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力失故行動難,不至欲處關節變。
根失蔽眼不見色,聲香味觸皆不覺,
憶念不清癡沈眠,享用外境力微弱。
食等美味亦反感,壽逝畏死識紊亂,
如童脆弱無耐力,如油已盡燈速滅。
由于韶華已消逝,所以體力喪失,關節變形,食不消化,因諸根障蔽而造成眼花耳聾、言語結結巴巴,憶念不清,從前所喜愛的外境、食物等也不象以往那樣悅意,由于舌根喪失而不象年輕時能品嘗出飲食的味道,憂慮死亡而受折磨,猶如孩童般無有承受力,諸如此等有無量痛苦。《親友書》雲:“爾後死主伸出衰老手,無可奈何爲彼所擒住,滿頭白發露出諸獠牙,大笑之中捉住其頭部。爾後彼之關節皆分散,心亦改變行走力喪失,身體亦成搖搖晃晃狀,唯使罪業必定增長已。諸根悉皆依次而萎縮,貪戀外境能力亦喪失,暫時此去將至于何處,若有地獄罪業畏懼之。”
戊叁、病苦:
病苦極爲難堪忍,患者身體已改變,
內心悲傷意不悅,外境受用不稱心,
疑慮喪命生憂愁,無法忍苦出呻吟。
遭受疾病折磨時,心煩意亂,容易發怒,對任何事物都生不起歡喜心,十分擔心死亡,有時又認爲不如死了好而想自殺,接近自殺時痛苦的感受簡直等同于在地獄中受苦。《百業經上釋》雲:“病惱之有情,如地獄感受,如此愈增大,如貪者世苦。”
戊四、死苦:
無論是壽盡而亡還是壽未盡而夭折,都要感受死亡的劇烈痛苦。
死亡痛苦極劇烈,衣食語榻皆最終,
舍身命眷仆親財,獨自漂泊而生畏。
臨命終時,臥最後床,住最後處,說最後語,吃最後食,著最後衣,此生的一切都是最後一次享用,必然要舍棄眷屬、受用。所擁有的一切皆無有權利帶走,只能獨自前往陌生的地方,想到這些,心不歡喜,無可奈何,在這種心態中感受氣息分解的強烈痛苦而中斷生命。漂泊于自現的中陰界,無依無怙。人們將其屍體放在擔架上擡著,扔到屍陀林中而被豺狼等啃食,親友們悲傷不已,萬分痛苦。《致弟子書》雲:“盡管死主踐踏自頂上,然我絲毫未曾覺察到,生起如同金剛之憂愁,心靈感受痛苦之折磨。親友悲痛哭泣淚漣漣,當知爲如金剛苦所壓,氣息分解劇苦所逼迫,如入極其難忍黑暗處。精心悉力所護之身體,相識已久今將舍棄之,閻羅王以繩索緊束縛,縱拽頭發放聲大哀嚎,彼之嚎聲已爲諸親友,各自哭聲淹沒而不聞。于難行河磐石淤泥間,鋒利荊棘叢生諸險途,凶狠閻羅獄卒持時索,系頸棍擊驅趕而帶走。”
戊五、怨憎會苦:
如是怨憎會痛苦,遭受不悅害恐怖。
如果遇到憎恨的怨敵,則對自己的生身性命、財産受用都將構成嚴重的威脅。
戊六、愛別離苦:
慈愛對境相別離,內心憂傷悲哀泣,
意不歡喜之根源,追憶優點貪所惱。
如果與慈愛的親朋好友別離,憶起他的音容笑貌種種優點,更加傷心難過,苦不堪言。
戊七、求不得苦:
所欲不遂之痛苦,事不成故心刺痛,
感受貧窮可憐苦,饑渴逼迫如餓鬼。
倘若願望未實現,則心不舒暢,資具貧乏或一切欲望未得到滿足也會刺痛內心,意不安樂。
戊八、近取蘊苦:
經說色受想行識,近取五蘊有漏性,
是故乃是諸苦處,苦依苦器與苦源。
《中般若經》雲:“須菩提,近取五蘊乃有漏法故爲諸苦之處、諸苦之所依、諸苦之器、諸苦之源也。”意思是說,色蘊現量造成苦害的緣故是苦處;受蘊承受痛苦故是苦器;想蘊能生起分別妄念而成爲最初之門故是苦依;行蘊與識蘊是作者與知者故爲苦源。此等之理《般若八千頌廣釋》中也已如是宣說。
丁叁、勸誡爲擺脫人間痛苦勤修正法:
勸誡諸位對人間痛苦生起厭煩心而力求擺脫。
如是一切人世間,苦因果故無安樂,
爲脫此苦思善道,當求解脫輪回法。
