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屆】佛法——心靈之路
聖凱法師
我們都知道佛法是解脫人類痛苦的方法,它要從哪裏下手呢
是從心下手,就是說佛法的落腳處是心。佛經上說:“一念迷則是衆生,一念覺則是佛。”一念迷和一念覺,這一念都是在心上,所以說佛法是以心爲下手處。
如果我們從現代的心理學來看佛法,佛法可以說是最高的心理學,它從心理的分析到心理的改造都有一系列的方法。比如唯識宗對心理的分析說有八識,有五十一心所,對善的、惡的、無記的種種心理狀態的分析非常細致、深刻。現代心理學采取的是一種現象的分析,從現象入手,通過現象的變化來分析你的心理。而佛法對心理的分析主要是采用禅定,由禅定而進行內省的方法,這就有很大的差別。盡管曾有學者對佛教的唯識學和德國胡賽爾的現象學做比較研究。還有西方的心理學家榮格結合西藏的密宗進行心理分析,美國的弗洛姆、馬斯洛等精神分析家對禅宗也感興趣,利用禅宗的方法來加強精神分析的深度,但是佛教的心理學現在應用的還不是很廣泛。我今天探討的題目比較籠統,比較淺顯,主要想通過探討佛法對心的分析,從而對衆生心理上的一些問題提出一些解決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心的特性
1、心具有秘密性
我們經常感慨:“相識滿天下,知已無幾人”。但我們都有一個朝夕相處的朋友,那就是我們的心。它是我們最親密的朋友,可是我們對它一點都不了解,從來都沒有研究過我的心到底是怎麼樣的,我現在到底在想什麼。我們很少去了解、去關注這顆心。
心爲什麼這樣難以了解呢
因爲心的本身有秘密性,就是說這個心很難找到,很難表達。語言似乎是很豐富的,但在表達人類的感情上,語言有時又是很蒼白無力的。這就是心的秘密性,很難表達出來。比如說我現在很痛苦,卻無法確切表達我怎麼痛苦。再比如我們每個人都有心事,只有自己一個人知道。
二祖慧可大師去見初祖達摩祖師的時候說:我心難安。爲什麼我心難安呢
就是我們心中有很多難言之隱,很多秘密,不可說出口,像蠶一樣一點一點啃著,讓我們很痛苦。有一個小偷, 20年前偷了別人200塊錢,20年來小偷一直因此在良心上自責。有一天,他就鼓起勇氣到那人家去,結果那人已經去世,他的兒子在主持家務。他就向那兒子說:20年前我偷了你們家200塊錢,我現在連利息共1萬塊錢一起還給你們。那兒子聽了很奇怪,說父親已過世,不再計較了。就這樣一個人堅持不要,一個人非給不可。最後小偷急了說 :這20年來我都很痛苦,爲了這個汙點而坐立不安,你要給我一個機會,讓我從心的牢獄裏面走出來,給我一個自由的心。這也是心的秘密性。
2、心具有無常性
《楞伽經》說:“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就是指我們這個心變化無常。大家這幾天坐禅有沒有發現,我們的心很亂,一下想東,一下又想西,要靜下來簡直是太困難了。
3、心具有緣起性
什麼叫緣起呢
緣起是指每一個事物的生起都由各種條件的因緣彙合而成,比如這朵花很漂亮,但它需要陽光、空氣、水分等,所以花是緣起的。佛法有一種很特殊的教法,就是緣起法,這是佛法的核心。那麼心同樣是緣起法。
《八識規矩頌》中說“九緣八七好相鄰。”九緣就是眼識生起的九種條件。比如這朵花很漂亮,這個認識的生起需要九種條件:第一是光線,天黑了面前有花也看不到;第二是距離,花放在很遠的地方就看不到了,可放得太近了也看不到;第叁是空間,把花放在隔壁的房間就看不到;第四是眼根,就是指眼睛這個器官;第五是種子,這是唯識法的分析,用現代話來說就是能夠認識事物的內在因素;第六是作意,就是注意的意思,花放在面前,如果不注意仍然看不到;第七是意識,眼睛認識能力的生起需要意識與它同時生起,在唯識宗裏叫“五聚意識”;還有第八末那識,第九阿賴耶識,都是非常微細的認識。耳識需要八個條件,除掉前面九個條件中的光線。鼻識、舌識、身識都需要七個條件,除去光線和空間。所以說認識的生起是一種緣起法。
宋代佛印禅師有一首禅詩:“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現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這首禅詩背後有個故事。蘇東坡和秦少遊有一天在酒店喝酒,看到一個滿身汙垢的人從他們窗下走過,蘇東坡就說: “此人真髒,身上的汙垢裏都長出了跳蚤。”秦少遊反駁說:“是他衣服的棉絮裏長出了跳蚤。”兩個人爭執不下,只好請佛印禅師來評議這件事,跳蚤到底是從哪裏長出來的,並約定誰輸了就要請對方吃飯。蘇東坡馬上到佛印禅師那裏說:“禅師啊,你一定要幫我,我贏了請你吃飯。”秦少遊也偷偷到禅師那裏求他幫忙。佛印都答應了,兩個人都認爲自己會贏。到了判決的時候,禅師就對他們講:“跳蚤的頭部是從汙垢裏面長出來的,而它的腳部是從棉絮裏面長出來的。你們倆都輸了,都應該請我吃飯。”禅師對此事很感概,于是寫下了這首禅詩。任何事物的産生都是緣起法,我們心的産生也是緣起法。我們平常總是把心同外界事物分開,不能把心和物合在一起,所以就有很多煩惱。禅師認爲,跳蚤的産生是很多因緣的結果,既是汙垢的結果,也是棉絮的結果,是種種條件彙合的,不單單因爲汙垢或是棉絮一種條件。
