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屆:學佛者的人生態度(李明華)▪P2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說我們自己一切都作不了主,自己說了不能算數。這個時候,就不再貪戀世間的東西了,貪戀了也沒有用。釋迦牟尼佛本來是太子,但是他棄位出家,因爲他了知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的,都是自己把握不住的。這一步,很多人只要深刻地思考,都能領悟到。這是第二個階段,經曆了這個階段,人們就能稍稍放下一些了。這不是真正的放下,只是經過比較,覺得這個不夠好,要去找更好的東西,是簡單的放下。下一個階段就是上路。就是怎麼樣來解決這個生命問題。我們的祖師們、法師們天天給大家講的就是怎麼上路。

  在這個階段中,還有一些人的理解發生了偏差,把無常誤解爲生命是沒有意義的;把放下一切呢,理解爲是要對世間的任何事情都不聞不問,整天坐在那裏,只想著自己該怎麼解脫。當然能夠思考這些問題也很好,但這不是最終的目的。而且,只顧自己,也無法達到解脫的目的。老和尚告訴我們,這個時候就是要“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它就是指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世間的生活。其中關鍵的環節有兩個,第一,就是要有悲心。第二,就是要有智慧。我們要通過持戒,通過布施和忍辱來對治貪嗔癡的煩惱,以菩薩的六度法門來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培養定力,從而證得究竟的智慧。

  那麼應該如何對待我們的人生呢?我個人認爲,就是要不斷地學習。我這裏所說的學習不是指上大學,而是指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認識境界。在我看來,學習有兩個作用,第一個是能提升自己的境界;第二個就是獲得生活的能力。西方有兩種素質教育的觀點,一種認爲人的能力是潛在的,教育只是把這些潛能開發出來,所以在這種教育觀念下,對小孩就比較放任,使他的天性能自然流露,這在過去是比較流行的;另一種觀點是從我們東方傳統的教育觀念中總結出來的,認爲人的能力、認識、思想和各種行爲的方式是可以培養的,是可以教化的。古代文明中有很多寶藏,如果我們能把它們開發出來,深入地去學習,就如同和曆史上的偉人們在交流。人類爲什麼能比其他的動物更高明些呢?就是他可以通過學習前人的智慧和經驗,獲得長期曆史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從而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從前一種教育中,我們能培養出創造的能力。創造性可能會帶來財富,會帶來新的技術。可是如果想要獲得人生的一些真谛,了解怎麼樣才能幸福,則主要是靠後一種方式的育化了。人的財富和才能,不一定能給他帶來幸福,有時候反而容易把一個人的我執培養起來,這與獲得幸福獲得解脫的境界是背道而弛的。所以我說,獲得幸福的能力主要靠後一種教育方式。從前人的智慧中汲取營養,不斷地超越世俗的局限和執取,就能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這也是學習的真正內涵和意義。

  當有了一定的智慧,我們就會發現一些固有的價值觀念是沒有意義的。比如講,人常常要表現得很勇敢,但是深入地想一想,你就會發現勇敢是在一定情況下才需要的。曾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爲國王訓練鬥雞,過了十天,國王問他訓好了沒有,他說沒有。國王說,你怎麼知道它沒訓練好呢?他說,這只雞看了其他的雞,總要狠狠的去啄一口。又過了十天,雞還是沒有訓好,但是見了別的雞不去狠狠地啄一口了,只是瞪上一眼。又過了二十天,他興高采烈地跑來告訴國王,說這只雞訓好了。何以見得呢?原來再高大的龐然大物從它身邊走過,它連看都不看一眼了。這是爲什麼呢?只有恐懼的時候才需要勇敢,當無所畏懼時,就不必擺出勇猛的姿態了,反而會表現得悠閑自得。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事,有時候是因爲自己的信心不足,所以要做出很自信的樣子來給人家看。

  在娑婆世界有很多苦,我們還沒有找到一個解決苦的辦法,所以整天生活在一種潛在的恐懼中,身心不能自在。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只要真的按照佛陀的教誨去做,按照佛法的各個法門,認准一條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我們就會認識到很多煩惱來自于執取錯誤的觀念。當然面對和解決人生的難題時,還要有一些基本的素質,其中意志力是很重要的。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磨練自己的意志。我上學的時候堅持冬泳,在露天遊泳池砸開冰,每天去下水。那個時候就有點磨練自己,征服自己的味道,也有點勇敢的意思。因爲有些恐懼,所以要勇敢一點。追尋解脫的路,自己要能夠看住自己,如果自己都管不了自己,那就離解脫更遠一點了。

