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一届:分组座谈(二)——明海师,常照师,果辉师▪P4

  ..续本文上一页们这个世界,我们的妄念、烦恼要堆很多。它是个空性的,你的内心保持觉照,事情当时就变了,就转化了。

  某营员:我是第一次来参加柏林寺的生活禅夏令营,也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佛法,原来一直觉得佛法是不可理解的,不相信,奇怪为什么现在还会有人信这个。但从我来这里后对我触动很大,特别是对法师们的看法有很大变化,以前看到法师大都是从电视或武侠小说里看到的,以前一直认为他们是一成不变的,从一生下来就是要做法师,和我们的成长经历也不一样,我来以后才发现不是这样的,特别是明海法师您,您也是北大毕业的,我刚听另外的两位法师的经历都非常的具体,使我知道他们出家前是什么样的人,但是您在这方面就说得不是很具体,我想知道您在出家前,在北大、在小学、中学,您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海法师:你前面说的很好,对出家师父有一个新的了解。所有的出家师父都是从你们之中走出来的,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群中走出来的。在社会上我们不该对出家人有隔膜,大家对出家人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对出家人神秘化,第二种就是把出家人庸俗化。把出家人想的特别完美,出家人就是我们中间的人呐,从我们中间走出来的,他们身上的东西就是我们的东西,他们身上有我们大家都有的优点和缺点,当然他们的选择表现出我们大家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另外一种人生境界,另外一种觉悟的可能性。所以从我们中间走出这些出家人,我们感到幸运,他们就是我们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他们去探寻另外一条路,这条路可能比世俗的路要走得艰难一点,但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那是我们派出去的选手,我觉得应该以这种心态来看待出家人。出家人身上也会有普通人有的缺点,我们应该理解,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是在这个社会中,从我们之中走出来的。

  至于我自己,我已经忘了我以前是什么样的,就是爱思考吧,可能所有的师父都是这样,好多师父出家都是爱思考的人,读书不读书这是次要的,我找到佛教找到寺院才找到自己的家,原来读书好象是走错了路,走到一条小路上去了,现在回到大路上来了。在上学的时候就是爱思考,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着啊,这些抽象的问题,这样我上学的时候就上的哲学系,哲学系在87年的时候,去哲学系上学的,都是考大学填志愿填的别的系,没有被录取刷到哲学系的,我们班上只有两个人第一志愿填的哲学系,就我和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叫周进,很不幸,他已经死了,人命无常啊。我们两个进学校成绩是最好的,他是北京市的文科状元,我是湖北的第二名,我们就得到新生奖学金,这个同学确实聪明,有才智,毕业后去了美国几年,不适应又回到北大,然后和我们北大一个很有名的教授读博士,大家特别看好他,因为他真是做学问的一块料。后来一个周末,他可能喝了酒,晚上关在屋里睡觉,第二天就没有起来。上哲学系也是考虑些问题嘛,那时候流行的专业是经济、外语、金融,选择这个专业想解决心里的一些疑惑吧,带着这种期望去上学,系里也有关于佛教的课,慢慢地读书去思考。你刚问我是什么样的人,就是爱思考、比较孤僻,因为爱思考就孤僻了,现在回忆一下,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主持人:其实一开始我也是北大哲学系的,我也爱思考,也想很多问题,实在是想不懂了,干脆不想了,转系。我们现在把话筒给后面的人。

  某营员:阿弥陀佛,各位师父、各位同修、也包括这里的有情无情、有形无形的所有的众生大家好。在这个殊胜的因缘里,我想请明海大和尚,开示两个问题,出家有何功德,佛陀对出家是什么态度,他出家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他的妻子是很年轻的,孩子也很小,他抛弃了一切,他这种示现是不是让我们世人看到一种缺陷在里面,他如果把他的孩子抚养长大是不是更圆满一些,请大和尚开示。

  明海法师: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上说到了出家的功德,有关的经典我没有研读,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出家人的功德,他住持佛法,使佛法在世间体现出来,使佛法能够延续,传播,释迦牟尼佛的慧命能够延续不断,他的功德就在这些。那么佛法在世间存在,众生就有超越自我战胜烦恼或者解脱的希望,我想这是他主要的功德。出家有几种呢?在古代莲池大师把出家分为四种:第一种叫出家出家,就是身出家心也出家;第二种是出家在家,就是身出家,现出家人的像,心并没有出家,就是做人做事还和在家人一样的;第三种是在家出家,虽然是在家人的生活,但是对世间的一切,努力去做但不贪着,不染着,知道有更高的境界,心能够从尘俗里超越,就是即世而超世,即尘而不染尘,这个叫在家出家;第四种是在家在家,就是心也在家人,身也在家人,分成这四种。佛经里面特别讲到,出家的最根本意义就是叫我们出离三界的家,就是我们众生实际上是井底之蛙,是在自己的烦恼里生活,三界的烦恼,欲界、色界、无色界的重重烦恼,重重的迷茫,这个困绕着我们。那么真正的出家呢,应该说我们都没有做到,真正的出家就是要证得圣果,证得象释迦牟尼佛讲的,最起码是初果吧,完全出家就是阿罗汉果,断除三界烦恼。使自己的生命从本质上与凡夫发生变化。关于释迦牟尼佛的示现,这个问题很好,在释迦牟尼佛以前、以后都会有佛出现来教化、开创佛法。

