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萨就越来越靠近,它的效果就会更好。你东念一下,西念一下,你的心不专,他的加持力和你的感应力就不太大了。
某营员:
修小乘的人会不会接受大乘法门?
济群法师:
很多法门的弘扬有时候有它特定的针对性。从《法华经》的角度来说,佛陀出世的目的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要成佛的。《法华经》的思想是会三归一,开权显实。佛陀一生说法,有的说人天乘,有的说声闻乘,有的说缘觉乘,也有的说大乘,这样的五乘教法是根据不同的根基而说的。佛陀所有的说法并不都是究竟了义的,也不是每一句都是真理,因为他要根据对方的接受程度来说法。所以,佛陀的说法不都是在直畅本怀,虽然他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你,但问题是你能不能接受?这个是很关键的。所以《维摩诘经》里讲:“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有的人可能只能接受人天乘,有的人可以接受其他几乘,所以佛陀在说法过程中有的时候说这样的法,有的时候说那样的法。小乘也是佛陀说的,人天乘也是佛陀说的。因为佛陀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成佛,所以佛陀希望法师在讲经的时候当然要以大乘去引导人,不要以小乘为目的,其实不是说不能弘扬小乘,而是说不要以这个为目的。如果有人只能接受人天乘、声闻乘,给他讲这些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不要把这个当成你的目的去弘扬,以为这种引导就是最佳的引导,其实这只是一种方便。
某营员:
刚才您说佛陀也有做不到的事情,您能不能说明一下?
济群法师:
佛陀在世的时候要度一个老太婆,但就是没有办法,她就是不见佛陀,佛陀走到她的面前,她就把脸转过去。有一次,佛陀现身十几个佛陀在她的前后左右到处站着,她就把眼睛遮住了。所以佛陀没有办法,因为她没有善根。
某营员:
我想请法师说一些大陆僧团的概况。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呢?因为大家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在新的世纪,儒学好像还没有佛教更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咱们大陆的僧团是不是做好了准备,充分地利用这个时机去弘扬佛教?
济群法师:
其实我们一直都很关心这样的问题。我这几年去台湾去得比较多,台湾佛教的发展对我们大陆佛教未来的发展有很多借鉴的作用。台湾佛教基本上走的也是人生佛教的路线。在教育方面,一个是由佛教界办社会性的大学,另一个是由佛教界办佛学院、研究所培养人才;再有就是面向社会弘法,比如说电台弘法,台湾佛教界有五家电视台,还有多媒体弘法、网络弘法、音像弘法等多种渠道,每个寺庙还有定期的讲经、讲座、共修活动;还有就是慈善,我们大家知道,最著名的就是证严法师的慈济功德会,它的事业做的非常大。我觉得大陆佛教的发展现在基本上也是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在做的。我当时看了台湾佛教的情况以后,写了一篇“台湾佛教见闻记”,登在《法音》上面。大陆佛教因为从佛教的体系、文化等各方面与台湾佛教都是相通的,所以走的方向大致不会相差太远。现在,大陆佛教也逐渐的在教育、弘法、慈善等各方面开展工作,但是比起台湾佛教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跟政治背景还是有关系的。
当然,大陆佛教的发展在吸取、借鉴台湾佛教的长处的同时,也要避免他们的不足。我到台湾去,各个地方有的时候请我去演讲,或者进行座谈,我也思考了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学术与信仰的问题。比如说,台湾有大量的法师送到欧美和日本去攻读博士学位,这种学术化倾向的过分浓厚会导致信仰的相对淡化。第二个就是内修与外行的问题,就是僧人自己的修行和外在的佛教事业的关系的问题,有的时候过分地入世去做一些佛教的事业,反而会忽略自己的内修。还有一个就是出世与入世的问题。在大陆佛教将来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这些方面的关系比较重要。
其实,大陆佛教现在的问题也很多。首先,僧团制度的建设就是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知道,僧团的联系纯粹是靠制度的,僧人是从十方来的,需要一个良好的制度。其次,现在对戒律的弘扬也不是很得力的,现在佛教界也在关心这个方面的问题。还有就是僧教育的问题,不久前在苏州开了一次佛教教育学术研讨会,我也发表了一篇“我理想中的僧教育”的报告。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一种丛林教育,从民国年间以来,基本上改变成一种学院的教育,现在这种学院教育基本上以传授知识和生存技能为主,而忽略了做人和提升人的素质的教育。这样一种教育往往会导致出家人的信心、道念以及僧格的养成的忽略。虽然说在佛学院几年的学习可能会学到很多佛教的知识,但对信心、道念以及人的素质的提升并不是很有好处,我当时也提到了这样一些观点。所以,佛教教育在目前也不是很健全的。像我们汉传佛教,一个出家人在当学生期间,人家可能就称你“法师”了,你毕业以后讲课了,你还是法师,将来几十年以后你还是法师,这里面没有一个很明显的界定,教育制度不完善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另外,教材的问题很多。