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说我们自己一切都作不了主,自己说了不能算数。这个时候,就不再贪恋世间的东西了,贪恋了也没有用。释迦牟尼佛本来是太子,但是他弃位出家,因为他了知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自己把握不住的。这一步,很多人只要深刻地思考,都能领悟到。这是第二个阶段,经历了这个阶段,人们就能稍稍放下一些了。这不是真正的放下,只是经过比较,觉得这个不够好,要去找更好的东西,是简单的放下。下一个阶段就是上路。就是怎么样来解决这个生命问题。我们的祖师们、法师们天天给大家讲的就是怎么上路。
在这个阶段中,还有一些人的理解发生了偏差,把无常误解为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把放下一切呢,理解为是要对世间的任何事情都不闻不问,整天坐在那里,只想着自己该怎么解脱。当然能够思考这些问题也很好,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且,只顾自己,也无法达到解脱的目的。老和尚告诉我们,这个时候就是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它就是指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世间的生活。其中关键的环节有两个,第一,就是要有悲心。第二,就是要有智慧。我们要通过持戒,通过布施和忍辱来对治贪嗔痴的烦恼,以菩萨的六度法门来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培养定力,从而证得究竟的智慧。
那么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人生呢?我个人认为,就是要不断地学习。我这里所说的学习不是指上大学,而是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境界。在我看来,学习有两个作用,第一个是能提升自己的境界;第二个就是获得生活的能力。西方有两种素质教育的观点,一种认为人的能力是潜在的,教育只是把这些潜能开发出来,所以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对小孩就比较放任,使他的天性能自然流露,这在过去是比较流行的;另一种观点是从我们东方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总结出来的,认为人的能力、认识、思想和各种行为的方式是可以培养的,是可以教化的。古代文明中有很多宝藏,如果我们能把它们开发出来,深入地去学习,就如同和历史上的伟人们在交流。人类为什么能比其他的动物更高明些呢?就是他可以通过学习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获得长期历史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从而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从前一种教育中,我们能培养出创造的能力。创造性可能会带来财富,会带来新的技术。可是如果想要获得人生的一些真谛,了解怎么样才能幸福,则主要是靠后一种方式的育化了。人的财富和才能,不一定能给他带来幸福,有时候反而容易把一个人的我执培养起来,这与获得幸福获得解脱的境界是背道而弛的。所以我说,获得幸福的能力主要靠后一种教育方式。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不断地超越世俗的局限和执取,就能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这也是学习的真正内涵和意义。
当有了一定的智慧,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固有的价值观念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讲,人常常要表现得很勇敢,但是深入地想一想,你就会发现勇敢是在一定情况下才需要的。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为国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国王问他训好了没有,他说没有。国王说,你怎么知道它没训练好呢?他说,这只鸡看了其他的鸡,总要狠狠的去啄一口。又过了十天,鸡还是没有训好,但是见了别的鸡不去狠狠地啄一口了,只是瞪上一眼。又过了二十天,他兴高采烈地跑来告诉国王,说这只鸡训好了。何以见得呢?原来再高大的庞然大物从它身边走过,它连看都不看一眼了。这是为什么呢?只有恐惧的时候才需要勇敢,当无所畏惧时,就不必摆出勇猛的姿态了,反而会表现得悠闲自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有时候是因为自己的信心不足,所以要做出很自信的样子来给人家看。
在娑婆世界有很多苦,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解决苦的办法,所以整天生活在一种潜在的恐惧中,身心不能自在。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只要真的按照佛陀的教诲去做,按照佛法的各个法门,认准一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们就会认识到很多烦恼来自于执取错误的观念。当然面对和解决人生的难题时,还要有一些基本的素质,其中意志力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磨练自己的意志。我上学的时候坚持冬泳,在露天游泳池砸开冰,每天去下水。那个时候就有点磨练自己,征服自己的味道,也有点勇敢的意思。因为有些恐惧,所以要勇敢一点。追寻解脱的路,自己要能够看住自己,如果自己都管不了自己,那就离解脱更远一点了。
