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春天到来的时候,这个善良的人要赶快换件新衣服。所以我们不要盯着那件破棉袄说三道四,要看到穿破棉袄的人并不坏,是个好人。通过回顾历史,我们也能真切地发现,中国佛教始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创造,适应着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民众,按佛教的说法是“随顺众生”、“逗机说法”,既保持了佛教最根本的真谛,同时又能够适应新的社会,为新社会人们的净化、进步做出卓越的奉献。
回顾“二千年”
在中国佛教二千年之际,让我们且以千年为周期做一次回顾。从西汉“伊存授经”(公元前2年)到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在这一千年中,佛教用了582年的岁月度过早期的“译传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如饥似渴地吸收印度佛教经典的滋润,一部部经传进来,不断地被翻译,而且大家为了理解佛经,出现了很多的学派。每一个经师对每一部经做深入地研究,并用一生的时间来讲说一部经。在研究过程中,中国人的智慧就逐渐地渗进了佛教的思想,而佛教的思想又使中国人的智慧不断地提升。
中国佛教583年之际,隋朝建立,从而进入了号称鼎盛的隋唐佛教时期。中国人的创造性就出现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开山祖师—智顗大师,他把580多年以来各种各样的经典的思想体系做了一个归纳,在他之前虽然早就有人做这种工作,但是真正系统的、产生深入影响的,他是第一个人。从智顗大师开始在唐朝几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佛教的八宗都出现了。中国佛教各宗充分发挥了中国人的创造性和协调性,这个时期可称为“创造阶段”。
有人把唐朝作为中国佛教的顶峰,我认为是不合适的。但是唐朝确实出现了一个非常辉煌灿烂的局面,就叫做“诸宗并起,谋求一统”。各个宗派从不同的角度去阐明佛法,虽各以某一经典立宗,但并不排斥其他宗派所持的经典和理论,这是和其他宗教不同的。佛教的各种宗派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说每个宗派都可以代表佛教的整个体系,希望通过它让信众能够深刻地理解佛教,目的不是去排斥其它宗派。所以唐代末期佛教诸宗在相互之间更深了解的基础上也有相当地融合,这种从不同角度对佛教的发展以及各宗相互之间的了解造成了佛教思想一个博大的局面。
在唐代佛教内部各种流派的融通尽管比较充分,但在儒、释、道三教之间相容却十分不足,出现了“三教鼎立”的局面,所以唐后、五代前多次有灭佛的现象出现。中国佛教进入第十个世纪的时候,陷入一个巨大的劫难,很多佛教的经典损失殆尽,像天台宗、法相宗的主要经典几乎都已失传。
在第十个世纪后半叶,北宋王朝建立,佛教又重新走上了复兴,这次复兴开创了新的千年的局面。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这样的让你不可思议。第二个千年是以宋真宗亲制《崇释论》宣告开始的。他在位时大力提倡佛教,曾亲自为《四十二章经》做注。当时的佛教由政府建立了对出家人的严格考核制度,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背诵经书。当时与北宋王朝同时存在的西夏王朝、辽王朝对佛教也是非常地推崇。各种主要的宗派都得到恢复和发展。仅在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全国僧人总数已达39.7615万人,尼众6. 124万人,总数加起来超过了45万人,远远超过唐武宗毁佛时强迫天下僧尼还俗的总数26.05万人。而根据去年国务院《白皮书》上公布的数字,我们现在的僧尼总数是20余万人,还远远没有达到宋代的水平。
宋代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佛教发展的阶段,佛教在这个时候才真正地走进了中国社会。宋代以后,文学、文艺作品中佛教的思想和内容越来越多,表明了佛教越来越贴近社会,深入人心。比如元代的“目连救母”戏、清代的名著《红楼梦》等,都渗透着深刻的佛教思想,形成了和中国文化融为一体的中国佛教文化。我们说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精神支柱之一,原因就在这里。宋、元、明、清一直到西元1898年,我们把它叫做“融合阶段”。经过这900年的历程,到了清末,佛教的普及达到了“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只要有中国人在的地方,就有佛教的踪迹。
