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講述。
七、不善心所與善心所
佛教的倫理是以因果爲基礎的,因果的産生又取決于善惡的表現。所以要想把握因果,就要明辨善惡,以及産生善惡的根源。善惡行爲的産生並不是偶然的,其中必有心理因素的基礎。如果我們能夠明辨自身善惡的心理因素,就有利于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所以,我們首先就應了解善心所和不善心所。
1、不善心所
不善心所在經論中往往與煩惱心所相混淆。因爲煩惱本身就是不善的,而不善往往也是一種煩惱的表現。所以,在有的經論中,如《界身品論》,它講煩惱心所,但不講不善心所,因爲它把不善心所歸納到煩惱心所裏面了。也有的經論,如《大毗婆沙論》,它既講煩惱心所,又講不善心所。總之,煩惱心所和不善心所都非常複雜,在這裏就不詳細說明,只提出一些最主要的來進行說明。
一是無慚無愧。慚愧是一種羞恥心理,無慚愧是一種沒有羞恥的心理。比如一個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爲感到很得意,就是一種無慚心理的表現。如果我們對社會上一些犯罪行爲沒有否定的心理,反而表示贊賞,就是一種無愧心理的表現,如果一個人不能認識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的人格,就會做出一些犯罪的行爲。另外,如果一個人對社會上的犯罪行爲沒有清醒的認識,不能加以排斥,勢必導致一些人做出更多的壞事。所以。無慚無愧的心理是産生犯罪行爲的根本。
二是貪心。貪心就是對喜歡的事物産生一種占有和執著的心理。貪心的表現形式很多,比如有的人貪著于自己的長處,覺得自己有這樣的長處非常了不起,于是産生驕慢的心理。有的人貪著于自己的財物,就會産生悭吝的心理,不願施舍。我們人貪著的內容很多,比如錢財、衣物、飲食、名譽、地位、身體等等,只要我們喜歡的東西,都有可能産生貪著。但是每個人都會受到不同條件的限製,不可能喜歡什麼就能得到什麼。于是這種貪心就可能引發出殺、盜、淫、妄種種惡行。
叁是嗔恨心。嗔恨心就是對不喜歡的事物産生一種厭惡的心理。嗔恨心的表現形式也很多。比如憤怒,有的人被別人得罪了,或被傷害到利益,馬上就會感到憤怒,然後就會懷恨在心,表現得很惱火,之後還要想方設法報複對方。嫉妒也是嗔恨的表現。比如有人看到別人比自己有錢、有勢、有地位或有才能,就會感到不舒服、不痛快。嗔恨心與貪心一樣,只要一經産生就會不得安甯,而且其不安表現比貪心更甚。比如在表情上,因爲嗔恨會産生種種扭曲的表情。另外,因爲嗔恨同樣會引發出殺、盜、淫、妄種種惡行。對治嗔恨的辦法,就是要學會忍辱,擴大慈悲心量。一個面貌很美的人,如果懷有嗔恨心,他的面目一定很醜。相反,一個相貌並不美的人,如果心態很好,表現得很祥和,他的面目也會讓人覺得親切可愛。
四是癡。癡就是無明,即對宇宙人生真相的無知。人們因爲不了解因果,所以産生很多錯誤的觀念,就會不擇手段去幹一切壞事。所以,癡也是産生許多罪惡行爲的根本。
佛教把貪、嗔、癡這叁種心理稱爲叁不善根,人們一切的罪惡行爲都是在這叁不善根的基礎上産生的。
2、善心所
善的心理在經論中往往也包括止觀的心理。但是在這裏,我們把它們區分開,不一起講,善的心理也有幾種,一是慚愧,與不慚不愧正好相反。慚是慚恥,愧是羞愧、簡單說就是羞恥。《阿含經》中說,人與禽獸爲什麼不同呢?原因就在于人有慚愧羞恥的心理。如果人沒有慚愧羞恥的心理,與禽獸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人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慚愧。人與禽獸一樣都屬于衆生,禽獸所具有的特性,人亦具有。而且在這些方面,人有時比禽獸發揮得更淋漓盡致。比如飲食男女、強烈的自我、戰爭等等。但是人還有人性和佛性。人如何克服自己的獸性,發揮自己的人性和佛性呢?這就是修行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果展開來講,也是一個大問題。
人在道德完成的過程中,要抑惡揚善,就要以慚愧爲基礎,一個人如果有慚愧心,就會抑製自己不去做壞事;一個人如果沒有慚愧心,就會放縱自己去幹壞事。其實這種慚愧心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良心。除非人性完全扭曲的人,對一般人來說,無論他多麼不懂因果,沒有道德修養,他若做了損害別人的壞事,內心裏還是會感到不安。這是爲什麼?原因就是他的良心還沒有完全泯滅,他還有羞恥心。所以,羞恥心是我們人性的重要心理,也是人類道德建立的基礎。
