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屆: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馮學成)▪P8

  ..續本文上一頁什麼事情,關鍵是他定位的錯誤,或者根本就沒有定位,這就帶來了若幹的麻煩。一個人要吃一塹,長一智,經曆一些挫折未必不是好事,我一生都在挫折之中,我感覺還是蠻不錯的。

  明海大和尚:這立志是立大還是立小?怎麼個立法?是具體的,還是抽象的呢?

  馮老師:可以說立志要虛實不二,什麼是虛實不二呢?因爲我是喜歡傳統文化的,還是要學習古代的聖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古代聖賢仁人之心爲心,以古代聖賢仁人之志爲志,少看自己,多關心國家民族。如果把自己放下,用公心來立志,那麼自己的種種遭遇,不論是順境逆境,是得是失,它都不會成爲幹擾,都會成爲繼續前進的動力,我覺得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一個人有了好的志向,他就會有一個好的人生觀,就會善于處理周邊的人和事。志有大有小,實際上是一個時間和空間的問題,自己的志氣很大,但是必須要有相當的時間和因緣才能完成,大志還是需要通過具體的事情,腳踏實地的事情體現出來。

  佛陀的志氣就很大,要普度整個世間的衆生,但他也要吃飯,說話還是要一句一句地說,自己的徒弟還得一個一個地去教導,一個道場接一個道場地操練。再大的志向還是要具體化才行,而且還要量化,不能說空話,說大話。所以長期的目標和短期的目標應該很好地結合起來。

  另外一個方面,有了立志,必須就得煉性。爲什麼需要煉性?錘煉我們的品性。我們還是煩惱衆生,心理的結構,性情的結構並非盡善盡美,總有這樣的不足或那樣的麻煩。我經常反省自己,實際上自己是一個很平庸的人,以前也有自卑的地方,也有自大的地方,也有心胸狹隘的地方,也有猜忌別人的地方,也有嫉妒別人的地方,總之自己的毛病很多。後來學了佛法,學了聖人的言教以後,覺得自己以前的那些不好,要把它慢慢地轉變過來。好在身邊有很多榜樣,像這些老和尚們、善知識們,他們的那種氣象,用現在的話來說,道氣就足以感人。古代有句話“聖人立不言之教,垂衣裳而天下治”。他們是身體力行,身教重于言教,這樣的觸動對我是非常深刻的,而且對我的教化也是潛移默化的,使自己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有所轉變,有所改變。實際上在柏林寺這十來年,明海法師、明憨法師、明基法師等等很多常住的法師,都受到了老和尚身教的觸動改造。老和尚是不是天天都把他們叫到身邊,耳提面命,說長說短?不是的。老和尚的一舉一動一絲不苟,在佛教事業裏面那種真正的敬業精神,幾十年如一日。無論是在中國佛教協會當副會長,還是到國外去訪問,名氣那麼響亮,辯才無礙,學富五車,但老和尚並不是在這個方面來表現的,他是以自己的行爲在教導大家,我在這方面都感到羞愧,那麼大的年紀了,還一樣的上早殿,一樣的上晚課,一樣的坐香,拜佛的時候頂禮如儀呀,真的是一絲不苟。大家現在看見大和尚就是這樣的,第一次我來夏令營的時候,就說過一句笑話:“有其父必有其子。”(掌聲)

  明海大和尚:這就是說首先要把本分事做好。

  馮老師:所以要立志,第二是要煉性,煉性就是要把自己心性上不好的東西排除掉。讓聖人的、佛菩薩的智慧光輝在我們的身上、心性上安家落戶。這個多美呀!

  第叁個呢,必須開眼。就是打開智慧之眼。爹媽給的這個生命,給的這個精神,嚴格來說並不是很優秀的,必須通過學修佛法,學修聖人之道,才能打開自己的智慧之眼,才能對人生宇宙有更高明的、更深刻的、更正確的認識。

  第四,就要致用,就是實踐。在實踐之中“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奉獻人生可不是一句空話,不能只挂在口頭上,是要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日常的工作當中,都能發起菩提心,以一種大公之心來照料身邊的人和事。所以要在實踐中學修佛法。

  我們談文化的使命,不能離開具體的日常工作。如果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之中,心裏有一種對中華民族的文化使命感,那麼我相信你走到哪裏去都會發光的,走到哪裏去都會受到人們的歡迎的。我在成都講課的時候,講到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時,我問他們,人的人格魅力從哪裏來?就是從這個“仁義禮智信”上來。如果一個人達到了“仁義禮智信,溫良恭簡讓”的人格美,那麼凝聚力就大了,大家都願意圍在他身邊。有誰願意和那些不仁不義,無恥無信的人打交道啊?(掌聲)

  明海大和尚:一方面,我們在現在的青年人身上看到了很多令人鼓舞的氣象,包括這次夏令營,同學們報名非常踴躍,也克服了很多困難。有些同學堅持早晚上殿,能夠堅持坐在這裏叁個小時不動,這些都讓我們非常感動。另外一方面,這個時代誘惑也很多,錯亂的東西很多,擺在我們面前的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判斷標准,有時要我們自己去判斷,自己去抉擇。大家都做的事不一定正確,大家都說的話不一定要說,要用自己的眼來辨別,正如剛才馮老師所說,這個眼就是我們的智慧之眼。

  馮老師:我再補充一句,前段時間在成都講周敦頤的《通書》,裏面談到顔淵,孔夫子表揚顔淵說,“ 顔子在陋巷, 一箪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其何心哉?”因爲顔淵是一個很窮的學生,連飯都吃不上,但他學道卻是很精進的。接著又提出了一個問題:“其何心哉?”到底這個心是怎麼回事呢?

  周 敦頤在《通書》裏有雲:“ 天地間有至尊至貴至大而異于富貴”的東西呀!“異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天下“至尊者道,至貴者德”,天地間比富貴更可愛、更偉大的就是德,“見其大而忘其小”有了更崇高的東西,富貴就看不上眼了。“見其大則忘其小,見其大則心泰”,心裏就太平了,就平安了。“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如果心安了,我們就能夠做到“富貴貧賤處之一也”。我們就能用平常心來對待富貴貧賤得失。“處之一,則能化而齊”,化是教化,齊則與天地齊平,與造化同功。

  這樣的修養,這樣的境界,我希望同學們以後都能達到。好,謝謝大家!(掌聲) (錄音整理:劉東亮 蔡愈)

  

《十二屆: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馮學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