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届:关于人性的思考(济群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认为唯有人的理性才能代表人的本性,在西方哲学史上有尊重理性的传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理性才是人的本性,亚里斯多德讲“理性比其它东西更加是人”,康德也有类似方面的观点;二是认为人的感性、欲望是低级的,理性才是高级的;三是认为人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成为一个幸福、高尚的人。

  印顺法师在“佛法概论”里指出,人与动物不同之处有三大特征:第一、人的意识思维能力(即意念)不同于动物,是超越动物之上。第二、人能够反省自己而遵循共同的道德,规范其生活,在"阿含经"中讲惭、愧二法是人和动物所不同的地方,世间有了惭愧,才有人伦、道德;如果没有了惭愧,人与动物恐怕就没有什么区别,惭愧有点像儒家所说的天地良心,也即人的羞耻之心,这种羞耻之心是道德建立与戒律的根本。第三是坚忍性,人的忍耐力是作为人的特性之一,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忍耐力。人与动物的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动物的某些能力会超过人,比如:老虎跑步、鱼游泳、鸟儿飞翔,人都比不上,但人的智慧超过一切动物,动物是比较愚痴的。佛陀之所以选择以人的身份成佛,是由于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人生活的环境是有苦有乐,不象天人只有快乐;也不象地狱的众生只有痛苦。人类几千年的生活始终是在逃避痛苦而追求快乐,人总是希望把生活过得好些,于是就不断去认识世界,包括对生命的自我认识,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会逐渐接近于真理。佛陀讲真理和自由是属于人间,而不是在天上,更不是在动物里,动物必须修转成人道之后才能修行成佛。所以,人的理性实是作为人的特性之一,从佛法的角度也是这么认为的。

  佛教肯定人的理性,认为人的理性有两面性,既可使人通达真理、成就解脱,也可使人犯罪、堕落,而西方哲学只是一味肯定人的理性。在佛法修行里,需要通过人的意识思维能力,通过对世界接触与观察到的很多知识,树立起人生的正见、正思维。正见与正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整个佛法的修行不外乎是"八正道",第一即是正见,正见就是正确的认识;第二是正思维,正思维就是对世界作的一种正确的思考。我们修学佛法读诵大乘经典和学习各种宗派的著作,目的就是要树立佛法的正见,树立起人生的正见。佛法的信仰依正见而建立正信,唯有以正见为基础的信仰才能把人导向真理、导向智慧与解脱,相反如果没有正见为基础的信仰可能就会出现狂热、不稳定甚至走向毁灭,信仰必竟是一种感情的力量,需要有理性、正见作为基础。唯识宗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遍计所执的状态,我们理性本身是有问题的,我们对世界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而且我们对比又很执著,这些恰恰是我们产生烦恼、流转生死的根源。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要对世界重新地思考与认识,有了重新地思考之后才能树立人生的正见。

  如何思考、思维真理呢?佛法认为我们人的思考是有限的、间接的,我们对世界、事情的思考只是停留在名言、概念的基础上,仅靠自己的理性思考是无法通达真理,永远与真理隔着一层。真理是一种无限的,没有任何局限;我们的思维与理性是一种有限的,是人的有限性的表现。人的认识思考之所以有限,是由于我们的认识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而我们的经验是有限的。以这种有限的思考是没有办法使我们与真理相适应,而且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又常带有错乱性,佛经里常用的一个概念叫虚妄分别,我们凡夫整天都是在虚妄分别中。我们的认识总是带着一个角度、已往的经验、与理性相关的知识去思考世界,而这些知识有很多是与人生没有关系的、有很多是错误的。如果我们的理性思维是建立在错误知识的基础上,那么理性作出的判断有可能就会出现一种错误,所得到的认识也是错误的;如果我们的理性思维是建立在正确知识的基础上,所得到的认识就可能是正确的。所以,理性思维能否正确的去思考问题,往往与我们所获得的知识及知识背景有关系。我们修学佛法即要认识到理性的重要作用,也要认识到理性的局限和不足会给人带来痛苦、烦恼与不安。人犯罪的破坏性超过动物,是由于人有理性,比如人制造原子弹来破坏世界,动物是没法制造的,所以理性不总是正确、健康的。我们要认识理性是双刃剑,有可能把你导向真理、导向解脱,也有可能把你导向毁灭。在佛法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要获得正确的知识,树立正确的理性,唯有学习佛法。佛法的真理是诸佛菩萨亲证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是以他们的理性所观察到的,而是以他们无限的智慧所观察到的。佛告诉我们的知识肯定是正确的,我们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与思考,就会获得正确的理性与正确的判断,就能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有了这种正确的认识之后,我们就有能力导向真理、导向解脱。

