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或者说法性,花也属于缘起法,这就具备了法性。再比如说竹子,竹子可以燃烧,本身包含着可燃性。那么点燃竹子,所烧的是竹子的本身,表现出来的是可燃性。
“一念三千”中的“三千”是什么呢?第一是“十界互具”,第二是“百界千如”,第三是“三千法界”。《华严经》把我们的世界分为“六凡四圣”十法界。六凡是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四圣是声闻、缘觉、菩萨、佛。智剀大师提出我们这每一界都能互相具备其它的九界。以人来说,人虽然为人,但同样也具备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的特性。佛法是以人为中心,一切教法都是为人而设立的,因为人最具有塑造性。我们可以成佛,也可以成为畜生。日本曾有一位很著名的白银禅师,一位将军慕名去拜见他,将军问禅师:“天堂、地狱在哪里?”禅师看了他一眼没有回答。将军又问:“请问天堂、地狱在哪里?”禅师瞪眼骂他:“你哪有资格问这个问题!”将军被惹怒了,一生气拔出剑来对着禅师,禅师说:“这就是地狱之门。”将军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失礼,连忙向禅师道歉、忏悔。禅师说:“这就是天堂之路。”所以说我们每一念心都可能由此升入天堂,也可能由此堕入地狱,因为我们的心念变化幅度很大。《华严经》里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从法性上说我们的心和佛、众生三无差别,本性上是平等的。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但有一点不好理解,就是佛已经解脱了,他怎么还具有地狱性、畜生性呢?我问过我的师父,他告诉我,从本性上当然是平等的,但佛菩萨有时要度化地狱、畜生道的众生,他就会变化成地狱和畜生道里的众生,像观音菩萨一样,“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说每一界都具备其它九界。
十界互具,十乘以十是一百,就成为“百界”。《法华经》把十界的每一界又分为十个方面,称为“十如是”,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如是相”,相是相状,指外在的形状,比如我是圣凯,圣凯肯定和你们长得不一样。人有人相,其它类众生有其它类众生的相。“如是性”,性是不变的意思,指内在的本性。比如人能思维,这就与其它类的众生有了区别,能思维就是人的本性。“如是体”是指人的主体。“如是力”是指体所具有的潜力、能力。“如是作”是指能够显现、动作。人能思维,如果把思维的结果显现出来,就是“如是作”。“如是因”是指直接原因。“如是缘”是指间接原因。“如是果”是因和缘结合所产生的结果。“如是报”是指果报,因为因、缘、果对现世、后世都能产生果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本是开始的相状,末是最后的果报,等是平等的意思,指以上各“如是”都归于实相平等,十个方面都归于实相,在实相上是平等的。这就是“十如是”。“百界”中每一界都有这十个方面,就成为“百界千如”。
“千如”又与《大智度论》所说的“三世间”配合,这样就有了“三千法界”,代表宇宙的全体。“三世间”包括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蕴世间。“众生世间”指我们众生自己,“国土世间”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五蕴世间”是指构成我们众生的五个要素—色、受、想、行、识,天台宗分析我们一念心中就具备“三千法界”,所以不能小看这一念。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就是因为一念之差而毁了一生,因此禅宗祖师说要照顾我们的念头,迷和悟都在一念之间,一念迷是一念,一念悟也是一念,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就指出了这一念中的种种内涵。
三、心病与心药
现在医药很发达,进口药也很多。药越多,其实也说明我们的病也越多、越怪。身体有病需要打针、吃药,不过,中国有句老话:“药是医假病,真病无药医”。是说打针、吃药医的都是假病,真病却并不能医治。这个真病指的就是心病,真正的病来自我们的内心世界,心理上有病是大问题。现代医学也注意到这一点,提出了“身心医学”,通过身理和心理的结合来对治疾病。
