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届】佛法——心灵之路
圣凯法师
我们都知道佛法是解脱人类痛苦的方法,它要从哪里下手呢
是从心下手,就是说佛法的落脚处是心。佛经上说:“一念迷则是众生,一念觉则是佛。”一念迷和一念觉,这一念都是在心上,所以说佛法是以心为下手处。
如果我们从现代的心理学来看佛法,佛法可以说是最高的心理学,它从心理的分析到心理的改造都有一系列的方法。比如唯识宗对心理的分析说有八识,有五十一心所,对善的、恶的、无记的种种心理状态的分析非常细致、深刻。现代心理学采取的是一种现象的分析,从现象入手,通过现象的变化来分析你的心理。而佛法对心理的分析主要是采用禅定,由禅定而进行内省的方法,这就有很大的差别。尽管曾有学者对佛教的唯识学和德国胡赛尔的现象学做比较研究。还有西方的心理学家荣格结合西藏的密宗进行心理分析,美国的弗洛姆、马斯洛等精神分析家对禅宗也感兴趣,利用禅宗的方法来加强精神分析的深度,但是佛教的心理学现在应用的还不是很广泛。我今天探讨的题目比较笼统,比较浅显,主要想通过探讨佛法对心的分析,从而对众生心理上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心的特性
1、心具有秘密性
我们经常感慨:“相识满天下,知已无几人”。但我们都有一个朝夕相处的朋友,那就是我们的心。它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可是我们对它一点都不了解,从来都没有研究过我的心到底是怎么样的,我现在到底在想什么。我们很少去了解、去关注这颗心。
心为什么这样难以了解呢
因为心的本身有秘密性,就是说这个心很难找到,很难表达。语言似乎是很丰富的,但在表达人类的感情上,语言有时又是很苍白无力的。这就是心的秘密性,很难表达出来。比如说我现在很痛苦,却无法确切表达我怎么痛苦。再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有心事,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二祖慧可大师去见初祖达摩祖师的时候说:我心难安。为什么我心难安呢
就是我们心中有很多难言之隐,很多秘密,不可说出口,像蚕一样一点一点啃着,让我们很痛苦。有一个小偷, 20年前偷了别人200块钱,20年来小偷一直因此在良心上自责。有一天,他就鼓起勇气到那人家去,结果那人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在主持家务。他就向那儿子说:20年前我偷了你们家200块钱,我现在连利息共1万块钱一起还给你们。那儿子听了很奇怪,说父亲已过世,不再计较了。就这样一个人坚持不要,一个人非给不可。最后小偷急了说 :这20年来我都很痛苦,为了这个污点而坐立不安,你要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从心的牢狱里面走出来,给我一个自由的心。这也是心的秘密性。
2、心具有无常性
《楞伽经》说:“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就是指我们这个心变化无常。大家这几天坐禅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心很乱,一下想东,一下又想西,要静下来简直是太困难了。
3、心具有缘起性
什么叫缘起呢
缘起是指每一个事物的生起都由各种条件的因缘汇合而成,比如这朵花很漂亮,但它需要阳光、空气、水分等,所以花是缘起的。佛法有一种很特殊的教法,就是缘起法,这是佛法的核心。那么心同样是缘起法。
《八识规矩颂》中说“九缘八七好相邻。”九缘就是眼识生起的九种条件。比如这朵花很漂亮,这个认识的生起需要九种条件:第一是光线,天黑了面前有花也看不到;第二是距离,花放在很远的地方就看不到了,可放得太近了也看不到;第三是空间,把花放在隔壁的房间就看不到;第四是眼根,就是指眼睛这个器官;第五是种子,这是唯识法的分析,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能够认识事物的内在因素;第六是作意,就是注意的意思,花放在面前,如果不注意仍然看不到;第七是意识,眼睛认识能力的生起需要意识与它同时生起,在唯识宗里叫“五聚意识”;还有第八末那识,第九阿赖耶识,都是非常微细的认识。耳识需要八个条件,除掉前面九个条件中的光线。鼻识、舌识、身识都需要七个条件,除去光线和空间。所以说认识的生起是一种缘起法。
宋代佛印禅师有一首禅诗:“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这首禅诗背后有个故事。苏东坡和秦少游有一天在酒店喝酒,看到一个满身污垢的人从他们窗下走过,苏东坡就说: “此人真脏,身上的污垢里都长出了跳蚤。”秦少游反驳说:“是他衣服的棉絮里长出了跳蚤。”两个人争执不下,只好请佛印禅师来评议这件事,跳蚤到底是从哪里长出来的,并约定谁输了就要请对方吃饭。苏东坡马上到佛印禅师那里说:“禅师啊,你一定要帮我,我赢了请你吃饭。”秦少游也偷偷到禅师那里求他帮忙。佛印都答应了,两个人都认为自己会赢。到了判决的时候,禅师就对他们讲:“跳蚤的头部是从污垢里面长出来的,而它的脚部是从棉絮里面长出来的。你们俩都输了,都应该请我吃饭。”禅师对此事很感概,于是写下了这首禅诗。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缘起法,我们心的产生也是缘起法。我们平常总是把心同外界事物分开,不能把心和物合在一起,所以就有很多烦恼。禅师认为,跳蚤的产生是很多因缘的结果,既是污垢的结果,也是棉絮的结果,是种种条件汇合的,不单单因为污垢或是棉絮一种条件。
