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萨是一个方法,看哪一个人适合用哪一种方法。法无定法,定法不是法。
某营员 :当我心乱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老和尚 :你自己想办法,别人搭救不了!(大家鼓掌)所以修行一定要靠自己。
某营员: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师父,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鲜花拿来供佛,下一世的相貌会好,但是如果只是为了下一世的相貌就去买花来供佛,一样的钱拿去做善事不是更有意义?第二个问题,我小的时候读书好,在很多方面表现也比较好,但到后来因为执著自己的优点,就转变成比较怕死,比较自私。虽然接触佛法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恳请师父开示,谢谢!
老和尚:用鲜花供佛,能够感应到相貌端正,我想也不一定要等到下一辈子。因为我们拿一朵鲜花来供佛的时候,如果真正是发自内心有这份虔诚恭敬的心,那么相貌马上就会跟一朵鲜花一样,会是笑容可掬的。如果能够经常保持这种心态,所谓相随心转,我们的相貌当下、当生就会转变过来。经书上这么说无非是启发我们,人生要从多方面来努力,多方面来做善事,就像《华严经》中的《净行品》一样,做每一件事都能想到众生,做每一件事都能想到佛菩萨。当我们想到佛菩萨的时候,就想到要具有佛菩萨一样的智能和慈悲;当我们想到众生的时候,就想到众生有种种的痛苦和困扰,我们要用佛菩萨的智能和慈悲来帮助每一个受苦受难的人,所以说佛法一切都是方便法,都是为了开发我们内心的智能,开发我们内心的慈悲,使我们能够时时刻刻想到诸佛菩萨,想到一切众生。
刚才我也在讲,一个人具有优势的时候,同时也可能被这种优势所困扰。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来对待。往往在人生的路上会有种种的不如意,种种的不顺利,如果真正地理解了佛法,理解了菩萨道的精神,我们就会心甘情愿地来面对、来接纳、来承受这些痛苦。《华严经》上讲:“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灾难能够降到我的头上,就要去承受它,没有降到别人的头上应该是庆幸。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承担的精神,就能够化灾难为吉祥,化困难为顺利。所以希望每一个学佛的人都要有菩萨的精神,都要想到时时刻刻来接受现实的考验,来承受现实社会人生的种种痛苦。
记得有一个人说过一段话,我听了也很受启发。有一位信徒,他跟师父说:“师父啊,我怎么这么倒霉,总是遇到这么多不顺心的事。”那个师父就问他:“你希望谁更倒霉呢?你希望这个灾难都由谁来承受呢?”他没话说了。这个回答很有智慧,我们不要希望灾难降到别人头上,希望灾难都降到自己的头上,这个就是菩萨的精神。如果你有这种发心,遇到灾难也不是灾难了。出家众也好,在家众也好,这个发心值得我们共同学习,共同勉励,阿弥陀佛!
某营员:师父,我们修行的时候,是选择禅宗还是净土宗?我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一种方法。另外,我看过一些祖师大德的故事,说禅宗有念佛往生的,净土也有坐禅的。这是不是夹杂,怎么做到不夹杂?如何处理好守戒和日常工作的关系?
