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不會幹好事。佛教中有:"一闡提"的說法,就是斷了善根、生命中毫無善的力量,這種人根本沒辦法修行,不會去接觸佛法,但在"涅磐經"中又提到,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闡提的人也還是可以種善根,只是非常難。
我們看到大千世界每個人善根多少的程度不一樣,也就是代表了每個人無始以來所積累的善根種子不一樣。我們現有的人性是從我們的心念而來的,我們不斷培養什麼樣的心念,不培養什麼樣的心念,久而久之,就會成爲你的性格,成爲你的人性,就代表你現有生命的素質。所以,生命是一種習慣的積累,也是我們自己無始以來所培養起來的,這就是佛教關于人性性善性惡的認識,也就是人性雖然沒有善惡,但在我們生命延續的過程中,會培養成善性人和惡性人的不同。
叁、關于宗教的佛性與魔性
原始宗教是多神的信仰,在衆多神裏有善神和惡神。目前世界流行的宗教裏,除了對主宰神的崇拜以外,往往還有魔、魔鬼,神代表一種善的力量,魔代表一種惡的力量。惡的力量能把人引向墮落,就是魔鬼;能把人引向幸福、引向真理,就是神,這是一般宗教的看法。在佛教裏也有佛和魔,佛代表慈悲、智慧與解脫,魔代表貪婪、欲望、墮落和執著。在佛教裏講佛性,一般宗教講神性,除了佛性、神性之外,還有魔性,不管是佛性,還是魔性,都是人性中善的力量和不善的力量這兩種不同力量的外化與外在的表現,比如善神就代表我們生命內在中善的力量;惡神代表我們生命中惡的力量,他們沒有離開我們的本心。從這個現象來說,惡神是由于惡的力量無限地張揚,善神是由于善的力量無限地張揚。在我們人心中,如果佛性得到了張揚,你就會成爲佛;如果魔性得到了張揚,那你就成了魔鬼。所以,佛和魔是我們人性的一種外化,他們都沒有離開我們的人心。
1、什麼是佛?什麼是魔?
不管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除了講到了正統的神之外,都講到魔鬼撒旦。佛教中也經常出現魔,人有四種魔,即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和天魔。煩惱魔代表人心中的煩惱;五陰魔代表人的五蘊所引發人痛苦的力量;死魔代表人的死亡;天魔是指能壞人善事的天魔外道。魔的定義就是把人引向墮落,障礙人的修行,障礙人接近真理,凡是障礙人接近真理的力量都可以理解爲魔。"大智度論"講"除事相外,一切都是魔"。在我們的生活裏,一切都可以成爲我們修道的障礙,我們執著什麼,就會被什麼傷害,你在乎你的家人,就會被你的家人傷害;你在乎感情,就會受到感情傷害,凡是能傷害你的東西,都可以理解爲魔。天魔也是佛陀的老朋友,它住在他化自在天,修道人修到一定程度,它擔心你擺脫了它的管轄範圍,它就要來找你的麻煩。
佛代表我們生命中的覺性,現實中的佛指佛陀,還有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佛教中講的佛與神教所講的上帝是不一樣的,上帝是唯一的,而佛是每個人都能成佛,人人皆有佛性。佛性與善性、理性的不同之處是,善性、理性講的是生命中的有限性,而佛性代表生命中的無限性。比如,太空是個無限,太空中的星星或雲彩是有限,每個星球消失在太空中,就是從有限進入無限。佛性是無漏的智慧,是超越我們意識思維、理性語言的層面,一個人要開悟是要打破我們整個現有的意識,我們的生命就是建構在這個意識系統上,只有粉碎意識系統之後,才可親見本性。所以禅宗講修行要虛空粉碎、大地平沈,把你整個系統徹底打破,然後才見性成佛。所以佛性代表生命中的無限性,我們一旦開發了這種無限性,成就了無限的慈悲、無限的智慧、無限的道德,我們就成佛了。反過來,我們現在生命中表現出來的都是有限性的,我們的布施、愛、善良等等,一切都是有限的,因爲我們生活在我們有限的意識狀態中,不可能無限。
2、佛與魔的關系
