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届:关于人性的思考(济群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能不会干好事。佛教中有:"一阐提"的说法,就是断了善根、生命中毫无善的力量,这种人根本没办法修行,不会去接触佛法,但在"涅磐经"中又提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的人也还是可以种善根,只是非常难。

  我们看到大千世界每个人善根多少的程度不一样,也就是代表了每个人无始以来所积累的善根种子不一样。我们现有的人性是从我们的心念而来的,我们不断培养什么样的心念,不培养什么样的心念,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你的性格,成为你的人性,就代表你现有生命的素质。所以,生命是一种习惯的积累,也是我们自己无始以来所培养起来的,这就是佛教关于人性性善性恶的认识,也就是人性虽然没有善恶,但在我们生命延续的过程中,会培养成善性人和恶性人的不同。

  三、关于宗教的佛性与魔性

  原始宗教是多神的信仰,在众多神里有善神和恶神。目前世界流行的宗教里,除了对主宰神的崇拜以外,往往还有魔、魔鬼,神代表一种善的力量,魔代表一种恶的力量。恶的力量能把人引向堕落,就是魔鬼;能把人引向幸福、引向真理,就是神,这是一般宗教的看法。在佛教里也有佛和魔,佛代表慈悲、智慧与解脱,魔代表贪婪、欲望、堕落和执著。在佛教里讲佛性,一般宗教讲神性,除了佛性、神性之外,还有魔性,不管是佛性,还是魔性,都是人性中善的力量和不善的力量这两种不同力量的外化与外在的表现,比如善神就代表我们生命内在中善的力量;恶神代表我们生命中恶的力量,他们没有离开我们的本心。从这个现象来说,恶神是由于恶的力量无限地张扬,善神是由于善的力量无限地张扬。在我们人心中,如果佛性得到了张扬,你就会成为佛;如果魔性得到了张扬,那你就成了魔鬼。所以,佛和魔是我们人性的一种外化,他们都没有离开我们的人心。

  1、什么是佛?什么是魔?

  不管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除了讲到了正统的神之外,都讲到魔鬼撒旦。佛教中也经常出现魔,人有四种魔,即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和天魔。烦恼魔代表人心中的烦恼;五阴魔代表人的五蕴所引发人痛苦的力量;死魔代表人的死亡;天魔是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魔的定义就是把人引向堕落,障碍人的修行,障碍人接近真理,凡是障碍人接近真理的力量都可以理解为魔。"大智度论"讲"除事相外,一切都是魔"。在我们的生活里,一切都可以成为我们修道的障碍,我们执著什么,就会被什么伤害,你在乎你的家人,就会被你的家人伤害;你在乎感情,就会受到感情伤害,凡是能伤害你的东西,都可以理解为魔。天魔也是佛陀的老朋友,它住在他化自在天,修道人修到一定程度,它担心你摆脱了它的管辖范围,它就要来找你的麻烦。

  佛代表我们生命中的觉性,现实中的佛指佛陀,还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教中讲的佛与神教所讲的上帝是不一样的,上帝是唯一的,而佛是每个人都能成佛,人人皆有佛性。佛性与善性、理性的不同之处是,善性、理性讲的是生命中的有限性,而佛性代表生命中的无限性。比如,太空是个无限,太空中的星星或云彩是有限,每个星球消失在太空中,就是从有限进入无限。佛性是无漏的智慧,是超越我们意识思维、理性语言的层面,一个人要开悟是要打破我们整个现有的意识,我们的生命就是建构在这个意识系统上,只有粉碎意识系统之后,才可亲见本性。所以禅宗讲修行要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把你整个系统彻底打破,然后才见性成佛。所以佛性代表生命中的无限性,我们一旦开发了这种无限性,成就了无限的慈悲、无限的智慧、无限的道德,我们就成佛了。反过来,我们现在生命中表现出来的都是有限性的,我们的布施、爱、善良等等,一切都是有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我们有限的意识状态中,不可能无限。

