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见不着,当时我在梦里面看的清清楚楚,他们身形很高大也很庄严。我就跑到他们后面,然后很快就会醒来,当我跑到他们后面的时候心里有种安全感。有时候梦里是一些比丘尼,偶尔也会梦到一些道长,那时候我就很奇怪很频繁的做这样的梦,梦境是非常的美,一切的山河大地都散发出一种温和的光泽,物体的本身都散发着一些光泽,非常的漂亮。天空是阳光明媚,还能看到很多的蝴蝶在飞,好象不是人间的东西,当时就感觉很奇怪。后来我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我姐姐,不知道我姐姐怎么知道我们家附近有一个寺院,她就说领着我到寺院去问——下师父,看看这个是好还是不好,经过她几次劝说后我就跟她去了,当时没看到出家师父,就看到一个常住居士,他就和我姐姐讲说,你弟弟很有德行。当时不知道什么叫德行,不理解,但我知道是赞美的话,听了就很高兴,然后就告诉我姐姐要我吃素不要吃荤了。回来后我并没有按他所说的去做,但那个时候我就想了解佛教到底是讲什么东西,现在想起来可能是因缘吧。
再过了半年以后,我在学校美术组的一个同学的父亲出家了,我就有意识地亲近他,目的就是看那些佛书,因为佛书很难找,当时也不是很看的懂,但就是喜欢看,看了我就准时还。比如一本书说三天还,第三天即使只看了两页,我为了守承诺,三天后我还是还给他,再问他借别的,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看了一些书。看完书后呢,很多东西不理解,为什么佛教里面说那么多地狱的东西,看了让人害怕。我总觉得佛教肯定不是这个样子,应该还有更阳光的东西,然后我就一直去找,到最后看到台湾星云老和尚写的一本《佛光普照》,是从积极生活的一面去诠释佛法的作用,就类似于我们老和尚提出的“生活禅”,看了以后我感觉这才是我要找的,佛教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我就决定我要出家,这个生活我很愿意过,这样使人感觉到生活在阳光下,心里面也是阳光的,那时候我就决定要出家。后来就开始挣钱,因为我是15岁开始独立养自己了,我每个月挣的钱除了正常的开支外,就尽量的存,存够就开始跑,跑各个寺院,我就希望能碰上理想中的因缘。
第一个跑的是峨眉山,到峨眉山报国寺七佛殿的时候,就看到一个师父很热情地在和游客介绍,他长的高高大大象鲁智深似的,我觉得他很有力量,我对他很有好感,我就躲到边上细细地观察他,我想他要做我的师父我就会听他的话。好不容易等到游客散了,他开始注意我了,他还很高兴地问我想了解什么,我就说我想出家,他听了就说你要出家就到下面的办公室去,当他说这话的时候我就感觉不到刚才的亲切感了,我想那就没缘了,就又坐了三天三夜的车又回来了。
回来后,我同学的父亲就知道我的愿望了,他介绍我到他那个地方出家,我就去了衡山。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师父和徒弟之间需要缘分,也需要考验的,天真地以为只要我喜欢谁,人家就能要我。我就找,找了一个出家师父60多岁,很慈祥也很儒雅,我对文化很崇尚也愿意去学些东西,当时他是代理知客,我不知道那个地方和我们寺院不一样,就是出家人吃饭还要买餐票,寺院给你发一定的餐票,如果你不够还得自己买。我去的时候他就问我住几天,我就说我要出家,他就给了我三天的饭票,然后告诉我出家要身份证,要介绍信。我都没有,那我就说我回去拿吧,我把包寄存后就去拿。
等我第二次取回来后呢,餐票就换了,我去吃人家就不给我了,我也不知道自己去买,我就等着那个知客师父,等他出来就告诉他这个餐票不能用了,他就盯着我。也不好说,现在想起来,人家一定觉得这个人好傻,吃饭要掏钱的,他就盯着我也不说,就从兜里掏出餐票给我,我就住了一天。他就跟方丈讲我要出家,方丈就同意了,他就给我说既然同意了我给你找房子去。就那个一瞬间,我就告诉自己这一步跨出去后就再也退不回来了。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出家是这么一个方式,我想象的出家是青灯黄卷就这么过一生。好象就是一个老和尚带着两个小和尚相依为命,就是那个很浪漫的想法。后来我就想这一步跨出去后我就不能回来了,一切事情要看准,我在问自己的时候心里很乱。那时候想这样的心情不能出家,心情该是很平静的时候才对,这样出家可能以后会想家的。想到这个的时候背着包就跑了,也没和人家打招呼。???后面没了(录音在105的地方断了)