  剛才提到自己從小比較聽話,我所說的聽話,不是出于禮貌象征性地聽聽。人家比我聰明,說的話有道理,我都會認真地去做。這樣有很多地方就有所得,但有些地方也會覺得不是自己想要的。我就在找,找來找去,十多年前,有一個機會就到了柏林寺。在這之前也看到一些佛法的書,從書中看到了一種光明。到了這裏,發現老和尚非常地慈悲。一開始我覺得,出家的師父們高不可攀,是人天的師表,後來漸漸地發現他有些想法跟我也差不多,也和我一樣是普通的人,但是他能很堅定地按照佛陀的教導去做。我就想人家這麼做肯定有人家的道理。後來就試著在這裏幹一點活,當年普光明殿長廊裏的那些燈我就曾經安裝過。也常常親近老和尚,他老人家就教我要活在當下,每天念念《金剛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開始我覺得自己挺聰明,認爲不念經也能達到那個境界。禅宗不是一切都空的嘛,我當年也以爲可以投機取巧。但是碰巧我還是比較聽話的,發現那樣不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按老和尚說的試試吧。結果發現我們最大的困難,就是缺少定力和智慧。沒有定力談不上智慧。大家肯定都有體會,小的時侯你跟同學比,不如他們風光,打也打不過人家,玩也玩不過人家,那怎麼辦?沒辦法,我就聽話,好好念書呗!實際上相對來說,我們就是比較有定力。有的法師建議我,每天打打坐試試。我這個人不是比較教條嗎,每天就坐兩個鍾頭,坐了大概不到叁年。打坐的過程中才明白,爲什麼祖師說心生萬物,一切山河大地都是虛幻的,細節就不去說了,因爲有些東西是自己的體驗。

  在生活中的難題,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得失心,和人家比起來,是不是自己吃虧了?通過了解因果,就能逐步消除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現在受到的苦報,是因爲過去生中造做的惡業,也就是過去有事情做得不妥不對;現在得到的福報呢,就是過去生善業的結果。“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另一種難處,就是你的付出不被理解。遇到這樣的事情怎麼辦呢?我覺得如果有足夠的悲心,就不會抱怨。相信他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姐妹,是過去生中對我們有恩的人,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煩惱。同時慈悲心有了,還要有智慧。比如說我們明明是在幫助一個人,他卻不理解,反而怨恨我們、損害我們。這個時候就需要智慧,要看看有什麼辦法既可以幫他,又可以不讓他起煩惱。智慧不夠怎麼辦呢?就要好好去修行,把智慧修出來,這樣做事情就會圓滿一些。盡量讓我們的語言,我們的行爲,對大家能産生好的影響,走向解脫的影響。按照因果的原則,隨緣盡力地去做就可以了。還有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我們往往有耐心幫助一些關系疏遠的人,但對自己的親人,特別好的朋友卻沒有足夠的耐心,總覺得他是我的親人我的朋友,怎麼能這麼做呢?這個時候也是悲心和智慧不夠,只要我們的心變了,世界就變了。

  人難免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遇到跟自己想象不一樣的事情,這正好是修行的時候。我舉個例子,幾年以前,那個時候我常常以爲自己的定力還可以。有一次評職稱,當時我的成果在申報的人當中最多,有 200 多萬字,排在第一,第二名是 60 多萬字,其余的只有10 萬字。我並不是說自己的水平高出很多,但是當時的名額不止一個,所以我就覺得自己可能會通過,感覺水平還可以。投票之後,有人就打電話來,說我沒通過,只差一票。因爲在此之前有過思想准備,覺得過不過無所謂,都是身外之物,就說那沒關系。後來他又接著講,在投票之前所有的評委收到一封匿名信,說你怎麼不好怎麼不好。當時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清清楚楚覺得,自己的心動了,當下煩惱就生起來了。當時就在想,不是說安住當下嗎,發菩提心嗎,要放下要放下。過了十分鍾,才把心定下來,定下來後的感覺就非常不同。我很清楚那個人爲什麼要寫匿名信,如果我是他,我也不能保證自己不寫。因爲如果是我評上了,他會覺得利益損失太大了。慢慢地很同情他了,只不過還沒有能力幫助他,智慧還不夠。當天另一個名牌大學的負責人跑來,坐了四個小時挖我,讓我過去工作,給房子給什麼的,但是當時心確實不動了。大家別誤會,我的水平不高,經常會動心,不是只動了這一次。舉這個例子是說,人恰恰就要在這些時候觀照自己,因爲這些都是有因果的,業報早一點受完了就好了。所以那件事之後,我一直都很順利。真的安住在當下,你的心就變了,世界也就變了。

  回答提問:

  營員問:您是博士生導師,在事業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請問您是怎麼樣把工作和學佛很好地結合起來的?