  2、佛与魔的关系

  佛和魔代表我们生命中两种不同的力量。在"阿含经"中,佛和魔接触非常频繁,佛陀在菩提树下八相成道时,有一相就是降魔成道,在佛陀快要成佛时,天上的波旬带着魔子魔孙来到菩提树下骚扰佛陀,就用权利、美色、恐惧等手段,希望通过这三种力量使佛陀不要继续修行了。佛陀因修行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任凭波旬采用三种力量轮番攻击,都被佛陀征服,佛陀后来成佛了。其实,这中外在的魔也可以理解为,当一个人快要成佛时,你要克服的是内心的三种魔,如对权力的执著、对感情的执著、对美色的执著以及对恐惧的执著。一个人不能超越内心的这三种魔,修行就修不成,就别想成道,更不要想到见性成佛。佛陀降魔成道,降服的不仅是外在的三种魔,更主要降服的是生命内在的三种魔。正是由于降服了内魔,所以才降服了外魔,外魔是心魔的一种外显,外魔没有离开心魔。佛陀成道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足迹遍布印度各个国家,而波旬不会善罢甘休,佛陀每次说法时,波旬都会出现。当佛反对苦行时,魔就告诉人说苦行好;佛陀讲人要离欲,魔就说欲望是如何好;佛讲财富、地位都是无常,魔就会讲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希望以此来惑乱佛陀及众生。但佛陀是伟大的成就者,佛陀对魔的这种表现通常有两方面的反应。一是佛陀以正知知道那是魔,魔一般不是以正常、特定的形象出现,而是千变万化,有时化成婆罗门,有时化成青少年等等,魔每次出现佛陀都会知道,甚至和魔说我知道你是魔。二是佛陀不会随着魔去,就像每个人有放逸、烦恼的念头,这就代表我们生命中的魔性。在佛法修行里面,正知的力量非常重要,当烦恼的力量出现的时候,正知的力量使我们知道那是魔性,知道就不会随着它去。每次魔出现之后,佛陀知道它是魔,魔就觉得很失败、不成功,魔每次就非常烦恼、沮丧,有时狼狈不堪地跑掉了。在现实中的表现,佛以正知、禅定、智慧的力量,魔显示放逸之音,佛都不随着转,就达到了降魔的效果。同样,人心有两个层面,如有贪、有不贪,有放逸、有不放逸,有正知、有无知。我们的心始终有两种不同的力量,我们每天的心念都是在不同的状态里不断地增上,当我们起贪心时,就没有正知,心就跟着跑掉了;相反,我们心中有佛,就会保持一种正知,用智慧来观照心中魔性的出现,心不跟着它走,这就是在降魔,自己达到了降魔的效果。佛陀在修行时始终和魔在斗争,我们每个人修行时,心中的魔性和佛性也时常在斗争,一般我们常常被魔战胜了。

  在“瑜伽菩萨戒”里,把人的犯戒叫做他分处,意思是我们在犯戒时,我们被烦恼战胜了,也可以说我们的心已经被我们生命中内在的烦恼、魔性给战胜了。如果我们持戒,不随这些五欲六尘、不好情绪跑,而能保持一份觉知,我们就战胜了魔,我们的心就是佛,是佛的心在产生作用,而不是魔的心在产生作用。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无限张扬我们的魔性,我们将来就会成为魔;如果无限张扬我们的佛性,我们就会成为佛。是成佛还是成魔,主要取决于张扬了我们生命中那种力量,魔性代表了放逸、恐惧、贪婪、嗔恨、执著,当我们执著时,就被魔给捆住了,一个人修行没有解脱,就会生活在魔的境界里,我们的心态就是魔性的表现。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战胜魔性,开发我们的佛性。

  课堂提问

  问:请问法师佛经里讲要广发慈悲心,这与分清善和恶的提法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发慈悲心、明辨善恶,这是学佛的基础,学佛要从分别、执著入手,要有分别、执著,分别就是明辨是非、善恶,要明辨大是大非。如果是非都不辨,则根本没有办法修行,尤其是刚开始学佛。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健康的习惯之中,如有的人好吃,有的人好喝,有的人喜欢放逸,学佛以后,如果对佛法没有一定的执著,不认真地对待,也就修不起来,所以开始学佛,这些心态都是需要的。所谓不思善、不思恶,那是一个人在进入了见道时候所处的特别状态,是超越我们人的相对境界,是超越善与恶的层面,而不是平常处理事情时,是非、善恶都不辨。

  问:法师你刚讲了有三种魔,我想请问你关于恐惧的问题,就是要破除恐惧是否一定通过禅定的办法?

  答:在"阿含经"中,佛陀有这样的开示,对那些恐惧的人,佛陀教他们念佛,你心里想着佛、智慧、光明、功德,就可以帮助你除去恐惧,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

  问:网上有人问佛教如何看待人性与社会性?

  答:人的社会性也很符合佛教的缘起观,我们的人性是我们无始以来习惯的积累,每一种习惯的养成是与社会有关系的,是与我们生活的各种环境有关系的。佛法认为社会性只是一种缘,而我们的人性的积累是无始以来所形成的。北方有句话叫"三岁看到老",一个人到了三岁的时候,就会显示其本性,但是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随着后天在社会上的生活而改变。所以,社会性能影响到人性,但不能说社会性完全决定了人的一切。我们不能否定后天的教育、社会的影响,但也应承认人的先天生命素质的基点不一样,生命的起点不一样是由于各自无始以来的积累是不同的,而不象自然主义人性学家所说人性的起点是一样的。

  问:法师讲要张扬我们心中的佛性,请问能张扬的那个性是佛性,还是魔性?