明海法师:我们这里是大集体,所有佛学院的同学,包括这些小师父们都在受大家的关照。我们这些师父们非常好的,今天来的不多,其实可以多请些来,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根,和世间的不一样。比如,世间的一个男孩子十几岁二十几岁,你要他过这种日子他过得了吗?你要叫他不看电视不上网吧,他吃不消,他不吃各种零食他受不了,他没有世间的各种温情的呵护受不了。那么在寺院里面出家修行,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事,那是涉及到这个人的善根,过去世的积累,他的那种倾向性,他们讲的都是现象,有些是与生俱来的,与红尘中的人不一样的倾向性。比如说在生活方式啊,做人做事道德规范上的倾向性,这就是佛教讲的善根吧,宿世的因缘。出家的过程呢,绝大部分师父在冥冥之中的因缘就很凑巧。有个师兄弟出家,他给我讲都是做梦,告诉他往哪去,他就往哪去,后来又不行,他又到哪去,最后到这来了,好象冥冥之中有神明在呵护一样。我想这也不神秘,也是因缘,所以他们在心性上都适应修行的生活,适应这种洁身自好、独立的这种生活,所以你们从这里可以增加些体会,增加思考人生的体会,人的生命的确是有三世的。象常照法师说的做梦的那些,我出家以前也有,大学里面,学佛以后,通过看书啊念佛啊,人就变了,心就变了,晚上也是经常做梦,经常和和尚在一起,到寺院里去,各种各样的和尚,胖的、瘦的、中国的,还有一次是印度的。这样就觉得寺院、出家人是和我很亲近的、很亲密的,这恐怕是过去世跟佛家还是有缘。你们能到寺院来也是有缘,一样的,这个缘有深有浅,有远有近,每来一次,这个缘就加深一次。总的来说,出家的师父,以今天的社会来说是一个特别需要我们去认识、去了解、去理解的一个群体。从佛教的教理来说,佛教要住世,他要靠僧团,要有一个阶层,一个社会阶层。过去的文化有儒、道、佛教,儒家很好,现在仅仅只停留在一个学术上,为什么?因为它没有一个阶层,专门去从事,去宣传,去体现。在古代是士大夫、读书人,在古代它是主流意识形态,现在这个阶层不存在了,它也就衰落了。佛教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都是在靠僧人在传播、在实践、在体现,所以僧人这个群体在过去的两千多年,对中国佛教,对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作出了特别大的贡献,这都是需要我们去了解,去理解的。因为我们现在的教科书上提到的并不多,但出家人里还是群星灿烂,各种人才,各种贡献。任何一个寺院,只要有出家师父在念经,在那里修行,就对我们这个社会提供了一种精神上、信仰上的一种保障,一种后盾,我们敲钟、我们上殿念的偈子,都是在为世界祈祷,我们发出去的信息都是好的信息,不断的散发好的电磁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体会的。
某营员:佛教是很讲究孝道的,不管修学什么都要孝养父母。但从出家来说,或象有的居士,他虽不出家,但他一生护教,一生弘扬佛法,他也不建立家庭,也不生小孩,把一生都奉献给佛教。就这两种情况,他们把一生奉献给佛教,那么在很大程度上讲,他们的父母如果不是正信的佛教徒,他们希望子女成家立业,那么请问明海大和尚,怎么看待这种为佛教作贡献和遵从父母的意志的矛盾,怎么样达到一个平衡,请大和尚慈悲开示。
明海法师:我觉得抉择这样的事还是靠自己,这里面有一种因缘,一种分寸,这种因缘,这种分寸在我们内心,在我们内心感受和把握上面。我们也有一些师父出家,父母是很反对的,那么在我们内心的感受和把握上,找到那种感觉那种分寸,知道自己适合于做什么,那么你就去选择。如果你坚定不移地选择,一直往前走,外面的因缘都会逐渐地被转化过来。所以要抉择还是靠自己,自己去找那种分寸感。出家可以修行,在家也同样可以修行,也能护持佛法、传播佛法、也能度众生。说到在家生活方式的选择,这个问题不是很好回答,一些居士在家,据我了解生活的和出家人一样。按我个人理解,如果在家还是全心全意的过在家人的生活,然后在在家人的这个角色上去克尽职守、护持佛法、孝顺父母,在这个位置上,尽可能做到满分。当然出家就按出家的这个角色做,朝满分去努力,在家就按在家的角色,最怕的就是脚踩两只船,角色定位不准,在家人象出家人一样,弄的家里人不能理解,家庭不和睦;如果出家人角色定位不准,象在家人一样也不好,是一样的。
某营员:还是刚才的问题在家人也应该尽量做到满分?这个满分,我理解他的含义肯定不是说要争第一什么的。比如做一个事业,办一个公司,如果全身心投入想要做最大的公司,把这个理解为满分的话,就没有时间学佛也没时间去干别的事,因为竞争必须全身心的投入,那就必须要分出一半的时间学佛、护持佛法,用另外一半时间做世间的事。那么这样的话,这种满分怎么理解。
主持人:这也是很多在家信徒的矛盾啊,怎么调和在家生活和佛教修持的关系。
明海法师:这个在家的满分,主要不是从结果上说,是从自己的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方面去说。至于说时间上的安排,学佛和工作的矛盾,我觉得一点都不矛盾。你在家如果不是想专门研究佛学,象一些佛教学者一样的话——佛教的经典很多,你把握最主要的,然后去实践它。一本经我们要念下来可能只要半个小时,但是我们要做到呢,可能一辈子都难以做到。因此我们师父提出生活禅,他也就是把佛法最精髓的东西用…
《十一届:分组座谈(二)——明海师,常照师,果辉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