佛和魔代表我們生命中兩種不同的力量。在"阿含經"中,佛和魔接觸非常頻繁,佛陀在菩提樹下八相成道時,有一相就是降魔成道,在佛陀快要成佛時,天上的波旬帶著魔子魔孫來到菩提樹下騷擾佛陀,就用權利、美色、恐懼等手段,希望通過這叁種力量使佛陀不要繼續修行了。佛陀因修行達到了相當的程度,任憑波旬采用叁種力量輪番攻擊,都被佛陀征服,佛陀後來成佛了。其實,這中外在的魔也可以理解爲,當一個人快要成佛時,你要克服的是內心的叁種魔,如對權力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對美色的執著以及對恐懼的執著。一個人不能超越內心的這叁種魔,修行就修不成,就別想成道,更不要想到見性成佛。佛陀降魔成道,降服的不僅是外在的叁種魔,更主要降服的是生命內在的叁種魔。正是由于降服了內魔,所以才降服了外魔,外魔是心魔的一種外顯,外魔沒有離開心魔。佛陀成道以後,說法四十九年,足迹遍布印度各個國家,而波旬不會善罷甘休,佛陀每次說法時,波旬都會出現。當佛反對苦行時,魔就告訴人說苦行好;佛陀講人要離欲,魔就說欲望是如何好;佛講財富、地位都是無常,魔就會講能給人帶來快樂等,希望以此來惑亂佛陀及衆生。但佛陀是偉大的成就者,佛陀對魔的這種表現通常有兩方面的反應。一是佛陀以正知知道那是魔,魔一般不是以正常、特定的形象出現,而是千變萬化,有時化成婆羅門,有時化成青少年等等,魔每次出現佛陀都會知道,甚至和魔說我知道你是魔。二是佛陀不會隨著魔去,就像每個人有放逸、煩惱的念頭,這就代表我們生命中的魔性。在佛法修行裏面,正知的力量非常重要,當煩惱的力量出現的時候,正知的力量使我們知道那是魔性,知道就不會隨著它去。每次魔出現之後,佛陀知道它是魔,魔就覺得很失敗、不成功,魔每次就非常煩惱、沮喪,有時狼狽不堪地跑掉了。在現實中的表現,佛以正知、禅定、智慧的力量,魔顯示放逸之音,佛都不隨著轉,就達到了降魔的效果。同樣,人心有兩個層面,如有貪、有不貪,有放逸、有不放逸,有正知、有無知。我們的心始終有兩種不同的力量,我們每天的心念都是在不同的狀態裏不斷地增上,當我們起貪心時,就沒有正知,心就跟著跑掉了;相反,我們心中有佛,就會保持一種正知,用智慧來觀照心中魔性的出現,心不跟著它走,這就是在降魔,自己達到了降魔的效果。佛陀在修行時始終和魔在鬥爭,我們每個人修行時,心中的魔性和佛性也時常在鬥爭,一般我們常常被魔戰勝了。
在“瑜伽菩薩戒”裏,把人的犯戒叫做他分處,意思是我們在犯戒時,我們被煩惱戰勝了,也可以說我們的心已經被我們生命中內在的煩惱、魔性給戰勝了。如果我們持戒,不隨這些五欲六塵、不好情緒跑,而能保持一份覺知,我們就戰勝了魔,我們的心就是佛,是佛的心在産生作用,而不是魔的心在産生作用。人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無限張揚我們的魔性,我們將來就會成爲魔;如果無限張揚我們的佛性,我們就會成爲佛。是成佛還是成魔,主要取決于張揚了我們生命中那種力量,魔性代表了放逸、恐懼、貪婪、嗔恨、執著,當我們執著時,就被魔給捆住了,一個人修行沒有解脫,就會生活在魔的境界裏,我們的心態就是魔性的表現。我們學佛修行就是要戰勝魔性,開發我們的佛性。
課堂提問
問:請問法師佛經裏講要廣發慈悲心,這與分清善和惡的提法有什麼樣的關系?
答:發慈悲心、明辨善惡,這是學佛的基礎,學佛要從分別、執著入手,要有分別、執著,分別就是明辨是非、善惡,要明辨大是大非。如果是非都不辨,則根本沒有辦法修行,尤其是剛開始學佛。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健康的習慣之中,如有的人好吃,有的人好喝,有的人喜歡放逸,學佛以後,如果對佛法沒有一定的執著,不認真地對待,也就修不起來,所以開始學佛,這些心態都是需要的。所謂不思善、不思惡,那是一個人在進入了見道時候所處的特別狀態,是超越我們人的相對境界,是超越善與惡的層面,而不是平常處理事情時,是非、善惡都不辨。
問:法師你剛講了有叁種魔,我想請問你關于恐懼的問題,就是要破除恐懼是否一定通過禅定的辦法?
答:在"阿含經"中,佛陀有這樣的開示,對那些恐懼的人,佛陀教他們念佛,你心裏想著佛、智慧、光明、功德,就可以幫助你除去恐懼,這是一個最簡單的方法。
問:網上有人問佛教如何看待人性與社會性?
答:人的社會性也很符合佛教的緣起觀,我們的人性是我們無始以來習慣的積累,每一種習慣的養成是與社會有關系的,是與我們生活的各種環境有關系的。佛法認爲社會性只是一種緣,而我們的人性的積累是無始以來所形成的。北方有句話叫"叁歲看到老",一個人到了叁歲的時候,就會顯示其本性,但是人性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隨著後天在社會上的生活而改變。所以,社會性能影響到人性,但不能說社會性完全決定了人的一切。我們不能否定後天的教育、社會的影響,但也應承認人的先天生命素質的基點不一樣,生命的起點不一樣是由于各自無始以來的積累是不同的,而不象自然主義人性學家所說人性的起點是一樣的。
問:法師講要張揚我們心中的佛性,請問能張揚的那個性是佛性,還是魔性?
