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屆:柏林夜話分組座談——觀音殿前老和尚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薩是一個方法,看哪一個人適合用哪一種方法。法無定法,定法不是法。

  某營員 :當我心亂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老和尚 :你自己想辦法,別人搭救不了!(大家鼓掌)所以修行一定要靠自己。

  某營員:有兩個問題想請教師父,第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把鮮花拿來供佛,下一世的相貌會好,但是如果只是爲了下一世的相貌就去買花來供佛,一樣的錢拿去做善事不是更有意義?第二個問題,我小的時候讀書好,在很多方面表現也比較好,但到後來因爲執著自己的優點,就轉變成比較怕死,比較自私。雖然接觸佛法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我。懇請師父開示,謝謝!

  老和尚:用鮮花供佛,能夠感應到相貌端正,我想也不一定要等到下一輩子。因爲我們拿一朵鮮花來供佛的時候,如果真正是發自內心有這份虔誠恭敬的心,那麼相貌馬上就會跟一朵鮮花一樣,會是笑容可掬的。如果能夠經常保持這種心態,所謂相隨心轉,我們的相貌當下、當生就會轉變過來。經書上這麼說無非是啓發我們,人生要從多方面來努力,多方面來做善事,就像《華嚴經》中的《淨行品》一樣,做每一件事都能想到衆生,做每一件事都能想到佛菩薩。當我們想到佛菩薩的時候,就想到要具有佛菩薩一樣的智能和慈悲;當我們想到衆生的時候,就想到衆生有種種的痛苦和困擾,我們要用佛菩薩的智能和慈悲來幫助每一個受苦受難的人,所以說佛法一切都是方便法,都是爲了開發我們內心的智能,開發我們內心的慈悲,使我們能夠時時刻刻想到諸佛菩薩,想到一切衆生。

  剛才我也在講,一個人具有優勢的時候,同時也可能被這種優勢所困擾。這就需要我們正確地來對待。往往在人生的路上會有種種的不如意,種種的不順利,如果真正地理解了佛法,理解了菩薩道的精神,我們就會心甘情願地來面對、來接納、來承受這些痛苦。《華嚴經》上講:“不爲自身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災難能夠降到我的頭上,就要去承受它,沒有降到別人的頭上應該是慶幸。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承擔的精神,就能夠化災難爲吉祥,化困難爲順利。所以希望每一個學佛的人都要有菩薩的精神,都要想到時時刻刻來接受現實的考驗,來承受現實社會人生的種種痛苦。

  記得有一個人說過一段話,我聽了也很受啓發。有一位信徒,他跟師父說:“師父啊,我怎麼這麼倒黴,總是遇到這麼多不順心的事。”那個師父就問他:“你希望誰更倒黴呢?你希望這個災難都由誰來承受呢?”他沒話說了。這個回答很有智慧,我們不要希望災難降到別人頭上,希望災難都降到自己的頭上,這個就是菩薩的精神。如果你有這種發心,遇到災難也不是災難了。出家衆也好,在家衆也好,這個發心值得我們共同學習,共同勉勵,阿彌陀佛!

  某營員:師父,我們修行的時候,是選擇禅宗還是淨土宗?我不知道自己適合哪一種方法。另外,我看過一些祖師大德的故事,說禅宗有念佛往生的,淨土也有坐禅的。這是不是夾雜,怎麼做到不夾雜?如何處理好守戒和日常工作的關系?

  老和尚: 從法門本身來講, 每一個法門都有它殊勝的一面,每一個法門都能適應一部分衆生的根基。從我們修行的人來講,第一點,每個人可以選擇一個自己最適合的法門、最適應的法門。第二點,不要把所有的法門相互地對立起來。佛法是圓融無礙的,各個法門之間不要互相排斥,如果能夠把所有法門都看作互補的,那麼我們修行的障礙就會越來越少,受用也會越來越大。

  爲什麼這麼說呢?你看寺院裏邊每一堂功課的規定,絕對不是隨意性的,都有一個曆史淵源,都是經過長時間的實踐檢驗才固定下來的。你只要隨便地思考一下早晚功課,就會發現淨土的部分有,禅宗的部分有,律宗的部分也有。在我們每一個修行人來講,這些法門對我們都有幫助,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是以哪一法爲主的問題。有一個法門爲主,其它的法門可以起到一種輔助作用,所以說一主千從,不要互相對立。比如說以念阿彌陀佛爲主,阿彌陀佛裏面也有咒語,往生咒就是咒語,念這個咒語能使我們念佛的信願行更加堅定。在念佛的時候,同時也可以閱讀大乘經典,在《觀無量壽經》中叫做淨業叁福。《阿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不要把法門看得彼此之間互不兼容。我們的修行以一門爲主,其它的法門都可以成爲一個輔助。

