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屆:佛法——心靈之路(聖凱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或者說法性,花也屬于緣起法,這就具備了法性。再比如說竹子,竹子可以燃燒,本身包含著可燃性。那麼點燃竹子,所燒的是竹子的本身,表現出來的是可燃性。

  “一念叁千”中的“叁千”是什麼呢?第一是“十界互具”,第二是“百界千如”,第叁是“叁千法界”。《華嚴經》把我們的世界分爲“六凡四聖”十法界。六凡是地獄、惡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四聖是聲聞、緣覺、菩薩、佛。智剀大師提出我們這每一界都能互相具備其它的九界。以人來說,人雖然爲人,但同樣也具備地獄、惡鬼、畜生、阿修羅、天、聲聞、緣覺、菩薩、佛的特性。佛法是以人爲中心,一切教法都是爲人而設立的,因爲人最具有塑造性。我們可以成佛,也可以成爲畜生。日本曾有一位很著名的白銀禅師,一位將軍慕名去拜見他,將軍問禅師:“天堂、地獄在哪裏?”禅師看了他一眼沒有回答。將軍又問:“請問天堂、地獄在哪裏?”禅師瞪眼罵他:“你哪有資格問這個問題!”將軍被惹怒了,一生氣拔出劍來對著禅師,禅師說:“這就是地獄之門。”將軍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失禮,連忙向禅師道歉、忏悔。禅師說:“這就是天堂之路。”所以說我們每一念心都可能由此升入天堂,也可能由此墮入地獄,因爲我們的心念變化幅度很大。《華嚴經》裏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是從法性上說我們的心和佛、衆生叁無差別,本性上是平等的。佛是覺悟的衆生,衆生是沒有覺悟的佛。但有一點不好理解,就是佛已經解脫了,他怎麼還具有地獄性、畜生性呢?我問過我的師父,他告訴我,從本性上當然是平等的,但佛菩薩有時要度化地獄、畜生道的衆生,他就會變化成地獄和畜生道裏的衆生,像觀音菩薩一樣,“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所以說每一界都具備其它九界。

  十界互具,十乘以十是一百,就成爲“百界”。《法華經》把十界的每一界又分爲十個方面,稱爲“十如是”,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如是相”,相是相狀,指外在的形狀,比如我是聖凱,聖凱肯定和你們長得不一樣。人有人相,其它類衆生有其它類衆生的相。“如是性”,性是不變的意思,指內在的本性。比如人能思維,這就與其它類的衆生有了區別,能思維就是人的本性。“如是體”是指人的主體。“如是力”是指體所具有的潛力、能力。“如是作”是指能夠顯現、動作。人能思維,如果把思維的結果顯現出來,就是“如是作”。“如是因”是指直接原因。“如是緣”是指間接原因。“如是果”是因和緣結合所産生的結果。“如是報”是指果報,因爲因、緣、果對現世、後世都能産生果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本是開始的相狀,末是最後的果報,等是平等的意思,指以上各“如是”都歸于實相平等,十個方面都歸于實相,在實相上是平等的。這就是“十如是”。“百界”中每一界都有這十個方面,就成爲“百界千如”。

  “千如”又與《大智度論》所說的“叁世間”配合,這樣就有了“叁千法界”,代表宇宙的全體。“叁世間”包括衆生世間、國土世間、五蘊世間。“衆生世間”指我們衆生自己,“國土世間”是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五蘊世間”是指構成我們衆生的五個要素—色、受、想、行、識,天臺宗分析我們一念心中就具備“叁千法界”,所以不能小看這一念。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就是因爲一念之差而毀了一生,因此禅宗祖師說要照顧我們的念頭,迷和悟都在一念之間,一念迷是一念,一念悟也是一念,天臺宗的“一念叁千”就指出了這一念中的種種內涵。

  叁、心病與心藥

  現在醫藥很發達,進口藥也很多。藥越多,其實也說明我們的病也越多、越怪。身體有病需要打針、吃藥,不過,中國有句老話:“藥是醫假病,真病無藥醫”。是說打針、吃藥醫的都是假病,真病卻並不能醫治。這個真病指的就是心病,真正的病來自我們的內心世界,心理上有病是大問題。現代醫學也注意到這一點,提出了“身心醫學”,通過身理和心理的結合來對治疾病。

  衆生有什麼病呢

   衆生有叁種大病。第一是“貪”,第二是“嗔”,第叁是“癡”,這在佛法裏稱爲“叁毒”,又稱爲“叁不善根”。“貪”是指貪求、渴求,我們內心總是向外追求,欲望永遠也得不到滿足。“貪”是煩惱的表現,第一是渴望,第二是追求,第叁是執著。比如看到別人穿一件很漂亮的衣服,就渴望得到它,然後就去追求,去執著。別人把你的衣服弄髒了就會很生氣,爲什麼生氣

