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我们从无始以来,在我们的观念里面,本身已经执着惯了。比如说,一个人喜欢干坏事,那么现在要叫他去做好事,他就需要有相当的执着。如果没有执着,他可能很难干起来。但是,随着他的修行层次的提高,这种执着就要慢慢地放弃,达到不执着。也就是说,执着是为了不执着服务的。
营员:今天下午圣凯法师讲: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我对这句话不太理解,我想人生在世,每做一件事都是有求的。比如说,吃饭是为了活着,来到这儿是为了求佛法,我想诸位法师出家也是为了明心见性,开悟成佛吧。那么这个“有求皆苦,无求乃乐”的这个“求”怎么解?第二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家并存,我觉得释教和儒教区别不算太大,最大的区别是一个入世,一个出世,那么佛教的存在对社会发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圣凯法师:今天下午我讲到有求皆苦,这个“求”是指贪求的求,就是说,你对事物起的贪心。我们求解脱的这个“求”与贪求在本质上有区别。中国历史上佛教跟儒家的斗争很激烈,佛教跟儒家的区别应该说是很大的,不仅仅在入世、出世这一点上。道安大师有一本《弘明集》,里面就专门收集这些资料。大家回去可以找来参考。
问:开悟是否只有坐禅这一种方式来实现
菩提法师:打坐仅仅是获得开悟的一种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我们很虔诚地、专心一念地去读诵某一部大乘经典,那也可能开悟。开悟并不是像我们一般人所想象的多么神奇、微妙。悟有大悟和小悟。在迷与悟之间,我们先前不懂得的事情是迷,明白之后是悟。修证的开悟是指了达诸法的法相和法性。
问:开悟以后会是什么样的
菩提法师:我只能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个蝌蚪,它的母亲青蛙跳到了岸上,再回到池塘之后告诉小蝌蚪外面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不管青蛙如何描绘,蝌蚪仍然无法体验。开悟的情况也应该是这样的。
问:在数百年以前,赵州和尚接引后学的时候就是一句话:吃茶去!今天大和尚也是叫我们吃茶去。敢问大称尚,吃完茶以后再干什么去
大和尚:洗钵去!
营员:这两天上殿我感觉特别累,早上四点半就把我叫起来,我坐在那里想,大慈大悲观世音应该体谅我这种心情,发发慈悲,别让我们起这么早,我想上殿应该是能苦其身而后能修其智的,我确实真的不想上早殿,但如果不上殿又担心增加我的业障,就特别害怕。上殿后又特别累,回到宿舍跟大家发发牢骚,再上殿又觉得自己增加了业障,又马上忏悔,总是这样反反复复,心里比较困惑,希望静波法师能够给予开示。
静波法师:这位营员提的问题带有普遍性。我觉得,学佛要转变原来那种思维观念。《中论》上讲:“不依世俗谛,则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谛,则不得涅槃”就是说,上殿是必要的,尤其当你现在还没有自在的时候,还在患得患失的时候,你还是要上殿。因为不依规则,人就放逸了。但是,你真的有一天自在了,你就会觉得上殿也没有什么。现在你还是要磨炼自己,仅仅是几天的时间,我们相信你咬牙也会挺过来。你现在感觉非常痛苦,但是将来你会发现这个痛苦完全是你自已制造出来的,因为你讨厌,你觉得累,所以你就认为是一个负担。早晚课诵意义非常大,我刚才说了,不依世俗谛,则不得第一义谛,这个规矩还是要有的,否则的话,出家人就什么都不用做了,那就麻烦了。我相信,你学佛就应该从这里开始,坚持下去有一天你才会觉得没有烦恼。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甚至很艰难。但是,如果不完成这个过程,学佛是没有希望的。
问:人在活着的时候能不能够亲眼见到阿弥陀佛
另外,济群法师今天提到苦行的问题,那么出家人过着断绝男女情欲的生活,是不是一种苦行
日本的出家人是有家室的,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贤空法师:现生能不能见到阿弥陀佛,这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已讲到:“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活着的时候也能见到阿弥陀佛。
济群法师:“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那出家人为什么要克服凡世的这种感情生活呢
因为佛陀深刻地意识到爱情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无穷无尽的祸患。在佛经里面有一个比喻,说人对感情的追逐,就像舔刀口上抹的一点蜜一样,虽然舔起来很甜,但是你的舌头随时都会被割破。所以在世间上受到感情伤害的人实在太多了。出家是为追求人生的解脱,那么自然就要放弃这种生活了。不能这个也要得到,那个也要得到,什么都想得到,世上没有这么便宜的事,这就是顾此而失彼。但是此和彼之间什么是轻的,什么是重的,你要看准了然后再做选择,不要稀里糊涂的。日本僧人是有家庭的,当然是一种不太正常的现象。但是日本僧人受的是菩萨戒或者是五戒,没有受比丘戒,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出家人,他们属于济世佛教。那么,从济世佛教的意义上来说,他们成家又是属于合理的。
