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性的思考
濟群法師
今天我要和大家講的題目是關于人性的思考。我們知道一個人在生命中最本質的內涵是人性,人性是與我們每個人關系最爲密切的東西,作爲一個人最重要的事情是了解自己,正如西方哲學史上有句非常重要的名言"認識你自己"。今天這個世界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現代人對整個世界的了解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擁有世界上各種各樣的知識,但唯獨缺乏認識我們自己的知識。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世界的改造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是我們每個人的人性和兩千年前的人並沒有什麼變化,也就是說人類雖然不斷地改造世界,但卻缺乏對自己的改造。
我們知道一個人對自己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能否取得成就,很重要的是能否給自己准確地定位,一個人如不了解自己,則很難給自己有一個明確的定位。這個五彩缤紛的世界,對每一個人有著太多太多的誘惑,我們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歡什麼,只是每天隨著廣告、媒體、報紙等導向來決定我們的喜歡與不喜歡。另外,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有著各種各樣的想法,面對缤紛的世界會産生各種各樣的情緒,這些情緒也在誤導著我們,使我們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又喜歡那個,但真正喜歡的是什麼,自己也搞不清楚,有的人可能一輩子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自己做什麼才是最合適的。還有一個方面,一個人如果能夠了解自己,才能找到生命的安身立命之處,那麼,我們的生命應安住在什麼上呢?有的人可能會把愛情、感情、財富、事業、家庭作爲安身立命之處,但這些並不是我們生命最本質的東西,因爲這些動西都是會變化的。如果我們的生命不是安住在我們生命的當下,不是安住在我們生命的真正自我上面,而是安住在外界的一些虛幻的不可靠的東西上,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我們就會痛苦不堪。所以,我們只有真正認識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生命的真正安身立命之處。
如何認識自己?佛教講無我並不等于沒有自己,只不過告訴我們你所執著的這個我並不代表你自己,你是把不能代表自己的東西當成自己,你無邊無際的煩惱由此産生。佛教講無我,破除我執,也不是講你不要去認識自己。今天講人性的思考,主要是幫助大家來認識自己,關于人性的思考,這在中西方的哲學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我今天主要把中西方哲學史上關于人性的幾種說法提出來,從佛教的角度作一些分析。
一、關于人性的思想及分析
西方文藝複興時期關于人性的思想主要有兩種,一是自然人性;一是理性人性,它們都是建立在人本思想的基礎上,否定、反對封建思想而高揚人性。
1、關于人的自然性
所謂人的自然性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表現最強烈的飲食男女、感情欲望、自我保存、自私自利等。啓蒙主義的哲學家們認爲這種自然情欲是天生的、合理的,是不可以壓抑、回避的,人享受這種自然情欲是合理、正常的,而且是應該的。人的幸福與快樂的基層就是享受人的自然情欲,唯有通過自然情欲的享受,人才能活得幸福與快樂。啓蒙主義的哲學家對自然人性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理性主義認爲人的自然情欲是一種低級的東西,是人與動物共同的東西,而人的理性才是高級的,所以理性主義者是以人的理性作爲人的本性,作爲人與動物不同的本性。還有一些人本主義哲學家認爲,人的本質不僅是自私,愛別人也是人的本性。
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也講到自然本性,認爲人的自然本性是無私無欲,就像嬰兒一樣非常樸素而沒有任何情欲的汙染,相反一個人追求情欲的生活,就會使我們的本性受到迷失,老子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傷”。
從佛教角度來看,情欲是一種欲望,欲望是一種需求,是生命發出的一種內在需求,這種需求包括生理上的需求和心理上的需求,生命的延續就是處在無盡的需求過程中。佛教講欲望有五欲和六塵,即財、色、名、食、睡,與色、聲、香、味、觸、法我們眼睛喜歡看好看的顔色,嘴巴喜歡吃好吃的東西,耳朵喜歡聽好聽的聲音等等;我們對財富的強烈需求,對飲食、男女、名聲的強烈需求,作爲一個人有許許多多這些自然的需求。這種需求在我們生命延續的過程中,形成一種無窮的沖動,在沖動的過程中,一方面不斷地去發泄,一方面不斷地去滿足。當我們的欲望得到滿足就以爲是快樂,欲望受到挫折就以爲是痛苦,所以我們生活在一種欲望中,所謂的快樂與痛苦其實都建立在欲望的基礎上。除了欲望就是情,情是有染濁、執著的意思,有情就是有執著,我們對生命的內在、對面臨的境界、對所經曆的生活和對追求得到的東西等等都會産生執著,執著也是作爲人的一大特點,它是無始以來存在的。另外是人的自我保存、自私自利的特點,這就是我執的表現,我執有兩種,一是俱生我執,一是分別我執。俱生我執是無始以來在我們生命中本來存在的自我保存;分別我執是通過對事物分別判斷之後,然後覺得這個是我的,那個不是我的。在修行過程中,分別我執要到見道之後才能斷,俱生我執所延續的時間還會更長。所以西方啓蒙主義哲學家講的這些自然性的確也是我們生命中一種非常根本的、重要的力量。