老和尚: 从法门本身来讲, 每一个法门都有它殊胜的一面,每一个法门都能适应一部分众生的根基。从我们修行的人来讲,第一点,每个人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最适合的法门、最适应的法门。第二点,不要把所有的法门相互地对立起来。佛法是圆融无碍的,各个法门之间不要互相排斥,如果能够把所有法门都看作互补的,那么我们修行的障碍就会越来越少,受用也会越来越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寺院里边每一堂功课的规定,绝对不是随意性的,都有一个历史渊源,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才固定下来的。你只要随便地思考一下早晚功课,就会发现净土的部分有,禅宗的部分有,律宗的部分也有。在我们每一个修行人来讲,这些法门对我们都有帮助,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是以哪一法为主的问题。有一个法门为主,其它的法门可以起到一种辅助作用,所以说一主千从,不要互相对立。比如说以念阿弥陀佛为主,阿弥陀佛里面也有咒语,往生咒就是咒语,念这个咒语能使我们念佛的信愿行更加坚定。在念佛的时候,同时也可以阅读大乘经典,在《观无量寿经》中叫做净业三福。《阿弥陀经》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不要把法门看得彼此之间互不兼容。我们的修行以一门为主,其它的法门都可以成为一个辅助。
说到守五戒,作为我们在家众,也不要特别地刻意地去接受什么,排斥什么。因为社会生活是很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很复杂,特别是在我们这个宗教意识比较淡薄的社会里,如果你在一些公共场合表现得宗教意识很强,就可能成为人际关系中的障碍,成为工作中的障碍。我们在那些场合,只要以信为主就好,比如说人家要劝你喝酒,怎么办?你可以方便地说:我身体不好,有胃病,不能喝酒,很对不起。有人说:这不是打妄语吗?这个应该说不叫妄语,这是一种维护善法的善巧方便。比如说吃肉,六祖在得法以后,也吃肉边菜,这也是一种方便。这次到泰国,天天早上都吃凉面包,有一天早上我看到一盘热面,面旁边就是肉,但是我又想吃那个面,就跟我们的小和尚说:我们今天吃一点肉边面。所以我们只要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是主动地去做某些事情,这个责任就很轻微。要想完全做到持五戒,在社会生活当中又有种种的应酬,确实是很难。
再说这个持五戒的要求,南传佛教的每一个人都持五戒,但是也都吃肉,包括那些比丘。因为作为乞食的比丘,人家给什么他就要吃什么,不能选择饮食,选择饮食也是犯戒,所以南北传佛教的差异很大。有一些受五戒的居士问我,说:我不杀生可以,但是完全不吃肉还做不到。我说,那你就吃三种干净的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已杀。这个说法在经书上、戒律上是有依据的。佛陀慈悲,给我们每个在家众许多方便的法门,使我们能逐步地来走近佛陀,逐步地来获得解脱。所以希望大家在思想上不要有疑虑。
希望每个人都要如法求财。所谓如法求财,就是在国家制度的允许之下,在社会风俗习惯的允许之下,去求得财富。一个人要做善事,没有财力不行,就是要谋取一个基本生活的保障,也要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取得财富。所以不要在这些问题上有很多的思想负担。这次发给大家的书中有一本经,叫《在家教徒必读经典》,其中有一篇经文希望大家留意,就是《善生经》。这本经从各种角度,从各种角色,把我们做为一个在家众的责任和义务讲得很清楚。希望大家很认真地去读这本经。很多问题你就会从佛陀那里得到教诲,从佛陀那里得到解答。
某营员:那么我应该选择哪一个法门?一主多辅,这个主怎么选择?
老和尚:这就看你跟哪一个法门最有缘,好比说你现在念阿弥陀佛能相应了,你就念阿弥陀佛。如果说你参禅也能相应,那你也可以参禅。
某营员:想问师父一个问题,佛经上经常说不要执着,不要着相,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佛教徒,打着不着相的旗号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师父对这样的问题怎么看?请师父开示。
老和尚 :佛经上讲的不着相,破除执着,都是有一个确定的含义,比如说《金刚经》上面的四相——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些相你要破掉,不要执着。执着主要是两种,一个是对生命的执着,叫我执。一个是对观点和意见的执着,叫法执。是破这二执。有所知障,有烦恼障,所以就有人我执和法我执。这并不是泛泛而指,也不是说可以用不执着、不着相作为借口来为所欲为。绝对不是那个样子。
在平常,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着相?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执着?假使有一个人走到你的身边,不问青红皂白地骂你一顿,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劝你不要着相。甚至有一个人走到你面前,打了你一个耳光,我劝你也不要着相。因为无人、无我、无众生嘛。在这个方面才是你能否破相一种最实在的考验。从身边的执着来讲,和金钱联系在一起、和荣誉联系在一起、和知识与见解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你的法执。如果听到有人说你什么学问也没有,你却一点都不在意,好象轻风拂面一样,那就说明你不执着,不着相了。现在往往有一些人滥用了不执着、不着相,把它当作自己做一些不如法的行为的挡箭牌,这要另当别论。这个不执着、不着相有它本身的定义。
某营员:有些人可能生前是很勤奋的,也为大家做了很多好事情,非常受人敬爱,但是他却很早就去世了。他的事业,他的事情好多都没有完成就突然离开了。我不知道佛教对于这样一种死亡是怎么看的?