  說到守五戒,作爲我們在家衆,也不要特別地刻意地去接受什麼,排斥什麼。因爲社會生活是很複雜的,人際關系也很複雜,特別是在我們這個宗教意識比較淡薄的社會裏,如果你在一些公共場合表現得宗教意識很強,就可能成爲人際關系中的障礙,成爲工作中的障礙。我們在那些場合,只要以信爲主就好,比如說人家要勸你喝酒,怎麼辦?你可以方便地說:我身體不好,有胃病,不能喝酒,很對不起。有人說:這不是打妄語嗎?這個應該說不叫妄語,這是一種維護善法的善巧方便。比如說吃肉,六祖在得法以後,也吃肉邊菜,這也是一種方便。這次到泰國,天天早上都吃涼面包,有一天早上我看到一盤熱面,面旁邊就是肉,但是我又想吃那個面,就跟我們的小和尚說:我們今天吃一點肉邊面。所以我們只要能堅持自己的信念,不是主動地去做某些事情,這個責任就很輕微。要想完全做到持五戒,在社會生活當中又有種種的應酬,確實是很難。

  再說這個持五戒的要求,南傳佛教的每一個人都持五戒,但是也都吃肉,包括那些比丘。因爲作爲乞食的比丘,人家給什麼他就要吃什麼,不能選擇飲食,選擇飲食也是犯戒,所以南北傳佛教的差異很大。有一些受五戒的居士問我,說:我不殺生可以,但是完全不吃肉還做不到。我說,那你就吃叁種幹淨的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爲已殺。這個說法在經書上、戒律上是有依據的。佛陀慈悲,給我們每個在家衆許多方便的法門,使我們能逐步地來走近佛陀,逐步地來獲得解脫。所以希望大家在思想上不要有疑慮。

  希望每個人都要如法求財。所謂如法求財,就是在國家製度的允許之下,在社會風俗習慣的允許之下,去求得財富。一個人要做善事,沒有財力不行,就是要謀取一個基本生活的保障,也要通過自己誠實的勞動取得財富。所以不要在這些問題上有很多的思想負擔。這次發給大家的書中有一本經,叫《在家教徒必讀經典》,其中有一篇經文希望大家留意,就是《善生經》。這本經從各種角度,從各種角色,把我們做爲一個在家衆的責任和義務講得很清楚。希望大家很認真地去讀這本經。很多問題你就會從佛陀那裏得到教誨,從佛陀那裏得到解答。

  某營員:那麼我應該選擇哪一個法門?一主多輔,這個主怎麼選擇?

  老和尚:這就看你跟哪一個法門最有緣,好比說你現在念阿彌陀佛能相應了,你就念阿彌陀佛。如果說你參禅也能相應,那你也可以參禅。

  某營員:想問師父一個問題,佛經上經常說不要執著,不要著相,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佛教徒,打著不著相的旗號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師父對這樣的問題怎麼看?請師父開示。

  老和尚 :佛經上講的不著相,破除執著,都是有一個確定的含義,比如說《金剛經》上面的四相——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那些相你要破掉,不要執著。執著主要是兩種,一個是對生命的執著,叫我執。一個是對觀點和意見的執著,叫法執。是破這二執。有所知障,有煩惱障,所以就有人我執和法我執。這並不是泛泛而指,也不是說可以用不執著、不著相作爲借口來爲所欲爲。絕對不是那個樣子。

  在平常,應該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不著相?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不執著?假使有一個人走到你的身邊,不問青紅皂白地罵你一頓,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我勸你不要著相。甚至有一個人走到你面前,打了你一個耳光,我勸你也不要著相。因爲無人、無我、無衆生嘛。在這個方面才是你能否破相一種最實在的考驗。從身邊的執著來講,和金錢聯系在一起、和榮譽聯系在一起、和知識與見解聯系在一起的就是你的法執。如果聽到有人說你什麼學問也沒有,你卻一點都不在意,好象輕風拂面一樣,那就說明你不執著,不著相了。現在往往有一些人濫用了不執著、不著相,把它當作自己做一些不如法的行爲的擋箭牌,這要另當別論。這個不執著、不著相有它本身的定義。

  某營員:有些人可能生前是很勤奮的,也爲大家做了很多好事情,非常受人敬愛,但是他卻很早就去世了。他的事業,他的事情好多都沒有完成就突然離開了。我不知道佛教對于這樣一種死亡是怎麼看的?