  李居士答: 我認爲一切都是由因緣而生的,能夠做一個博士生導師這是一種因緣。一方面工作是個飯碗,這不是我終身的事業。另一方面,學佛、追求解脫是最終的歸宿,這是要爲之去努力一生的事情。

  最初我做的行業跟保險有關。當時也是爲了找一碗飯,另一方面又想跟學佛稍微有一點聯系,保險、保障能夠減少人們的投機和僥幸心理,似乎和學佛有一點聯系,當然這很牽強。在做世間的事業時,我盡力按照佛陀的教導,讓自己所做的事所說的話能淨化身邊的一片空間,使得社會更接近理想中的世界。我在專業的領域不夠優秀,投入也不多,只不過由于各種因緣,碰巧多年以前用功的專業是幾年後社會比較需要的,就一步步把我推到這裏。能做博士生導師不是說我比人家優秀,只是自己的學科碰巧是急需發展的。這個學科叫精算,我們在努力做這項工作的時候,剛好它是可以評價的。評價標准是一個精算師的國際考試,結果我們的每一批學生在每一次考試中都考出了世界最好的水平,比第二名要高很多。所以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因緣。我確實覺得自己的心變了,是以一種奉獻的精神,想爲這個國家爲社會努力做點什麼,那些學生也很高興有這麼個機會,他們就很拼命。我們的學生沒有暑假,寒假也只能回家不超過一個星期,他們很優秀,又這麼勤奮,自然就出類拔萃了。

  某營員: 李老師您好,你在學佛的路上遇到過阻力嗎,你是怎麼對待這些阻力的。

  李居士:阻力不是沒有,只不過在覺悟的這條路上,相對來說可以算是微不足道的。人有時候發現世界真的很苦,認識世界的苦以後,他整個的世界觀價值觀就發生了變化。過去經常有人問我爲什麼吃素,我就會想起一件事情。大概十年前,我的一個朋友做了一本書,叫《舊中國大博覽》,我負責編輯這本書的圖片。舊中國是指從 1900 年到 1949 年這段時間。當時我就接觸了一些日本侵華時代的圖片,有很多就像是地獄的場景,那絕對就是地獄。如果講日本人爲了安全,要建立無人村,我理解;不是說這樣做對,而是能按他的邏輯推斷出他的做法。如果是因爲戰爭狀況下沒有糧食,要吃人;如果是因爲他的士兵都是俗人,常年在外,有各種各樣的欲望,包括強奸,這些事情當然不對,但是也能做出推斷。但是我發現原因並不是這些,他們的目的是爲了取樂。比如說殺人比賽,兩個人看誰先殺到一百。兩個人分頭走了,叁天以後回來,一個人殺了 105 ,一個人殺了107 ,不分勝負,然後再去。原來我還以爲這些情況是一些記者或是什麼人冒著生命危險拍下來的,結果發現根本不是,是那些日本人自己拍下來做紀念的,還有很多殘酷的事情我就不說了。

  今天我們要活得尊嚴,穿一件衣服也要漂亮一點的,但是那個時候人不僅受折磨,連自己死亡的方式都不能選擇。想到這些我就覺得,今天很多所謂的困難阻力,相對來說就微不足道了。我想,在今天,這樣的環境中,日本人也不會這麼幹,但是在戰爭狀態下,他就得到一種認同,沒有覺得這是錯的。如果我帶領一批人馬要去打日本,自己也不到二十歲,會不會這麼幹呢?這麼一想,我就覺得很可怕,沒有把握說自己一定不這麼做。後來就想起小時候,有些小孩打一只貓,另外一些小孩爲了表示勇敢,爲了表示不自卑,也去踹一腳,我很慚愧,也踹過。這麼一想的話,我發現這不是哪一個民族的悲劇,而是整個人類的悲劇。生命已經很卑微了,爲什麼還要剝奪動物生存的權利呢?從那以後就不忍心吃肉了。如果說吃一塊肉有意義,我可以去吃,比方說吃肉能救一個人的命,我可以克製自己去吃下去。就像吃自己身上的一塊肉一樣,不是做不到,但是因爲沒有意義,就不會這麼去做。

  

《十二屆:學佛者的人生態度(李明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