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屆:學佛者的人生態度(李明華)

  學佛者的人生態度

  李明華居士

  

  明海大和尚 : 大家這幾天很辛苦,但也很勇猛精進,能夠堅持參加我們的每一個活動,這種精神正是學佛所需要的。今天下午要討論的題目是《學佛者的人生態度》。近代的太虛大師有一首影響深遠的詩偈 : “仰止爲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人成即佛成”,這是修學佛法很重要的精神。我們這次夏令營的主題——安住在責任與義務中,就是從這句話的精神中引申而來的。佛教徒要把佛法落實到生活裏,落實到工作、做人之中,而不是當成逃避現實的工具。今天下午要爲我們做報告的是來自北京的李明華居士,李居士是我們夏令營的老營員,從第二屆開始參加夏令營,這麼多年來,他一直做義工,爲大家服務。現在他在首都一所高校任教,是博士生導師。他的工作和人品,人生的境界,以及在學佛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績,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分享他學佛的心得。

  李居士 : 從十多年前做夏令營的營員開始,每期夏令營,只要有機會,我都盡量爭取來。說是來服務,其實更多的是想分享我們夏令營的成果。我一直受益于夏令營,所以總是想以一種報恩的態度來做點什麼。

  我先談一談對人生對佛法的一點看法,一點認識。人生要面對很多事情,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人們通常會有一個目標,然後針對這個目標會提出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方案,再按照方案來製定實施的細則。這樣才能把一個事情做好。人生也有自己的目標,雖然這個目標在人生的過程中可能會不斷地被調整,但是確立目標是很重要的,同時也需要一些實施的辦法和細則。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目標其實是一種境界,是一種離苦得樂的解脫境界。我沒有達到那個境界,所以描述起來很難。爲什麼說不好描述呢

   可以給大家講個故事,有一天一只烏龜和一條魚聊了起來,烏龜對魚說:“我剛從陸地散步回來。”魚很好奇,就問 : “陸地是什麼樣子的?”“陸地啊,很堅實的,可以在上面走路。”魚想:“它一定跟我們一樣,可以在裏面遊。”烏龜看魚想錯了,就指一指海底說,“陸地就是這麼硬,可以在上面走路。”魚又想:“哦!陸地是這樣的,可以在上面飄起來,可以遊泳。”烏龜忙又拍一拍礁石說,“陸地是這個樣的,不是你說的那樣。”魚恍然大悟:“原來陸地就像礁石似的,可以圍著它轉。”你們看看,烏龜要用魚的語言去描述自己看到的世界,是很困難的,它只能打一些比方,但是魚還是無法理解那些不能體驗的經曆,比如說,走路對魚來說就是永遠無法理解的體驗。

  在這個娑婆世界裏,我們想理解佛陀用我們的語言描繪的另一個世界,也是不容易的。這需要用心去理解。境界很難描述,所以佛陀就打了很多比喻,但是我們又很容易地陷入到這些比喻的表相上,而失去了它的真意。爲了避免我們停滯在文字的表面,帶領我們通達解脫的真谛,佛陀和曆代的祖師們就介紹了很多種具體的修行方法,有禅宗、淨土宗、密宗等等,比如禅宗就教我們參話頭。我們有一些同學喜歡窮根究底,愛問問題,你說烏龜散步去了,到底是什麼意思,是不是跟我在海裏遊泳一樣呢?禅宗就利用這種好奇心來培養“疑情”。像大多數人都知道的問題,“生我之前我是誰,生我之時誰是我?”什麼是我?我是誰?這是我的胳膊,可是胳膊並不是我。我的耳朵,我的腦袋,我的身體,都不是我,那我在哪?在不斷參究的過程中,就可以獲得一定的境界,乃至開悟。這是禅宗的一種實施方案。像淨土宗,念阿彌陀佛,通過不停地念誦佛號的方法能幫助很多人達到一心不亂。密宗的持咒、加行以及其他修行方法,都是爲實現解脫的目的而施行的方案。

  可是往往我們很多的人,老是懷疑這有用嗎,能達到那個境界嗎?對這個方法沒信心,就沒實踐。事實上,實踐和不實踐是不一樣的。大家可以想想,如果你教小孩子怎麼解數學題,總要讓他做一些練習。這時候小孩子告訴你,這個練習我懂了,不用再做習題了。可是你還是要讓他做。爲什麼呢?因爲在解題的過程中會出現什麼困難,問題的結果到底是怎麼樣的,他並不清楚。只有親自把這道題解完了,對問題的理解才會細致深入。那麼,我們在佛法中的實踐也是如此,只有不斷地持久地練習,我們才能對佛陀的教導有深入的體會,對那些還似懂非懂的境界有些直覺的把握。

  在這個時代,我個人的體會,學佛最重要的收獲來自于身體力行地去實踐。我們不是有大智慧的人,也不是有大福德的人。爲什麼這樣說呢?據經文上說,能聽聞佛法,是多生累劫的因緣。可能當年我們也曾親耳聽佛陀講過法,但是直到今天,還是這樣迷惑。所以期望像祖師一樣,聽到一句偈子或舉手投足之間就有所契入是不太現實的。當年佛陀只是給我們播下了種子,現在還是要身體力行的去做。怎麼樣去做呢?老和尚倡導的生活禅,就是一個契合時代特點的實踐佛法的一種 實施細則 。生活禅的一個主旨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覺悟人生就是獲得生命的智慧,奉獻人生就是爲他人無私地服務,以大乘佛教的精神去奉獻自己。實踐生活禅,按我的體會,真是應當象老和尚教導的那樣,一方面觀照當下,觀照每一個念頭;另一方面每天早晨念誦《普賢行願品》,晚上念誦《金剛經》。堅持下來,就會有所收獲。

