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屆:分組座談(節選)▪P5

  ..續本文上一頁有辦法避免,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就是從我們自己的正報去改變。因爲所有的生存空間是我們自己造的,所以空間都是在我們的業識裏,“唯心所造,唯識所現”。今天要免除這些災難,就要所有的人民百姓都能夠改變心念。心念改變了,災難就少了。臺灣大地震這樣的劫難是難免的,今天我們都還慶幸,幸虧是在山區,如果是在臺北市,那可不得了,傷亡的人真是難以勝計。雖然我們經曆了這個災難都很痛心,但我也感覺到,這個事件也體現了我們存在的問題。我們知道,臺灣太“物化”了,物質太泛濫了,大家對物質就不是那麼的珍惜。相對來說,今天臺灣的佛教在這方面扮演著一個角色,所以這兩種力量還有相互消長的作用。總之,災難沒有辦法避免,但是我們可以嘗試去改變,改變就是從善心開始。末法的衆生有善心才能改變這個世界,才能使它成爲佛的國土。

  

  某營員:

  

  心道法師您們一行來的那天,在大殿裏念心經的時候,我的心不受控製了,淚也不斷地流。我以前在家念心經都沒發生過這種情況,我不了解這是怎麼回事兒?

  

  大明法師:

  

  龍天歡喜嘛,你也感動了,這是一種內在真心的流露。很多人看到師父會感動得流淚,像明奘師看到老和尚開示也流淚,這是有宿世的因緣。感動能夠提起我們的道心是最重要的。

  

  某營員:

  

  我們家裏是我媽先接觸的佛教,她念大悲咒的時候,我在旁邊聽了,心裏頭特別煩躁,而且心裏有很生氣的感覺,這是怎麼回事呢?

  

  大明法師:

  

  那是因爲你沒聽過。持大悲咒是很容易安定身心的,像我們每天都持大悲咒,不持就覺得好像沒有吃飯。咒,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與諸佛菩薩溝通的密碼。持咒能夠跟諸佛菩薩的願力相應。爲什麼要持咒?一來是攝心,二來是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使我們在修道路上能夠不退。所以說,念佛也好,持咒也好,都是一種熏習,這樣的熏習很重要。你們知道了很多常識,一定要把它拿來用,用了你才知道它到底好不好用。所以,學佛學佛,就是要學習佛的法教,而不只是把它當成知識來看待,把它當知識來看待就很可惜,就不能圓滿自己。大悲咒蠻好的,要多聽啊!臺灣有個小朋友在山上聽了一次,回去就能念,這個就跟宿世因緣有關。

  

  某營員:

  

  我是一名高一學生,我們學校裏經常有打打鬧鬧的現象,人家想欺負你,如果你忍下去,他們還會欺負你,請問這該怎麼辦?

  

  大明法師:

  

  欺負夠本兒,他就不再欺負了。《妙法蓮花經》裏面有個常不輕菩薩,請義輝師來講講。

  

  義輝法師:

  

  常不輕菩薩見到每一個人,不管你是貧窮的還是富貴的,不管你是修行的還是不修行的,是外道或是修其他法門的,他見了你就拜,然後還說一句話:“我不敢輕慢你,因爲你未來可以作佛。”很多人都說:“我不聽你的授記,你又不是佛,你怎麼能給我授記呢?”他還是修忍辱,也不說話,照樣拜,後來人們就叫他常不輕菩薩。

  

  某營員:

  

  可是現在時代不同了呀!

  

  大明法師:

  

  沒有不同,因緣都是相同的。

  

  某營員:

  

  對于學生而言,應該怎麼念佛?

  

  大明法師:

  

  隨時都可以念,心念。早上可以找個時間做功課,或者晚上睡覺之前也可以做功課,有一個功課來策勵自己。

  

  某營員:

  

  請問法師,你們每天是怎麼具體修行的?具體有哪些功課?

