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什么事情,关键是他定位的错误,或者根本就没有定位,这就带来了若干的麻烦。一个人要吃一堑,长一智,经历一些挫折未必不是好事,我一生都在挫折之中,我感觉还是蛮不错的。
明海大和尚:这立志是立大还是立小?怎么个立法?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呢?
冯老师:可以说立志要虚实不二,什么是虚实不二呢?因为我是喜欢传统文化的,还是要学习古代的圣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古代圣贤仁人之心为心,以古代圣贤仁人之志为志,少看自己,多关心国家民族。如果把自己放下,用公心来立志,那么自己的种种遭遇,不论是顺境逆境,是得是失,它都不会成为干扰,都会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我觉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一个人有了好的志向,他就会有一个好的人生观,就会善于处理周边的人和事。志有大有小,实际上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问题,自己的志气很大,但是必须要有相当的时间和因缘才能完成,大志还是需要通过具体的事情,脚踏实地的事情体现出来。
佛陀的志气就很大,要普度整个世间的众生,但他也要吃饭,说话还是要一句一句地说,自己的徒弟还得一个一个地去教导,一个道场接一个道场地操练。再大的志向还是要具体化才行,而且还要量化,不能说空话,说大话。所以长期的目标和短期的目标应该很好地结合起来。
另外一个方面,有了立志,必须就得炼性。为什么需要炼性?锤炼我们的品性。我们还是烦恼众生,心理的结构,性情的结构并非尽善尽美,总有这样的不足或那样的麻烦。我经常反省自己,实际上自己是一个很平庸的人,以前也有自卑的地方,也有自大的地方,也有心胸狭隘的地方,也有猜忌别人的地方,也有嫉妒别人的地方,总之自己的毛病很多。后来学了佛法,学了圣人的言教以后,觉得自己以前的那些不好,要把它慢慢地转变过来。好在身边有很多榜样,像这些老和尚们、善知识们,他们的那种气象,用现在的话来说,道气就足以感人。古代有句话“圣人立不言之教,垂衣裳而天下治”。他们是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触动对我是非常深刻的,而且对我的教化也是潜移默化的,使自己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有所转变,有所改变。实际上在柏林寺这十来年,明海法师、明憨法师、明基法师等等很多常住的法师,都受到了老和尚身教的触动改造。老和尚是不是天天都把他们叫到身边,耳提面命,说长说短?不是的。老和尚的一举一动一丝不苟,在佛教事业里面那种真正的敬业精神,几十年如一日。无论是在中国佛教协会当副会长,还是到国外去访问,名气那么响亮,辩才无碍,学富五车,但老和尚并不是在这个方面来表现的,他是以自己的行为在教导大家,我在这方面都感到羞愧,那么大的年纪了,还一样的上早殿,一样的上晚课,一样的坐香,拜佛的时候顶礼如仪呀,真的是一丝不苟。大家现在看见大和尚就是这样的,第一次我来夏令营的时候,就说过一句笑话:“有其父必有其子。”(掌声)
明海大和尚:这就是说首先要把本分事做好。
冯老师:所以要立志,第二是要炼性,炼性就是要把自己心性上不好的东西排除掉。让圣人的、佛菩萨的智慧光辉在我们的身上、心性上安家落户。这个多美呀!
第三个呢,必须开眼。就是打开智慧之眼。爹妈给的这个生命,给的这个精神,严格来说并不是很优秀的,必须通过学修佛法,学修圣人之道,才能打开自己的智慧之眼,才能对人生宇宙有更高明的、更深刻的、更正确的认识。
第四,就要致用,就是实践。在实践之中“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奉献人生可不是一句空话,不能只挂在口头上,是要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日常的工作当中,都能发起菩提心,以一种大公之心来照料身边的人和事。所以要在实践中学修佛法。
我们谈文化的使命,不能离开具体的日常工作。如果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之中,心里有一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使命感,那么我相信你走到哪里去都会发光的,走到哪里去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的。我在成都讲课的时候,讲到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时,我问他们,人的人格魅力从哪里来?就是从这个“仁义礼智信”上来。如果一个人达到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简让”的人格美,那么凝聚力就大了,大家都愿意围在他身边。有谁愿意和那些不仁不义,无耻无信的人打交道啊?(掌声)
明海大和尚:一方面,我们在现在的青年人身上看到了很多令人鼓舞的气象,包括这次夏令营,同学们报名非常踊跃,也克服了很多困难。有些同学坚持早晚上殿,能够坚持坐在这里三个小时不动,这些都让我们非常感动。另外一方面,这个时代诱惑也很多,错乱的东西很多,摆在我们面前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有时要我们自己去判断,自己去抉择。大家都做的事不一定正确,大家都说的话不一定要说,要用自己的眼来辨别,正如刚才冯老师所说,这个眼就是我们的智慧之眼。
冯老师:我再补充一句,前段时间在成都讲周敦颐的《通书》,里面谈到颜渊,孔夫子表扬颜渊说,“ 颜子在陋巷, 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其何心哉?”因为颜渊是一个很穷的学生,连饭都吃不上,但他学道却是很精进的。接着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其何心哉?”到底这个心是怎么回事呢?
周 敦颐在《通书》里有云:“ 天地间有至尊至贵至大而异于富贵”的东西呀!“异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天下“至尊者道,至贵者德”,天地间比富贵更可爱、更伟大的就是德,“见其大而忘其小”有了更崇高的东西,富贵就看不上眼了。“见其大则忘其小,见其大则心泰”,心里就太平了,就平安了。“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如果心安了,我们就能够做到“富贵贫贱处之一也”。我们就能用平常心来对待富贵贫贱得失。“处之一,则能化而齐”,化是教化,齐则与天地齐平,与造化同功。
这样的修养,这样的境界,我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达到。好,谢谢大家!(掌声) (录音整理:刘东亮 蔡愈)
《十二届:当代青年的文化使命(冯学成)》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