  老和尚 :佛法講,一切法因緣所生。一個人事業的成敗,壽命的長短,都不是一個單純的問題,都是由各種因緣促成的。我們只能做如是說,佛法也只能做如是說。所謂這個因緣果報,從這個方面去理解,世間的一切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一切的一切都逃不脫因緣果報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和我們每個人的業有關,和因果的規律有關。因果的規律就是我們的業力,善業或者惡業,果報也是因緣。所以多思維佛法,多思維因緣果報的道理,對世間的一切事情就能了如指掌,看得清楚明白。

  某營員:我想問問師父,禅宗和淨土雙修應注意一些什麼事項?

  老和尚:禅和淨在源頭上是一致的,只是在一個問題上有所不同,那就是你願不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只是在歸宿的問題上有區別,在修行本身應該沒有任何區別。禅宗的四祖在修禅的時候,就是念阿彌陀佛,所以叫念佛禅。他是不是禅淨雙修呢?不是的,爲什麼?所謂“淨土”者,嚴格的說應該讀做“淨渡”,指發願往生淨土。禅宗念阿彌陀佛是求得要製止我們這個妄想心,使我們能夠從念佛當中得定,從得定能夠開悟。

  今天所謂的修淨土主要是指通過念阿彌陀佛,念佛、憶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念阿彌陀佛是爲了開悟,那就不是修淨土,那是修禅。就是說看你的願心是什麼,願力是什麼,向往是什麼。後來禅宗又提出一個話頭,參念佛的是誰?就進一步把念佛引向反觀自心,成爲禅了。反過來說,也有許多參禅的人,他尋求開悟,開悟了以後他又發願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宋朝以後的禅宗大德,起碼有叁分之一的人是這樣,這些從禅宗的語錄中可以看出來。所以我剛才講,不要把兩者對立起來,這兩者是可以統一的。重點是你願意怎麼樣,向往怎麼樣,想得到一個什麼歸宿。

  某營員:師父您好,我心中一直存在一個問題,想和您證實一下。在上高中的時候,老師曾跟我們說過,人的一生就像一場夢一樣,在夢中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而這些事物都是由自己想象出來的。真的是這樣嗎?還有就是,什麼時候才會夢醒,怎樣才會夢醒呢?謝謝師父開導。

  老和尚: 人生如夢,開悟就醒了。

  某營員:佛陀入滅前,舍利弗向佛陀告別,說他要提前去涅槃,我想問他爲什麼要提前涅磐?另外,我理解六祖慧能大師的偈子好象是說什麼都沒有了就是成佛了,五祖好像也是這麼評價的。但是我現在參加的生活禅夏令營,提倡要在生活中來覺悟人生、來奉獻人生。爲什麼什麼都沒有了反到成佛了?

  老和尚:你剛才提的這些問題也非常有意思。首先從我們的意念來說,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有一個東西存在,就一定是一個障礙。說這個東西沒有,空掉一切,是叫你空掉思想觀念上的種種執著,而不是空掉這個事情的本身。如果說是要把事情本身都空掉,那佛法就是破壞一切。佛法不是破壞一切,佛法是要建立一切。正因爲空,所以才能夠建立一切;正因爲一切的執著都沒有,所以才能夠成就一切。我們一定要超越了空和有,再來看我們世間的一切,這樣你才能夠站在一個像佛陀一樣的角度來看待世間的萬事萬物。

  舍利弗爲什麼會先于佛陀涅槃,我想可以從兩方面來說。從我們這個身體來講,不管是聖者也好,還是凡夫也好,他都受生老病死的規律約束。另外,從一個聖者的角度來說,他有時候也能夠超越生老病死的規律,但是不能夠永遠這樣。永遠這樣的話,就破壞了諸法。所以佛法不壞世間相,當病的時候佛陀也會生病,當老的時候佛陀也會老,當世間因緣結束的時候,他也會在娑羅樹下離開人世。我們要用平常心來看這些事情。

  

《十二屆:柏林夜話分組座談——觀音殿前老和尚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