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六屆:珍重道別

  珍重道別

  主持人:利生法師

  (2009年7月26日晚于觀音殿前)

  

  明影法師:本屆夏令營非常成功。事實上這次夏令營與前幾屆夏令營相比有很多形式上的發展,讓我特別認可的一點,就是總的方向是在往傳統方向回歸,同時又不失活潑。這一屆坐禅比較多,這是禅宗道場舉辦夏令營應該突出的特色,這一屆以禅茶爲主題的活動也較多,這也符合柏林寺的風格。大家都知道,日本的茶道和韓國的茶禮風靡全球,但他們都尊趙州祖庭爲茶道文化的源頭。韓國的茶道組織還在趙州和尚的舍利塔下立了一座“禅茶一味”碑。事實上,日本茶道就是在著名的一休宗純禅師,給他的弟子村田珠光講趙州和尚“吃茶去”公案的時候,村田珠光對禅有了體會,以此爲基礎,在幾代禅人的努力下,才逐漸創立了日本茶道。韓國的茶人在柏林寺表演過兩次茶禮,茶禮中的主要內容是茶人一起念誦、演繹趙州和尚和其他祖師的公案。我覺得我們這屆夏令營的禅茶的內容多,蠻符合生活禅夏令營的特色。

  再有成功的一點,就是有兩個活動我覺得非常好,是以前沒有的。一是我們在21號晚上搞的“我的善緣”茶會,我覺得非常成功。我不知道營員們的體會如何,我們那一組非常好, 每一位營員都談了他們的善緣,從多個角度诠釋了善緣,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所啓發。對我自己啓發也很大,大家討論得很全面、很深刻。以後對待生活、對待周圍的人一定會有心態上的轉變。

  還有就是這次夏令營增加了小參的活動。這也是禅宗修行中,師父指導徒弟禅修的特色活動。因爲是第一次,時間還是不夠長,只有5分鍾。以後時間可以長一些,提供營員和法師一個安靜而有深度的交流機會。這兩個活動在以後的夏令營中一定會進一步完善。

  當然,這次夏令營中也有很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些營員也提了意見,據說有些營員在互聯網上發了文章,說:“唉,吃不飽!每天都吃不飽!”以後的夏令營也許想減肥的營員才敢報名,體質差的營員可能就不敢報名了。這當然與我們組織不到位有關,在此,向餓了肚子的營員表示歉意。

  從義工的召集和組織方面,我有直接的責任。第一,有些組織和服務工作做不到位,包括行堂等工作,如果熟悉行堂的義工多,那就不會有這種現象了。我們安排營員分組去體驗行堂,對于營員來說當然是很好的學習機會,但是在七天內很難把行堂工作做好。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讓幾百人都吃飽飯,這是一個有些難度的工作,而且夏天天氣很熱。我自己行堂行了一年多,到了後半年才能做到位,感覺大家對我的行堂比較滿意了。我是每天行堂,用了一年才行好。我們營員一天兩天怎麼能行好呢?如果增加一些有行堂經驗的義工,恐怕就不會讓很多營員餓肚子了。

  這次對大家照顧不夠細,原因就是義工太少,這是指直接參與營員管理和服務的義工而言。當然在雲水樓客房和廚房的義工,還有我們趙縣的生活義工,他們每天爲我們鋪地毯、搬東西、照顧我們,他們的工作今年像往年一樣成功。因爲基本上都是以前的班子,每年都是這些老居士來發心,他們對工作都很熟悉,就算有時安排不好,他們也能及時到位,這些都繼承了以前的工作,我相信也是令大家比較滿意的。爲什麼今年義工少呢?跟我有關,我幾乎沒有招募義工,和李老師、班老師他們電話聯系也是12號的事了。美工組組長小胡也是主動來的,我說你自己找活幹吧。前幾年的義工招的比較多,工作組織比較嚴密,工作做的很有序,但在夏令營期間完成了許多可以以後做的工作。

  我有一個可能需要調整的認識。我覺得寺院搞活動不一定要像企業、像軍隊一樣特別嚴密的組織和管理。只要我們把該搞的活動搞了,然後大家都能聞法,都能參與活動,能夠體驗到寺院的氛圍,我覺得它就是成功的。所謂組織工作就是讓大家能夠有飯吃、有茶喝、有地方睡覺,能夠把注意力最大限度的集中到聞法活動上就可以了。我是一個本身不善于組織、也不重視組織的人。在我的觀念中,現代社會非常強調的組織與管理其實只是個工具,目的是有效地完成某些特定的事情。但寺院的事情是爲了什麼呢?是爲了修行,爲了聞法服務。所以今年讓我組織義工時,我說不需要很多人,板報早就做好了,寺院裏很多崗位都有人做事情,覺得今年應該是很輕松的。可是一到跟前,才覺得,哎呀!確實是需要很多人,有些手忙腳亂,期間確有捉襟見肘的時候。所以有些地方對大家照顧不到,大家可以抱怨,我負主要責任。

