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兩個僧人辯論“風動”還是“幡動”時說是“心動”,這被認爲是“唯心主義”,可我覺得不應該是這樣劃分的,請問這該怎麼解釋?
濟群法師:
哲學上所說的“心”跟佛法裏所說的“心”本來就不太一樣。佛法是緣起的,緣起法本來就沒有第一性。我們所講的“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一性”都是不符合佛法的緣起法的。緣起法就是沒有第一因,有第一因就是不符合佛法的。因爲世界上的事物,心、物是相互依賴的、相輔相成佛的。法之所以強調心的作用,一方面是要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另一方面是要通過修行來改變我們的心;強調我們心的自主性,說明心在世界中的影響,這種強調主要是針對我們凡人總是被物所現役的象提出來的。佛法不是不強調物質的存在性,只不過物質也是一種因緣。佛法講“心生則種種法生”、“境由心造”,但也講“法生則種種心生”,心的産生也要有衆多的條件。比如,佛教裏的唯識宗講到“識”,眼識要九緣生,耳識要八緣生,鼻識要七緣生,還有第七識、第八識,任何一種精神現象和狀態的生起都需要特定的環境和條件,還是條件決定事物的存在。
某營員:
從理上我能夠理解是這樣的,但是有沒有“心能轉物”的實例呢?你們在修行過程中,或者在遇到的大德中,有沒有實例確實能夠證明“心能轉物”、“心生法生”的現象呢?
濟群法師:
“心能轉物”有兩種情況。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隨時也都在轉物,比如說用木頭加工成桌子,這就是一種“心能轉物”的例子。人類對世界所有事物的改造,其實都是“心能轉物”的過程。當然,這種轉物還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條件。更高級的就是佛法裏面講的一些高僧大德,他直接就可以利用他的心的力量改變物質的一些狀態。當然,現在很多氣功的例子也能夠說明這種現象,比如說一些氣功師可以用他的意念把樹枝折斷,但在佛教看來,這只是一種小神通。佛經裏面記載,過去印度有一位外道仙人,國王得罪了他,他一氣之下,就用他的意念下一場冰雹,把整個城市給毀滅了。佛經裏面講,八地菩薩可以隨著自己的意念把海水變成黃金。因爲外在的物在我們看來是實在的,因爲我們的業力都是相同的,但是在不同業力的生命的眼裏它們是不是一樣呢?佛經裏面講,一種境界,四種不同的衆生看了有四種不同的境界。唯識宗裏經常舉這個例子:海裏面的水,我們人看到的是水,天上的人看到的是一片琉璃世界,餓鬼看到的是膿血,魚就像住在房子裏面一樣。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我們看到大便覺得臭得不得了,狗看到了就像佳肴美味一樣。我們不要以爲,我們看到的什麼東西就是固定不變的,不要總是過分相信自己的感覺。因爲我們現在的人都是受到一種唯物論的教育,很容易跟著感覺走,很容易相信自己的感覺,聽到不同的東西,總是持一種不以爲然的態度,其實這是一種“井底之蛙”的見解。我覺得,一個人的生命在不同的狀態之下,看到的世界就是不一樣的。
某營員:
佛經上講佛有大智慧。智慧和知識是兩回事兒,我很崇尚智慧,但是知識呢?
濟群法師:
知識跟智慧有關系,但其實還是兩碼事兒的。近代哲學推崇知識,覺得知識就是力量。但在人類東西方的曆史上,對知識都持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比如,儒家推崇知識,老莊就比較反對知識。《莊子》講到,渾沌因爲有了知識就死掉了。佛法對知識也是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方面認爲“知之一字,衆妙之門”,同時也認爲“知之一字,衆禍之根”。爲什麼東西方,包括佛教,對知識都持有兩種不同的態度呢?還是因爲知識本身就存在兩種不同情況,有健康的、正確的知識,也有不健康的、錯誤的知識。有的知識能導人以道德,導人以智慧;有的知識能導人以犯罪,導人以愚癡、妄想、煩惱。我們今天在大學裏面普遍學習的很多知識,像財經會計等,基本上和做人是沒有關什麼系的,純粹就是一種生存的知識。所以,對知識還是要一分爲二。知識也不是越多就越好,今天的人知識多了,妄想就多,煩惱也多,痛苦也多,分別心也重。當然,從生存的技能來說,有的更多知識可能會更好。從你心靈的健康來說,知識多了也不一定有好處。因爲知識太多了,你就太複雜了。相反,你的知識少一點兒,你可能會過得簡單、單純,你會過得更平靜。知識多了,人就會有更多的貪欲心。今天這個世界簡直是知識爆炸,你很容易知道整個世界上發生的任何東西,因爲你懂的太多了,你的妄想也就特別多。佛法其實是很重視知識的,比如說大乘佛教就鼓勵我們從五明處學。作爲一個菩薩,你甚至要掌握世間上的一切知識,不僅僅是做人的知識,而且要知道各種生存技能的知識,因爲只有在知道了這些知識之後,你才能去幫助衆生,去度化衆生。但是,對于那些錯誤的、導人以愚癡、導人以犯罪的知識,我們又要遠離它。當然,如果你能運用智慧去處理它,那也是沒有關系的。可是,假如你沒有辦法用智慧去處理這些知識,這些知識可能就會影響到你的心智。
