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一屆:蒼岩山行腳開示(明海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界去了。實際上據我觀察,坐飛機的人多半是把發給自己的那頓飯一吃就閉上眼睛,再睜開眼睛就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了,你想看也沒得看,茫茫無際的天空幾朵雲彩沒有什麼看頭。但是要走過去,騎自行車走過去就不一樣。”在他的這個說法裏包含了深邃的與人類的精神生活相關的真理,這個真理是什麼呢?就是人類精神生活中,在從古到今的哲學思考,宗教探索裏存在的一個矛盾,就是抽象的東西和具體的東西,主觀的和客觀的,大腦與腳,頭腦與手,眼睛與手的矛盾,怎麼樣把眼睛與手的矛盾消融,怎麼樣把頭腦與腳的距離縮短,這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問題。一個人的成熟就是逐漸把大腦裏的東西落實到手和腳上,落實的越多,就意味著我們越成熟,大腦裏的東西落實在手和腳上越少,就越不行。

  這樣再回過頭來看中國禅宗叢林的生活,我們就知道,叢林的修行方式的那些道理,那些內涵非常值得我們體會。在叢林裏面,方丈是領導,但是這個領導,他每天要和大家在一起,勞動要帶頭,吃飯在一起,念佛在一起,打坐在一起,一切都在一起。一般來說,領導是首腦,他管抽象的東西,管命令。他命令,他領導,他做導師,他坐到那裏不動來指導大家。但是在中國禅宗的傳統裏,方丈是要與大家打成一片,而且禅僧的修行是完全融化于日常的生活勞動裏面的,從前的探討也有,在古代禅宗叢林裏,方丈每天或隔幾天都要上壇說法,禅僧們要下地勞動,把身上的灰拍一拍,把手上的泥巴洗一洗,然後到法堂裏面跟開了悟的方丈(在過去方丈都是開了悟的,現在就不一定了)討論,討論在我們現在看來是最抽象,最神聖的問題。剛從地裏回來的僧人們,大家可以想象那種修行生活。當然也有很多禅僧,師父就在勞動中說法,在福建一帶,還一起摘茶,摘著茶葉突然向弟子發問,或者除草或者推車。一個開了悟的弟子推著車要過去,他的師父伸著腳在那裏不讓他過去,弟子說:“師父,您把腳收一下。”師父說:“已展不收。”——腳伸出去就不收回來了。弟子就說:“已進不退。”推著車就過去了(笑聲,掌聲),結果把師父的腿壓瘸了(笑聲),但師父也不是好惹的,到了晚上,上堂的時候,師父拿著斧頭說:“白天把我弄骨折的那個人出來,拿腦袋過來。”那個徒弟就認真地把脖子伸過去了。真的,那時候師父要給他一斧頭,他也是很樂意的,但這樣師父也就沒有給他一斧頭,所以他的脖子還沒有問題,你們不要怕(掌聲)。

  還有一個禅師,在地裏割麥子,寺院裏有很多地,吃飯的時候就打鼓,他聽到打鼓就哈哈大笑,把鋤頭一扔轉身就走。和他一起勞動的人很驚訝,百丈禅師就知道,他說:“你們不曉得,他開悟了。”他剛才聽到打鼓就開悟了,這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後來回到寺院以後,百丈禅師還要問他一下,看他是真悟還是假悟,他說:“你剛才在笑什麼?”他說:“剛才我聽到打鼓,肚子餓,就回來了。”百丈禅師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也是與這有關,叫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禅師享壽九十多歲,在他九十歲時,弟子們心疼他,每天勞動很辛苦,就把他勞動的工具收起來了,以爲工具收起來後他就不勞動了。收起來以後,老和尚是不勞動了,到了要吃飯的時候,他不吃,他說:“我今天沒有勞動,所以不吃。”這樣弟子們也沒有辦法,只好又把工具還給他。你們看,在寺院他本來是精神領袖,但他完全是跟大家打成一片的,要勞動都是一起勞動的,這種境界就是消融了一切對立,精神與物質,頭腦與手腳,主觀與客觀,過去與現在一切對立的一種當下的生活,當下的解脫與自在。