老和尚 :佛法讲,一切法因缘所生。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寿命的长短,都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都是由各种因缘促成的。我们只能做如是说,佛法也只能做如是说。所谓这个因缘果报,从这个方面去理解,世间的一切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一切的一切都逃不脱因缘果报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和我们每个人的业有关,和因果的规律有关。因果的规律就是我们的业力,善业或者恶业,果报也是因缘。所以多思维佛法,多思维因缘果报的道理,对世间的一切事情就能了如指掌,看得清楚明白。
某营员:我想问问师父,禅宗和净土双修应注意一些什么事项?
老和尚:禅和净在源头上是一致的,只是在一个问题上有所不同,那就是你愿不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只是在归宿的问题上有区别,在修行本身应该没有任何区别。禅宗的四祖在修禅的时候,就是念阿弥陀佛,所以叫念佛禅。他是不是禅净双修呢?不是的,为什么?所谓“净土”者,严格的说应该读做“净渡”,指发愿往生净土。禅宗念阿弥陀佛是求得要制止我们这个妄想心,使我们能够从念佛当中得定,从得定能够开悟。
今天所谓的修净土主要是指通过念阿弥陀佛,念佛、忆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念阿弥陀佛是为了开悟,那就不是修净土,那是修禅。就是说看你的愿心是什么,愿力是什么,向往是什么。后来禅宗又提出一个话头,参念佛的是谁?就进一步把念佛引向反观自心,成为禅了。反过来说,也有许多参禅的人,他寻求开悟,开悟了以后他又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宋朝以后的禅宗大德,起码有三分之一的人是这样,这些从禅宗的语录中可以看出来。所以我刚才讲,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这两者是可以统一的。重点是你愿意怎么样,向往怎么样,想得到一个什么归宿。
某营员:师父您好,我心中一直存在一个问题,想和您证实一下。在上高中的时候,老师曾跟我们说过,人的一生就像一场梦一样,在梦中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而这些事物都是由自己想象出来的。真的是这样吗?还有就是,什么时候才会梦醒,怎样才会梦醒呢?谢谢师父开导。
老和尚: 人生如梦,开悟就醒了。
某营员:佛陀入灭前,舍利弗向佛陀告别,说他要提前去涅槃,我想问他为什么要提前涅磐?另外,我理解六祖慧能大师的偈子好象是说什么都没有了就是成佛了,五祖好像也是这么评价的。但是我现在参加的生活禅夏令营,提倡要在生活中来觉悟人生、来奉献人生。为什么什么都没有了反到成佛了?
老和尚:你刚才提的这些问题也非常有意思。首先从我们的意念来说,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有一个东西存在,就一定是一个障碍。说这个东西没有,空掉一切,是叫你空掉思想观念上的种种执着,而不是空掉这个事情的本身。如果说是要把事情本身都空掉,那佛法就是破坏一切。佛法不是破坏一切,佛法是要建立一切。正因为空,所以才能够建立一切;正因为一切的执着都没有,所以才能够成就一切。我们一定要超越了空和有,再来看我们世间的一切,这样你才能够站在一个像佛陀一样的角度来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
舍利弗为什么会先于佛陀涅槃,我想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从我们这个身体来讲,不管是圣者也好,还是凡夫也好,他都受生老病死的规律约束。另外,从一个圣者的角度来说,他有时候也能够超越生老病死的规律,但是不能够永远这样。永远这样的话,就破坏了诸法。所以佛法不坏世间相,当病的时候佛陀也会生病,当老的时候佛陀也会老,当世间因缘结束的时候,他也会在娑罗树下离开人世。我们要用平常心来看这些事情。
《十二届:柏林夜话分组座谈——观音殿前老和尚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