恰恰是到了这个时候,中国社会遇到了一个重大的劫难,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上个世纪末,中国遭到了列强的欺辱,佛教也进入了一个非常黑暗的时期。比如民国初年“庙产兴学”对中国佛教是一个很大的摧残,这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所做的决定,引起了中国佛教界极大的抗议,它所遗留的问题至今都没有解决。经过了从本世纪上半叶一直到80年代,就像第一个千年那样,黑暗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从清末、民国初年开始,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批锐志改革的人,他们不仅要改造中国的社会,而且要使中国的佛教适应新的时代,走向新的世纪,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超越阶段”。在开启超越之风的人物中,有一位杰出代表就是谭嗣同。今年是“戊戌变法”一百年纪念,我们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是信佛的,他们中学佛最坚定、并以佛教的大无畏精神献出生命的就是谭嗣同。他写了一本书叫《仁学》,名称虽有浓厚的儒家色彩,但其主旨恰恰是被他称为“革命力量”的佛教的思想。这本书也可以说是资产阶级宗教革命的明确宣言。谭嗣同是在家人,在僧侣界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比如提出“人生佛教”的太虚大师,以及与柏林寺有密切关系的虚云老和尚。这些人物为使中国佛教从封建时代转变到一个新的时代,适应新时代继续弘扬佛法、服务社会,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努力。
我们现在正处于“超越阶段”。我们今天在柏林寺参加生活禅夏令营,也是对过去的一种超越。我们可以有充分的信心,在我们中国佛教迈入了第三个千年的时候,中国佛教从此一定会走向新的辉煌。
展望百年
对于中国佛教走向辉煌不是一种情绪,我们是有依据的。我认为应该发挥中国佛教的五个优势,这五个优势恰恰是中国佛教的五个特点。把握住了这五个特点,在新的百年里我们就能创造新的辉煌。
一、与民族国家的协调适应。中国佛教在保持纯正的佛教基本教义的同时,从来都不脱离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而去寻求单纯的自我解脱。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净慧大和尚,我认为他是现阶段僧侣中出色的代表,他的行为就是现身说法,是中国佛教与民族国家相适应的活生生的体现。那天新闻发布会上净慧法师有一段精彩的讲演,他把佛教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说,如果文化大革命不结束,如果没有邓小平改革开放二十年,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所以我们学佛法的时候,爱教与爱国是不可分割的。我们佛教徒一定要注意,用传统的话讲:“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不能和社会主义社会很好地适应,佛法就不能昌盛。所以我们提出来在中国迈向未来百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之际,中国佛教应以般若圆融的法性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为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团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独特的贡献。今天大陆和台湾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但是佛法不分台湾和大陆,佛教在祖国的统一上有一种巨大的、潜在的凝聚力量,在联系台湾、香港等地上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三大语系的团结统一。中国自古以来没有因为宗教而发生过战争,中国民众对三大语系尊奉如一,三大语系则互尊互敬,这是民众之福、民族之福、国家之福,值得骄傲。中国佛教有一种宏大的包容精神,这在未来的百年中将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做出贡献。
三、文化艺术内涵的丰富深厚。二千年的中国佛教留下了无数的瑰宝,而我们今天在这一点上应有新的创造、新的努力。
四、对生、老、病、死人生际遇的终极关怀。“生活禅”就很有意思,倒过来念就是“禅活生”,禅是活泼泼的、活生生的,还可以念成“活生禅”,活着才能生禅。禅关心的是我们每一天的24小时,叫做六时吉祥。佛法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活了,佛法才能走向社会,才能出现新的生机。最近我们在搞一个试验学校,其中有一个口号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要造就有生命力的载体。文字、经典是一个载体,它没有生命,必须造就有生命力的载体,就是人。人把传统文化吸收下来,而且要有创造、发展。佛法也一样,要造就有生命力的载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弘扬不仅靠出家众,在座的各位在家众也有同样的责任。今天净慧法师说你们是教团的一部分,大家要注意这句话。以前没有人这样强调过,四众弟子只是泛泛而言,今天强调你们是教团的一部分,那么大家都有责任,要从自身做起,体现佛法。
五、对亚洲、世界的和平进步发挥影响、做出贡献。中国佛教的昌盛与此有着密切地联系,我们自己做好了,就是对亚洲、对世界的贡献。
《六届:回顾千载 展望未来(王志远)》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