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使我们在家的佛教徒,能够抓住它的精髓,在生活里马上就可以兑现、去落实、去做。当然出家人也有一个实践的方法、方式,佛法在世间,虽然你在工作,工作要全副身心。全副身心的工作本身就是在修行,就是在实践佛法。至于说我们的心,你全副身心的投入到工作里面,并不等于你的心就没有其他空间。我们柏林寺有一些护法,大护法,象那天来的香港旭日集团的,他们是家族企业,杨氏兄弟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这种佛教徒不仅仅是信仰拜拜佛的,他们修行比我们还艰苦还认真呢。打坐,和我们一起拜忏,也拜访很多的善知识和老师,学习禅学习密,很广泛地学习。按说他事业上应该是很忙的,但是他还是有时间修学。那个总裁杨钊他每年要闭关的,还有杨洪经常闭关,上班就上半天,剩下半天就在家里修行。我认为这种方式,心里有更多的空间,工作会做得更好,你整天泡在那个工作里面,不见得你的工作会做的好,你经常让心能从那里出来,能够经常从里面抽出来,能观照自己可能会做的更好。
某营员:根据我的体会,接触的生活,柏林寺的僧人生活是比较合理的一种生活,我比较向往。但也有一些疑问,即便僧人们要去追求真理,比如我对僧人生活很向往,可以去抛家弃子,但父母那里没法子交代,包括自己有时候做很多事情,我觉得是很对的,但做了非常伤害父母,这一块是无法放下的,要能放下我早出家了。我想问法师父母这一块你是怎么放的下呢?
明海法师:不放下的就继续不放下,放下的可以放下,放下的未必就真的不管,就真正抛弃他,不放下的未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关怀。当然这都不是绝对的,这是佛教到中国来以后,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大众的观念一个很大的矛盾。佛教在东南亚、在泰国、缅甸,他是完全和我们相反的,他不出家是不孝,一个男子如果他没出过家的话,就是不孝,他是为报父母恩嘛,出家是报父母恩,如果终生出家那是父母的荣幸,在东南亚、在泰国、缅甸、老挝,跟我们观念完全不同。所以这也是个观念,一个文化观念。在中国来说,一向以来儒家提倡孝道,他是世间的孝,世间的孝在佛教这里是肯定的,并不否定。佛教有一本经叫《大方便报恩经》,专门讨论这个问题,讲佛教的孝亲。说有一天阿难尊者乞食,遇到一个外道,见他面就唾他,说你是谁的弟子。阿难说是释迦牟尼佛,外道就说释迦牟尼佛大不孝,就诽谤释迦牟尼佛。阿难尊者回到寺院见到释迦牟尼佛就很忧愁,愁眉苦脸的。佛陀就问他怎么了?阿难就说了在街上怎么样。佛陀听到外道的诽谤以后就笑了,经文上讲他嘴里就放光。下面他就讲了从过去世一直以来,怎么孝顺父母,怎么修行的,为了父母曾经挖过眼睛,割过脑袋,各种各样的孝顺父母,最后他把孝升华为对所有的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在他心里都跟父母一样,来报恩。各人有各人的因缘,怎么选择都对,我觉得是这样。
某营员: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同修,大家晚上好!我虽然经常来柏林寺,但是第一次参加生活禅夏令营。现在感觉挺激动的,能够有这么殊胜的因缘和法师、同修们一起坐在这里探讨佛法,我感到非常荣幸,所以借此机会我想向法师提出几个问题:第一个是现在许多人来到寺庙里,请一些佛像、佛书之类的都要执着一下是否开过光,我个人认为开光只是一种形式,是对佛陀的一种尊敬,我想问开光是不是开自性的光?第二,以前就是有句话:“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那么拜佛就是拜自性佛,是不是这样?第三,有本书上说,禅是利根之人方能修的,请问这个上根利智是如何界定的?谢谢,阿弥陀佛。
果辉法师:开光的问题,一般分两种情况,有的人是执事废理,有的人是执理废事。执事废理就是说,有些人只执著注重开光的形式,没有了解领会到开光能够开启我们内心的智慧。执理废事是说有些人只强调开光是一种形式,没有多大的意义,而忽略了形式和内容实际是统一的,形式可以带动内容,也是内容的外表表现。真正的开光,理事是圆融的,在事上来说,佛教的一切东西和仪式都有表法的作用,开光从表面上来说,它能够赋予佛像等法器一个宗教的内涵使其不同于世间一般的物品,是有一种深刻的意义的;从理上来说,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我们有一个究竟的目标,即明心见性,开示悟入佛知见,开光的形式是一种带动,实际上是开我们的心光。那么只有把理事结合到圆满,才是开光的真正意思,也就是说不要片面的强调一面,这样就违背了佛陀中道的说法。也就是把理事圆融,不要说开光只是形式上的,也不要说开光只是理体上的,应该是把双方面结合起来说。
