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届:佛教的心理学(济群法师)

  【四届】佛教的心理学

  济群法师

  上次讲《佛教的世界观》,主要是围绕如何解脱人生的痛苦来讲。人们因为不了解世界,所以才产生许多烦恼和痛苦,不能得到人生的解脱。但是从解脱的意义上来说,还有比认识世界更为重要的,那就是认识我们的心灵。解脱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表现。在佛法中,讲到从众生到成佛的种种心态,比如善与恶,迷与悟,染与净,这些都是心的表现。所以,了解心灵对修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心是什么?

  古今中外的哲学和宗教对心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心体是单一的、固定不变的灵魂。另一种认识与此正相反,认为心是物质的产物,除了物质以外,没有另外的东西存在。也就是说人一旦死了,心也就不存在了。所以,通常有这样的说法:“人死如灯灭。”前一种认识是常见,认为心是永恒的、独立的;后一种认识是断见,否认心的独立意义,认为心只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用唯物论者的观点来说,就是意识是物质的产物,随着物质的变化,心也就消失了。以佛教来看,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因为实际上我们的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念念生灭就像流水似的变化无常。另外,心的产生确实需要物质的基础。比如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这些意识的产生确实都离不开物质。但是物质本身仅仅是产生的外缘,心还有它自身的因。比如说看见好的东西,有的人可能就会起贪心,有的人却不会,有的人贪心大一些,有的人贪心却很小。就是说贪心的产生和外在的物质确实有关系,但却不是绝对的关系。原因就是有的人本身贪欲心就重,有的人本身贪欲心就很小。所以,物质并不能决定心的一切。从佛经对心的解释来看,佛教对心的认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心是缘起的

  心是缘起的,不具有固定不变的内涵。在《佛教的世界观》里面,我们已经讲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缘起的,也就是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因缘和合、条件具备的结果,作为物质现象,它们是缘起的;作为精神产物,同样也是缘起的。比如说眼识的产生,佛教讲需要九种条件:光线、空间、距离、眼根(眼睛器官)、种子(能认识事物的内在因素)、作意、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耳识的产生需要八种条件。总之,每一种认识的产生都需要众多条件的组合,而且每一种认识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眼识,如果缺少光线,眼识就无从产生。耳识如果缺少声音,耳识也无从产生。所以,佛教认为心不具有不变的内涵。从这个意义讲,佛教否定灵魂,否定神我。

  2、心的活动是复合的作用

  以西方的某些宗教和哲学来看,认为心的一切活动都是灵魂的作用,这就是一种单一作用的认识。佛教认为心的活动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佛教对心理活动分析得非常详细。比如说五十一种心所,其中讲到当我们起贪心的时候,是贪心所起的作用;当我们起嗔恨的时候,是嗔恨心所起的作用;当我们记忆的时候,是念心所起的作用。就是说我们的心的活动是由众多作用组成的。

  3、心是由众多要素组成的

  佛教非常注重对心的要素的分析。在佛教的许多经论中,最早期的像《阿含经》,我们经常可能看到五蕴这个概念。五蕴就是把我们生命体分为五种要素。这五种要素其中一种是属于物质的,就是色法。其它四种受、想、行、识是属于精神的。受是感情,想是表象,行是意志,识是统觉。这还是比较简单的分析。佛教还有部经典《俱舍论》,把统觉方面列为一种,另外的心理活动分为四十六种。佛教之所以把心理活动分析得这么详细,就是为了说明不管是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都是由众多要素组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破除人们的我见。

  4、心是流动的经过

  在佛教中经常用流水来比喻心态。在《楞伽经》中,比喻我们的精神领域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就会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佛教认为我们的心态就像流水一样相似相续,前念不是后念,前念刚过,后念又起。所以,佛教说心的延续为等无间缘。佛教对心的这些看法与西方现代科学心理学的结构主义有很相似的地方。但西方的这种心理学对心的看法只是表面的,佛教对心的探讨却有更深更复杂的认识。佛教通过禅定所反省到的甚深微妙的心理是西方心理学家所无法想像的。佛教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相似之处仅仅是表面这一层。

  二、身和心的关系

  作为有情生命不外乎有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生理,一个是心理。生理和心理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很多人都不能够正确认识,包括现代的哲学和心理学也不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解释。佛法对这个问题究竟是怎么看的呢?我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三点:

  1、认识非感官作用

  一般人都认为认识是一种感官作用。比如认为,因为眼睛,我们才能看见东西;因为耳朵,我们才能听见声音;因为鼻子,我们才能闻到气味。佛教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认识事物确实需要有感官作为基础,但认识的产生却需要多种条件。感官只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之一。比如人的眼根坏了,肯定不会产生眼识;耳根坏了,肯定不会产生耳识。但眼根和耳根仅仅是一种缘,而真正能够认识的是识,是精神作用,而不是物质作用。我们的感官是一种物质,就像照相机一样,它虽然有照相的功能,但真正能够照相的还是取决于人们意识作用。因为感官和识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我们往往分辨不清。佛教有部论典《八识规矩颂》,在这部论典中说到:“愚者难分识与根。”是说我们这些愚痴的人很难分清什么是认识,什么是感官。

  2、意识非物质产物

  我们通常都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认识是由于下面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意识是物质进化过程中最高的产物;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意识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的存在要依赖色身的存在。如果一个人死亡了,他的意识也就从他的肉体中消失了。第三个原因,是因为我们意识的产生与我们的感官有密切的关系,容易造成我们的误解。以上三方面的原因,都容易让我们误以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的确需要感官这种物质基础,但是感官仅仅是产生意识的缘。佛教有部论典《喻伽师地论》,其中说到我们人在投胎的时候,我们的中阴身阿赖耶识是一个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父母的遗传基因。我们的阿赖耶识和父母的遗传基因配合在一起时,才构成生命最初的因素。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无始以来精神活动的延续,所以我们现有的生命,也只是无始以来生命洪流中所起的一个浪花。这个浪花必然会受到整个生命洪流的影响。就是说我们现有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固然要受后天因素的影响,但是先天遗传作用更是根深蒂固。比如说你前生是搞艺术的,这一生你对艺术就会很有领悟力。你前生如果是学哲学的,这一生你学哲学就会感到很容易。如果你前生什么也没学过,这一生你才开始学习,在学习上一定表现得很笨。就如有天赋的人下一分功夫就能学得很好,没有天赋的人要用十分的功夫才能学好。因果还是平等的,因为没有天赋的人这一生所用的功夫,有天赋的人前生已经用过了。所以,苏东坡说过这样的话:“书到今生读已迟”。

  3、身心互相依赖

  身体和心灵是相互依赖的。但是一般人往往片面地认为身体更为重要,认为身体的好坏能够主导心态的好坏。色身的好坏确实能够影响到心灵,但并非主导作用,因为心灵的好坏同样会影响身体的好坏。如果一个人的心情糟透了,他的身体一定会受到很大的伤害。相反一个学佛的修行人如果身体不好,并不一定影响到他的心灵。人生的苦有两种,一种是身苦,一种是心苦。对我们凡夫来说,身苦必然会影响到心灵。如果身体一不好,马上心里就会感到难受。但如果是一个已经解脱了烦恼的修行人,他的身体再痛苦,他的心灵还是很自在的。在佛经里记载这样一件事,说有一位比丘尼已经证阿罗汉果,她在树下修禅定,被一条毒蛇咬伤了,毒液马上遍及全身,但她非常安祥地走到僧众面前告假说:我马上就走了,我的身体已经中了蛇毒。于是往那里一坐就走了。对一般人来说,身体若处于这种生死攸关的境地,恐怕早就六神无主了。但是对一个有修行的人来说,不但身体的好坏左右不了他,就是至关生死也左右不了他。因为他的心已经在他自己的把握之中了。所以说,身体不好并不一定对所有的人都能造成心灵的妨碍,相反如果心情不好,肯定对任何人的身体都会有所损伤。也许有的人身体很健康,心情稍有不好时感觉不到对身体的伤害。但是如果长时间的压抑、苦闷,当身体发生病变感觉很痛苦时,后果已经很严重了。所以,心情对身体的影响是渐渐的不知不觉的。

  另外,从生死来看人的色身,我们也能够感觉到心对色身的重要。人活着的时候,我们的色身会走、会动、会说、会笑,生机勃勃。一旦人死了,简直与木头没有什么两样。为什么差别这么大?这不仅仅是表面上色身败坏,而是阿赖耶识离开了色身。人活着的时候,会说、会笑,充满了生机,就是因为阿赖耶识执持我们的色身。一旦阿赖耶识离开了色身,我们的生命马上就宣告结束。

  以上我从三个方面讲了佛教关于身与心的关系,我们一般人片面地认为认识是感官的作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心灵依赖于身体,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都是因为我们对精神领域没有进行深入了解,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释心、意、识

  我们探讨精神领域,必须要先了解心的主体。心的主体在哲学上通常称为意识,在科学心理学上称为统觉,在佛教的理论中经常用三个名称:心、意、识。心、意、识这三个名称,在佛教中有时把它们区分开来,有时没有区分。因为这三个名…

《四届:佛教的心理学(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