某營員:
我覺得大乘佛法是入世的,但佛法的終極目標不是讓大家在這個世界上過得多麼好,而是使每個人離苦得樂,成就佛道。智者大師說他自己往生以後只能是中品中生,因爲他領衆修行而耽誤了自己的修行。所以,我覺得真正的修行還是要修止,修觀,修各種法門,最後達到更高的境界。也就是說,我們還得有一個真正修持的基本功,然後發心去做一些事情,這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
濟群法師:
你說的這個問題是佛教現在發展過程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我們現在提倡的“人間佛教”是比較入世的佛教。其實,佛法有出世和入世兩個層面,這種入世的現象的出現與以往佛教太注重出世有關系。過去修禅宗的基本上是在山林裏,修淨土宗的更多的是個人念佛往生,很少關心社會。明清以來,佛教出世的色彩很濃。針對這種出世的現象,近代太虛大師提出來“人生佛教”,這種“人生佛教”有點兒走向另外一個極端,也就是說它比較偏向于入世。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把出世和入世的關系處理好。像《菩提道次第論》講的從增上心到出離心,然後到菩提心。出離心是菩提心的基礎,一個人在學佛的過程中,需要有一個出世修行的階段,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之後,再入世度生,如果走這樣一個路徑,應該說是比較穩當的。就目前佛教的發展來說,因爲經曆了文革,1981年以後恢複了宗教自由的政策,各個佛學院開始培養人才,人才的培養帶有一種供不應求的味道,所以很多法師、住持、長老們看到佛教界的現狀,不得不走出來做一些事情。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說,純粹從菩薩道的角度來說,這也不矛盾,因爲菩薩道的修行就是從利他中完善自己。我在做慈善事業,我在弘法,同時也在提升我自己,這是一種互動的關系。我看到那些貧窮的人,就會激發我的悲心,我在弘法的過程中就可以提高我在教義上的修養。但是它的弊病是什麼呢?也有一些人在從事事務的過程中慢慢地就被這些塵勞、事務和名利淹沒了。
某營員:
佛學也是可以發展的嗎?
濟群法師:
佛陀所說的一些根本的真理和原理是沒有什麼發展不發展的,像緣起、無常、無我、八正道、叁法印,在任何一個時空都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佛法的真理也就是世界的真理,它是永遠也不會發展的,因爲世間永遠都是這樣的,社會不論如何發展,也逃不出緣起的規律,逃不出因緣、因果的規律,逃不出無常、無我的規律,它是沒有什麼發展的。但是,佛法的弘揚形式和表現形式完全可以隨著特定的時空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以某種特定的形式出現。比如說,在語言上,你可以采用英文、日文、梵文或其他某種文字;在表現形式上,你可以用電臺、錄音、錄像等方式。所以,有可以變的,也有不變的。
某營員:
我聽到一個開示說,各個佛菩薩各有感官。當我們在拜佛菩薩的時候,心裏應該怎麼念?是不是在某一個時間內持誦一個真言或一個佛菩薩的名號能夠比較容易相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怎麼樣把專一和普遍這兩種法門結合在一起?能不能在某一個時間內同時誦兩個真言呢?
濟群法師:
把菩薩理解成感官,這也是一種比較特別的說法。我們選擇念哪一個佛號,要看我們對某一個法門的理解以及和這個佛菩薩的緣份。比如,有的人就喜歡念觀音菩薩,覺得跟觀音菩薩特別有緣;有的人就特別喜歡念阿彌陀佛。我們對一個菩薩有所了解,同時對這個法門和有關的經典有一些更多的了解,那你就選擇一個佛號來念。真正在修行上來說,我們常用的法門應該是一個,不要東一下、西一下。比如,我念阿彌陀佛,我就一心念阿彌陀佛;我念觀音菩薩,我就一心一意地念觀音菩薩。但這並不是說我念阿彌陀佛,別的事情我就不能幹了,我還是可以看各種大乘經典、阿含經典。我看所有的經典,我做各種事情,都是爲更好地念這句阿彌陀佛服務的,它是有一個中心的。所以,這個專修還是有輔助的。通過讀誦大乘經典,你就會提升你的認識,提升你的思想境界。當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通過看《無量壽經》、淨土叁經,你對這個法門就有更深的理解。要是從感官的角度來理解,我念阿彌陀佛,沒有念觀音菩薩,那觀音菩薩會不會不高興啊?那肯定不會的,菩薩不會那麼小氣的,那是我們凡人的境界,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如果他有這種想他法,就不是菩薩,就沒有資格成爲菩薩了。你專心致志地念一個佛菩薩的名號,一方面,通過這句名號,達到攝心、專注的效果;另一方面,通過長期念一個佛菩薩的名號,就可以得到一種感爲應,因你念的功夫越來越深,你就越容易得到這個菩薩對你的加持和感應,你的心跟這個菩…
《八屆:分組座談(節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