4.从心的比喻来看心的特性
现在科技很发达,可我们还是很难概括表示我们的心。佛经对心也没有采取正面的说法,都是运用比喻。有说“心如猿猴”,成语中也有说“心猿意马”,是说我们的心像猿猴一样浮躁,整天在五欲六尘里跳来跳去。也有说“心如电光”,这是比喻我们的心变化很快,一个念头维持不了儿秒钟,有“数息法”大家数一数自己的念头能够维持多久。我曾经问一些人:“什么速度最快”,他们说是光的速度最快。其实是心的速度最快,《阿弥陀经》里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么远,我们怎么去
佛经里就讲:“一念清净,即得往生。”可见这“一念”不得了,心的速度是很快的。再有“心如野鹿”,野鹿在原野上跑着,渴了到处去寻找水,我们的心就像野鹿一样,受外界种种欲望的诱惑,在声色犬马中忙碌。
还有“心如盗贼”。佛经里面把我们的身体比喻做一个村庄,我们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就是五个门户,而我们的心就像盗贼一样专门在我们的村庄里盗取功德、法财。比如我们要修行,可是起了一念懒情的心:“算了吧,脚很痛,休息休息“—这一念就把我们的功德给盗走了。宋明理学家王阳明也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还有“心如冤家”,就是说心专门跟我们作对。大家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几个同学在一起聊天,突然来了一个人,他们就停下来,这原是为了尊重人家,可是来人也许就怀疑:他们刚才一定是在讲我的坏话。明明没有那回事,可是心偏偏要和你作对,起了怀疑心。佛经里面讲:“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空”,罪的产生也是缘起法,“罪若有形,虚空难纳”,罪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忏悔,罪也可以灭。要通过心的努力,在心上下功夫才能灭罪。还有“心如僮仆”,是说我们的心受外界的干扰不能自主。还有“心如国王”,心也能发生作用,能够统帅、指挥我们。
还有“心如画师”,这是《华严经》的一个比喻,经中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一个人的气质就反映他的内心世界。过去欧洲有个画家想画耶稣,必须画得相好庄严,他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到一个满意的模特,终于画成了千古杰作,为此他给了这位模特很多钱。多年以后,有人提议说:“光画耶稣不够,还应有魔鬼撒旦来作陪衬” 。魔鬼撒旦是很凶恶的,他就去监狱里找了个模特。当画家作画的时候,模特突然哭起来了,画家很奇怪。模特说,我就是过去你画耶稣时的那个模特。画家就问:“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
”模特说:“你当时给了我一笔钱,我就挥金如土,贪得无厌,干了许多坏事,所以沦落至此。”
还有“心如泉水”,我们的心有无穷无尽的能源,我们只是不知道怎样开发自己内在的潜能。外界的能源有枯竭的时候,可我们心的能源永远不会枯竭,所以如何开发我们内在的能源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课题,而佛法的修行其实就是开发生命的潜能。
再有“心如虚空”,这是从心的本体上说,心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虚空能够成就万物、容纳万物,但它不会执着于万物。佛教里说:“若人欲识佛境界,但净其心如虚空”,就是说要了解佛的境界,必须把心净化得像虚空一样能够容纳一切事物。
二、心的住处
我们这个心很容易跑,我们人住在柏林寺,可是心有时候没在柏林寺,跑得很远很远。那么我们的心到底住在哪里呢
天台宗有一个核心理论是“一念三千”。“一念”是指我们人的意识活动的最短时间,也叫“一念心”或“一心”。首先我们对这个心解释一下。心的梵文有三种,一个叫“质多(Citta)心”,中文意思是认知心或者虑知心,就是分别心。另一个叫“汗栗驮心(Hrdaya)”,是指草木之心,树心、草心;还有一个叫“矣栗驮心(easuda)”,中文意思是精要、核心、中心,《心经)的心就是这个意思。天台宗说:一念心,是分别心的意思,是说我们众生的一念分别心具备三千法界,我们平常都很小看这一念心,认为不过是一念妄想而已。可是天台宗的祖师智剀大师认为我们这一念心能够记住一切、染尽善恶,称为“一念无明法性心”,是说这一念虽是无明产生的,但它具备法性。就像我们面前的这朵花,我们认为不过是现象而已,可这朵花同样具备一切事物的本性…
《六届:佛法——心灵之路(圣凯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