有些人現行痛苦之因——不善業,他們將于後世感受苦果,有些人正在感受往昔的苦果。所以,我們必須從中解脫。
丙五(非天之苦)分二:一、無樂之理;二、勸勉精進修法。
丁一、無樂之理:
諸非天亦無樂時,無義戰爭起嗔恨,
嫉妒天福不堪忍,沙場百般受痛苦。
阿修羅自已內部互相鬥爭,看見叁十叁天的快樂與財富後爲嫉妒怒火所迫,(難以堪忍)。有時在與天人作戰的沙場上,遭受斷頭斷肢之苦,或者被金剛、利矛、鐵輪等擊傷,有些喪命,有些感受瀕臨死亡的恐懼與痛苦。《親友書》雲:“非天嗔恨天福故,心中生起大痛苦,雖具智慧以趣障,無法現見真實谛。”此中所說的不見谛是指諸如聲聞緣覺之見道,並非是大乘見道。《寶積經》雲:“爾時宣說此法,天、龍、非天、大鵬、人非人、大腹行等不可勝數之衆生獲得見諸法之無垢法眼也。”因此,應當通達諸乘之理。
丁二、勸勉精進修法:
非天也是如此痛苦,所以,應當勤修正法。
故求善妙寂滅衆,當速修持解脫法。
丙六(天人之苦)分四:一、死墮之苦;二、投生之苦;叁、有漏樂苦;四、當修解脫法之攝義。
丁一、死墮之苦:
善趣中的天界也擺脫不了痛苦。
欲天處苦亦無量,放逸欲醉與死墮,
花鬘枯萎不喜墊,爲諸親友所舍棄,
見後生處生畏懼,天界七日難忍受。
如是四大天王天、叁十叁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六欲天的天衆,表面上十分快樂,實際上這種快樂也超越不出變苦、行苦的範圍。天人瀕臨死亡時,身色不美,不喜寶座,花冠枯萎,天衣染垢,出現前所未有的汗水。此時,被天界的伴侶抛棄,孤苦伶仃,心煩意亂,又以天眼見到將要投生之處而驚恐萬分,昏厥倒地。這時,父母、親友從遠處呼喚自己的名字並說:“願你死後轉生于南瞻部洲人間中,在那裏行持十善法,將來再投生到此天界。”一邊說一邊散花,爾後就離去了。天人(于臨終前)七天中感受此等死墮痛苦。《親友書》雲:“天界雖具大安樂,死墮痛苦大于彼,如是思維高尚士,不貪終盡之天趣。身色變得極醜陋,花鬘枯萎不喜座,衣染汙垢身體上,出現前所未有汗。天境天人已出現,天界死墮之五相,猶如地上臨終者,所示一切之死相。”
丁二、投生之苦:
梵天等處之色界,四禅諸天之衆生,
往昔業盡墮下有,感受變苦而苦惱,
無色寂止業已盡,見後投生具行苦,
雖得善趣不可靠,善緣者當修解脫。
從梵衆天到廣果天之間所有禅天的衆生也是同樣,死亡時,自己所擁有的安樂轉變爲趨入後有的痛苦。龍樹菩薩雲:“梵衆等禅天自成,光色威力雖無量,未證無我隨眠性,死墮地獄無定耶?”無色界衆生雖然安住于一緣寂止中,死亡時也有趨入後世的行苦。因此應當于天界之苦生起厭離心。如《親友書》雲:“如是輪回故非天,地獄旁生餓鬼界,並非賢妙投生處,當知乃爲多害器。
丁叁、有漏苦樂:
貪輪回樂諸衆生,如愛火坑受苦已。
此外,天衆只會播下後世投生惡趣之種子,爲四大瀑流(生老病死)所害而已。《致弟子書》雲:“痛苦火堆恐怖此世間,自矜安樂士生增上慢,彼令閻羅王開其大口,此爲投生後世樹種子。”
丁四(當修解脫法之攝義)分四:一、若不修法不得解脫之理;二、從前未被調化故若不精勤不得解脫之理;叁、大悲不度無緣惡業者之教言。
戊一、若不修法不得解脫之理:
倘若有人認爲對于惡趣衆生佛也會救護的,于此宣說自己造惡業則惡趣之果成熟于自身,所以難有蒙受大悲觀照之機會。
如是解脫依自己,釋尊已示解脫法,
他衆驟時不能度,如眠醉夢無他遣。
若能佛菩薩悲光,早令輪回成空無,
是故今披精進铠,時至踏上解脫道。