人的自然情欲究竟能否代表人性?從佛教角度來說,人的自然情欲這種自我保存、自私自利的特點是和動物所共有的,一切衆生都有我執,牛馬豬羊、阿貓阿狗都是有我執的,對男女飲食、感情、飲食的執著,一切動物也都有,所以人的自然情欲是和動物所共有的特征,是不可以作爲人獨有的特征而代表人性。一個人如果一味的張揚、無限的發揮他的自然性,這個人的生活狀況、生活境界可能與動物就沒有什麼區別,可見一個人不能生活在這樣的自然情欲的狀態中。
人的自然情欲是如何來的?西方啓蒙主義哲學家認爲人的自然情欲是天生的,佛教也講人的自然情欲是俱生的,即無始以來在我們生命中就具備了這樣的因。但這種因僅僅說明在我們生命延續的過程中有這樣非常強大的力量,隨著我們的生活,這種自然情欲還會不斷地滋長。我們每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所表現的自然情欲都是不一樣,有的人可能好吃,有的人可能比較懶惰,有的人可能好色,有的人可能喜歡喝酒,有的人可能喜歡睡覺。之所以有這樣的不同,是由于每個人的欲望不一樣,不一樣的原因是在我們無盡的生命延續的過程中,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及追求的東西不一樣。喜歡喝酒的人久而久之對酒會有特殊的需求,對酒的欲望就特大;喜歡錢的人一天到晚就想賺錢,他每想一次錢,錢在他生命中的力量就再壯大一次。所以,我們每一種欲望都是每個人自己培養起來的,每個人追求的不同,所培養的欲望也是不一樣的。
人的自然情欲是否是罪惡?佛教認爲人的自然情欲雖然不是罪惡的,但卻能引發罪惡與痛苦。比如人對飲食、睡覺的需求與執著,在家男女合理範圍內的性關系,算不上是罪惡與不道德,應該是屬于無記的行爲,而基督教等宗教認爲這種自然情欲是罪惡的。欲望有叁性,有善、惡、無記,如你想吃好吃的,條件不具備就會不擇手段去賺錢,可能這時候會幹壞事;還有可能通過殺生而造下罪惡。所以欲望本身無所謂善與罪惡,但欲望無限擴張之後,就會傷害別人的幸福,這時它才是罪惡的;如果沒有傷害別人的利益,那它就不是罪惡。當然,人也有好的欲望,佛法認爲有善法欲,比如大家希望來這裏參加夏令營,想多作善事等,這都是善的欲望。從佛法修行角度看,性欲對出家人也不是罪惡,在比丘戒律裏把人的性欲定爲障道法,是指欲望與情感對出家人不是把它當成善與罪惡,而是把它當成障道的因緣,障礙解脫、障礙追求真理、障礙成就智慧,所以出家人要少欲知足。
擴張我們的欲望,一方面有可能使我們引發很多人類的罪惡,人類世界之所以有很多罪惡的現實就是和人類欲望無限地擴張有關;另一方面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煩惱,一個人如果欲望太大,就會拼命的追求,要有豐富的物質條件,才能感覺到幸福與快樂;相反一個少欲知足的人,很簡單的物質條件他就感覺到開心。從修行的角度來說,這種欲望和情感是屬于障道因緣,對情欲不能很好地加以管理,將會對個人乃至社會帶來無窮無盡的禍害。今天的社會充滿著縱欲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主義等等,這個物欲橫流、充滿著情與欲的所謂文明時代,是與十六世紀西方人本思想對人的自然情欲的肯定有關系的。作爲一個修學佛法的人,要學會用戒律來管理我們的感情與欲望,感情與欲望的基礎是無明,無明是無知,是生命的蒙昧狀態,人們這種需求是沒有道理的,如果你任意它泛濫,就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無盡的禍害。所以我們要持戒,持戒的最大特點是知道此應作、彼不應作,這可以接觸、那不可以接觸。佛法告訴我們的生活方式是要簡樸,一個人只有在簡樸的狀態下,欲望才會相對少些;相反在豐富的物質刺激下,我們的欲望會不斷地膨脹。凡夫最大的特點是心隨境起,戒律就是幫助我們遠離五欲六塵,不要接觸那不可以接觸的環境,這樣我們的心自然就會清淨了。相反如果你去什麼夜總會等各中聲色場所,你的情欲就得到張揚和發展,所以佛法的戒律就是幫助我們管理好我們的欲望。另外,通過禅定的力量以及樹立正確的知見、觀念,也可以使我們達到消除欲望的效果,佛教講的四禅八定是超越欲望基礎上的定力,沒有禅定的人要想擺脫、超越欲望,那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有了禅定的力量,要想超越這種欲望,那就非常容易,欲望就不會起作用。
2、關于人的理性
理性代表我們人對世界一種高級認識能力,佛教講我們認識世界的六根是認識世界的六種儀器,眼根是看世界的一種儀器;耳根是聽聲音的一種儀器;意根是六根裏最高級的儀器。人的認識作用是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動物沒有抽象思維能力。…
《十屆:關于人性的思考(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