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轮回,而六道轮回中有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而进化论中讲人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那时没有人类,人是不是要属于畜生道,六道轮回与进化论是不是有冲突?
明海大和尚:今天晚上坐前面的有好几位,不要只集中找我们一两个人来问。好,我建议请马来西亚的素闻法师来回答,因为你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搬兵请将,请海外法师来回答。
素闻法师:这个问题相当难回答,因为是两个概念。如果按历史层面来讲,佛经肯定是比进化论早上千年。所以你用一千年后的学说与一千年前的学说相比较,我们当然是相信经得起一千年考验的学说,还能保留到今天必有它可信的地方。所以我相信六道轮回说可能会比进化论更好,进化论是从观察猿猴得来的,佛法不是从科学解剖观察,而是从生命净化的层面来观察的。六道轮回的说法也不是佛教首创,是印度传统文化的婆罗门教本身的说法。佛陀当年在印度说法就引用当时这种传统说法加上了正知正见。所以两种说法肯定是有矛盾,我本人是相信六道轮回的,希望你也去研究一下六道轮回到底是怎么回事,再去跟进化论比较看哪一种方法合理,谢谢。
营员:尊敬的济群法师,我今年十四岁,是一名初中生,今天您说人的需求越多,心也就越不圆满,也就越难富足。可是,如果人没有需求怎能前进呢?好多成功的人不都是不停地不满足才进步的呀,请您开示。
济群法师:关键是人类要追求一种什么样的进步,如果有一种进步是更快地接近毁灭,那你希望有吗?不希望吧。但是我们今天社会物质的高度发展,对自然的破坏,就是有点接近毁灭信号。
营员:阿弥陀佛,我想问一下大和尚,之前有居士跟我聊起来,说大和尚看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我想这不止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会不会是当下的力量?我们在看书的时候,还会想吃饭或者睡觉的事情。如果后天可以修炼的话,我们怎么落实到生活中或学习中?谢谢。
明海大和尚:这个居士讲的绝对不是事实,我怀疑她是不是想忽悠你什么事啊,我一目只能看一行,而且看过也经常忘记。
营员:阿弥陀佛,我想请问老和尚,就是我们起的即生即灭的念和发愿的愿的联系,我们该如何认识念和愿?
净慧老和尚:有念才有愿,有愿才有念!不过我指的是正念。正念也是即生即灭,正念并不是不生不灭。如果我们在正确的信仰、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观点指导下的愿,就是我们成就一切事业、一切善业的动力。如果我们念念是在发愿,念念都是正念,我们的愿力也是一种善愿,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一种力量。
营员:阿弥陀佛!尊敬的济群法师,您刚才提到人意识到的需求越多时,就越难达到满足,幸福感也就越难达到。而人需求比较少的时侯,相对地就容易知足。但是我学市场营销学,提的问题和刚才中学生的问题相似。市场营销主要工作就是要刺激人的消费,人有需求,产品才销得出去。刚才您说如果人需求越多人就会更快地接近毁灭,这是不是说我们从事市场营销的,事实上是在做恶,帮助了世界的毁灭。刚才大和尚开示建议杀动物的同学转专业,那么我是不是也要考虑改专业呀
济群法师:人的需求呀,有一些是正常的需求,现代人的需求除了正常的需求外,还有一些恶性需求,这是市场经济跟社会的强烈刺激有关系的。其实按道理来讲,科技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应该使我们活得更轻松才对,可我们现代人活得更累。累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的需求太多。所以呢,我们要尽量减少无谓的需求,这样我们才会活得更轻松。否则的话是既浪费了自然,也消耗了我们宝贵的生命,这是非常不值得的。因为我们所追求的很多东西是生命中原本不需要的东西,为了这些原本不需要的东西消耗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啊!这是非常不值得的。
营员:请老和尚开示一下,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感觉到生老病死就是苦,他成道之后能完全控制生老病死的过程吗?就我个人来说,我比较迷恋神通术,我这样子可以回去自己修行吗?