   因爲你執著這件衣服。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貪心,因爲貪心有時會不顧情義,父子都會翻臉,朋友也不要了,這都是貪心在作怪。“嗔”是生氣、怨恨,有些人口蜜腹劍,是內在的嗔心;有些人面目猙獰、五官變形,是外現的嗔心。夫妻吵架,摔東西,都是因爲當時的一念嗔心,盡管過後很後悔。“癡”是愚癡,對事理不了解。癡與傻不同,就某個人我們可以說他很傻,但我們每個人都很癡。見解錯誤了也叫癡,比如有些人認爲, 我們死了還會做人,所以即便是作惡也無所謂;有些人認爲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所以行善沒有什麼意義—這些都是愚癡的見解。

  對衆生所得的這些病,佛提出了許多藥方。因爲佛是大醫王,專門給我們衆生看病,對治貪心。第一用的是“知足”,就是對現前的事物有一種滿足感。大家都知道弘一法師,是律宗高僧,持戒精嚴。有一次夏丐尊居士去看他的時候,法師正在吃飯,吃的只是一些鹹菜,就問爲什麼這麼清苦。弘一法師說:“鹹有鹹的味道。”然後飯後喝水,也就一杯開水,夏居士不忍,說:“法師你怎麼不喝點茶呀?”法師說:“淡有淡的味道。”這就是知足,只有知足的人才能常樂,知足可以對治貪心。

  對治貪心第二用的是“舍”,就是布施。把自己的利益和快樂布施給別人,貪心就會減少。越舍不得,貪心就越大,就更加煩惱。自己很高興,並把自己的高興和利益布施給別人,你就會更加高興。爲什麼有些慈善家越做越喜歡做

   因爲布施能增長快樂。

  第叁是“戒”。貪心大的人不知道事物的界限,這盆花很好看,是不是我就應該得到它呢

   這就是戒的問題,這盆花不是我的,我就不能搬走,這就是戒的約束。如果不知道是誰的,就想要,這就沒有一種戒的觀念。我認爲“戒”實際是一種勸導,是善意的勸導。比如說偷盜,告訴你這樣做不好,你不要做,這就是戒。受戒、持戒如果是發自內心,就會從內心裏接受佛的勸導,不會去偷盜,也就持戒了。

  那麼對治“嗔”,也有叁個藥方。第一是“慈悲”。我們往往站在主觀立場上看待事物,不符合我們的觀點就會生氣。同學們一起交談,觀點不同,就覺得“道不同不相爲謀”,其實就是一念的嗔心,而有慈悲心的人就不這麼看。我認爲在人文科學領域裏應當同情、理解別人,要有自己的見解,同時允許別人見解的存在,這樣對不同觀點的存在就不會起嗔心,不會亂生氣.

  第二是“忍”。佛在《法句經》裏講:“于此世界中,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如果你想把怨恨息下用,不是怨恨的方法來止息這怨恨,就是“忍”的方法,這是所有古來聖人用的方法。這個世界戰爭這麼多,就是因爲大家互不相讓,同學有時會吵架,也是因爲互不相讓。忍做起來很困難,與慈悲一樣,不是講講就能做到的。

  再說說蘇東坡,有一天坐禅非常有心得,就寫了一首偈子:“稽首天中天,豪光遍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很是得意,覺得境界很高,就派書童過江把偈子送到金山寺佛印禅師那裏,心想禅師一定會贊歎他幾句。禅師看了,批了兩個字讓書童再拿回去。蘇東坡打開一看,氣壞了—上面寫的兩個字是:“放屁!”東蘇東坡忍不住了,過江找禅師論理。佛印禅師早就在江邊等他了,見到蘇東坡氣急敗壞的樣子,佛印禅師樂了:“你不是八風吹不動,怎麼兩個字就吹動啦

  ”這就是後來說的,“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所以境界是假裝不出來的,慈悲和忍還真需要我們有些真實的功夫才行,不是突然有了感想,寫個偈子就能解決同題的。

  第叁是“定”,指禅定。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當抽一定的時間來打坐,或者其它的方式來修煉我們的心,使心處于比較平和的狀態,這樣才能減少煩惱、嗔心。

  再說說“癡”的對治方法,就是用“慧”。我們見解上出現錯誤了,就需要引導我們的見解走向正道。現在世界上熱門話題是核戰爭,人類用自己的知識、財力、物力去製造核武器,這是一種見解。如果我們能利用核能去發電,造福于人類,這是另一種見解。兩個事業因爲見解上的不同,結果完全不同。所以建立正確的見解是很重要的,就是佛法中說的:要有智慧。佛法的修行就是要得到智慧,所以用智慧來對治愚癡。