  那么十方诸佛,他们示现呢都有个规律,第一他们都会从世间荣华富贵的顶点离开那个位置去修行;第二他都会成家,就是娶妻生子,然后再出家。为什么?这里面的原因一个是在佛经里讲到的,另一个没看到,是我自己的理解。佛经里讲到的一个原因是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示现娶妻生子以后出家呢,因为古代印度他有很多宗教,很多外道,释迦牟尼佛示现这种出家呢,是要杜绝其他的外道对佛陀的怀疑和诽谤,说这个人出家修行,修行梵行,是不是没有能力过在家人的生活,是不是他的人格有问题,他的身心有问题。所以他一定要示现在家人的生活,再出家,是为了杜绝外道的怀疑和诽谤,这是佛经里提到的。另外我自己理解,这也意味着佛法是世间法顶点上的超越,再往前走。所以释迦牟尼佛他本人,在世间人的生活方面他是非常丰富的,他的体验也是非常丰富的,他的境界也是非常高尚的。在世间法里面,在这个基础上,他再进一步去追求更高的真理。这是佛法以世间法为基础,然后又超越于世间法的一个性格。那么释迦牟尼佛以后,就不一定所有的出家人都要娶妻生子以后再出家了,我们知道很多高僧大德都是童贞入道的,很小就出家了,象玄奘大师12岁就出家了,就没必要都象释迦牟尼佛一样走弯路了,大概是这样。

  某营员:明海大和尚,各位法师,诸位善知识大家好。我是第一次参加夏令营,在参加夏令营之前,我对佛法的了解仅仅限于流通于社会上的佛学的通俗读物。我在那个读物上看到佛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轮回,我对这个轮回了解得很少。我想对轮回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请各位法师开示,谢谢。

  果辉法师:关于轮回的问题,刚才这位营员希望能说深一点。我们知道佛教在古印度有中观派和瑜伽派,那么瑜伽派传到中国来以后,玄奘大师和窥基大师把它发展成为现在的唯识宗。唯识宗有一个理论对于解释轮回可能有些帮助,小乘佛教把我们人的心识划分为六识,那么大乘佛教也就是唯识宗认为它有八识,严格来说小乘也是承认八识的,只不过它把八识的功能放在六识里。在这里有一个说法,就是说,我们人的种种言语行为都包含在八识中,也就是种子识,我们现在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由种子识变现出来的,这是由种子到现行;而现在的行为又会被八识记录成为种子识,这是由现行到种子。在这个过程中因果是同时的,所以我们的行为就像大河里的水一样,连续不断地相续下去,我们的生命也是这样延续下去的。按照唯识宗的说法,这样一个从种子到现行再到种子的过程,就是轮回。所以我们其实处在不断地轮回当中。

  某营员:请问明海大和尚您会不会收在家的弟子?

  明海法师:我们寺院是个大寺院,所以每年象正月十五、四月初八、腊月初八、七月十五、六月十九都会有收在家弟子,就是说三皈五戒。大家要注意,所谓在家弟子,并不是哪一个师父的个人的,出家弟子亦复如是,在家弟子更是这样,他不是哪一个师父私人的人际关系上的一个财富,出家师父说三皈五戒是代表僧团,介绍和证明某一个在家的白衣他现在要接受三皈依成为佛教徒,或接受五戒,他是一个介绍和证明代表僧团,某一个师父他并不是僧团,他是僧团的一个成员,因为僧团是个集体,大家要特别注意,佛法里说的佛、法、僧,这个僧叫“和合众”,是印度梵文的音译,就是一群按照释迦牟尼佛的戒律清规在一起和合修行的集体,这个集体是我们要皈依的,我们要依止的,要依赖的。因此我们在某一个师父座下皈依三宝,过去象印光大师特别强调这一点,不是私人的弟子,所有出家师父都是你师父,我们师父也老讲这一点,所有的师父,不管你是在哪里遇到的,都是你的师父,都是你可以请教的,可以依止的对象,可以在一起修行的朋友。(完)

  

《十一届:分组座谈(二)——明海师,常照师,果辉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