常照法师:上根利智在佛教来讲,可以简单的说就是善根的问题。因为佛教很重视善根,因为佛教的人生观是建立在三世因果上的,就说人有过去和未来,那么从我们一段的生命期来看,他就表现出一种差异,有的人对佛法理解就很快,有的就愚钝一些,从这个快和愚钝的分别,就可以分出他的善根是利还是钝了。假如你对佛法理解很快的话,就是一闻百解的话,可能就属于那种利根的人,所以佛在教化众生的时候根据众生接受的程度,开示了五乘佛法。那么这个钝和利呢,简单说就是过去世有没有熏修过佛法,假如过去世熏修过佛法,在今世理解佛法你就快的多,深刻的多,否则你就很慢。佛教一般认为能够契入禅宗的人都是根器比较利的人,为什么呢,因为禅宗讲顿悟,他的目标是当下对于心性或法性的一种理解、一种体悟,那么顿他就倾向一种教理的,或者说是理性上的思考,佛法的究竟是对于心性的一种体悟,所以说在佛教里面修禅宗的人只有上根利器的人才可以做到,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过去世已经久修善根,今世可能就是他最后一世,不知道这么说你能不能理解。
某营员:有几个问题请教明海大和尚,我是第一次来参加柏林寺的生活禅夏令营,来到这个禅宗的祖庭,感到摄受力很大,心中感到很清净,经过两天的学习,心中有一些疑问,第一个问题是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心中升起了妄念,在这个时候我们有一个力量,一个觉照的力量,当我们升起一个念头的时候,心中仿佛有个东西可以觉察到这是个妄念,它是好呢还是坏,不知这是不是佛教说的觉照。这个妄心和觉照、菩提自性之间有什么差别?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的时候,要从禅宗下手修行的话,应该如何下手,从哪个方面下手,请明海大和尚慈悲开示。
明海法师:第一个问题你说的起妄念,觉照,这里面有很多误解,我们升起一个念头,然后我们觉照它。并不是说升起一个念头以后,我们去判断是好是坏,好的就让他继续,坏的就压住他,不是这样的。这个觉照是要通过修习禅定培养的,一个观照的力量,这个观照是没有判断的,没有说它是好是坏,我要它或我不要它,只是清楚地了知,这个心念是怎么出来的。所以这里的意思是说,我们生活里面,内心的每一个念头,全部都是妄念,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对我们内心念头的升起、消失,内心的种种活动要对他始终处在清晰的观照它的状态,只是非常清晰的知道它,并不是去判断这个好这个不好,这个是妄念,那个是真念,没有,那都是妄。那都是妄,换个角度都是真,都是真的意思就是你刚讲的第二个问题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一切我们认为是好的念头,或坏的念头,他就象大海上的波浪一样,都是大海的一部分,他复归于大海,我们如果判断他是好的,我要它,不好的我就要压住它,就象我们在大海上,要把波浪压住一样,有时候你越压可能越汹涌澎湃,我们只是要知道波浪是大海的一部分,我们知道它了,也就任他起灭不动摇的。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学习禅从哪里下手,我建议先看一些禅宗的书,《六祖坛经》是一定要看的,其次是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这是一个比较短的论文,如果想再深入地了解祖师禅,应该去看《五灯会元》,这是禅宗的一部史书,记录中国的禅宗的这些祖师他们的这些生平、语录、公案,是一本非常生动的学禅的教科书。往后呢象一些禅师的语录,象宋朝的圆悟克勤禅师、大慧宗杲禅师,这些都是禅师里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有修证,也善于表达,文采很好,所以他们的语录是很值得看一下。另外禅宗从佛法的教理上来说,所依据的有一些经要看,象《楞伽经》、《楞严经》、《金刚经》这些经典也要去看,通过这些阅读,你大致可以知道禅宗说的大致是个什么问题,在佛法的各个宗派里它有什么意趣,这样你再选准一种修行的方法去体验。
某营员:象您刚说的那个话题在生活中这些波涛起伏有好有坏,任他起伏不要去压他,那在现实的生活中,比如我经常会起一些烦恼念啊,生气啊,痴啊,嗔啊这些是不是就由着它去发展呢?
明海法师:修行的精微之处就在这里,任他发展呢在《圆觉经》里,《圆觉经》也要看,我刚忘了。任它发展这叫任病,我们既不能用力的去克制他、去压抑它,去判断它是好是坏,或跟着它跑,压制它,但是也不能任随它,这里面你要去找那种分寸。如实的了知它,清楚它的升起,这个如实的了知就是我们内心觉照的力量,力量一直相续,一直相续,它就会越来越强,它越来越强,我们心里的亮度就会越来越强,你对心念升起的过程,你了知的就会越来越强。一个心念的升起,它是非常细微的,我们如果觉察力很差的人,你刚才讲生活里的烦恼,贪、嗔、痴啊,往往是在它升起很强的时候你才发现,但是一个觉察力强的人,还没有升起,它刚刚萌动的时候已经知道,就象心里有一个不落太阳,一个觉察力的光芒在那里,仅仅是知道就已经把内心的状况改观了。所以所谓的妄念、烦恼,它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要把他扫到哪里扔到哪里去,如果真正地有那么个东西倒真是问题,我…
《十一届:分组座谈(二)——明海师,常照师,果辉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