  下面再說說對治其它的心病。(1)以好心對壞心。我們的心有時很崇高,能生起聖賢心,有時又像惡魔一樣,會不斷地生起惡念。修行就是要護持正念,以好心對治壞心,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2) 以大心對小心。中國古人有句話:“亦漲亦退山渠水,亦反亦複小人心”。我們的心缺少一種包容,心量不夠大,不能包容別人,都是小人心、山渠水,不是大海,大海的心就是能包容一切,彙集百川。因此要以大心對治小心。(3)以無心對有心。無心是指無所用心,不是沒有心。我們平常對任何事物總是分別對待,而佛法的修行要求是無所對待,要絕待,從相待到絕待。永嘉大師就說;“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四句話講了一個邏輯:你在用心的時候恰恰是無所用心,在無所用心的時候恰恰是用心的時候,只有無所用心了才能夠有所用心,才能自在、無所不在。唐代有北方神秀和南方慧能兩種不同的禅風。有個德山禅師,對《金剛經》研究很深入,著了《青龍抄》來弘揚北方的禅法,破斥南方的禅法。有一天,他挑著《青龍抄》,路過一家點心店,他肚子餓了,進店就喊:“老婆子,來碗點心。”店裏這位老居士聽了就不滿意,覺得這師父太沒禮貌,就問:“師父你挑的是什麼

  ” 德山說:“我挑的是《金剛經》的注釋。”老居士就說:“我就拿《金剛經》裏的問題問你,如果你回答得出來,我就供養你點心吃,如果回答不出來,就什麼也別想吃。”德山禅師認爲自己對《金剛經》很有研究,還能有什麼問題難得住自己。痛快地答應了。老居士就問:《金剛經》裏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師父要點哪個心呢

   德山禅師回答不上來。過去的心已經過去,未來的心還沒有來,現在的心也在念念相續、念念生滅,同樣不可得。德山禅師慚愧之下燒了自己的《青龍抄》。我們只能以無所用心來對待世間的假有和虛妄,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用。(4) 以平常心對好奇心。好奇心每個人都有,奇是神奇、怪異、偶合,偶爾實行可以。佛法不同,不是用來點綴的,它24小時都要有用,在我們日用生活裏面都要貫穿。所以說“平常心是道”,就意味著我們在日常的生活裏面都要與道相適應,這樣才能真正算是學道、修道。今天大家在柏林寺表現的很好,過幾天回去了,應當同樣保持這樣的心態,這才是真正地學佛。(5) 以恒心對一時心。 我們當年出家時老和尚總說:“你們發心容易,可長久心困難。”有所謂“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心間,學佛叁年,佛在西天。”心很容易退轉,受外界六塵的幹擾于是産生很多的妄念,善心就很難發起來。《華嚴經》裏講:“初發心即成正覺”,就是要保持當初那一份心,就能走上正覺的道路。

  四、現代青年佛教徒應有的心態

  現代的青年佛教徒所面臨的問題比古人更多,因爲我們現在的環境跟過去大不相同。有些人覺得很困難,又想做人,又想學佛,總是覺得這兩件事是對立的。下面提出幾點想法。

  (一) 對感情不執不舍。人都是有感情的,佛稱我們是“有情衆生”,我們有父母感情、朋友感情、夫妻感情等等。佛教徒如何處理這些感情,我提出來叫“不執不舍”,用理智引導感情,以慈悲來淨化感情。感情太熱了不好,太冷冰冰也不正常,學佛人應學會用中道的態度處理感情問題,對感情不執著,但也不舍棄。因爲都在世間生活,所以不能舍棄感情,但也不能執著這份感情。

  (二) 對五欲不拒不貪。我們以前沒學佛的時候對世間的追求很多,後來學佛了有些人對世間就采取排斥的態度,在別人眼中成爲怪物。五欲指財、色、名、食、睡,學佛人要引導五欲、淨化五欲,並不是要拒絕五欲或貪著五欲。

  (叁) 對世間不厭不求。佛經上說“有求皆苦”,只要有所追求就會痛苦。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追求金錢而得不到金錢的時候就很痛苦,炒股票總希望股票上升,當股票下跌的時候很痛苦。再如高考,希望考上大學,考不上大學就會很痛苦,這都是“有求皆苦”。學佛人對這個世間要有正當的追求,不厭離,也不強求。因爲世間的事有時無法拒絕,所以要采取不厭不求的態度.

  上面是我與大家一起探討的一些問題,當煩惱生起的時候,我們對照一下,看看是什麼煩惱,然後采取一些對治的方法,這樣學佛才有利益。

  

《六屆:佛法——心靈之路(聖凱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