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两个僧人辩论“风动”还是“幡动”时说是“心动”,这被认为是“唯心主义”,可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划分的,请问这该怎么解释?
济群法师:
哲学上所说的“心”跟佛法里所说的“心”本来就不太一样。佛法是缘起的,缘起法本来就没有第一性。我们所讲的“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一性”都是不符合佛法的缘起法的。缘起法就是没有第一因,有第一因就是不符合佛法的。因为世界上的事物,心、物是相互依赖的、相辅相成佛的。法之所以强调心的作用,一方面是要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另一方面是要通过修行来改变我们的心;强调我们心的自主性,说明心在世界中的影响,这种强调主要是针对我们凡人总是被物所现役的象提出来的。佛法不是不强调物质的存在性,只不过物质也是一种因缘。佛法讲“心生则种种法生”、“境由心造”,但也讲“法生则种种心生”,心的产生也要有众多的条件。比如,佛教里的唯识宗讲到“识”,眼识要九缘生,耳识要八缘生,鼻识要七缘生,还有第七识、第八识,任何一种精神现象和状态的生起都需要特定的环境和条件,还是条件决定事物的存在。
某营员:
从理上我能够理解是这样的,但是有没有“心能转物”的实例呢?你们在修行过程中,或者在遇到的大德中,有没有实例确实能够证明“心能转物”、“心生法生”的现象呢?
济群法师:
“心能转物”有两种情况。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时也都在转物,比如说用木头加工成桌子,这就是一种“心能转物”的例子。人类对世界所有事物的改造,其实都是“心能转物”的过程。当然,这种转物还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条件。更高级的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一些高僧大德,他直接就可以利用他的心的力量改变物质的一些状态。当然,现在很多气功的例子也能够说明这种现象,比如说一些气功师可以用他的意念把树枝折断,但在佛教看来,这只是一种小神通。佛经里面记载,过去印度有一位外道仙人,国王得罪了他,他一气之下,就用他的意念下一场冰雹,把整个城市给毁灭了。佛经里面讲,八地菩萨可以随着自己的意念把海水变成黄金。因为外在的物在我们看来是实在的,因为我们的业力都是相同的,但是在不同业力的生命的眼里它们是不是一样呢?佛经里面讲,一种境界,四种不同的众生看了有四种不同的境界。唯识宗里经常举这个例子:海里面的水,我们人看到的是水,天上的人看到的是一片琉璃世界,饿鬼看到的是脓血,鱼就像住在房子里面一样。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看到大便觉得臭得不得了,狗看到了就像佳肴美味一样。我们不要以为,我们看到的什么东西就是固定不变的,不要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感觉。因为我们现在的人都是受到一种唯物论的教育,很容易跟着感觉走,很容易相信自己的感觉,听到不同的东西,总是持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其实这是一种“井底之蛙”的见解。我觉得,一个人的生命在不同的状态之下,看到的世界就是不一样的。
某营员:
佛经上讲佛有大智慧。智慧和知识是两回事儿,我很崇尚智慧,但是知识呢?
济群法师:
知识跟智慧有关系,但其实还是两码事儿的。近代哲学推崇知识,觉得知识就是力量。但在人类东西方的历史上,对知识都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比如,儒家推崇知识,老庄就比较反对知识。《庄子》讲到,浑沌因为有了知识就死掉了。佛法对知识也是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方面认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同时也认为“知之一字,众祸之根”。为什么东西方,包括佛教,对知识都持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呢?还是因为知识本身就存在两种不同情况,有健康的、正确的知识,也有不健康的、错误的知识。有的知识能导人以道德,导人以智慧;有的知识能导人以犯罪,导人以愚痴、妄想、烦恼。我们今天在大学里面普遍学习的很多知识,像财经会计等,基本上和做人是没有关什么系的,纯粹就是一种生存的知识。所以,对知识还是要一分为二。知识也不是越多就越好,今天的人知识多了,妄想就多,烦恼也多,痛苦也多,分别心也重。当然,从生存的技能来说,有的更多知识可能会更好。从你心灵的健康来说,知识多了也不一定有好处。因为知识太多了,你就太复杂了。相反,你的知识少一点儿,你可能会过得简单、单纯,你会过得更平静。知识多了,人就会有更多的贪欲心。今天这个世界简直是知识爆炸,你很容易知道整个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东西,因为你懂的太多了,你的妄想也就特别多。佛法其实是很重视知识的,比如说大乘佛教就鼓励我们从五明处学。作为一个菩萨,你甚至要掌握世间上的一切知识,不仅仅是做人的知识,而且要知道各种生存技能的知识,因为只有在知道了这些知识之后,你才能去帮助众生,去度化众生。但是,对于那些错误的、导人以愚痴、导人以犯罪的知识,我们又要远离它。当然,如果你能运用智慧去处理它,那也是没有关系的。可是,假如你没有办法用智慧去处理这些知识,这些知识可能就会影响到你的心智。
某营员:
我觉得大乘佛法是入世的,但佛法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大家在这个世界上过得多么好,而是使每个人离苦得乐,成就佛道。智者大师说他自己往生以后只能是中品中生,因为他领众修行而耽误了自己的修行。所以,我觉得真正的修行还是要修止,修观,修各种法门,最后达到更高的境界。也就是说,我们还得有一个真正修持的基本功,然后发心去做一些事情,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济群法师:
你说的这个问题是佛教现在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我们现在提倡的“人间佛教”是比较入世的佛教。其实,佛法有出世和入世两个层面,这种入世的现象的出现与以往佛教太注重出世有关系。过去修禅宗的基本上是在山林里,修净土宗的更多的是个人念佛往生,很少关心社会。明清以来,佛教出世的色彩很浓。针对这种出世的现象,近代太虚大师提出来“人生佛教”,这种“人生佛教”有点儿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也就是说它比较偏向于入世。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把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处理好。像《菩提道次第论》讲的从增上心到出离心,然后到菩提心。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一个人在学佛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出世修行的阶段,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之后,再入世度生,如果走这样一个路径,应该说是比较稳当的。就目前佛教的发展来说,因为经历了文革,1981年以后恢复了宗教自由的政策,各个佛学院开始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带有一种供不应求的味道,所以很多法师、住持、长老们看到佛教界的现状,不得不走出来做一些事情。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纯粹从菩萨道的角度来说,这也不矛盾,因为菩萨道的修行就是从利他中完善自己。我在做慈善事业,我在弘法,同时也在提升我自己,这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我看到那些贫穷的人,就会激发我的悲心,我在弘法的过程中就可以提高我在教义上的修养。但是它的弊病是什么呢?也有一些人在从事事务的过程中慢慢地就被这些尘劳、事务和名利淹没了。
某营员:
佛学也是可以发展的吗?
济群法师:
佛陀所说的一些根本的真理和原理是没有什么发展不发展的,像缘起、无常、无我、八正道、三法印,在任何一个时空都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佛法的真理也就是世界的真理,它是永远也不会发展的,因为世间永远都是这样的,社会不论如何发展,也逃不出缘起的规律,逃不出因缘、因果的规律,逃不出无常、无我的规律,它是没有什么发展的。但是,佛法的弘扬形式和表现形式完全可以随着特定的时空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以某种特定的形式出现。比如说,在语言上,你可以采用英文、日文、梵文或其他某种文字;在表现形式上,你可以用电台、录音、录像等方式。所以,有可以变的,也有不变的。
某营员:
我听到一个开示说,各个佛菩萨各有感官。当我们在拜佛菩萨的时候,心里应该怎么念?是不是在某一个时间内持诵一个真言或一个佛菩萨的名号能够比较容易相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怎么样把专一和普遍这两种法门结合在一起?能不能在某一个时间内同时诵两个真言呢?
济群法师:
把菩萨理解成感官,这也是一种比较特别的说法。我们选择念哪一个佛号,要看我们对某一个法门的理解以及和这个佛菩萨的缘份。比如,有的人就喜欢念观音菩萨,觉得跟观音菩萨特别有缘;有的人就特别喜欢念阿弥陀佛。我们对一个菩萨有所了解,同时对这个法门和有关的经典有一些更多的了解,那你就选择一个佛号来念。真正在修行上来说,我们常用的法门应该是一个,不要东一下、西一下。比如,我念阿弥陀佛,我就一心念阿弥陀佛;我念观音菩萨,我就一心一意地念观音菩萨。但这并不是说我念阿弥陀佛,别的事情我就不能干了,我还是可以看各种大乘经典、阿含经典。我看所有的经典,我做各种事情,都是为更好地念这句阿弥陀佛服务的,它是有一个中心的。所以,这个专修还是有辅助的。通过读诵大乘经典,你就会提升你的认识,提升你的思想境界。当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通过看《无量寿经》、净土三经,你对这个法门就有更深的理解。要是从感官的角度来理解,我念阿弥陀佛,没有念观音菩萨,那观音菩萨会不会不高兴啊?那肯定不会的,菩萨不会那么小气的,那是我们凡人的境界,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他有这种想他法,就不是菩萨,就没有资格成为菩萨了。你专心致志地念一个佛菩萨的名号,一方面,通过这句名号,达到摄心、专注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长期念一个佛菩萨的名号,就可以得到一种感为应,因你念的功夫越来越深,你就越容易得到这个菩萨对你的加持和感应,你的心跟这个菩…
《八届:分组座谈(节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