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這個世界,我們的妄念、煩惱要堆很多。它是個空性的,你的內心保持覺照,事情當時就變了,就轉化了。
某營員:我是第一次來參加柏林寺的生活禅夏令營,也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接觸佛法,原來一直覺得佛法是不可理解的,不相信,奇怪爲什麼現在還會有人信這個。但從我來這裏後對我觸動很大,特別是對法師們的看法有很大變化,以前看到法師大都是從電視或武俠小說裏看到的,以前一直認爲他們是一成不變的,從一生下來就是要做法師,和我們的成長經曆也不一樣,我來以後才發現不是這樣的,特別是明海法師您,您也是北大畢業的,我剛聽另外的兩位法師的經曆都非常的具體,使我知道他們出家前是什麼樣的人,但是您在這方面就說得不是很具體,我想知道您在出家前,在北大、在小學、中學,您是個什麼樣的人。
明海法師:你前面說的很好,對出家師父有一個新的了解。所有的出家師父都是從你們之中走出來的,從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群中走出來的。在社會上我們不該對出家人有隔膜,大家對出家人有兩個極端,一個是對出家人神秘化,第二種就是把出家人庸俗化。把出家人想的特別完美,出家人就是我們中間的人呐,從我們中間走出來的,他們身上的東西就是我們的東西,他們身上有我們大家都有的優點和缺點,當然他們的選擇表現出我們大家有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另外一種人生境界,另外一種覺悟的可能性。所以從我們中間走出這些出家人,我們感到幸運,他們就是我們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他們去探尋另外一條路,這條路可能比世俗的路要走得艱難一點,但那是我們的希望所在,那是我們派出去的選手,我覺得應該以這種心態來看待出家人。出家人身上也會有普通人有的缺點,我們應該理解,他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他是在這個社會中,從我們之中走出來的。
至于我自己,我已經忘了我以前是什麼樣的,就是愛思考吧,可能所有的師父都是這樣,好多師父出家都是愛思考的人,讀書不讀書這是次要的,我找到佛教找到寺院才找到自己的家,原來讀書好象是走錯了路,走到一條小路上去了,現在回到大路上來了。在上學的時候就是愛思考,思考人爲什麼而活著啊,這些抽象的問題,這樣我上學的時候就上的哲學系,哲學系在87年的時候,去哲學系上學的,都是考大學填志願填的別的系,沒有被錄取刷到哲學系的,我們班上只有兩個人第一志願填的哲學系,就我和另外一個人,另外一個叫周進,很不幸,他已經死了,人命無常啊。我們兩個進學校成績是最好的,他是北京市的文科狀元,我是湖北的第二名,我們就得到新生獎學金,這個同學確實聰明,有才智,畢業後去了美國幾年,不適應又回到北大,然後和我們北大一個很有名的教授讀博士,大家特別看好他,因爲他真是做學問的一塊料。後來一個周末,他可能喝了酒,晚上關在屋裏睡覺,第二天就沒有起來。上哲學系也是考慮些問題嘛,那時候流行的專業是經濟、外語、金融,選擇這個專業想解決心裏的一些疑惑吧,帶著這種期望去上學,系裏也有關于佛教的課,慢慢地讀書去思考。你剛問我是什麼樣的人,就是愛思考、比較孤僻,因爲愛思考就孤僻了,現在回憶一下,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主持人:其實一開始我也是北大哲學系的,我也愛思考,也想很多問題,實在是想不懂了,幹脆不想了,轉系。我們現在把話筒給後面的人。
某營員:阿彌陀佛,各位師父、各位同修、也包括這裏的有情無情、有形無形的所有的衆生大家好。在這個殊勝的因緣裏,我想請明海大和尚,開示兩個問題,出家有何功德,佛陀對出家是什麼態度,他出家的時候我們都知道他的妻子是很年輕的,孩子也很小,他抛棄了一切,他這種示現是不是讓我們世人看到一種缺陷在裏面,他如果把他的孩子撫養長大是不是更圓滿一些,請大和尚開示。