二是不放逸。這也是我們修學佛法、完善人格的過程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活動。與不放逸相反的就是放縱、放蕩。不放逸就是要對自己進行自我約束。在佛教中,把不放逸也稱爲攝心,就是不讓我們的心胡思亂想。《金剛經》上說:“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就是說我們應該怎樣止住這一妄想紛飛的心。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法律的約束,每個人都依自己的想法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這個世界將是很可怕的。在法律不健全的社會中,爲什麼權利越大的人,他所做的壞事就越可怕呢?原因就是他的自由度很大。這就涉及到我們爲什麼要以不放逸作爲我們人格完善的一個重要條件。因爲我們的人格基本上說是傾向于惡的。我們一般人都會覺得學壞容易,學好難。比如我們說修行就像逆水行舟,如果我們的人格是傾向于善的話,那麼修行就會覺得是順水行舟,不用任何努力自然就會向善發展。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要想修行,必須就要努力;要想墮落,卻不需任何努力。由此可見,我們的人格確實是傾向于惡的。所以,我們要想改變我們的人格向善發展,就不能不對我們的人格進行約束。因此,在佛法中首先強調的就是戒。一個修行到一定境界的人,他可以隨心所欲,是因爲他能夠如理如法,而我們一般人卻做不到如此。所以,不放逸這種心所在我們修學佛法的過程中非常重要。在《長阿含經》裏面,佛說一:“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覺。無量善法,亦由不放逸得。”也就是說,佛之所以能成佛,就是因爲不放逸;佛之所以能成就這麼多善法,也是因爲不放逸。所以一個人修行,最初都是以不放逸來約束自己。當他修到一定的境界,人格已經完全傾向于善時,他不用刻意約束自己,隨心所欲即是善法。就像孔老夫子的境界:“從心所欲,不踰矩”。但是作爲我們一般人,若是隨心所欲,就會墮落了。
叁是無貪、無嗔、無癡。它們是相對貪、嗔、癡這叁不善心所而言的,這叁種善心所也是道德的基礎。但是這叁種善心所的力量我們一般人很難感覺到,原因就是我們貪、嗔、癡的力量太強大了,把無貪、無嗔、無癡的力量給覆蓋住了。因爲貪、嗔、癡與無貪、無嗔、無癡是絕對相對立的,它們之間是水火不融的。如果存在貪、嗔、癡,就不可能有無貪、無嗔、無癡,反之亦然。總之,它們是不可能同時並存的。我們修行就是要克服貪、嗔、癡,而強化我們無貪、無嗅、無癡的力量。我們知道佛陀的慈悲心量是由什麼形成的嗎?就是無嗅,無嗔的力量發展下去就是慈悲。佛陀的智慧是怎麼形成的呢?就是以無癡爲基礎開發出來的。佛陀的叁昧、禅定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就是由無貪而培養出來的。佛陀道德的成就並不是無中生有的,而是把我們人性最爲光明的部分更加發揚光大,這就成佛了。如果把我們人性最爲陰暗的部分發揮到極致,那就與禽獸沒有什麼區別了。所以,我們是向佛靠近,還是向禽獸靠近,完全在于我們的自我把持。
八、止觀的實踐心理
我們平常講的禅定,就是止觀的另一稱呼。止觀其實也是一種心理的表現,但卻不是一般的心態,它是一種經過特殊訓練的心態。所謂止觀,止,有定的意思,就是把心專注于境,即把心高度統一在某一點上。一般我們的心都是散亂、破碎、零亂不堪的,所以我們幹事效率很差,思考問題的效率也很差,而且經常感到精力不足,這都是因爲缺乏止的力量。所以,修學佛法首先就要修止。觀,就是觀察思考。在止的基礎上,把心凝聚在一起,去觀察思考事物,效果會特別好。
止觀在修學佛法中非常重要。佛陀之所以成佛,成就種種功德、神通、智慧,這一切都是因爲有止觀的基礎。佛陀的教理如果離開了止觀的話,就是死氣沈沈、一大堆沒有用處的文字。佛教如果沒有止觀的話,就如同基督教沒有祈禱一樣缺少一種切實可行的辦法。所以,在佛教的各種經論中都曾講到止觀。
止觀是一種心態,它究竟由哪些心態構成?又應該避免哪些心態才能成就止觀?這個問題,我想簡單地講一下。
1、止觀的障礙心理
修止觀時會産生哪些障礙心理呢?前面講的不善心所,比如無慚無愧、放逸、貪、嗔、癡,這些都屬于止觀的障礙心理。除此以外,還有其它的一些障礙。一是疑。就是懷疑。比如對真理的懷疑,對佛法的懷疑,對止觀法門修行的懷疑。這對修行止觀是一種很大的障礙,因爲你如果有懷疑,你就不會信受,就不會切實依照這一法門去來時,就會昏沈和睡眠。其實,我們人平常就是生活在這兩種狀態之中,先是掉舉,幹事情時東想西想,沒事可幹時也想,總之,一切活動都在不停地想。等活動結束時,想也想累了,就是昏沈和睡眠了。我們修止觀,就是要克服這兩種心態,以使我們的心態保持一種平穩的狀態,不高不低,不沈不掉。所以,止觀實際上就是一種對心的訓練。
四是懈怠。就是懶惰。一打坐時,覺得腰酸腿疼,就不想再坐了。所以,懈怠也是修止觀一種很大的障礙。
五是放逸。就是放任。有許多人會說,我打坐時怎麼心總是妄想紛飛難以入靜呢?原因就是我們平常在生活中太放任自己了。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把持不住自己的心態,隨便攀緣,隨便去接觸一些不該接觸的環境或事物,等到打坐時想管住自己的心態,已經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了”。這很正常…
《四屆:佛教的心理學(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