  

  淨念法師:

  

  我們每個人的修法都不一樣,方法有時候是師父幫我們選擇,有時候是我們自己選擇。我們師父本身不管是小乘、大乘都在弘揚。具體實踐的功課,就是我們的行門,是由師父來教授的;在解的方面,師父會請很多的法師來給我們上課。我們本身每一個人的功課都不一樣,我不知道其他法師的功課是什麼,我自己的功課是修精進法門。這個法門是上師相應法,也就是說,這個方法必須由師父親傳給你,然後你才有辦法接受加持力。這是我在禅修方面的功課。經教上面,師父給我的功課是《法華經》和《華嚴經》,也就是說,在大乘經典上面,我是以這兩部經典爲主的。我們在咒語的學習上也是不一樣的。我們的功課很多,常常都做不完,都要欠債。我們固定的僧衆共修,基本上是每個季度都有七天、十天或兩個星期的禅修。

  

  某營員:

  

  唯識學對名相講得非常細,分析得非常透,但是怎麼樣把它運用到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當中去呢?

  

  法性法師:

  

  唯識的系統是讓你了解、明白和起修的。所有的名相再複雜,其實它是在解析一個修行的系統,整個唯識系統就是在修一個轉識成智。如果你沒有辦法理解到這個層次,那你還是要從止觀、念佛這些基礎開始去體驗。要融入你的生活,就要從禅定或如幻觀開始,“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從這裏面去熏陶。

  

  某營員:

  

  我最近在淨慧大和尚講的佛法當中知道要注意當下一念,之後總發現自己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在做錯事,沒有幾件事是對的,感覺這個問題不好處理。

  

  法性法師:

  

  不是去念上加念,要念上無念,就是說,一有念,你就要覺,就要出離,就是不再造作,不再去製造你的念頭。你看到你的念頭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能夠覺念,不分別。現在的問題是你每一個念來,總感覺它是錯的,所以,你要把這樣的念頭矯正,最重要的就是要正念。通常來講,自己在禅定上的經驗不夠的時候,你就是會在念頭裏面起起滅滅。最好的方法,要讓自己的念能夠從雜念處理到一念,還是要先用止觀的方法,去體驗,要定心一處。如果不是用這樣的技巧去處理的話,你也體會不過來什麼是“如夢幻泡影”。止觀法是我在同南傳佛教國家交流時學到的,它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你在修習那個方法的時候,你身體的感受很容易就消失掉了,就很容易放在呼吸上面,是很快速的、很容易得定的方法,呼吸法的確有很殊勝的地方。

  

  某營員:

  

  有人說末法時代只有修淨土才能成就,您說我們修心道法師傳的法門會不會成就啊?

  

  法用法師:

  

  這個問題其實不是你的問題,對你來講,最實際的是你個人的身心問題,最重要的是你覺得最相應的是什麼,你就用那個方法。“法法本無法”,每個法就是爲了解決身心的問題而有的。到你能夠安住在正見的時候,每一個方法都是相通的,它的核心都是一樣的,它的基礎都是在般若上面,只是它的下手處會有一點點的不同。所有的方法都是爲了達到同樣的目的,都是爲了解除煩惱,開發智慧,解脫輪回的痛苦。

  

  某營員:

  

  請問您剛開始打坐的時候,腿疼了多長時間?

  

  妙谛法師:

  

  我剛出家的時候,不知道爲什麼要忍著痛去打坐,爲什麼師父出家修行那麼久了,能夠到外面弘法了,還要每年抽時間進行四次禅修。師父跟我們常說:“你要告訴自己,痛的不是你,這個東西只是過渡時期,你要感覺到那個不痛的是誰,你要知道那個不痛的東西在哪兒,那就是發現。”後來知道把氣脈打通,就不會再痛了。我大概是打了叁、四個禅七,才比較能坐得住。可是我想說,你們要發勇猛心、精進心,很快能進入情況。你們上座之前一定要先做暖身運動,有些修行人上座的暖身運動比下座的暖身運動還要久。把關節放松之後,用七支坐法做好,然後叁吐濁氣,把妄想和煩惱吐出去,然後開始安住在呼吸上。你們的想法應該是希望自己能夠在禅修中真正能夠有所體驗,明心見性,然後能夠來弘法利生。你們以後如果有機會閉關修行的話,一定要先發願,希望真能夠學習一些東西,讓自己在今生有所解脫,也能夠利益衆生,在閉關當中就盡量地不要去想太多。如果能熬過腿疼的話,就能像我們這樣坐,很自然,一般要經過酸、麻、漲、痛這幾個階段。平常沒事的時候都可以練習熬腿,以後在進入禅修的時候就不會那麼陌生,氣脈比較通暢,所以就不那麼痛。

  

  某營員:

  

  聽法師講,通過參禅來提升智慧,似乎不需要理性思維。

  

  了意法師:

  

  理性思維必須建立在專注上,因爲平常我們的心會一直在現象上去推論,這都是在第六意識的分別裏面,你怎麼分別都是一個現象的東西,參禅就是要先讓你的心收攝在一點上,就是說住心于一處。你的心非常非常專注的時候,你心靈的空間才會開始放大,超越原來的意識形態去做思維,這種思維叫做正思維。就是說,不用你世間的那種分別,不用世俗的價值觀去分別。所以參禅先讓你專注,專注以後才起觀照。如果你沒有定力的話,你的思維其實就是想,這個想不叫做觀。觀就像太陽照大地一樣,它是全面性的一種明白。我們一般所說的思考是相對的東西,在我們學佛的觀念裏面,必須把這個相對的東西打破,超越在一個絕對待的狀況之下,去觀察自己心念的變化,專注在這個變化裏面,看到你每一個妄念的起伏生滅,從這裏面去看到妄念變化裏面的不生滅的地方。所謂的理性思維就是生滅的一種變化,是一種念頭。我們是要去看,看念頭的變化,就是說,你本身是看這個念頭,而不做思維,而不是你在念頭裏面去推理,不是在推理世間,而是在觀照著世間,就像陽光在普照大地。(營員插問:理性思維是不是也是一種妄念?)對,其實嚴格講起來,它也是一種妄念。觀照就是你不斷地去看自己妄念的變化,然後看世間一切的變化,就是一直在觀它,就是把自己超越出來去觀看,去照。這個照的東西有一點兒像大家早上睡得很好一起來的一刹那,很清楚,那樣子的力量去保持它,那種東西不是你意識思維出來的。

  

  某營員:

  

  如果沒有經過灌頂或者沒有專門的人的教授,可以持咒嗎?

  

  了意法師:

  

  如果說我們相信全宇宙存在不同的心靈世界,而且有真正正覺的精神世界的話,宇宙之間有不同菩薩散發出來的願力的力量,你只要持這個咒,就能夠跟他的願力相應。不同的菩薩有不同的咒語,每一個咒有不同的作用,而且,有些菩薩發願說我這個咒是希望衆生能夠離開病苦的,有些菩薩發願說我這個咒是可以免除災難的。至于說灌頂的問題,就是一種信心。咒分爲普傳的和各別教授的,像大悲咒,因爲菩薩的願力非常的廣,因爲它是普傳的,所以你不需要灌頂也可以修,大明咒也是,准提咒也可以,課誦本裏的咒語都可以。可是有些密咒一定要上師教導你,因爲它裏面有一些口訣。因爲密宗比較講究,它分爲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所有的生起次第你還要慢慢地修相應的本尊,圓滿次第就是說你本身就是那個本尊。你在這個修學的過程裏面,你一定要有上師的教導,而且你在生起次第的時候,你要注意到你自己的氣脈明點的問題,所謂的氣脈明點就是跟你身體的變化有關,這個如果沒有上師的教授的話,你會出現一些問題,所以不能自己找個法本看了之後就修起來,這是比較不恰當的。(營員插問:咒語爲什麼不采用意譯的方式呢?)因爲咒是一種符號,是一種訊號的代表,是菩薩的願力所發出來的聲音,所以不需要翻譯。

  

  某營員:

  

  一般來說,臺灣佛教的公益事業比較多,那法師們的修行時間怎麼安排?

  

  了意法師:

  

  我覺得出世和入世是並進的。以我們道場來說,我們一年有春夏秋冬四次閉關,有時候七天,有時候十天。此外,每一個禮拜一就是我們的閉關日。平常每個人做很多不同的工作,可是每一天早晚我們還是要有自己的功課。但是師父給我們的選擇比較大,每個人可以選擇每個人的修行方法,然後師父會就他的方法去教導他。我們道場是以禅宗爲主,密教也兼修。如果這兩個方法都不能相應的話,有的人可以選擇唯識,老菩薩們有的就會專心念大悲咒,或者念佛,可是禅七一定要打。(營員插問:閉關除了打坐還做什麼?)有不同的閉關,有的人是要看般若經,有的人是要拜四加行,有的人純粹修定,都不一樣。(營員插問:信衆之中年輕人多不多?)以我們的道場來說,35到45歲這個階段的信衆最多,他們對生命也有一些體驗,事業也有點兒基礎了。

  

《八屆:分組座談(節選)》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