明海法師:釋迦牟尼佛在《阿含經》上說到了出家的功德,有關的經典我沒有研讀,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出家人的功德,他住持佛法,使佛法在世間體現出來,使佛法能夠延續,傳播,釋迦牟尼佛的慧命能夠延續不斷,他的功德就在這些。那麼佛法在世間存在,衆生就有超越自我戰勝煩惱或者解脫的希望,我想這是他主要的功德。出家有幾種呢?在古代蓮池大師把出家分爲四種:第一種叫出家出家,就是身出家心也出家;第二種是出家在家,就是身出家,現出家人的像,心並沒有出家,就是做人做事還和在家人一樣的;第叁種是在家出家,雖然是在家人的生活,但是對世間的一切,努力去做但不貪著,不染著,知道有更高的境界,心能夠從塵俗裏超越,就是即世而超世,即塵而不染塵,這個叫在家出家;第四種是在家在家,就是心也在家人,身也在家人,分成這四種。佛經裏面特別講到,出家的最根本意義就是叫我們出離叁界的家,就是我們衆生實際上是井底之蛙,是在自己的煩惱裏生活,叁界的煩惱,欲界、色界、無色界的重重煩惱,重重的迷茫,這個困繞著我們。那麼真正的出家呢,應該說我們都沒有做到,真正的出家就是要證得聖果,證得象釋迦牟尼佛講的,最起碼是初果吧,完全出家就是阿羅漢果,斷除叁界煩惱。使自己的生命從本質上與凡夫發生變化。關于釋迦牟尼佛的示現,這個問題很好,在釋迦牟尼佛以前、以後都會有佛出現來教化、開創佛法。
那麼十方諸佛,他們示現呢都有個規律,第一他們都會從世間榮華富貴的頂點離開那個位置去修行;第二他都會成家,就是娶妻生子,然後再出家。爲什麼?這裏面的原因一個是在佛經裏講到的,另一個沒看到,是我自己的理解。佛經裏講到的一個原因是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要示現娶妻生子以後出家呢,因爲古代印度他有很多宗教,很多外道,釋迦牟尼佛示現這種出家呢,是要杜絕其他的外道對佛陀的懷疑和誹謗,說這個人出家修行,修行梵行,是不是沒有能力過在家人的生活,是不是他的人格有問題,他的身心有問題。所以他一定要示現在家人的生活,再出家,是爲了杜絕外道的懷疑和誹謗,這是佛經裏提到的。另外我自己理解,這也意味著佛法是世間法頂點上的超越,再往前走。所以釋迦牟尼佛他本人,在世間人的生活方面他是非常豐富的,他的體驗也是非常豐富的,他的境界也是非常高尚的。在世間法裏面,在這個基礎上,他再進一步去追求更高的真理。這是佛法以世間法爲基礎,然後又超越于世間法的一個性格。那麼釋迦牟尼佛以後,就不一定所有的出家人都要娶妻生子以後再出家了,我們知道很多高僧大德都是童貞入道的,很小就出家了,象玄奘大師12歲就出家了,就沒必要都象釋迦牟尼佛一樣走彎路了,大概是這樣。
某營員:明海大和尚,各位法師,諸位善知識大家好。我是第一次參加夏令營,在參加夏令營之前,我對佛法的了解僅僅限于流通于社會上的佛學的通俗讀物。我在那個讀物上看到佛教裏面很重要的一個理論就是輪回,我對這個輪回了解得很少。我想對輪回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請各位法師開示,謝謝。
果輝法師:關于輪回的問題,剛才這位營員希望能說深一點。我們知道佛教在古印度有中觀派和瑜伽派,那麼瑜伽派傳到中國來以後,玄奘大師和窺基大師把它發展成爲現在的唯識宗。唯識宗有一個理論對于解釋輪回可能有些幫助,小乘佛教把我們人的心識劃分爲六識,那麼大乘佛教也就是唯識宗認爲它有八識,嚴格來說小乘也是承認八識的,只不過它把八識的功能放在六識裏。在這裏有一個說法,就是說,我們人的種種言語行爲都包含在八識中,也就是種子識,我們現在的行爲和生活方式是由種子識變現出來的,這是由種子到現行;而現在的行爲又會被八識記錄成爲種子識,這是由現行到種子。在這個過程中因果是同時的,所以我們的行爲就像大河裏的水一樣,連續不斷地相續下去,我們的生命也是這樣延續下去的。按照唯識宗的說法,這樣一個從種子到現行再到種子的過程,就是輪回。所以我們其實處在不斷地輪回當中。
某營員:請問明海大和尚您會不會收在家的弟子?
明海法師:我們寺院是個大寺院,所以每年象正月十五、四月初八、臘月初八、七月十五、六月十九都會有收在家弟子,就是說叁皈五戒。大家要注意,所謂在家弟子,並不是哪一個師父的個人的,出家弟子亦複如是,在家弟子更是這樣,他不是哪一個師父私人的人際關系上的一個財富,出家師父說叁皈五戒是代表僧團,介紹和證明某一個在家的白衣他現在要接受叁皈依成爲佛教徒,或接受五戒,他是一個介紹和證明代表僧團,某一個師父他並不是僧團,他是僧團的一個成員,因爲僧團是個集體,大家要特別注意,佛法裏說的佛、法、僧,這個僧叫“和合衆”,是印度梵文的音譯,就是一群按照釋迦牟尼佛的戒律清規在一起和合修行的集體,這個集體是我們要皈依的,我們要依止的,要依賴的。因此我們在某一個師父座下皈依叁寶,過去象印光大師特別強調這一點,不是私人的弟子,所有出家師父都是你師父,我們師父也老講這一點,所有的師父,不管你是在哪裏遇到的,都是你的師父,都是你可以請教的,可以依止的對象,可以在一起修行的朋友。(完)
《十一屆:分組座談(二)——明海師,常照師,果輝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