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二届:学佛者的人生态度(李明华)

  学佛者的人生态度

  李明华居士

  

  明海大和尚 : 大家这几天很辛苦,但也很勇猛精进,能够坚持参加我们的每一个活动,这种精神正是学佛所需要的。今天下午要讨论的题目是《学佛者的人生态度》。近代的太虚大师有一首影响深远的诗偈 : “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人成即佛成”,这是修学佛法很重要的精神。我们这次夏令营的主题——安住在责任与义务中,就是从这句话的精神中引申而来的。佛教徒要把佛法落实到生活里,落实到工作、做人之中,而不是当成逃避现实的工具。今天下午要为我们做报告的是来自北京的李明华居士,李居士是我们夏令营的老营员,从第二届开始参加夏令营,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做义工,为大家服务。现在他在首都一所高校任教,是博士生导师。他的工作和人品,人生的境界,以及在学佛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分享他学佛的心得。

  李居士 : 从十多年前做夏令营的营员开始,每期夏令营,只要有机会,我都尽量争取来。说是来服务,其实更多的是想分享我们夏令营的成果。我一直受益于夏令营,所以总是想以一种报恩的态度来做点什么。

  我先谈一谈对人生对佛法的一点看法,一点认识。人生要面对很多事情,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有一个目标,然后针对这个目标会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方案,再按照方案来制定实施的细则。这样才能把一个事情做好。人生也有自己的目标,虽然这个目标在人生的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地被调整,但是确立目标是很重要的,同时也需要一些实施的办法和细则。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目标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离苦得乐的解脱境界。我没有达到那个境界,所以描述起来很难。为什么说不好描述呢

   可以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天一只乌龟和一条鱼聊了起来,乌龟对鱼说:“我刚从陆地散步回来。”鱼很好奇,就问 : “陆地是什么样子的?”“陆地啊,很坚实的,可以在上面走路。”鱼想:“它一定跟我们一样,可以在里面游。”乌龟看鱼想错了,就指一指海底说,“陆地就是这么硬,可以在上面走路。”鱼又想:“哦!陆地是这样的,可以在上面飘起来,可以游泳。”乌龟忙又拍一拍礁石说,“陆地是这个样的,不是你说的那样。”鱼恍然大悟:“原来陆地就像礁石似的,可以围着它转。”你们看看,乌龟要用鱼的语言去描述自己看到的世界,是很困难的,它只能打一些比方,但是鱼还是无法理解那些不能体验的经历,比如说,走路对鱼来说就是永远无法理解的体验。

  在这个娑婆世界里,我们想理解佛陀用我们的语言描绘的另一个世界,也是不容易的。这需要用心去理解。境界很难描述,所以佛陀就打了很多比喻,但是我们又很容易地陷入到这些比喻的表相上,而失去了它的真意。为了避免我们停滞在文字的表面,带领我们通达解脱的真谛,佛陀和历代的祖师们就介绍了很多种具体的修行方法,有禅宗、净土宗、密宗等等,比如禅宗就教我们参话头。我们有一些同学喜欢穷根究底,爱问问题,你说乌龟散步去了,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跟我在海里游泳一样呢?禅宗就利用这种好奇心来培养“疑情”。像大多数人都知道的问题,“生我之前我是谁,生我之时谁是我?”什么是我?我是谁?这是我的胳膊,可是胳膊并不是我。我的耳朵,我的脑袋,我的身体,都不是我,那我在哪?在不断参究的过程中,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境界,乃至开悟。这是禅宗的一种实施方案。像净土宗,念阿弥陀佛,通过不停地念诵佛号的方法能帮助很多人达到一心不乱。密宗的持咒、加行以及其他修行方法,都是为实现解脱的目的而施行的方案。

  可是往往我们很多的人,老是怀疑这有用吗,能达到那个境界吗?对这个方法没信心,就没实践。事实上,实践和不实践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想想,如果你教小孩子怎么解数学题,总要让他做一些练习。这时候小孩子告诉你,这个练习我懂了,不用再做习题了。可是你还是要让他做。为什么呢?因为在解题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困难,问题的结果到底是怎么样的,他并不清楚。只有亲自把这道题解完了,对问题的理解才会细致深入。那么,我们在佛法中的实践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地持久地练习,我们才能对佛陀的教导有深入的体会,对那些还似懂非懂的境界有些直觉的把握。

  在这个时代,我个人的体会,学佛最重要的收获来自于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我们不是有大智慧的人,也不是有大福德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据经文上说,能听闻佛法,是多生累劫的因缘。可能当年我们也曾亲耳听佛陀讲过法,但是直到今天,还是这样迷惑。所以期望像祖师一样,听到一句偈子或举手投足之间就有所契入是不太现实的。当年佛陀只是给我们播下了种子,现在还是要身体力行的去做。怎么样去做呢?老和尚倡导的生活禅,就是一个契合时代特点的实践佛法的一种 实施细则 。生活禅的一个主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就是获得生命的智慧,奉献人生就是为他人无私地服务,以大乘佛教的精神去奉献自己。实践生活禅,按我的体会,真是应当象老和尚教导的那样,一方面观照当下,观照每一个念头;另一方面每天早晨念诵《普贤行愿品》,晚上念诵《金刚经》。坚持下来,就会有所收获。

