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我們從無始以來,在我們的觀念裏面,本身已經執著慣了。比如說,一個人喜歡幹壞事,那麼現在要叫他去做好事,他就需要有相當的執著。如果沒有執著,他可能很難幹起來。但是,隨著他的修行層次的提高,這種執著就要慢慢地放棄,達到不執著。也就是說,執著是爲了不執著服務的。
營員:今天下午聖凱法師講: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我對這句話不太理解,我想人生在世,每做一件事都是有求的。比如說,吃飯是爲了活著,來到這兒是爲了求佛法,我想諸位法師出家也是爲了明心見性,開悟成佛吧。那麼這個“有求皆苦,無求乃樂”的這個“求”怎麼解?第二個問題,中國曆史上儒釋道叁家並存,我覺得釋教和儒教區別不算太大,最大的區別是一個入世,一個出世,那麼佛教的存在對社會發展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呢
聖凱法師:今天下午我講到有求皆苦,這個“求”是指貪求的求,就是說,你對事物起的貪心。我們求解脫的這個“求”與貪求在本質上有區別。中國曆史上佛教跟儒家的鬥爭很激烈,佛教跟儒家的區別應該說是很大的,不僅僅在入世、出世這一點上。道安大師有一本《弘明集》,裏面就專門收集這些資料。大家回去可以找來參考。
問:開悟是否只有坐禅這一種方式來實現
菩提法師:打坐僅僅是獲得開悟的一種方法,還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我們很虔誠地、專心一念地去讀誦某一部大乘經典,那也可能開悟。開悟並不是像我們一般人所想象的多麼神奇、微妙。悟有大悟和小悟。在迷與悟之間,我們先前不懂得的事情是迷,明白之後是悟。修證的開悟是指了達諸法的法相和法性。
問:開悟以後會是什麼樣的
菩提法師:我只能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一個蝌蚪,它的母親青蛙跳到了岸上,再回到池塘之後告訴小蝌蚪外面的情況是什麼樣的,不管青蛙如何描繪,蝌蚪仍然無法體驗。開悟的情況也應該是這樣的。
問:在數百年以前,趙州和尚接引後學的時候就是一句話:吃茶去!今天大和尚也是叫我們吃茶去。敢問大稱尚,吃完茶以後再幹什麼去
大和尚:洗缽去!
營員:這兩天上殿我感覺特別累,早上四點半就把我叫起來,我坐在那裏想,大慈大悲觀世音應該體諒我這種心情,發發慈悲,別讓我們起這麼早,我想上殿應該是能苦其身而後能修其智的,我確實真的不想上早殿,但如果不上殿又擔心增加我的業障,就特別害怕。上殿後又特別累,回到宿舍跟大家發發牢騷,再上殿又覺得自己增加了業障,又馬上忏悔,總是這樣反反複複,心裏比較困惑,希望靜波法師能夠給予開示。
靜波法師:這位營員提的問題帶有普遍性。我覺得,學佛要轉變原來那種思維觀念。《中論》上講:“不依世俗谛,則不得第一義谛;不得第一義谛,則不得涅槃”就是說,上殿是必要的,尤其當你現在還沒有自在的時候,還在患得患失的時候,你還是要上殿。因爲不依規則,人就放逸了。但是,你真的有一天自在了,你就會覺得上殿也沒有什麼。現在你還是要磨煉自己,僅僅是幾天的時間,我們相信你咬牙也會挺過來。你現在感覺非常痛苦,但是將來你會發現這個痛苦完全是你自已製造出來的,因爲你討厭,你覺得累,所以你就認爲是一個負擔。早晚課誦意義非常大,我剛才說了,不依世俗谛,則不得第一義谛,這個規矩還是要有的,否則的話,出家人就什麼都不用做了,那就麻煩了。我相信,你學佛就應該從這裏開始,堅持下去有一天你才會覺得沒有煩惱。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甚至很艱難。但是,如果不完成這個過程,學佛是沒有希望的。
問:人在活著的時候能不能夠親眼見到阿彌陀佛
另外,濟群法師今天提到苦行的問題,那麼出家人過著斷絕男女情欲的生活,是不是一種苦行
日本的出家人是有家室的,您怎麼看待這個現象?