答:當我們隨著妄心,在亡失的狀態下所産生的作用,有可能導致魔性的張揚,如果我們以正知的力量,就可能導致佛性的張揚。我們現在能夠張揚佛性與魔性的性,只是一念知的力量,這個知的力量與佛性、魔性都有關系,說不上它就是佛性,或者就是魔性,它可能既沒有離開佛性,也沒有離開魔性,都會産生作用。當它與魔性相應的時候,就屬于魔性的作用;當它與佛性相應的時候,就屬于佛性的作用,不能單純把它說成是魔性,還是佛性。
問:人的善根是不同的,人的福報也是不同的,請問法師用什麼樣的方法使大家同得法益、共登極樂?
答:就像天上下雨一樣,不論什麼樣的草木都可以一樣得到灌溉,無論是大樹,還是小草,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得到補給。佛法的弘揚也是這樣的,佛法講契機契理,我們創造條件對不同根性的衆生,要用不同的方法。佛法有四萬八千法門,應機攝教就是體現對不同根性的衆生,提供不同的佛法,提供他們能夠接受的佛法。
問:法師你剛才講性欲對出家人是一種罪惡,在"楞嚴經"中也講修行第一要斷除淫欲,對此我有些不理解,請法師給予開示。
答:佛經裏講善和惡有一個很具體的定義,是以傷害到別人來定義,是從個人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來定義。現在所謂善惡的標准,很多人是從傷害到別人的利益就是罪惡;如果沒有傷害到別人的利益就不是罪惡。佛經裏講淫欲爲障道法,這是在戒律裏提出來的。從有情流轉生死的角度來說,固然也可以把它理解爲惡,但出家人的目的是要追求解脫,淫欲能障礙解脫,這種障礙力量可能比惡的力量還大。你幹了一件壞事可能是暫時的,但淫欲的障礙卻有無窮無盡的作用。衆生無明爲父、貪愛爲母,衆生在慢長的歲月裏流轉生死、無有了期。一個人幹好事、幹壞事的果報可能是一時的,但你對淫欲、感情的執著,所構成的障礙作用可能是非常長遠的。所以佛經裏把它定爲障道法,主要是從修道的角度來認識的。
問:法師講佛法認爲人性是無記的,但在天臺宗裏講性即善惡論,請問如何看待這個觀點?
答:性即善惡這是從非常深的層次來說的,我們講人性非善非惡,但並不否認人性有善的力量和惡的力量。性即善惡論並不就是說性是善、是惡,只是說人性有善的力量和惡的力量,張揚了善的力量就會成爲一個善人;張揚了惡性成爲一個惡人,我覺得這不矛盾。天臺宗特殊的說法是佛不斷性惡,凡人不斷性善,有種子在但不起作用,成佛了性裏還有惡的種子,這種惡的種子主要用在度衆生,和惡的衆生在一起時需要有這些力量,這個問題也是不矛盾的。
問:請問法師如何看見輪回?
答:輪回從現實中就可以看得到,現實中也是充滿著輪回,如:水變成水蒸汽,散發到天上變成雲彩,雲彩下雨後又結成水,水結成冰,冰又變成水,水又變成水蒸汽,這就是輪回。自然界的各種植物都在輪回,生命也是這樣的。我們知道自然界中物質是不滅的,人這麼複雜的生命現象怎麼可能死了就沒有?輪回涉及到前生後世的事情,一般人還沒有能力看到、感覺得到。現代科學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有90%的物質是不可見的,我們所見的只是10%。這個問題講起來要比較長的時間,我可以舉出幾十條來證明輪回,在此就不多說。
問:一個網友提出如何處理學佛與做生意賺錢?
答:這也是我們最近關注的一個問題,我們辦了一本雜志叫"人世間",下期關注的對象就是透視財富,做生意賺錢要用正當的手段,即正命,不是不可以賺錢,而是要在戒律、法律的範圍去賺錢。學佛的人不是一定要賺錢,或者一定不要賺錢,主要看你的發心,如果你的出離心較重,生活應盡量簡單些,不要想到去作賺錢的事業,因爲財富越多就會有越多的執著,牽挂的多,自然影響到修行。如果沒有出離心,只是想作一般的佛教徒,你可以去賺錢,對家庭盡好責任與義務。如果你要當一個大菩薩,要利益無量衆生,你也可以去賺錢。可不可以去賺錢,主要看你的發心,但不論你發什麼樣的心,只要你去賺錢,就要用正命的手段。
《十屆:關于人性的思考(濟群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