  很多人会想,从小到大念了无数的课文,也没得到什么,所以这个经也不必读了。这里谈谈我的经验和体会。我不是个很聪明的人,但是从小比较听话,也可以说很教条,长辈们说的,我就认真去做。比如背一篇课文吧,课文很长,不容易背下来。但 念一百遍 我能做到,那么我就念一百遍,如果还是没有背下来,那就念它二百遍,结果发现,在做的过程中会有不可思议的收获。可以说从小到大,无论是在世间,还是在佛法中,我所得到的利益都和这种认真教条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坚持念诵经文,可能从表面上看不到有什么作用,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你所得到的利益,是真实不虚的。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陀曾讲过一个比喻,听闻佛法的机会就好比一头盲龟一千年从海底浮到水面一次 , 这时正好遇到一块在海中漂浮的木板,木板上面有一个洞,盲龟的头恰巧从洞里伸出来。这个有多么难。而听闻佛法以后,能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修持的路,就更难了。找到了这条路,深信不疑地走下去,是难上加难。那么多人比我聪明,可是他们没有去走这条路,我觉得很可惜。

  修习生活禅,很多人开始的时候都需要念诵。像老和尚说的,晚上念《金刚经》,可以获得智慧,可以很清醒地观察到我们这一天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早晨念《普贤菩萨行愿品》,就可以知道这一天应该怎么做。这样下来一方面给自己带来了智慧的启迪,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我们的定力。

  见地和修证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证悟到那一步,见地是很难究竟的。同样没有见地的指导,证悟也是空中楼阁。所以为什么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因为我们在奉献当中能够更好的觉悟。佛经上还有一个故事:有兄弟两人住在一条大河的某岸,一天弟弟看见哥哥愁眉不展,就问他怎么了。大哥说,“你看到河的对岸多么美丽富饶,我想过去。”弟弟很支持。可是哥哥却不会划船。弟弟说,“那好办,我会划船,我送你过去。”然后弟弟就驾船送哥哥过河。风浪很大,弟弟划船很吃力,但是他想,千辛万苦也要把大哥送过去,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后他们终于到了彼岸。哥哥到达了理想中的乐土,弟弟突然发现自己也到了乐土。这个故事很难翻译,音译过来就叫波罗蜜。本来弟弟明明是要渡人的,但同时他自己也得渡了。彻底的觉悟在最初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们一面要觉悟自己的人生,一面要奉献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按照佛陀的教导,按照祖师的教导,身体力行地,尽最大的力量去奉献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就能获得智慧。

  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再谈一些自己的体会:第一是对佛法的认识,第二是我们应该了知世界的规律,第三谈一点具体的人生态度。认识佛法,了知规律,首先要了解因果,深信因果是很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以及怎样去做。其次我们要体会生命的无常,生命苦的本质,这样才能发起了脱生死的愿望。可是真能时时刻刻这样去观察和思考是很难的。我们看到一个女孩子很漂亮,但是很少会想到有一天她也会老,会长皱纹,生命结束的时候,她的遗体也会冷冰冰的,会腐烂。平时我们很少将死亡与自己联系起来,仿佛那是很遥远的事情。法国人萨特讲,“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一步一步的走向死亡。”对死亡的觉醒会让人产生许多深刻的思考。佛陀已经把人生许多的规律都告诉我们了,比如说无常、四圣谛、八正道,我们要认真地去学习。

  人们一般会经历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超越了繁忙的世俗生活之后,发现世界不是自己理想的世界。当然也有人觉得这个世界特别好,不苦。但是有些人在经过深刻的思考以后,会发现我们面临很多不可克服的困难。然后他会去寻找一些解决办法,去寻找一个也许是记忆中的世界,也许是想象中的世界。我想,这个世界可能就是当年佛陀祖师们给我们种下的那颗菩提种子。我们在经历了沉沦和痛苦后,在彷徨之中,又在内心中寻找它的慰藉和指引。

  第二个阶段,开始认识到我们在这个世界都是匆匆的过客,生命中没有任何东西是属于我们的,比如说财富、身体。死亡来临的时候,这一切都无法带走。即便是年轻的时候,身体也会出卖我们。举个例子,我们兴高采烈地打算去行脚,想实践一下古德们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作略,结果到了路上还是发现很累,坚持不住就打道回府了,根本不是开始那种豪气干云的情怀。怎么会这样呢?…

《十二届:学佛者的人生态度(李明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