营员:因果关系在佛教当中非常重要,甚至作为一个原理,可是因果关系在西方哲学中是受到怀疑的,因为你无法论证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以及它们为什么是因果关系。
净慧法师:佛教的实践是建立在因果上面的,佛教的教法是释迦牟尼佛亲证的,既然是一个亲证的东西,我想并不因为现在有人怀疑,我们就可以动摇。佛教诞生到现在2500多年,有多少人怀疑过,有多少人反对过,有多少人企图一下子把它摧毁,但是它的生命力、它的真理性依然还照耀着人间,所以西方哲学的怀疑,它去怀疑它的,它的怀疑并不能够动摇因果律这个铁的事实。
问:上午听济群法师讲关于生命的起源,我没听明白。道教用一个阴阳图来丧示整个生命过程,佛教呢,济群法师今天讲就是缘起。那么,哪一个更接近真理,是道教还是我们佛教
济群法师:这位营员说对生命现象的解释,道家有道家的解释,佛家有佛家的解释,他想知道的是,道教徒说得有道理,还是佛教徒说得有道理。我觉得,道教徒认为道教说得有道理,佛教徒认为佛教说得有道理。
营员:我来自甘肃的一座小城,我在这里主要有两个心愿。首先我代表我们那儿的居士感谢净慧大和尚、感谢柏林寺。我这次能来,除了柏林寺给我这个机会之外,我们那里的居士对我也有很大的支持。但是当我坐在这里听闻佛法,我就想到了我们那里的居士,他们在我们那个小地方学习佛法遇到的困难、阻力特别大,但是他们仍然辛勤、执着地学习佛法,所以我请求法师们有机会到我们西北的小地方去弘法利生。因为你们常到大城市弘法,我们那里很不容易见到真正弘扬佛法的高僧大德。另外,今天我品尝赵州茶的时候,也想起了我们那儿的居士,我第二个心愿,就是回去的时候能不能带一点真正的赵州茶,让他们也尝一下吃茶的滋味。
净慧法师:刚才来自甘肃的这位居士的发言,使我们感到非常的惭愧,我们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那些边远地区的佛弟子,做为一个僧人面对那么多渴求佛法的人,我们感到非常的惭愧。你的心愿,我想赵州茶并不一定就是这碗水,真正的赵州茶,大家早已喝过了,不管是来了还是没来。今天晚上的柏林夜话,应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尽管各方面的意见看起来还有分歧,但是每个人都讲真话,这非常难能可贵。在这里有几个问题我想做一点说明。
生活禅夏令营主要是针对在家的青年佛弟子来举办的。我昨天在开营式的讲话中也说到,在家众、出家众都是我们这个教团的一份子。在家众和出家众的区别是什么
无非就是在戒律上的区别,佛教承认在家众的生活是合理的,只要按照三皈五戒十善来生活,你们的生活就是清净的。你们可以谈情说爱,也可以想你们心上的人,但是要按照五戒的要求去做,不能错位,错位了就是犯戒。至干说到修不净观,它主要是出家众对治贪欲的法门之一,所以并不是说要每个人都这么修,也不是说要每个人把一切的人都想成是一包脓血。但是实际上,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每个人是不是就那么清净、就那么干净?现在你还有一口气的时候,有情有爱,当那口气没有的时候,恐怕再好的朋友都不敢,个人单独地和你接触,是不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既要明白世俗生活有合理的一部分,但并不是说全部都是合理的。我们可以冷静地想,这不是一个争辩的问题,这是一个事实。你们也看见过死人,也看见过生病的人。也到医院里去过,也到太平间去过。也到火葬场去过。我觉得人要有这种思考,没有这种思考,我们一味地只想人生美满的一面,没有想到人生缺陷的一面,我们就会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所以,佛教一方面肯定世俗生活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人生缺陷的一面一定要通过佛法来弥补、来净化、来提升。
刚才还有一位同学说到儒教和佛教一个入世、一个出世,既然只有这一点点的差别。那佛教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觉得就是这一点差别,意义就在于此。出世并不是叫我们每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把我们每个人从娑婆婆世界搬到天堂去。所谓出世是指即世而出世,就是要净化这个世界、提升这个世界,使这个世界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来发展。出世和入世严格地讲,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我们念念当中,都有出世和入世这样一些迷惑在斗争,所以希望我们要很好地明白出世究竟是什么。佛教存在的真正价值就是因为它是创造出世。
还有的营员提到我们要破除执着,那么做善事也是一个执着,应该说佛教在它的世俗谛上是有善有恶,而且教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过去诸佛的教戒。善恶是非,佛教还是分得非常清楚的,佛教绝对不是和稀泥,绝对是以大智慧来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六届:柏林夜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