浪。波浪不能離開大海,波浪卻能影響大海。“阿賴耶”是藏的意思,就是說阿賴耶識儲藏著我們生命無始以來所積累的經驗、信息。比如我們從小學讀到大學,記住了很多東西,是怎麼記下來的呢?如果按現代生物解釋,認爲是儲藏在大腦裏面了。佛教卻認爲我們生命的信息是儲藏在阿賴耶識裏面的,所以阿賴耶識又…

《四屆:佛教的心理學(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