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屆:回顧千載 展望未來(王志遠)▪P2

  ..續本文上一頁春天到來的時候,這個善良的人要趕快換件新衣服。所以我們不要盯著那件破棉襖說叁道四,要看到穿破棉襖的人並不壞,是個好人。通過回顧曆史,我們也能真切地發現,中國佛教始終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變化、創造,適應著我們的社會和我們的民衆,按佛教的說法是“隨順衆生”、“逗機說法”,既保持了佛教最根本的真谛,同時又能夠適應新的社會,爲新社會人們的淨化、進步做出卓越的奉獻。

  回顧“二千年”

  在中國佛教二千年之際,讓我們且以千年爲周期做一次回顧。從西漢“伊存授經”(公元前2年)到宋真宗鹹平元年(公元998年),在這一千年中,佛教用了582年的歲月度過早期的“譯傳階段”。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如饑似渴地吸收印度佛教經典的滋潤,一部部經傳進來,不斷地被翻譯,而且大家爲了理解佛經,出現了很多的學派。每一個經師對每一部經做深入地研究,並用一生的時間來講說一部經。在研究過程中,中國人的智慧就逐漸地滲進了佛教的思想,而佛教的思想又使中國人的智慧不斷地提升。

  中國佛教583年之際,隋朝建立,從而進入了號稱鼎盛的隋唐佛教時期。中國人的創造性就出現了。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天臺宗開山祖師—智顗大師,他把580多年以來各種各樣的經典的思想體系做了一個歸納,在他之前雖然早就有人做這種工作,但是真正系統的、産生深入影響的,他是第一個人。從智顗大師開始在唐朝幾百年的時間裏,中國佛教的八宗都出現了。中國佛教各宗充分發揮了中國人的創造性和協調性,這個時期可稱爲“創造階段”。

  有人把唐朝作爲中國佛教的頂峰,我認爲是不合適的。但是唐朝確實出現了一個非常輝煌燦爛的局面,就叫做“諸宗並起,謀求一統”。各個宗派從不同的角度去闡明佛法,雖各以某一經典立宗,但並不排斥其他宗派所持的經典和理論,這是和其他宗教不同的。佛教的各種宗派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說每個宗派都可以代表佛教的整個體系,希望通過它讓信衆能夠深刻地理解佛教,目的不是去排斥其它宗派。所以唐代末期佛教諸宗在相互之間更深了解的基礎上也有相當地融合,這種從不同角度對佛教的發展以及各宗相互之間的了解造成了佛教思想一個博大的局面。

  在唐代佛教內部各種流派的融通盡管比較充分,但在儒、釋、道叁教之間相容卻十分不足,出現了“叁教鼎立”的局面,所以唐後、五代前多次有滅佛的現象出現。中國佛教進入第十個世紀的時候,陷入一個巨大的劫難,很多佛教的經典損失殆盡,像天臺宗、法相宗的主要經典幾乎都已失傳。

  在第十個世紀後半葉,北宋王朝建立,佛教又重新走上了複興,這次複興開創了新的千年的局面。曆史就是這樣的巧合,這樣的讓你不可思議。第二個千年是以宋真宗親製《崇釋論》宣告開始的。他在位時大力提倡佛教,曾親自爲《四十二章經》做注。當時的佛教由政府建立了對出家人的嚴格考核製度,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背誦經書。當時與北宋王朝同時存在的西夏王朝、遼王朝對佛教也是非常地推崇。各種主要的宗派都得到恢複和發展。僅在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全國僧人總數已達39.7615萬人,尼衆6. 124萬人,總數加起來超過了45萬人,遠遠超過唐武宗毀佛時強迫天下僧尼還俗的總數26.05萬人。而根據去年國務院《白皮書》上公布的數字,我們現在的僧尼總數是20余萬人,還遠遠沒有達到宋代的水平。

  宋代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一個佛教發展的階段,佛教在這個時候才真正地走進了中國社會。宋代以後,文學、文藝作品中佛教的思想和內容越來越多,表明了佛教越來越貼近社會,深入人心。比如元代的“目連救母”戲、清代的名著《紅樓夢》等,都滲透著深刻的佛教思想,形成了和中國文化融爲一體的中國佛教文化。我們說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叁大精神支柱之一,原因就在這裏。宋、元、明、清一直到西元1898年,我們把它叫做“融合階段”。經過這900年的曆程,到了清末,佛教的普及達到了“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只要有中國人在的地方,就有佛教的蹤迹。

