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屆:分組座談(節選)▪P4

  ..續本文上一頁薩就越來越靠近,它的效果就會更好。你東念一下,西念一下,你的心不專,他的加持力和你的感應力就不太大了。

  

  某營員:

  

  修小乘的人會不會接受大乘法門?

  

  濟群法師:

  

  很多法門的弘揚有時候有它特定的針對性。從《法華經》的角度來說,佛陀出世的目的是希望一切衆生都要成佛的。《法華經》的思想是會叁歸一,開權顯實。佛陀一生說法,有的說人天乘,有的說聲聞乘,有的說緣覺乘,也有的說大乘,這樣的五乘教法是根據不同的根基而說的。佛陀所有的說法並不都是究竟了義的,也不是每一句都是真理,因爲他要根據對方的接受程度來說法。所以,佛陀的說法不都是在直暢本懷,雖然他想把最好的東西給你,但問題是你能不能接受?這個是很關鍵的。所以《維摩诘經》裏講:“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有的人可能只能接受人天乘,有的人可以接受其他幾乘,所以佛陀在說法過程中有的時候說這樣的法,有的時候說那樣的法。小乘也是佛陀說的,人天乘也是佛陀說的。因爲佛陀希望一切衆生都能成佛,所以佛陀希望法師在講經的時候當然要以大乘去引導人,不要以小乘爲目的,其實不是說不能弘揚小乘,而是說不要以這個爲目的。如果有人只能接受人天乘、聲聞乘,給他講這些當然是可以的,但是不要把這個當成你的目的去弘揚,以爲這種引導就是最佳的引導,其實這只是一種方便。

  

  某營員:

  

  剛才您說佛陀也有做不到的事情,您能不能說明一下?

  

  濟群法師:

  

  佛陀在世的時候要度一個老太婆,但就是沒有辦法,她就是不見佛陀,佛陀走到她的面前,她就把臉轉過去。有一次,佛陀現身十幾個佛陀在她的前後左右到處站著,她就把眼睛遮住了。所以佛陀沒有辦法,因爲她沒有善根。

  

  某營員:

  

  我想請法師說一些大陸僧團的概況。爲什麼要提這個問題呢?因爲大家有一個普遍的共識,在新的世紀,儒學好像還沒有佛教更適應時代的發展,但是咱們大陸的僧團是不是做好了准備,充分地利用這個時機去弘揚佛教?

  

  濟群法師:

  

  其實我們一直都很關心這樣的問題。我這幾年去臺灣去得比較多,臺灣佛教的發展對我們大陸佛教未來的發展有很多借鑒的作用。臺灣佛教基本上走的也是人生佛教的路線。在教育方面,一個是由佛教界辦社會性的大學,另一個是由佛教界辦佛學院、研究所培養人才;再有就是面向社會弘法,比如說電臺弘法,臺灣佛教界有五家電視臺,還有多媒體弘法、網絡弘法、音像弘法等多種渠道,每個寺廟還有定期的講經、講座、共修活動;還有就是慈善,我們大家知道,最著名的就是證嚴法師的慈濟功德會,它的事業做的非常大。我覺得大陸佛教的發展現在基本上也是朝著這樣一個方向在做的。我當時看了臺灣佛教的情況以後,寫了一篇“臺灣佛教見聞記”,登在《法音》上面。大陸佛教因爲從佛教的體系、文化等各方面與臺灣佛教都是相通的,所以走的方向大致不會相差太遠。現在,大陸佛教也逐漸的在教育、弘法、慈善等各方面開展工作,但是比起臺灣佛教還是有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跟政治背景還是有關系的。

  

  當然,大陸佛教的發展在吸取、借鑒臺灣佛教的長處的同時,也要避免他們的不足。我到臺灣去,各個地方有的時候請我去演講,或者進行座談,我也思考了幾個問題。第一個就是學術與信仰的問題。比如說,臺灣有大量的法師送到歐美和日本去攻讀博士學位,這種學術化傾向的過分濃厚會導致信仰的相對淡化。第二個就是內修與外行的問題,就是僧人自己的修行和外在的佛教事業的關系的問題,有的時候過分地入世去做一些佛教的事業,反而會忽略自己的內修。還有一個就是出世與入世的問題。在大陸佛教將來發展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這些方面的關系比較重要。

  