  今天我們回想起古代祖師修行的風範,特別是中國這片大地適合于行腳,山好,水好,幅員遼闊,所以在這片天地裏走,我們排除其他因素,這山水就是最好的老師。看高山,聽到潺潺的流水,這都是悟道的因緣。回想起祖師們修行的方式能給我們很多啓發,今天的人離大自然越來越遠,我們跟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距離越來越遠,而且現在大家的思想感情都受抽象的東西影響,我們都生活在符號裏面,人和人見面都通過手機,在電腦裏通過網絡,在網上買東西,也不用去商場了,這很可惜,在網上談戀愛,都不用見面了(笑),還要在網上成立一個家庭,我聽到都很詫異。生活已經符號化了,抽象了,這樣就離我們的本心,真心越來越遠。因爲真實的我離不開大自然,離不開周圍的一切,離不開生活,離不開周圍的人。所以禅僧的修行生活是開放的,這也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大乘佛法的修行是開放的,就是我們師父說的:“將個人融化于大衆。”大衆就是衆生,一個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他的心是敞開的,向社會,向衆生,與社會衆生同甘共苦。不過它然是敞開,但也不是隨波逐流的,他有自己的主張,它有自己的願力,它有自己的智慧,它有一個不能被衆生動搖的自己的天地。那麼,各位,你們從各個地方來,當然很多是學生,有的已經工作了,在不同的環境,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問題,但都不要怕,把心敞開,用手去接觸,用腳去接觸,去碰撞,去摔跟鬥,去流汗,在這個過程裏去認識自己。這是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禅僧的,行腳生涯給我們的啓發。

  現在讓我們對促成我們這次行腳的善知識們表示感謝!

  梅局長的講話:

  各位領導,各位高僧大德,各位營員,大家好!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井陉縣民政局,宗教事務局,向大家遠道而來表示熱烈歡迎!歡迎大家來到河北省西部衛星城井陉縣,歡迎大家來到國家級旅遊名勝地蒼岩山,歡迎大家來到井陉縣的佛教重地臥佛寺。井陉縣屬于一個山區縣,有 17 個鄉鎮, 33 萬人口,都分布在山區,同時井陉縣又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曆朝曆代都是這樣。漢朝劉邦項羽的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裏,包括清朝的劉光才大戰八國聯軍也在我們井陉縣,還有抗日戰爭時的百團大戰,由彭德懷、聶榮臻親自指揮,也發生在這片土地上,所以說井陉縣是兵家必爭之地。同時它又位于河北與山西的邊界上。井陉縣的經濟也是相當發展的,在全市也是名列前茅。井陉縣的佛教事業在佛教界領導的關懷下,在禅慧法師的主持下,也是很有成就的。他經常帶咱們開展佛教活動,救濟貧困學生,以及扶困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所以我也非常感謝禅慧法師的領導。今天我也作爲一位學員親自參加夏令營活動,傾聽明海法師精彩的講授,很有啓發。這樣的活動對提高學員的實踐、修行,提高佛教在社會的知名度是非常有意義的,因此我對這個活動是非常贊同,非常支持的。預祝柏林禅寺的夏令營活動圓滿成功!祝各位高僧大德修行有成,福慧增長!

  井陉縣佛協禅慧法師的開示:

  尊敬的各位法師,尊敬的各位營員,阿彌陀佛!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井陉縣佛教協會,代表蒼岩山臥佛寺,對各位的遠道而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並預祝本次夏令營順利的圓滿完成!各位,首先我大致講一下蒼岩山、臥佛寺的情況。蒼岩山這個自然風景旅遊區已具有千年的佛教文化曆史,傳說隋朝隋炀帝楊廣的第叁個女兒曾經跟隨隋炀帝從陝西南下,路過河北南河縣的時候,沒有跟隨父親南下,而是偷偷地留下來了,到了邢臺的南河縣後,這位公主就直接行腳到蒼岩山,隱居修行,最後修成正果,、民間傳說、千手千眼觀世音就是以叁公主來示現的,所以蒼岩山與我們的佛教曆史有著淵源的關系。再談一下臥佛寺。臥佛寺是 1994 年經過政府批准修建開放的一個佛教場所。在蒼岩山大部分旅遊景點由縣旅遊局統一管理,而臥佛寺和山下的一個龍岩寺是佛教協令管理,龍岩寺住的是比丘尼師父。井陉縣佛教協會是 1994 年成立的,至今已經有 9 個年頭。這 9 年來在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市佛教協會,河北省佛教協會的領導下,舉行各種各樣的佛事活動,每年都有一些,帶領弟子們舉行打七、拜忏、放生,印經書等等一些佛事活動。另外還像剛才梅局長所講到的,井陉縣佛教協會雖然人數不多,全縣佛教信徒大概不到叁千人,但是就是這麼兩叁千人每年定期地救助社會苦難的人,長期開展社會慈善活動。在這些慈善活動項目中,有救助有重大疾病的人,有救助在校特困的學生,以及救助社會上的孤兒,每年都要資助 50 、 80 或 100 個孩子,大多數資助的孩子都是井陉縣的特困學生和孤兒,在其他地方資助像保定縣的,站黃縣的,石家莊的等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這是大致的井陉縣佛教協會的情況。

  非常歡迎大家能到井陉來行腳,預祝夏令營的行腳活動圓滿成功,也祝廣大營員們早證菩提,廣增福慧!阿彌陀佛。

  

《十一屆:蒼岩山行腳開示(明海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