  二、关于性善与性恶

  性善、性恶是中国哲学家对人性的一种思考,传统儒家对人性有两种说法:一是性善,一是性恶。性善认为人性是善的,性恶认为人性是恶的,性善论是孟子的主张,性恶论是荀子的主张。孟子认为人的重要的特点是高于禽兽的一种自觉德性,他认为人性具备天赋的善端,天生就有善的因,这个善端就是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如把它扩大发展起来就成为人的四种道德,即仁、义、礼、智,人按照这四种道德去生活,就可以成为尧舜式的圣贤。针对世界有很多坏人、有很多堕落的人,孟子又提出由于人不能守住本心这份善端,才变成跟禽兽没什么区别。孟子在提倡人性是善的同时,也认为人还具备物欲的本然,即自然情欲,孟子将人的善端与自然情欲比喻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他认为一个人既要有道德的自觉性,也需要人的自然情欲,两种东西都需要,能兼得最好,如不能兼得就舍生而取义。孟子把人的两种不同属性比喻为大体和小体,体有贵贱、大小,一个人在生命里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要求有大有小,道德属于是大体,自然情欲属于是小体。一个人如果张扬道德属性、自觉性,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如果无尽张扬自然情欲,就会成为一个禽兽,所以孟子说,人和禽兽极其相似,人不小心就会成为禽兽,一个人吃的饱、喝的好而没有教育,那个人可能成为禽兽。总之,孟子认为人有善端,由此善端说明人性是美的,但人也有自然情欲的需要。荀子、韩非子及西方启蒙主义思想从伦理角度比较倾向人性是恶,由于人性是恶的,社会就要通过法律来规范、管理,建立一个比较有秩序的社会。

  佛教如何看待人性的善、恶呢?人性如果是善的,世间就不应有恶人,因为人性都是善的,恶的产生便没有因,没有基础就不应该有恶人。反之人性如果是恶的,世界就不应该有这么多好人。显然,如果人性是善的、恶的,世界的许多现象就无法解释。所以佛法认为人性非善非恶,人性是无记的,有位在家居士写的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无记。"无记是一种中性,不能计别是善是恶,作为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是非善非恶的,是一个中性的仓库,好、坏东西都可以堆在里面去。作为生命的主体如果是善的,那么恶的东西就不会接受,而且恶的现象、恶的行为的产生就会失去思想的基础与依据;同样,作为生命的主体如果是恶的,那么善的东西也就不会接受。一个人必竟会有善行和不善行,大千世界有好人、有坏人,原因是人性是无记的,本身是非善非恶的。

  人性虽然非善非恶,但在我们的生命中蕴藏着善的力量和不善的力量,人的生命既有善端,也有恶端;既有善的种子,也有恶的种子。善的心如惭愧心、无贪、无嗔、无痴;恶的心如贪、嗔、痴、无惭无愧等。每个人的生命在延续的过程中,应该说发展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会不断张扬善性、善心;有的人会不断地张扬他的不善心。有的人惭愧心特别强烈,稍微干点坏事就会强烈感到不安;有的人可能坏事干尽,他都觉得一点事也没有,这就是惭愧心在每个人生命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同样,有的人贪心大,有的人贪心小,贪心也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我们每贪一次,这个贪的种子就壮大了一次,就给贪的种子浇了一次水,它的力量就强大了一次,不断贪的结果,就会使这个贪的种子成为生命中的主人,这个人就成为贪性人,这个人的性格就以贪为主。反过来,有的人可能有佛法正确的指导,看到什么东西就想到无常,就培养了人性中这种不贪的力量,久而久之,生命中不贪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慢慢这个人就会成为淡泊的性格,成为一个不贪的人,不贪就是这个人人性的特点。有的人可能会慈悲、很有爱心,只要看到一些孤苦伶仃、受苦受难的人,不由的就会发起爱心,当我们在爱别人的时候,其实是张扬我们的爱心,是在培养我们生命中慈悲和爱的力量,时间长了,这个爱心就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主宰力量,我们可能就会成为一个慈悲的长者。还有吝啬、喜欢妒嫉、感情丰富的人,都是这样培养起来的,所以世界上的人千差万别。其实每个人现有的人性、性格,不管是善性人,还是不善性人,都是我们无始以来生命的积累。人的生命系统有两个,一个是身体受之于父母,另一个是我们过去生命的延续。一切的过去以现在为归属,无尽的未来以现在为开端,我们无始以来养成的生活经验、性格、所作所为就形成了我们现有的性格,一个人是善性人,还是不善性人,都是自己培养起来的。好人有时也会干坏事,坏人也会干好事,因为一个好人只是说明善的种子在他的生命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不否定他生命中还有不善的种子,只是这个种子长时间没有产生作用,当遇到特殊的环境时,这个恶的种子也有可能一下子产生作用。如果一个人在他的生命中,这种善性具有绝对的主导作用,不善可能会偶尔为之;反过来,一个人如果把生命中善的力量彻底断除了,这个人才有可…

《十届:关于人性的思考(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