4.從心的比喻來看心的特性
現在科技很發達,可我們還是很難概括表示我們的心。佛經對心也沒有采取正面的說法,都是運用比喻。有說“心如猿猴”,成語中也有說“心猿意馬”,是說我們的心像猿猴一樣浮躁,整天在五欲六塵裏跳來跳去。也有說“心如電光”,這是比喻我們的心變化很快,一個念頭維持不了兒秒鍾,有“數息法”大家數一數自己的念頭能夠維持多久。我曾經問一些人:“什麼速度最快”,他們說是光的速度最快。其實是心的速度最快,《阿彌陀經》裏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麼遠,我們怎麼去
佛經裏就講:“一念清淨,即得往生。”可見這“一念”不得了,心的速度是很快的。再有“心如野鹿”,野鹿在原野上跑著,渴了到處去尋找水,我們的心就像野鹿一樣,受外界種種欲望的誘惑,在聲色犬馬中忙碌。
還有“心如盜賊”。佛經裏面把我們的身體比喻做一個村莊,我們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就是五個門戶,而我們的心就像盜賊一樣專門在我們的村莊裏盜取功德、法財。比如我們要修行,可是起了一念懶情的心:“算了吧,腳很痛,休息休息“—這一念就把我們的功德給盜走了。宋明理學家王陽明也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還有“心如冤家”,就是說心專門跟我們作對。大家一定有這樣的體會,幾個同學在一起聊天,突然來了一個人,他們就停下來,這原是爲了尊重人家,可是來人也許就懷疑:他們剛才一定是在講我的壞話。明明沒有那回事,可是心偏偏要和你作對,起了懷疑心。佛經裏面講:“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空”,罪的産生也是緣起法,“罪若有形,虛空難納”,罪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通過忏悔,罪也可以滅。要通過心的努力,在心上下功夫才能滅罪。還有“心如僮仆”,是說我們的心受外界的幹擾不能自主。還有“心如國王”,心也能發生作用,能夠統帥、指揮我們。
還有“心如畫師”,這是《華嚴經》的一個比喻,經中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一個人的氣質就反映他的內心世界。過去歐洲有個畫家想畫耶稣,必須畫得相好莊嚴,他費了很大的勁才找到一個滿意的模特,終于畫成了千古傑作,爲此他給了這位模特很多錢。多年以後,有人提議說:“光畫耶稣不夠,還應有魔鬼撒旦來作陪襯” 。魔鬼撒旦是很凶惡的,他就去監獄裏找了個模特。當畫家作畫的時候,模特突然哭起來了,畫家很奇怪。模特說,我就是過去你畫耶稣時的那個模特。畫家就問:“你怎麼變成這個樣子了
”模特說:“你當時給了我一筆錢,我就揮金如土,貪得無厭,幹了許多壞事,所以淪落至此。”
還有“心如泉水”,我們的心有無窮無盡的能源,我們只是不知道怎樣開發自己內在的潛能。外界的能源有枯竭的時候,可我們心的能源永遠不會枯竭,所以如何開發我們內在的能源將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課題,而佛法的修行其實就是開發生命的潛能。
再有“心如虛空”,這是從心的本體上說,心像虛空一樣廣大無邊。虛空能夠成就萬物、容納萬物,但它不會執著于萬物。佛教裏說:“若人欲識佛境界,但淨其心如虛空”,就是說要了解佛的境界,必須把心淨化得像虛空一樣能夠容納一切事物。
二、心的住處
我們這個心很容易跑,我們人住在柏林寺,可是心有時候沒在柏林寺,跑得很遠很遠。那麼我們的心到底住在哪裏呢
天臺宗有一個核心理論是“一念叁千”。“一念”是指我們人的意識活動的最短時間,也叫“一念心”或“一心”。首先我們對這個心解釋一下。心的梵文有叁種,一個叫“質多(Citta)心”,中文意思是認知心或者慮知心,就是分別心。另一個叫“汗栗馱心(Hrdaya)”,是指草木之心,樹心、草心;還有一個叫“矣栗馱心(easuda)”,中文意思是精要、核心、中心,《心經)的心就是這個意思。天臺宗說:一念心,是分別心的意思,是說我們衆生的一念分別心具備叁千法界,我們平常都很小看這一念心,認爲不過是一念妄想而已。可是天臺宗的祖師智剀大師認爲我們這一念心能夠記住一切、染盡善惡,稱爲“一念無明法性心”,是說這一念雖是無明産生的,但它具備法性。就像我們面前的這朵花,我們認爲不過是現象而已,可這朵花同樣具備一切事物的本性…
《六屆:佛法——心靈之路(聖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