  答:当我们随着妄心,在亡失的状态下所产生的作用,有可能导致魔性的张扬,如果我们以正知的力量,就可能导致佛性的张扬。我们现在能够张扬佛性与魔性的性,只是一念知的力量,这个知的力量与佛性、魔性都有关系,说不上它就是佛性,或者就是魔性,它可能既没有离开佛性,也没有离开魔性,都会产生作用。当它与魔性相应的时候,就属于魔性的作用;当它与佛性相应的时候,就属于佛性的作用,不能单纯把它说成是魔性,还是佛性。

  问:人的善根是不同的,人的福报也是不同的,请问法师用什么样的方法使大家同得法益、共登极乐?

  答:就像天上下雨一样,不论什么样的草木都可以一样得到灌溉,无论是大树,还是小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得到补给。佛法的弘扬也是这样的,佛法讲契机契理,我们创造条件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要用不同的方法。佛法有四万八千法门,应机摄教就是体现对不同根性的众生,提供不同的佛法,提供他们能够接受的佛法。

  问:法师你刚才讲性欲对出家人是一种罪恶,在"楞严经"中也讲修行第一要断除淫欲,对此我有些不理解,请法师给予开示。

  答:佛经里讲善和恶有一个很具体的定义,是以伤害到别人来定义,是从个人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来定义。现在所谓善恶的标准,很多人是从伤害到别人的利益就是罪恶;如果没有伤害到别人的利益就不是罪恶。佛经里讲淫欲为障道法,这是在戒律里提出来的。从有情流转生死的角度来说,固然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恶,但出家人的目的是要追求解脱,淫欲能障碍解脱,这种障碍力量可能比恶的力量还大。你干了一件坏事可能是暂时的,但淫欲的障碍却有无穷无尽的作用。众生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众生在慢长的岁月里流转生死、无有了期。一个人干好事、干坏事的果报可能是一时的,但你对淫欲、感情的执著,所构成的障碍作用可能是非常长远的。所以佛经里把它定为障道法,主要是从修道的角度来认识的。

  问:法师讲佛法认为人性是无记的,但在天台宗里讲性即善恶论,请问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答:性即善恶这是从非常深的层次来说的,我们讲人性非善非恶,但并不否认人性有善的力量和恶的力量。性即善恶论并不就是说性是善、是恶,只是说人性有善的力量和恶的力量,张扬了善的力量就会成为一个善人;张扬了恶性成为一个恶人,我觉得这不矛盾。天台宗特殊的说法是佛不断性恶,凡人不断性善,有种子在但不起作用,成佛了性里还有恶的种子,这种恶的种子主要用在度众生,和恶的众生在一起时需要有这些力量,这个问题也是不矛盾的。

  问:请问法师如何看见轮回?

  答:轮回从现实中就可以看得到,现实中也是充满着轮回,如:水变成水蒸汽,散发到天上变成云彩,云彩下雨后又结成水,水结成冰,冰又变成水,水又变成水蒸汽,这就是轮回。自然界的各种植物都在轮回,生命也是这样的。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物质是不灭的,人这么复杂的生命现象怎么可能死了就没有?轮回涉及到前生后世的事情,一般人还没有能力看到、感觉得到。现代科学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有90%的物质是不可见的,我们所见的只是10%。这个问题讲起来要比较长的时间,我可以举出几十条来证明轮回,在此就不多说。

  问:一个网友提出如何处理学佛与做生意赚钱?

  答:这也是我们最近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办了一本杂志叫"人世间",下期关注的对象就是透视财富,做生意赚钱要用正当的手段,即正命,不是不可以赚钱,而是要在戒律、法律的范围去赚钱。学佛的人不是一定要赚钱,或者一定不要赚钱,主要看你的发心,如果你的出离心较重,生活应尽量简单些,不要想到去作赚钱的事业,因为财富越多就会有越多的执著,牵挂的多,自然影响到修行。如果没有出离心,只是想作一般的佛教徒,你可以去赚钱,对家庭尽好责任与义务。如果你要当一个大菩萨,要利益无量众生,你也可以去赚钱。可不可以去赚钱,主要看你的发心,但不论你发什么样的心,只要你去赚钱,就要用正命的手段。

  

《十届:关于人性的思考(济群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