净慧老和尚:这位同学,你今年二十几岁?(23岁)你去年多少岁?(22岁)明年是多少岁?(24岁)生命是无常的,生命是在迁流变化的,这是一个规律,这种规律不是任何人制造出来,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改变的。(佛陀也不能吗?)佛陀也不能。佛陀只是证得了诸法缘生性空的这种规律,一切按照事物的规律来生存,然后正视一切的痛苦。释迦牟尼佛也生病,释迦牟尼佛活到八十多岁也圆寂了。他圆寂了,就是顺着一切诸法缘生缘灭的规律,他能够正视这个。学习佛法就是掌握诸法缘生缘灭的规律性,然后我们去正视它,然后我们能够在病苦面前,能够正视病苦。了解病也是从缘生,不病也是从缘生。既然一切都缘生缘灭,掌握了这个规律就会减少痛苦,甚至会少生病,不生病,即使到了一期生命结束的时候也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把握生命的方向。所以,你想得到神通,想要活就活、要死就死,那个恐怕是从古以来,只是在小说中,或者在一种童话的电视片中可能有过这样的情节。在真实生活中,没有这些的情节,没有这个事实。我们一切要顺乎真理,顺乎规律,这是佛法的教导。
营员:我问题很多,首先是关于破除执着,就是说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破除执着,但当初日军侵华,他们对中国犯下这么大的罪过到现在还不认错,我们是否应该宽恕他们。第二个问题,昨天看的电影《一轮明月》,许多女营员都很反对,因为大师出家时是抛妻弃子,学子问他什么是爱,他说爱是慈悲,但爱是对普天之下所有人的慈悲,那为什么对弱女子那么残忍呢?出家人感觉是抛弃了自己的家人,如果是父母年事已高,你怎么能抛弃呢!佛教也是要求我们孝敬父母的,这一点该怎么办呢?还有一个问题,佛教创立的时候,是要反对种姓制度,反对不平等的,但比丘是守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是守五百多条,而且比丘尼见了比丘还要磕头,好像是不公平的,我想请问一下怎么来解释这些,谢谢。
净慧老和尚:你今天好像在这里仗义执言了,呵呵。全国十三亿人口,有几个人出家当和尚,出家当和尚的人很少,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你们现在在座的女营员比较多,好像比男营员差不多多出一半。你们自己客观地好好想一想,女性在感情生活中,会对一个要求解脱、要求净化的人,究竟有哪些负面的影响?我想这是一个事实,弘一大师四十多岁才出家,应该说他也完成了人生的使命。在他走了大半世的人生之后,觉悟过来,离开家庭,过出家人的生活,这种选择至少我们不能指责他,应该是同情他,应该非常敬仰——这是一个觉悟的人生,这是一个奉献的人生。我们要多从大的方向来着想,多从善法来着想,多从人生的觉醒觉悟着想,不要纠缠到儿女情长这样的小事上,否则我们永远摆脱不了感情的纠缠,永远摆脱不了人生当中非常负面的那些障碍。所以希望这位女同学,也要上一个台阶,站得更高一些,来看人生,看佛教,看出家人。因为要背妻离子,在世俗生活中成就大事业的人往往也有这方面的举措,像我们很熟悉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为什么呢,他也是有一个很崇高的目标。出家人也一样,他也有一个很崇高很清净的目标,所以他一定要牺牲个人的某些利益来实现更崇高的追求。
明影法师:好的,今晚营员提问踊跃。下面我们唱首歌回报一下我们的法师,好不好?
(营员合唱《从心开始》、《生活禅曲》)
明海大和尚:唱得很不错,首先每天早上起这么早就不容易。夏令营办了十五年,我从第一届到现在,我们活动的组织也要改善,同时希望你们把关于活动的意见反馈回来,以便于我们今后把这个活动做得更好。刚才女营员提的问题,我一直意犹未尽,因为你问的是老和尚,我再补充两句好吧。因为弘一大师是我很敬仰的,你这个问题问到他,在佛教里面出家,有父母要父母同意,有妻子要与妻子商量,要争取她的同意的。你刚说的把妻子抛弃的事情,造成妻子很痛苦的局面,建议你到社会上去统计一下,被抛弃的女性是因为她的对象是出家的多,还是其他情况多?哪一种情况多啊,是因为做和尚被抛弃的多还是因为离婚被抛弃的多?(营员:不能有更坏的,就否认这个坏的存在……)所以我想说的是:以我们今天的时代来说,有多一些的人来献身佛法,弘扬佛教思想道德,那么我相信社会上被抛弃的女性会少。
《十五届:普茶——柏林夜话(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