众生有什么病呢
众生有三种大病。第一是“贪”,第二是“嗔”,第三是“痴”,这在佛法里称为“三毒”,又称为“三不善根”。“贪”是指贪求、渴求,我们内心总是向外追求,欲望永远也得不到满足。“贪”是烦恼的表现,第一是渴望,第二是追求,第三是执着。比如看到别人穿一件很漂亮的衣服,就渴望得到它,然后就去追求,去执着。别人把你的衣服弄脏了就会很生气,为什么生气
因为你执着这件衣服。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贪心,因为贪心有时会不顾情义,父子都会翻脸,朋友也不要了,这都是贪心在作怪。“嗔”是生气、怨恨,有些人口蜜腹剑,是内在的嗔心;有些人面目狰狞、五官变形,是外现的嗔心。夫妻吵架,摔东西,都是因为当时的一念嗔心,尽管过后很后悔。“痴”是愚痴,对事理不了解。痴与傻不同,就某个人我们可以说他很傻,但我们每个人都很痴。见解错误了也叫痴,比如有些人认为, 我们死了还会做人,所以即便是作恶也无所谓;有些人认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行善没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愚痴的见解。
对众生所得的这些病,佛提出了许多药方。因为佛是大医王,专门给我们众生看病,对治贪心。第一用的是“知足”,就是对现前的事物有一种满足感。大家都知道弘一法师,是律宗高僧,持戒精严。有一次夏丐尊居士去看他的时候,法师正在吃饭,吃的只是一些咸菜,就问为什么这么清苦。弘一法师说:“咸有咸的味道。”然后饭后喝水,也就一杯开水,夏居士不忍,说:“法师你怎么不喝点茶呀?”法师说:“淡有淡的味道。”这就是知足,只有知足的人才能常乐,知足可以对治贪心。
对治贪心第二用的是“舍”,就是布施。把自己的利益和快乐布施给别人,贪心就会减少。越舍不得,贪心就越大,就更加烦恼。自己很高兴,并把自己的高兴和利益布施给别人,你就会更加高兴。为什么有些慈善家越做越喜欢做
因为布施能增长快乐。
第三是“戒”。贪心大的人不知道事物的界限,这盆花很好看,是不是我就应该得到它呢
这就是戒的问题,这盆花不是我的,我就不能搬走,这就是戒的约束。如果不知道是谁的,就想要,这就没有一种戒的观念。我认为“戒”实际是一种劝导,是善意的劝导。比如说偷盗,告诉你这样做不好,你不要做,这就是戒。受戒、持戒如果是发自内心,就会从内心里接受佛的劝导,不会去偷盗,也就持戒了。
那么对治“嗔”,也有三个药方。第一是“慈悲”。我们往往站在主观立场上看待事物,不符合我们的观点就会生气。同学们一起交谈,观点不同,就觉得“道不同不相为谋”,其实就是一念的嗔心,而有慈悲心的人就不这么看。我认为在人文科学领域里应当同情、理解别人,要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允许别人见解的存在,这样对不同观点的存在就不会起嗔心,不会乱生气.
第二是“忍”。佛在《法句经》里讲:“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如果你想把怨恨息下用,不是怨恨的方法来止息这怨恨,就是“忍”的方法,这是所有古来圣人用的方法。这个世界战争这么多,就是因为大家互不相让,同学有时会吵架,也是因为互不相让。忍做起来很困难,与慈悲一样,不是讲讲就能做到的。
再说说苏东坡,有一天坐禅非常有心得,就写了一首偈子:“稽首天中天,豪光遍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很是得意,觉得境界很高,就派书童过江把偈子送到金山寺佛印禅师那里,心想禅师一定会赞叹他几句。禅师看了,批了两个字让书童再拿回去。苏东坡打开一看,气坏了—上面写的两个字是:“放屁!”东苏东坡忍不住了,过江找禅师论理。佛印禅师早就在江边等他了,见到苏东坡气急败坏的样子,佛印禅师乐了:“你不是八风吹不动,怎么两个字就吹动啦
”这就是后来说的,“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所以境界是假装不出来的,慈悲和忍还真需要我们有些真实的功夫才行,不是突然有了感想,写个偈子就能解决同题的。
第三是“定”,指禅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抽一定的时间来打坐,或者其它的方式来修炼我们的心,使心处于比较平和的状态,这样才能减少烦恼、嗔心。
再说说“痴”的对治方法,就是用“慧”。我们见解上出现错误了,就需要引导我们的见解走向正道。现在世界上热门话题是核战争,人类用自己的知识、财力、物力去制造核武器,这是一种见解。如果我们能利用核能去发电,造福于人类,这是另一种见解。两个事业因为见解上的不同,结果完全不同。所以建立正确的见解是很重要的,就是佛法中说的:要有智慧。佛法的修行就是要得到智慧,所以用智慧来对治愚痴。