  恰恰是到了這個時候,中國社會遇到了一個重大的劫難,就是1840年鴉片戰爭到上個世紀末,中國遭到了列強的欺辱,佛教也進入了一個非常黑暗的時期。比如民國初年“廟産興學”對中國佛教是一個很大的摧殘,這是當時的國民政府所做的決定,引起了中國佛教界極大的抗議,它所遺留的問題至今都沒有解決。經過了從本世紀上半葉一直到80年代,就像第一個千年那樣,黑暗的時期已經過去了。

  從清末、民國初年開始,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一批銳志改革的人,他們不僅要改造中國的社會,而且要使中國的佛教適應新的時代,走向新的世紀,這是中國佛教的一個“超越階段”。在開啓超越之風的人物中,有一位傑出代表就是譚嗣同。今年是“戊戌變法”一百年紀念,我們知道康有爲、梁啓超等都是信佛的,他們中學佛最堅定、並以佛教的大無畏精神獻出生命的就是譚嗣同。他寫了一本書叫《仁學》,名稱雖有濃厚的儒家色彩,但其主旨恰恰是被他稱爲“革命力量”的佛教的思想。這本書也可以說是資産階級宗教革命的明確宣言。譚嗣同是在家人,在僧侶界也出現了許多傑出的人物,比如提出“人生佛教”的太虛大師,以及與柏林寺有密切關系的虛雲老和尚。這些人物爲使中國佛教從封建時代轉變到一個新的時代,適應新時代繼續弘揚佛法、服務社會,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努力。

  我們現在正處于“超越階段”。我們今天在柏林寺參加生活禅夏令營,也是對過去的一種超越。我們可以有充分的信心,在我們中國佛教邁入了第叁個千年的時候,中國佛教從此一定會走向新的輝煌。

  展望百年

  對于中國佛教走向輝煌不是一種情緒,我們是有依據的。我認爲應該發揮中國佛教的五個優勢,這五個優勢恰恰是中國佛教的五個特點。把握住了這五個特點,在新的百年裏我們就能創造新的輝煌。

  一、與民族國家的協調適應。中國佛教在保持純正的佛教基本教義的同時,從來都不脫離民族和國家的命運而去尋求單純的自我解脫。這是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特點。比如淨慧大和尚,我認爲他是現階段僧侶中出色的代表,他的行爲就是現身說法,是中國佛教與民族國家相適應的活生生的體現。那天新聞發布會上淨慧法師有一段精彩的講演,他把佛教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社會、和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他說,如果文化大革命不結束,如果沒有鄧小平改革開放二十年,也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所以我們學佛法的時候,愛教與愛國是不可分割的。我們佛教徒一定要注意,用傳統的話講:“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不能和社會主義社會很好地適應,佛法就不能昌盛。所以我們提出來在中國邁向未來百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之際,中國佛教應以般若圓融的法性進一步適應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爲祖國的統一、各民族的團結,爲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做出獨特的貢獻。今天大陸和臺灣處在不同的社會製度下,但是佛法不分臺灣和大陸,佛教在祖國的統一上有一種巨大的、潛在的凝聚力量,在聯系臺灣、香港等地上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叁大語系的團結統一。中國自古以來沒有因爲宗教而發生過戰爭,中國民衆對叁大語系尊奉如一,叁大語系則互尊互敬,這是民衆之福、民族之福、國家之福,值得驕傲。中國佛教有一種宏大的包容精神,這在未來的百年中將爲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做出貢獻。

  叁、文化藝術內涵的豐富深厚。二千年的中國佛教留下了無數的瑰寶,而我們今天在這一點上應有新的創造、新的努力。

  四、對生、老、病、死人生際遇的終極關懷。“生活禅”就很有意思,倒過來念就是“禅活生”,禅是活潑潑的、活生生的,還可以念成“活生禅”,活著才能生禅。禅關心的是我們每一天的24小時,叫做六時吉祥。佛法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活了,佛法才能走向社會,才能出現新的生機。最近我們在搞一個試驗學校,其中有一個口號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要造就有生命力的載體。文字、經典是一個載體,它沒有生命,必須造就有生命力的載體,就是人。人把傳統文化吸收下來,而且要有創造、發展。佛法也一樣,要造就有生命力的載體,“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弘揚不僅靠出家衆,在座的各位在家衆也有同樣的責任。今天淨慧法師說你們是教團的一部分,大家要注意這句話。以前沒有人這樣強調過,四衆弟子只是泛泛而言,今天強調你們是教團的一部分,那麼大家都有責任,要從自身做起,體現佛法。

  五、對亞洲、世界的和平進步發揮影響、做出貢獻。中國佛教的昌盛與此有著密切地聯系,我們自己做好了,就是對亞洲、對世界的貢獻。

  

《六屆:回顧千載 展望未來(王志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