  我想再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參與夏令營組織工作的一些體會,有些幕後的工作情況營員們接觸不到,比如有些活動的決策和安排過程。在我參與的曆屆夏令營中,本屆夏令營是我收獲最大的一次。剛才我講到有兩個新的活動是曆屆夏令營當中,我認爲相當有成效、有意義的活動,一個是“我的善緣”小組茶會分享活動,從它的形式到活動的內容,我認爲都是很好的,而且這個活動並不難搞。第二個就是小參的活動。但是,在討論期間,在夏令營開始之前,大和尚就提議要搞小參,我是最主要的反對者。到了21號的中午事實上才最終決定晚上的活動是小組茶會分享,最初是遊祥洲老師提議的,在臺灣可能有類似的活動,大和尚講他早就有想法搞這樣的活動,不要總是法師們在那兒一言堂,互動的弘法方式應該是最有時代感的,所以遊老師一提議,大和尚就非常贊同。中午討論活動安排的時候,我想幾百人的活動,只有半天的准備時間,沒有類似的經驗,這太冒險了。當時我就非常激烈的反對,提了很多不太好落實的意見。等到晚上,活動剛開始不久,開始了20分鍾吧,我就意識到這個活動太好了。活動中間,利生師小聲跟我講:“氣氛太好了!非常好。”我跟他建議:能不能延長到九點四十五啊。對待一個事情的態度,你從前後看它的變化過程,能反應一個人的問題,反應一個人性格的局限性。這幾天我一直在反省,自己的性格有非常保守的一面,不是萬無一失的事情我是不願做的。這種保守的性格很不容易突破,從來不願嘗試完全沒有准備的工作,這樣一來就會失去很多發展的機會。幸虧大和尚非常有主見,他的決定是不動搖的,而且珍重道別當時討論的時候我看利生師在那兒一言不發,笑眯眯的,我想,噢!……執行長也願意試試,那這個活動只好搞了!事實上自己已經形成一個特別不好的心理,認爲自己經過深入考慮的意見會非常正確,不容別人質疑,但有時候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實際上每個人都有他的局限性,對于這兩個活動我前後的觀點來了個大掉個兒,說明以前天天生活在如此巨大的局限當中。這就是我參與這屆夏令營的組織工作最重要的收獲,認識到了自己骨子裏面原來有這麼根深蒂固的誤區。這是和我們各位營員分不開的,如果不是你們大家感召了這兩個活動的話,我就沒有機會來檢驗、揀擇出內心的問題,就沒有經曆成長的機會。感恩大家!

  利生法師:明影師講得特別好,真是內心流露,不帶包裝的,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下面是諸位營員,因爲明天還有一大撥就要回到自己崗位上,我相信心情都很激動,現在誰講,舉手。講之前先介紹自己,可以演節目供養大家,也可以講一講自己的感受,盡量時間短一點,精華!

  男營員:我叫李澤東,來自于中國政法大學,來了幾天我覺得是我生命中最精彩的一段時間和歲月,有諸多的感動或者沖動,有從前從沒有經曆過的一些事情,法師們的一言一行,還有我們營員兄弟姐妹的言行,深深的感動著我的心靈。我們的題目叫“生活在結緣的世界裏”,我覺得自己在思想上有什麼想法應該像法師那樣不加包裝的流露出來,大家分享,用我們的思想供養給大家,跟大家結緣。

  我有很多問題,以前二十多年來沒有考慮過,像人生的終極的一些問題,現在才知道,叁寶是我們的心靈家園,那天在唱叁寶歌的時候,我心裏忽然湧起了莫名的感動,好像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歸屬,知道自己將要向何處去。我聽說前世的一千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而我們在這裏一起住了七天,都不知道前世回眸了多少次了。小時候聽奶奶念經,有一句“百年修得同船渡”,我們在一起要廣結善緣,希望這種善緣可以長成參天大樹。同時通過禅修,包括像坐禅、行禅、茶禅等,來觀照我們的一言一行。通過這幾天的學習與體驗,也加深了我對佛教的信仰與理解。以前我對佛教有諸多誤解,現在我明白了佛教是講述人生的真理的,是值得我們去皈依的。

  男營員:剛才法師問這七天裏到底有哪些收獲,我覺得確實收獲很多,在生活上學習上還有對于未來的夢想、自己的世界觀上都學到了很多東西。曾經我也是一個比較內斂的人,但是來到這裏我就特別喜歡笑,而且也得到了大家真心回報的笑容,我非常享受那種感覺。在這裏我生了一場病,結果得到了營友、義工們最溫暖的關愛,這使得我非常的感動。女營員:接過這個話筒,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感恩,非常感謝柏林寺和各位師父、義工們。說到這幾天的生活,可以用兩個比喻來形容我的收獲——“鏡子”和“燈盞”。“鏡子”是因爲我覺得寺院這樣清靜的環境就像一面鏡子,很能夠讓我們去反觀自己的內心。我是學心理學的,一開始我總是帶著心理學的有色眼鏡來看待佛教和佛學,直到後來看到大家皈依以後我才慢慢地用自己的心去真實地體會、感悟佛教。夏令營的各位師父、老師、營員們都像是一面鏡子,讓我照出了自己的不足,也照出了我改進的方向。

  記得法會傳燈的時候,看到那麼多的燈供在舍利塔那裏,大和尚給我們做了開示,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因陀羅網當中的一顆珠子,可以放出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我忽然覺得自己也是衆生中的一員,應該盡自己一點微薄的力量,把世界點得更亮。而且即使我的燈盞有時候會不那麼亮…

《十六屆:珍重道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