  其實,大陸佛教現在的問題也很多。首先,僧團製度的建設就是現在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知道,僧團的聯系純粹是靠製度的,僧人是從十方來的,需要一個良好的製度。其次,現在對戒律的弘揚也不是很得力的,現在佛教界也在關心這個方面的問題。還有就是僧教育的問題,不久前在蘇州開了一次佛教教育學術研討會,我也發表了一篇“我理想中的僧教育”的報告。中國古代的教育是一種叢林教育,從民國年間以來,基本上改變成一種學院的教育,現在這種學院教育基本上以傳授知識和生存技能爲主,而忽略了做人和提升人的素質的教育。這樣一種教育往往會導致出家人的信心、道念以及僧格的養成的忽略。雖然說在佛學院幾年的學習可能會學到很多佛教的知識,但對信心、道念以及人的素質的提升並不是很有好處,我當時也提到了這樣一些觀點。所以,佛教教育在目前也不是很健全的。像我們漢傳佛教,一個出家人在當學生期間,人家可能就稱你“法師”了,你畢業以後講課了,你還是法師,將來幾十年以後你還是法師,這裏面沒有一個很明顯的界定,教育製度不完善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另外,教材的問題很多。很多地方在實驗辦學,對于教育的宗旨,也就是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不是很明確。還有就是慈善的問題,尤其是在大陸,雖然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但是還有很多地方很窮,我覺得宗教界還是有能力來做這種慈善事業的,因爲宗教界最容易取得社會的信任,而中國佛教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特點就是慈悲、布施,如何體現大乘佛教這種慈悲精神呢?就是通過慈善事業了。以往,社會總是認爲出家人和佛教界是“寄生蟲”,不關心社會,通過這種慈善事業的開展還可以改變佛教界在社會中的這種形象。基督教所以能夠深入人心,也是跟他們辦學、辦慈善有關系的,這也可能是佛教界將來發展的一個重大的方向。還有就是佛法的弘揚跟普及的問題。我們柏林寺辦了夏令營,其實這種夏令營在臺灣多得不得了,很多道場到了夏天到處都在辦,老師的、中學生的、小學生的、大學生的、家庭婦女的……各種類型,五花八門。而且臺灣僧衆的文化素質都很高,比如說唯覺法師手下留美的博士就有一大堆。此外,在社會上開展短期出家和在家衆進入佛學院學習等活動,這些是高素質僧才的一個重要的來源和渠道。目前大陸在這些方面還做得不足。其實大陸整個佛教界在經濟方面沒有什麼問題,關鍵是很多道場的一些住持們還缺乏這方面的理念。因爲整個佛教界其實沒有辦法離開社會這樣一個普遍的文化環境的影響,所以有很多東西關鍵是佛教界裏面的推廣,這可能是將來我們要做的一個比較重要的事情,要把弘法、教育、慈善等佛教界裏面的一些良好的風氣鼓動起來,所以我們也希望更多的在家居士們參與,乃至發心出家來做這些事。

  

  某營員:

  

  我想談談佛法、佛教和佛學跟文化知識和科技是不是互相包容的問題,是不是說進入僧人隊伍了,就要排斥科學?我有一個特別深的感受,就拿戰爭來說,武器肯定能製造戰爭,但是世界目前的和平不是靠任何一種宗教來維持的,而是靠武器來維持的,就是說,武器能製造戰爭,同時也能製止戰爭。爲什麼過去中國在幾百年間一直遭受侵略,就是因爲我們科技上不去,經濟比較落後,使西方國家在這些方面比我們領先了很多。還有,戰爭給中國帶來的苦難很大,而中國信佛、信道也很盛,但並沒能製止戰爭。

  

  濟群法師:

  

  佛法有佛法解決問題的領域,科學有科學解決問題的領域,不要把它們摻合在一起。科學是一種工具;佛法是一種精神,是一種觀念,是一種智慧。科學的發展需要一種健全的精神去使用它,去指導它;如果沒有健全的人,科學就會成爲世界的禍害。所以,佛法不排斥科學,佛法只是要客觀地指出科學的長處和科學的不足,同時對人類的科學給予正確的指導。另外,我們現在的科學其實還是偏向于唯物的,偏向于對物質世界的改善。過去我們認爲科學是萬能的,但事實上,科學是不是萬能的呢?雖然我們關于生命現象的知識比以前越來越多了,但科學對人類的精神領域還是很無知的。我們可以用手術刀把患病的胃割掉,當我們煩惱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用一種手術刀把我們的煩惱給割下來呢?這就要靠佛法。我們今天的人一味地提倡和強調發展,其實這種想法是非常盲目的,我們不知道我們發展的意義是什麼。發展是衆生的一種共業,是一種世界的潮流。現在一味地強調發展經濟,發展科技,這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和各種核武器的産生,使人類的生活岌岌可危,人類現在的武器足以把地球毀滅幾十次。我們說通過發展武器來互相産生一種製衡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能保證哪一天哪一個家夥的腦筋不會出問題,或者這些核武器不會落入黑社會的手中,從而給人類帶來極大的災害。所以,科技這東西還是需要人、健康的人、健全的人去使用它、指導它。

  

  我們強調發展,發展也不一定就是好事。人類發展經濟,好像現在我們的生活是富起來了,但是道德卻淪喪了,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不好了,整個大自然也被破壞得一塌糊塗、千瘡百孔,空氣的汙染,能源的無限使用,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弊端。現在的城市氣候比以前熱了,一切都不正常,水災、旱災不斷。我們現在是講一味地強調經濟發展,而不顧道德、生態平衡和其他問題的後果。據說在澳洲,隨便砍一棵樹或挖一塊石頭都是不可以的。我們現在一些窮的地方爲了發展經濟把大片的森林都砍了。所以說,不管科技如何發展,社會如何發展,關鍵還是要有健康的、健全的理念來指導。

  

  某營員:

  

  對像臺灣大地震、洪水泛濫等這些大災難,人類應該怎樣避免呢?

  

  大明法師:

  

  我們的身體是我們的正報;整個大環境、生存的空間、乃至我們所有有緣在一起的人,都是我們的依報。正報是每個人各別不同的業,所以我們要分別去受;大環境是我們的共業。今天的災難,我們沒…

《八屆:分組座談(節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