刚才提到自己从小比较听话,我所说的听话,不是出于礼貌象征性地听听。人家比我聪明,说的话有道理,我都会认真地去做。这样有很多地方就有所得,但有些地方也会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我就在找,找来找去,十多年前,有一个机会就到了柏林寺。在这之前也看到一些佛法的书,从书中看到了一种光明。到了这里,发现老和尚非常地慈悲。一开始我觉得,出家的师父们高不可攀,是人天的师表,后来渐渐地发现他有些想法跟我也差不多,也和我一样是普通的人,但是他能很坚定地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做。我就想人家这么做肯定有人家的道理。后来就试着在这里干一点活,当年普光明殿长廊里的那些灯我就曾经安装过。也常常亲近老和尚,他老人家就教我要活在当下,每天念念《金刚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开始我觉得自己挺聪明,认为不念经也能达到那个境界。禅宗不是一切都空的嘛,我当年也以为可以投机取巧。但是碰巧我还是比较听话的,发现那样不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按老和尚说的试试吧。结果发现我们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定力和智慧。没有定力谈不上智慧。大家肯定都有体会,小的时侯你跟同学比,不如他们风光,打也打不过人家,玩也玩不过人家,那怎么办?没办法,我就听话,好好念书呗!实际上相对来说,我们就是比较有定力。有的法师建议我,每天打打坐试试。我这个人不是比较教条吗,每天就坐两个钟头,坐了大概不到三年。打坐的过程中才明白,为什么祖师说心生万物,一切山河大地都是虚幻的,细节就不去说了,因为有些东西是自己的体验。
在生活中的难题,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得失心,和人家比起来,是不是自己吃亏了?通过了解因果,就能逐步消除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现在受到的苦报,是因为过去生中造做的恶业,也就是过去有事情做得不妥不对;现在得到的福报呢,就是过去生善业的结果。“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另一种难处,就是你的付出不被理解。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呢?我觉得如果有足够的悲心,就不会抱怨。相信他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姐妹,是过去生中对我们有恩的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同时慈悲心有了,还要有智慧。比如说我们明明是在帮助一个人,他却不理解,反而怨恨我们、损害我们。这个时候就需要智慧,要看看有什么办法既可以帮他,又可以不让他起烦恼。智慧不够怎么办呢?就要好好去修行,把智慧修出来,这样做事情就会圆满一些。尽量让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行为,对大家能产生好的影响,走向解脱的影响。按照因果的原则,随缘尽力地去做就可以了。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我们往往有耐心帮助一些关系疏远的人,但对自己的亲人,特别好的朋友却没有足够的耐心,总觉得他是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怎么能这么做呢?这个时候也是悲心和智慧不够,只要我们的心变了,世界就变了。
人难免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遇到跟自己想象不一样的事情,这正好是修行的时候。我举个例子,几年以前,那个时候我常常以为自己的定力还可以。有一次评职称,当时我的成果在申报的人当中最多,有 200 多万字,排在第一,第二名是 60 多万字,其余的只有10 万字。我并不是说自己的水平高出很多,但是当时的名额不止一个,所以我就觉得自己可能会通过,感觉水平还可以。投票之后,有人就打电话来,说我没通过,只差一票。因为在此之前有过思想准备,觉得过不过无所谓,都是身外之物,就说那没关系。后来他又接着讲,在投票之前所有的评委收到一封匿名信,说你怎么不好怎么不好。当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的心动了,当下烦恼就生起来了。当时就在想,不是说安住当下吗,发菩提心吗,要放下要放下。过了十分钟,才把心定下来,定下来后的感觉就非常不同。我很清楚那个人为什么要写匿名信,如果我是他,我也不能保证自己不写。因为如果是我评上了,他会觉得利益损失太大了。慢慢地很同情他了,只不过还没有能力帮助他,智慧还不够。当天另一个名牌大学的负责人跑来,坐了四个小时挖我,让我过去工作,给房子给什么的,但是当时心确实不动了。大家别误会,我的水平不高,经常会动心,不是只动了这一次。举这个例子是说,人恰恰就要在这些时候观照自己,因为这些都是有因果的,业报早一点受完了就好了。所以那件事之后,我一直都很顺利。真的安住在当下,你的心就变了,世界也就变了。
回答提问:
营员问:您是博士生导师,在事业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请问您是怎么样把工作和学佛很好地结合起来的?