從輪回和惡趣中解脫出來完全依賴于自己的精進,他人除了指示方法外,是無法代替你精進修法的。如《毗奈耶經》雲:“吾爲汝說解脫法,解脫依己當精進。”就是說,自己方能遣除自己所積累的自現之業,如斷夢與否主要取決于自己能否從夢中醒來,依靠他人破除夢境是不可能的。如果有可能,則以一佛之大悲光,于無量劫以前就應使此輪回完全空無了。
戊二、從前未被調化故若不精勤不得解脫之理;
因自己的罪業而未能被往昔出世的佛陀所調化,如果現在仍不精進,則無法獲得解脫。
昔日無數佛陀尊,如我未能被化衆,
漂于苦性有曠野,若如既往不勤修,
反複感受六趣苦,諸位于此當深思。
寂天菩薩雲:“饒益衆有情,無量佛已逝,然我因昔過,未得佛化育。若今依舊犯,如是將反複。”理應思維所說之理。
戊叁、大悲不度無緣惡業者之教言:
輪回苦如空無邊,如難忍火種種境,
忍受非處呵責處,放逸無愧不知慚,
如此無緣惡劣衆,豈有大悲度化時?
經說佛方便事業,所化清淨因緣生。
是故當知己罪過,誠心憶念輪回苦,
我與諸衆爲解脫,踏入寂滅正道中。
如是輪回痛苦不可思議漫無邊際,故如虛空;難以忍受,故如火堆;各種各樣故如白紅種種現境,忍受如此痛苦是不應理的。《入行論》雲:“忍非處呵處。”忍受輪回之苦是無慚無愧者,此人怎麼會蒙受佛陀大悲日光的照耀,猶如太陽光芒無有入于地下暗處的機會。也就是說,好似地下的黑暗因爲存在方式不清淨而使光芒照耀的因緣不具足一樣,自相續籠罩著黑暗也難以大悲調化。佛陀的大悲也根據所化衆生的福德緣份而顯現,若衆生無有福德與緣份,則不可能被調化。如《華嚴經》雲:“如月縱出升,非器不顯現,佛陀大悲月,亦不照無緣。”因此,現在理應勤修必定解脫之方便法。
戊四、雖說痛苦亦不生厭之理:
微苦尚且不堪忍,難忍有苦何堪言?
雖已如是作開示,然卻毫不生厭離,
我心真如巨鐵球,或如石頭無有心。
寂天菩薩雲:“于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妨,地獄衆痛苦,我豈能堪忍?”應當思維所說之理。如果不生起少許厭煩之心,則如《寶箧語》中雲:“雖聞有苦不生厭,此人委實極愚癡,猶如石頭或鐵球,顯然可謂我無心。”
甲叁、思維輪回痛苦之理:
輪回難忍具苦蘊,根本隨眠諸煩惱,
多種痛苦之來源,若是有心知理者,
誰人于此增貪欲?故當迅速超叁有。
如是輪回是痛苦之本性,衆生感受苦蘊之果。苦因爲六種根本煩惱與二十種隨眠煩惱,一切痛苦均可攝于煩惱谛中,衆多病害之大根源,理應對此生起厭離心。
甲四、回向本品善根:
現以此等妙音善說之福德爲利益衆生而回向。
以此樂源法喜宴,願叁有城諸衆生,
享受喜樂斷衆苦,疲勞心性今休息。
如是以所穿成善妙句義之珍珠般的善根回向衆生,願以此使無始輪回中善資正法貧乏、身心疲憊的叁界一切有情,具足聖者殊勝財富,並得到休息。
願爲地獄等世火逼者,前往緩流清涼之天湖,
珠寶珍珠钏镯之光芒,飾面天界之中獲菩提。
如是願諸餓鬼與旁生,非天人天同緣之有情,
已得善趣一切喜樂後,獲得離塵寂滅菩提果。
願諸禅天衆生行善法,四無色界衆亦醒寂止,
圓滿究竟福慧二資糧,獲如怙主無量光佛果。
我願以此殊勝善良心,引導叁有衆至寂滅位,
日夜精勤究竟自他利,獲得相好無邊怙主果。
大圓滿心性休息第叁品輪回痛苦釋終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叁品 輪回痛苦》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