  很多人會想,從小到大念了無數的課文,也沒得到什麼,所以這個經也不必讀了。這裏談談我的經驗和體會。我不是個很聰明的人,但是從小比較聽話,也可以說很教條,長輩們說的,我就認真去做。比如背一篇課文吧,課文很長,不容易背下來。但 念一百遍 我能做到,那麼我就念一百遍,如果還是沒有背下來,那就念它二百遍,結果發現,在做的過程中會有不可思議的收獲。可以說從小到大,無論是在世間,還是在佛法中,我所得到的利益都和這種認真教條的性格是分不開的。堅持念誦經文,可能從表面上看不到有什麼作用,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你所得到的利益,是真實不虛的。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陀曾講過一個比喻,聽聞佛法的機會就好比一頭盲龜一千年從海底浮到水面一次 , 這時正好遇到一塊在海中漂浮的木板,木板上面有一個洞,盲龜的頭恰巧從洞裏伸出來。這個有多麼難。而聽聞佛法以後,能夠找到一條適合自己修持的路,就更難了。找到了這條路,深信不疑地走下去,是難上加難。那麼多人比我聰明,可是他們沒有去走這條路,我覺得很可惜。

  修習生活禅,很多人開始的時候都需要念誦。像老和尚說的,晚上念《金剛經》,可以獲得智慧,可以很清醒地觀察到我們這一天做了什麼,做得怎麼樣;早晨念《普賢菩薩行願品》,就可以知道這一天應該怎麼做。這樣下來一方面給自己帶來了智慧的啓迪,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我們的定力。

  見地和修證是相輔相成的。沒有證悟到那一步,見地是很難究竟的。同樣沒有見地的指導,證悟也是空中樓閣。所以爲什麼要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因爲我們在奉獻當中能夠更好的覺悟。佛經上還有一個故事:有兄弟兩人住在一條大河的某岸,一天弟弟看見哥哥愁眉不展,就問他怎麼了。大哥說,“你看到河的對岸多麼美麗富饒,我想過去。”弟弟很支持。可是哥哥卻不會劃船。弟弟說,“那好辦,我會劃船,我送你過去。”然後弟弟就駕船送哥哥過河。風浪很大,弟弟劃船很吃力,但是他想,千辛萬苦也要把大哥送過去,讓他實現自己的理想。最後他們終于到了彼岸。哥哥到達了理想中的樂土,弟弟突然發現自己也到了樂土。這個故事很難翻譯,音譯過來就叫波羅蜜。本來弟弟明明是要渡人的,但同時他自己也得渡了。徹底的覺悟在最初是很難做到的,所以我們一面要覺悟自己的人生,一面要奉獻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按照佛陀的教導,按照祖師的教導,身體力行地,盡最大的力量去奉獻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就能獲得智慧。

  下面我想從叁個方面再談一些自己的體會:第一是對佛法的認識,第二是我們應該了知世界的規律,第叁談一點具體的人生態度。認識佛法,了知規律,首先要了解因果,深信因果是很重要的,這樣我們才能知道什麼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以及怎樣去做。其次我們要體會生命的無常,生命苦的本質,這樣才能發起了脫生死的願望。可是真能時時刻刻這樣去觀察和思考是很難的。我們看到一個女孩子很漂亮,但是很少會想到有一天她也會老,會長皺紋,生命結束的時候,她的遺體也會冷冰冰的,會腐爛。平時我們很少將死亡與自己聯系起來,仿佛那是很遙遠的事情。法國人薩特講,“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在一步一步的走向死亡。”對死亡的覺醒會讓人産生許多深刻的思考。佛陀已經把人生許多的規律都告訴我們了,比如說無常、四聖谛、八正道,我們要認真地去學習。

  人們一般會經曆這麼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在超越了繁忙的世俗生活之後,發現世界不是自己理想的世界。當然也有人覺得這個世界特別好,不苦。但是有些人在經過深刻的思考以後,會發現我們面臨很多不可克服的困難。然後他會去尋找一些解決辦法,去尋找一個也許是記憶中的世界,也許是想象中的世界。我想,這個世界可能就是當年佛陀祖師們給我們種下的那顆菩提種子。我們在經曆了沈淪和痛苦後,在彷徨之中,又在內心中尋找它的慰藉和指引。

  第二個階段,開始認識到我們在這個世界都是匆匆的過客,生命中沒有任何東西是屬于我們的,比如說財富、身體。死亡來臨的時候,這一切都無法帶走。即便是年輕的時候,身體也會出賣我們。舉個例子,我們興高采烈地打算去行腳,想實踐一下古德們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作略,結果到了路上還是發現很累,堅持不住就打道回府了,根本不是開始那種豪氣幹雲的情懷。怎麼會這樣呢?…

《十二屆:學佛者的人生態度(李明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