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五屆:普茶——柏林夜話(叁)▪P4

  ..續本文上一頁輪回,而六道輪回中有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而進化論中講人是由類人猿進化來的,那時沒有人類,人是不是要屬于畜生道,六道輪回與進化論是不是有沖突?

  明海大和尚:今天晚上坐前面的有好幾位,不要只集中找我們一兩個人來問。好,我建議請馬來西亞的素聞法師來回答,因爲你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搬兵請將,請海外法師來回答。

  素聞法師:這個問題相當難回答,因爲是兩個概念。如果按曆史層面來講,佛經肯定是比進化論早上千年。所以你用一千年後的學說與一千年前的學說相比較,我們當然是相信經得起一千年考驗的學說,還能保留到今天必有它可信的地方。所以我相信六道輪回說可能會比進化論更好,進化論是從觀察猿猴得來的,佛法不是從科學解剖觀察,而是從生命淨化的層面來觀察的。六道輪回的說法也不是佛教首創,是印度傳統文化的婆羅門教本身的說法。佛陀當年在印度說法就引用當時這種傳統說法加上了正知正見。所以兩種說法肯定是有矛盾,我本人是相信六道輪回的,希望你也去研究一下六道輪回到底是怎麼回事,再去跟進化論比較看哪一種方法合理,謝謝。

  營員:尊敬的濟群法師,我今年十四歲,是一名初中生,今天您說人的需求越多,心也就越不圓滿,也就越難富足。可是,如果人沒有需求怎能前進呢?好多成功的人不都是不停地不滿足才進步的呀,請您開示。

  濟群法師:關鍵是人類要追求一種什麼樣的進步,如果有一種進步是更快地接近毀滅,那你希望有嗎?不希望吧。但是我們今天社會物質的高度發展,對自然的破壞,就是有點接近毀滅信號。

  營員:阿彌陀佛,我想問一下大和尚,之前有居士跟我聊起來,說大和尚看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我想這不止是一種天生的能力。會不會是當下的力量?我們在看書的時候,還會想吃飯或者睡覺的事情。如果後天可以修煉的話,我們怎麼落實到生活中或學習中?謝謝。

  明海大和尚:這個居士講的絕對不是事實,我懷疑她是不是想忽悠你什麼事啊,我一目只能看一行,而且看過也經常忘記。

  營員:阿彌陀佛,我想請問老和尚,就是我們起的即生即滅的念和發願的願的聯系,我們該如何認識念和願?

  淨慧老和尚:有念才有願,有願才有念!不過我指的是正念。正念也是即生即滅,正念並不是不生不滅。如果我們在正確的信仰、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觀點指導下的願,就是我們成就一切事業、一切善業的動力。如果我們念念是在發願,念念都是正念,我們的願力也是一種善願,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一種力量。

  營員:阿彌陀佛!尊敬的濟群法師,您剛才提到人意識到的需求越多時,就越難達到滿足,幸福感也就越難達到。而人需求比較少的時侯,相對地就容易知足。但是我學市場營銷學,提的問題和剛才中學生的問題相似。市場營銷主要工作就是要刺激人的消費,人有需求,産品才銷得出去。剛才您說如果人需求越多人就會更快地接近毀滅,這是不是說我們從事市場營銷的,事實上是在做惡,幫助了世界的毀滅。剛才大和尚開示建議殺動物的同學轉專業,那麼我是不是也要考慮改專業呀

  

  濟群法師:人的需求呀,有一些是正常的需求,現代人的需求除了正常的需求外,還有一些惡性需求,這是市場經濟跟社會的強烈刺激有關系的。其實按道理來講,科技發展和生産力的提升,應該使我們活得更輕松才對,可我們現代人活得更累。累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因爲我們的需求太多。所以呢,我們要盡量減少無謂的需求,這樣我們才會活得更輕松。否則的話是既浪費了自然,也消耗了我們寶貴的生命,這是非常不值得的。因爲我們所追求的很多東西是生命中原本不需要的東西,爲了這些原本不需要的東西消耗了我們寶貴的生命啊!這是非常不值得的。

  營員:請老和尚開示一下,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感覺到生老病死就是苦,他成道之後能完全控製生老病死的過程嗎?就我個人來說,我比較迷戀神通術,我這樣子可以回去自己修行嗎?