下面再说说对治其它的心病。(1)以好心对坏心。我们的心有时很崇高,能生起圣贤心,有时又像恶魔一样,会不断地生起恶念。修行就是要护持正念,以好心对治坏心,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2) 以大心对小心。中国古人有句话:“亦涨亦退山渠水,亦反亦复小人心”。我们的心缺少一种包容,心量不够大,不能包容别人,都是小人心、山渠水,不是大海,大海的心就是能包容一切,汇集百川。因此要以大心对治小心。(3)以无心对有心。无心是指无所用心,不是没有心。我们平常对任何事物总是分别对待,而佛法的修行要求是无所对待,要绝待,从相待到绝待。永嘉大师就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四句话讲了一个逻辑:你在用心的时候恰恰是无所用心,在无所用心的时候恰恰是用心的时候,只有无所用心了才能够有所用心,才能自在、无所不在。唐代有北方神秀和南方慧能两种不同的禅风。有个德山禅师,对《金刚经》研究很深入,著了《青龙抄》来弘扬北方的禅法,破斥南方的禅法。有一天,他挑着《青龙抄》,路过一家点心店,他肚子饿了,进店就喊:“老婆子,来碗点心。”店里这位老居士听了就不满意,觉得这师父太没礼貌,就问:“师父你挑的是什么
” 德山说:“我挑的是《金刚经》的注释。”老居士就说:“我就拿《金刚经》里的问题问你,如果你回答得出来,我就供养你点心吃,如果回答不出来,就什么也别想吃。”德山禅师认为自己对《金刚经》很有研究,还能有什么问题难得住自己。痛快地答应了。老居士就问:《金刚经》里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师父要点哪个心呢
德山禅师回答不上来。过去的心已经过去,未来的心还没有来,现在的心也在念念相续、念念生灭,同样不可得。德山禅师惭愧之下烧了自己的《青龙抄》。我们只能以无所用心来对待世间的假有和虚妄,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用。(4) 以平常心对好奇心。好奇心每个人都有,奇是神奇、怪异、偶合,偶尔实行可以。佛法不同,不是用来点缀的,它24小时都要有用,在我们日用生活里面都要贯穿。所以说“平常心是道”,就意味着我们在日常的生活里面都要与道相适应,这样才能真正算是学道、修道。今天大家在柏林寺表现的很好,过几天回去了,应当同样保持这样的心态,这才是真正地学佛。(5) 以恒心对一时心。 我们当年出家时老和尚总说:“你们发心容易,可长久心困难。”有所谓“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心间,学佛三年,佛在西天。”心很容易退转,受外界六尘的干扰于是产生很多的妄念,善心就很难发起来。《华严经》里讲:“初发心即成正觉”,就是要保持当初那一份心,就能走上正觉的道路。
四、现代青年佛教徒应有的心态
现代的青年佛教徒所面临的问题比古人更多,因为我们现在的环境跟过去大不相同。有些人觉得很困难,又想做人,又想学佛,总是觉得这两件事是对立的。下面提出几点想法。
(一) 对感情不执不舍。人都是有感情的,佛称我们是“有情众生”,我们有父母感情、朋友感情、夫妻感情等等。佛教徒如何处理这些感情,我提出来叫“不执不舍”,用理智引导感情,以慈悲来净化感情。感情太热了不好,太冷冰冰也不正常,学佛人应学会用中道的态度处理感情问题,对感情不执着,但也不舍弃。因为都在世间生活,所以不能舍弃感情,但也不能执着这份感情。
(二) 对五欲不拒不贪。我们以前没学佛的时候对世间的追求很多,后来学佛了有些人对世间就采取排斥的态度,在别人眼中成为怪物。五欲指财、色、名、食、睡,学佛人要引导五欲、净化五欲,并不是要拒绝五欲或贪着五欲。
(三) 对世间不厌不求。佛经上说“有求皆苦”,只要有所追求就会痛苦。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追求金钱而得不到金钱的时候就很痛苦,炒股票总希望股票上升,当股票下跌的时候很痛苦。再如高考,希望考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就会很痛苦,这都是“有求皆苦”。学佛人对这个世间要有正当的追求,不厌离,也不强求。因为世间的事有时无法拒绝,所以要采取不厌不求的态度.
上面是我与大家一起探讨的一些问题,当烦恼生起的时候,我们对照一下,看看是什么烦恼,然后采取一些对治的方法,这样学佛才有利益。
《六届:佛法——心灵之路(圣凯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