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屆:佛教的心理學(濟群法師)

  【四屆】佛教的心理學

  濟群法師

  上次講《佛教的世界觀》,主要是圍繞如何解脫人生的痛苦來講。人們因爲不了解世界,所以才産生許多煩惱和痛苦,不能得到人生的解脫。但是從解脫的意義上來說,還有比認識世界更爲重要的,那就是認識我們的心靈。解脫本身就是一種心靈的表現。在佛法中,講到從衆生到成佛的種種心態,比如善與惡,迷與悟,染與淨,這些都是心的表現。所以,了解心靈對修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心是什麼?

  古今中外的哲學和宗教對心的認識主要有兩種,一種認爲心體是單一的、固定不變的靈魂。另一種認識與此正相反,認爲心是物質的産物,除了物質以外,沒有另外的東西存在。也就是說人一旦死了,心也就不存在了。所以,通常有這樣的說法:“人死如燈滅。”前一種認識是常見,認爲心是永恒的、獨立的;後一種認識是斷見,否認心的獨立意義,認爲心只是物質發展到一定高度的産物。用唯物論者的觀點來說,就是意識是物質的産物,隨著物質的變化,心也就消失了。以佛教來看,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因爲實際上我們的心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念念生滅就像流水似的變化無常。另外,心的産生確實需要物質的基礎。比如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這些意識的産生確實都離不開物質。但是物質本身僅僅是産生的外緣,心還有它自身的因。比如說看見好的東西,有的人可能就會起貪心,有的人卻不會,有的人貪心大一些,有的人貪心卻很小。就是說貪心的産生和外在的物質確實有關系,但卻不是絕對的關系。原因就是有的人本身貪欲心就重,有的人本身貪欲心就很小。所以,物質並不能決定心的一切。從佛經對心的解釋來看,佛教對心的認識可以歸納爲以下幾個方面。

  1、心是緣起的

  心是緣起的,不具有固定不變的內涵。在《佛教的世界觀》裏面,我們已經講到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緣起的,也就是任何現象的産生都是因緣和合、條件具備的結果,作爲物質現象,它們是緣起的;作爲精神産物,同樣也是緣起的。比如說眼識的産生,佛教講需要九種條件:光線、空間、距離、眼根(眼睛器官)、種子(能認識事物的內在因素)、作意、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耳識的産生需要八種條件。總之,每一種認識的産生都需要衆多條件的組合,而且每一種認識都不是固定不變的,是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比如眼識,如果缺少光線,眼識就無從産生。耳識如果缺少聲音,耳識也無從産生。所以,佛教認爲心不具有不變的內涵。從這個意義講,佛教否定靈魂,否定神我。

  2、心的活動是複合的作用

  以西方的某些宗教和哲學來看,認爲心的一切活動都是靈魂的作用,這就是一種單一作用的認識。佛教認爲心的活動是由許多因素構成的,佛教對心理活動分析得非常詳細。比如說五十一種心所,其中講到當我們起貪心的時候,是貪心所起的作用;當我們起嗔恨的時候,是嗔恨心所起的作用;當我們記憶的時候,是念心所起的作用。就是說我們的心的活動是由衆多作用組成的。

  3、心是由衆多要素組成的

  佛教非常注重對心的要素的分析。在佛教的許多經論中,最早期的像《阿含經》,我們經常可能看到五蘊這個概念。五蘊就是把我們生命體分爲五種要素。這五種要素其中一種是屬于物質的,就是色法。其它四種受、想、行、識是屬于精神的。受是感情,想是表象,行是意志,識是統覺。這還是比較簡單的分析。佛教還有部經典《俱舍論》,把統覺方面列爲一種,另外的心理活動分爲四十六種。佛教之所以把心理活動分析得這麼詳細,就是爲了說明不管是物質現象,還是精神現象,都是由衆多要素組成的。主要目的是爲了破除人們的我見。

  4、心是流動的經過

  在佛教中經常用流水來比喻心態。在《楞伽經》中,比喻我們的精神領域就像大海一樣隨著外界的風的吹動,就會掀起各種各樣的波浪。佛教認爲我們的心態就像流水一樣相似相續,前念不是後念,前念剛過,後念又起。所以,佛教說心的延續爲等無間緣。佛教對心的這些看法與西方現代科學心理學的結構主義有很相似的地方。但西方的這種心理學對心的看法只是表面的,佛教對心的探討卻有更深更複雜的認識。佛教通過禅定所反省到的甚深微妙的心理是西方心理學家所無法想像的。佛教與西方現代心理學的相似之處僅僅是表面這一層。

  二、身和心的關系

  作爲有情生命不外乎有兩個方面組成,一個是生理,一個是心理。生理和心理究竟是一種什麼關系?很多人都不能夠正確認識,包括現代的哲學和心理學也不能夠有一個正確的解釋。佛法對這個問題究竟是怎麼看的呢?我在這裏給大家提供叁點:

  1、認識非感官作用

  一般人都認爲認識是一種感官作用。比如認爲,因爲眼睛,我們才能看見東西;因爲耳朵,我們才能聽見聲音;因爲鼻子,我們才能聞到氣味。佛教認爲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認識事物確實需要有感官作爲基礎,但認識的産生卻需要多種條件。感官只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條件之一。比如人的眼根壞了,肯定不會産生眼識;耳根壞了,肯定不會産生耳識。但眼根和耳根僅僅是一種緣,而真正能夠認識的是識,是精神作用,而不是物質作用。我們的感官是一種物質,就像照相機一樣,它雖然有照相的功能,但真正能夠照相的還是取決于人們意識作用。因爲感官和識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所以我們往往分辨不清。佛教有部論典《八識規矩頌》,在這部論典中說到:“愚者難分識與根。”是說我們這些愚癡的人很難分清什麼是認識,什麼是感官。

  2、意識非物質産物

  我們通常都認爲意識是物質的産物。之所以産生這樣的認識是由于下面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認爲意識是物質進化過程中最高的産物;第二個原因,是因爲意識是一種無形的東西,它的存在要依賴色身的存在。如果一個人死亡了,他的意識也就從他的肉體中消失了。第叁個原因,是因爲我們意識的産生與我們的感官有密切的關系,容易造成我們的誤解。以上叁方面的原因,都容易讓我們誤以爲意識是物質的産物。意識的産生的確需要感官這種物質基礎,但是感官僅僅是産生意識的緣。佛教有部論典《喻伽師地論》,其中說到我們人在投胎的時候,我們的中陰身阿賴耶識是一個因素,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父母的遺傳基因。我們的阿賴耶識和父母的遺傳基因配合在一起時,才構成生命最初的因素。阿賴耶識是我們生命無始以來精神活動的延續,所以我們現有的生命,也只是無始以來生命洪流中所起的一個浪花。這個浪花必然會受到整個生命洪流的影響。就是說我們現有的精神狀態、思維方式固然要受後天因素的影響,但是先天遺傳作用更是根深蒂固。比如說你前生是搞藝術的,這一生你對藝術就會很有領悟力。你前生如果是學哲學的,這一生你學哲學就會感到很容易。如果你前生什麼也沒學過,這一生你才開始學習,在學習上一定表現得很笨。就如有天賦的人下一分功夫就能學得很好,沒有天賦的人要用十分的功夫才能學好。因果還是平等的,因爲沒有天賦的人這一生所用的功夫,有天賦的人前生已經用過了。所以,蘇東坡說過這樣的話:“書到今生讀已遲”。

  3、身心互相依賴

  身體和心靈是相互依賴的。但是一般人往往片面地認爲身體更爲重要,認爲身體的好壞能夠主導心態的好壞。色身的好壞確實能夠影響到心靈,但並非主導作用,因爲心靈的好壞同樣會影響身體的好壞。如果一個人的心情糟透了,他的身體一定會受到很大的傷害。相反一個學佛的修行人如果身體不好,並不一定影響到他的心靈。人生的苦有兩種,一種是身苦,一種是心苦。對我們凡夫來說,身苦必然會影響到心靈。如果身體一不好,馬上心裏就會感到難受。但如果是一個已經解脫了煩惱的修行人,他的身體再痛苦,他的心靈還是很自在的。在佛經裏記載這樣一件事,說有一位比丘尼已經證阿羅漢果,她在樹下修禅定,被一條毒蛇咬傷了,毒液馬上遍及全身,但她非常安祥地走到僧衆面前告假說:我馬上就走了,我的身體已經中了蛇毒。于是往那裏一坐就走了。對一般人來說,身體若處于這種生死攸關的境地,恐怕早就六神無主了。但是對一個有修行的人來說,不但身體的好壞左右不了他,就是至關生死也左右不了他。因爲他的心已經在他自己的把握之中了。所以說,身體不好並不一定對所有的人都能造成心靈的妨礙,相反如果心情不好,肯定對任何人的身體都會有所損傷。也許有的人身體很健康,心情稍有不好時感覺不到對身體的傷害。但是如果長時間的壓抑、苦悶,當身體發生病變感覺很痛苦時,後果已經很嚴重了。所以,心情對身體的影響是漸漸的不知不覺的。

  另外,從生死來看人的色身,我們也能夠感覺到心對色身的重要。人活著的時候,我們的色身會走、會動、會說、會笑,生機勃勃。一旦人死了,簡直與木頭沒有什麼兩樣。爲什麼差別這麼大?這不僅僅是表面上色身敗壞,而是阿賴耶識離開了色身。人活著的時候,會說、會笑,充滿了生機,就是因爲阿賴耶識執持我們的色身。一旦阿賴耶識離開了色身,我們的生命馬上就宣告結束。

  以上我從叁個方面講了佛教關于身與心的關系,我們一般人片面地認爲認識是感官的作用,意識是物質的産物,心靈依賴于身體,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都是因爲我們對精神領域沒有進行深入了解,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叁、釋心、意、識

  我們探討精神領域,必須要先了解心的主體。心的主體在哲學上通常稱爲意識,在科學心理學上稱爲統覺,在佛教的理論中經常用叁個名稱:心、意、識。心、意、識這叁個名稱,在佛教中有時把它們區分開來,有時沒有區分。因爲這叁個名…

《四屆:佛教的心理學(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