李居士答: 我认为一切都是由因缘而生的,能够做一个博士生导师这是一种因缘。一方面工作是个饭碗,这不是我终身的事业。另一方面,学佛、追求解脱是最终的归宿,这是要为之去努力一生的事情。
最初我做的行业跟保险有关。当时也是为了找一碗饭,另一方面又想跟学佛稍微有一点联系,保险、保障能够减少人们的投机和侥幸心理,似乎和学佛有一点联系,当然这很牵强。在做世间的事业时,我尽力按照佛陀的教导,让自己所做的事所说的话能净化身边的一片空间,使得社会更接近理想中的世界。我在专业的领域不够优秀,投入也不多,只不过由于各种因缘,碰巧多年以前用功的专业是几年后社会比较需要的,就一步步把我推到这里。能做博士生导师不是说我比人家优秀,只是自己的学科碰巧是急需发展的。这个学科叫精算,我们在努力做这项工作的时候,刚好它是可以评价的。评价标准是一个精算师的国际考试,结果我们的每一批学生在每一次考试中都考出了世界最好的水平,比第二名要高很多。所以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因缘。我确实觉得自己的心变了,是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想为这个国家为社会努力做点什么,那些学生也很高兴有这么个机会,他们就很拼命。我们的学生没有暑假,寒假也只能回家不超过一个星期,他们很优秀,又这么勤奋,自然就出类拔萃了。
某营员: 李老师您好,你在学佛的路上遇到过阻力吗,你是怎么对待这些阻力的。
李居士:阻力不是没有,只不过在觉悟的这条路上,相对来说可以算是微不足道的。人有时候发现世界真的很苦,认识世界的苦以后,他整个的世界观价值观就发生了变化。过去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吃素,我就会想起一件事情。大概十年前,我的一个朋友做了一本书,叫《旧中国大博览》,我负责编辑这本书的图片。旧中国是指从 1900 年到 1949 年这段时间。当时我就接触了一些日本侵华时代的图片,有很多就像是地狱的场景,那绝对就是地狱。如果讲日本人为了安全,要建立无人村,我理解;不是说这样做对,而是能按他的逻辑推断出他的做法。如果是因为战争状况下没有粮食,要吃人;如果是因为他的士兵都是俗人,常年在外,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包括强奸,这些事情当然不对,但是也能做出推断。但是我发现原因并不是这些,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取乐。比如说杀人比赛,两个人看谁先杀到一百。两个人分头走了,三天以后回来,一个人杀了 105 ,一个人杀了107 ,不分胜负,然后再去。原来我还以为这些情况是一些记者或是什么人冒着生命危险拍下来的,结果发现根本不是,是那些日本人自己拍下来做纪念的,还有很多残酷的事情我就不说了。
今天我们要活得尊严,穿一件衣服也要漂亮一点的,但是那个时候人不仅受折磨,连自己死亡的方式都不能选择。想到这些我就觉得,今天很多所谓的困难阻力,相对来说就微不足道了。我想,在今天,这样的环境中,日本人也不会这么干,但是在战争状态下,他就得到一种认同,没有觉得这是错的。如果我带领一批人马要去打日本,自己也不到二十岁,会不会这么干呢?这么一想,我就觉得很可怕,没有把握说自己一定不这么做。后来就想起小时候,有些小孩打一只猫,另外一些小孩为了表示勇敢,为了表示不自卑,也去踹一脚,我很惭愧,也踹过。这么一想的话,我发现这不是哪一个民族的悲剧,而是整个人类的悲剧。生命已经很卑微了,为什么还要剥夺动物生存的权利呢?从那以后就不忍心吃肉了。如果说吃一块肉有意义,我可以去吃,比方说吃肉能救一个人的命,我可以克制自己去吃下去。就像吃自己身上的一块肉一样,不是做不到,但是因为没有意义,就不会这么去做。
《十二届:学佛者的人生态度(李明华)》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