  淨慧老和尚:這位同學,你今年二十幾歲?(23歲)你去年多少歲?(22歲)明年是多少歲?(24歲)生命是無常的,生命是在遷流變化的,這是一個規律,這種規律不是任何人製造出來,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改變的。(佛陀也不能嗎?)佛陀也不能。佛陀只是證得了諸法緣生性空的這種規律,一切按照事物的規律來生存,然後正視一切的痛苦。釋迦牟尼佛也生病,釋迦牟尼佛活到八十多歲也圓寂了。他圓寂了,就是順著一切諸法緣生緣滅的規律,他能夠正視這個。學習佛法就是掌握諸法緣生緣滅的規律性,然後我們去正視它,然後我們能夠在病苦面前,能夠正視病苦。了解病也是從緣生,不病也是從緣生。既然一切都緣生緣滅,掌握了這個規律就會減少痛苦,甚至會少生病,不生病,即使到了一期生命結束的時候也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把握生命的方向。所以,你想得到神通,想要活就活、要死就死,那個恐怕是從古以來,只是在小說中,或者在一種童話的電視片中可能有過這樣的情節。在真實生活中,沒有這些的情節,沒有這個事實。我們一切要順乎真理,順乎規律,這是佛法的教導。

  營員:我問題很多,首先是關于破除執著,就是說不管什麼時候都要破除執著,但當初日軍侵華,他們對中國犯下這麼大的罪過到現在還不認錯,我們是否應該寬恕他們。第二個問題,昨天看的電影《一輪明月》,許多女營員都很反對,因爲大師出家時是抛妻棄子,學子問他什麼是愛,他說愛是慈悲,但愛是對普天之下所有人的慈悲,那爲什麼對弱女子那麼殘忍呢?出家人感覺是抛棄了自己的家人,如果是父母年事已高,你怎麼能抛棄呢!佛教也是要求我們孝敬父母的,這一點該怎麼辦呢?還有一個問題,佛教創立的時候,是要反對種姓製度,反對不平等的,但比丘是守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是守五百多條,而且比丘尼見了比丘還要磕頭,好像是不公平的,我想請問一下怎麼來解釋這些,謝謝。

  淨慧老和尚:你今天好像在這裏仗義執言了,呵呵。全國十叁億人口,有幾個人出家當和尚,出家當和尚的人很少,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你們現在在座的女營員比較多,好像比男營員差不多多出一半。你們自己客觀地好好想一想,女性在感情生活中,會對一個要求解脫、要求淨化的人,究竟有哪些負面的影響?我想這是一個事實,弘一大師四十多歲才出家,應該說他也完成了人生的使命。在他走了大半世的人生之後,覺悟過來,離開家庭,過出家人的生活,這種選擇至少我們不能指責他,應該是同情他,應該非常敬仰——這是一個覺悟的人生,這是一個奉獻的人生。我們要多從大的方向來著想,多從善法來著想,多從人生的覺醒覺悟著想,不要糾纏到兒女情長這樣的小事上,否則我們永遠擺脫不了感情的糾纏,永遠擺脫不了人生當中非常負面的那些障礙。所以希望這位女同學,也要上一個臺階,站得更高一些,來看人生,看佛教,看出家人。因爲要背妻離子,在世俗生活中成就大事業的人往往也有這方面的舉措,像我們很熟悉的大禹叁過家門而不入,他爲什麼呢,他也是有一個很崇高的目標。出家人也一樣,他也有一個很崇高很清淨的目標,所以他一定要犧牲個人的某些利益來實現更崇高的追求。

  明影法師:好的,今晚營員提問踴躍。下面我們唱首歌回報一下我們的法師,好不好?

  (營員合唱《從心開始》、《生活禅曲》)

  明海大和尚:唱得很不錯,首先每天早上起這麼早就不容易。夏令營辦了十五年,我從第一屆到現在,我們活動的組織也要改善,同時希望你們把關于活動的意見反饋回來,以便于我們今後把這個活動做得更好。剛才女營員提的問題,我一直意猶未盡,因爲你問的是老和尚,我再補充兩句好吧。因爲弘一大師是我很敬仰的,你這個問題問到他,在佛教裏面出家,有父母要父母同意,有妻子要與妻子商量,要爭取她的同意的。你剛說的把妻子抛棄的事情,造成妻子很痛苦的局面,建議你到社會上去統計一下,被抛棄的女性是因爲她的對象是出家的多,還是其他情況多?哪一種情況多啊,是因爲做和尚被抛棄的多還是因爲離婚被抛棄的多?(營員:不能有更壞的,就否認這個壞的存在……)所以我想說的是:以我們今天的時代來說,有多一些的人來獻身佛法,弘揚佛教思想道德,那麼我相信社會上被抛棄的女性會少。

  

《十五屆:普茶——柏林夜話(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