賢空法師:現生能不能見到阿彌陀佛,這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面已講到:“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所以活著的時候也能見到阿彌陀佛。
濟群法師:“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那出家人爲什麼要克服凡世的這種感情生活呢
因爲佛陀深刻地意識到愛情給我們的人生帶來無窮無盡的禍患。在佛經裏面有一個比喻,說人對感情的追逐,就像舔刀口上抹的一點蜜一樣,雖然舔起來很甜,但是你的舌頭隨時都會被割破。所以在世間上受到感情傷害的人實在太多了。出家是爲追求人生的解脫,那麼自然就要放棄這種生活了。不能這個也要得到,那個也要得到,什麼都想得到,世上沒有這麼便宜的事,這就是顧此而失彼。但是此和彼之間什麼是輕的,什麼是重的,你要看准了然後再做選擇,不要稀裏糊塗的。日本僧人是有家庭的,當然是一種不太正常的現象。但是日本僧人受的是菩薩戒或者是五戒,沒有受比丘戒,所以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他們不是出家人,他們屬于濟世佛教。那麼,從濟世佛教的意義上來說,他們成家又是屬于合理的。
營員:因果關系在佛教當中非常重要,甚至作爲一個原理,可是因果關系在西方哲學中是受到懷疑的,因爲你無法論證什麼是因,什麼是果,以及它們爲什麼是因果關系。
淨慧法師:佛教的實踐是建立在因果上面的,佛教的教法是釋迦牟尼佛親證的,既然是一個親證的東西,我想並不因爲現在有人懷疑,我們就可以動搖。佛教誕生到現在2500多年,有多少人懷疑過,有多少人反對過,有多少人企圖一下子把它摧毀,但是它的生命力、它的真理性依然還照耀著人間,所以西方哲學的懷疑,它去懷疑它的,它的懷疑並不能夠動搖因果律這個鐵的事實。
問:上午聽濟群法師講關于生命的起源,我沒聽明白。道教用一個陰陽圖來喪示整個生命過程,佛教呢,濟群法師今天講就是緣起。那麼,哪一個更接近真理,是道教還是我們佛教
濟群法師:這位營員說對生命現象的解釋,道家有道家的解釋,佛家有佛家的解釋,他想知道的是,道教徒說得有道理,還是佛教徒說得有道理。我覺得,道教徒認爲道教說得有道理,佛教徒認爲佛教說得有道理。
營員:我來自甘肅的一座小城,我在這裏主要有兩個心願。首先我代表我們那兒的居士感謝淨慧大和尚、感謝柏林寺。我這次能來,除了柏林寺給我這個機會之外,我們那裏的居士對我也有很大的支持。但是當我坐在這裏聽聞佛法,我就想到了我們那裏的居士,他們在我們那個小地方學習佛法遇到的困難、阻力特別大,但是他們仍然辛勤、執著地學習佛法,所以我請求法師們有機會到我們西北的小地方去弘法利生。因爲你們常到大城市弘法,我們那裏很不容易見到真正弘揚佛法的高僧大德。另外,今天我品嘗趙州茶的時候,也想起了我們那兒的居士,我第二個心願,就是回去的時候能不能帶一點真正的趙州茶,讓他們也嘗一下吃茶的滋味。
淨慧法師:剛才來自甘肅的這位居士的發言,使我們感到非常的慚愧,我們沒有能夠很好地照顧那些邊遠地區的佛弟子,做爲一個僧人面對那麼多渴求佛法的人,我們感到非常的慚愧。你的心願,我想趙州茶並不一定就是這碗水,真正的趙州茶,大家早已喝過了,不管是來了還是沒來。今天晚上的柏林夜話,應該說是非常有意義的。盡管各方面的意見看起來還有分歧,但是每個人都講真話,這非常難能可貴。在這裏有幾個問題我想做一點說明。
生活禅夏令營主要是針對在家的青年佛弟子來舉辦的。我昨天在開營式的講話中也說到,在家衆、出家衆都是我們這個教團的一份子。在家衆和出家衆的區別是什麼
無非就是在戒律上的區別,佛教承認在家衆的生活是合理的,只要按照叁皈五戒十善來生活,你們的生活就是清淨的。你們可以談情說愛,也可以想你們心上的人,但是要按照五戒的要求去做,不能錯位,錯位了就是犯戒。至幹說到修不淨觀,它主要是出家衆對治貪欲的法門之一,所以並不是說要每個人都這麼修,也不是說要每個人把一切的人都想成是一包膿血。但是實際上,我們冷靜地思考一下,我們每個人是不是就那麼清淨、就那麼幹淨?現在你還有一口氣的時候,有情有愛,當那口氣沒有的時候,恐怕再好的朋友都不敢,個人單獨地和你接觸,是不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既要明白世俗生活有合理的一部分,但並不是說全部都是合理的。我們可以冷靜地想,這不是一個爭辯的問題,這是一個事實。你們也看見過死人,也看見過生病的人。也到醫院裏去過,也到太平間去過。也到火葬場去過。我覺得人要有這種思考,沒有這種思考,我們一味地只想人生美滿的一面,沒有想到人生缺陷的一面,我們就會不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不應該幹什麼。所以,佛教一方面肯定世俗生活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人生缺陷的一面一定要通過佛法來彌補、來淨化、來提升。
剛才還有一位同學說到儒教和佛教一個入世、一個出世,既然只有這一點點的差別。那佛教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
我覺得就是這一點差別,意義就在于此。出世並不是叫我們每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把我們每個人從娑婆婆世界搬到天堂去。所謂出世是指即世而出世,就是要淨化這個世界、提升這個世界,使這個世界沿著一條正確的道路來發展。出世和入世嚴格地講,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在我們念念當中,都有出世和入世這樣一些迷惑在鬥爭,所以希望我們要很好地明白出世究竟是什麼。佛教存在的真正價值就是因爲它是創造出世。
還有的營員提到我們要破除執著,那麼做善事也是一個執著,應該說佛教在它的世俗谛上是有善有惡,而且教我們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過去諸佛的教戒。善惡是非,佛教還是分得非常清楚的,佛教絕對不是和稀泥,絕對是以大智慧來分辨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
《六屆:柏林夜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