很多地方在实验办学,对于教育的宗旨,也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是很明确。还有就是慈善的问题,尤其是在大陆,虽然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很穷,我觉得宗教界还是有能力来做这种慈善事业的,因为宗教界最容易取得社会的信任,而中国佛教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特点就是慈悲、布施,如何体现大乘佛教这种慈悲精神呢?就是通过慈善事业了。以往,社会总是认为出家人和佛教界是“寄生虫”,不关心社会,通过这种慈善事业的开展还可以改变佛教界在社会中的这种形象。基督教所以能够深入人心,也是跟他们办学、办慈善有关系的,这也可能是佛教界将来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方向。还有就是佛法的弘扬跟普及的问题。我们柏林寺办了夏令营,其实这种夏令营在台湾多得不得了,很多道场到了夏天到处都在办,老师的、中学生的、小学生的、大学生的、家庭妇女的……各种类型,五花八门。而且台湾僧众的文化素质都很高,比如说唯觉法师手下留美的博士就有一大堆。此外,在社会上开展短期出家和在家众进入佛学院学习等活动,这些是高素质僧才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和渠道。目前大陆在这些方面还做得不足。其实大陆整个佛教界在经济方面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很多道场的一些住持们还缺乏这方面的理念。因为整个佛教界其实没有办法离开社会这样一个普遍的文化环境的影响,所以有很多东西关键是佛教界里面的推广,这可能是将来我们要做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要把弘法、教育、慈善等佛教界里面的一些良好的风气鼓动起来,所以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在家居士们参与,乃至发心出家来做这些事。
某营员:
我想谈谈佛法、佛教和佛学跟文化知识和科技是不是互相包容的问题,是不是说进入僧人队伍了,就要排斥科学?我有一个特别深的感受,就拿战争来说,武器肯定能制造战争,但是世界目前的和平不是靠任何一种宗教来维持的,而是靠武器来维持的,就是说,武器能制造战争,同时也能制止战争。为什么过去中国在几百年间一直遭受侵略,就是因为我们科技上不去,经济比较落后,使西方国家在这些方面比我们领先了很多。还有,战争给中国带来的苦难很大,而中国信佛、信道也很盛,但并没能制止战争。
济群法师:
佛法有佛法解决问题的领域,科学有科学解决问题的领域,不要把它们掺合在一起。科学是一种工具;佛法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智慧。科学的发展需要一种健全的精神去使用它,去指导它;如果没有健全的人,科学就会成为世界的祸害。所以,佛法不排斥科学,佛法只是要客观地指出科学的长处和科学的不足,同时对人类的科学给予正确的指导。另外,我们现在的科学其实还是偏向于唯物的,偏向于对物质世界的改善。过去我们认为科学是万能的,但事实上,科学是不是万能的呢?虽然我们关于生命现象的知识比以前越来越多了,但科学对人类的精神领域还是很无知的。我们可以用手术刀把患病的胃割掉,当我们烦恼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用一种手术刀把我们的烦恼给割下来呢?这就要靠佛法。我们今天的人一味地提倡和强调发展,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盲目的,我们不知道我们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发展是众生的一种共业,是一种世界的潮流。现在一味地强调发展经济,发展科技,这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和各种核武器的产生,使人类的生活岌岌可危,人类现在的武器足以把地球毁灭几十次。我们说通过发展武器来互相产生一种制衡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保证哪一天哪一个家伙的脑筋不会出问题,或者这些核武器不会落入黑社会的手中,从而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害。所以,科技这东西还是需要人、健康的人、健全的人去使用它、指导它。
我们强调发展,发展也不一定就是好事。人类发展经济,好像现在我们的生活是富起来了,但是道德却沦丧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不好了,整个大自然也被破坏得一塌糊涂、千疮百孔,空气的污染,能源的无限使用,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弊端。现在的城市气候比以前热了,一切都不正常,水灾、旱灾不断。我们现在是讲一味地强调经济发展,而不顾道德、生态平衡和其他问题的后果。据说在澳洲,随便砍一棵树或挖一块石头都是不可以的。我们现在一些穷的地方为了发展经济把大片的森林都砍了。所以说,不管科技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发展,关键还是要有健康的、健全的理念来指导。
某营员:
对像台湾大地震、洪水泛滥等这些大灾难,人类应该怎样避免呢?
大明法师:
我们的身体是我们的正报;整个大环境、生存的空间、乃至我们所有有缘在一起的人,都是我们的依报。正报是每个人各别不同的业,所以我们要分别去受;大环境是我们的共业。今天的灾难,我们没…
《八届:分组座谈(节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