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重道别
主持人:利生法师
(2009年7月26日晚于观音殿前)
明影法师:本届夏令营非常成功。事实上这次夏令营与前几届夏令营相比有很多形式上的发展,让我特别认可的一点,就是总的方向是在往传统方向回归,同时又不失活泼。这一届坐禅比较多,这是禅宗道场举办夏令营应该突出的特色,这一届以禅茶为主题的活动也较多,这也符合柏林寺的风格。大家都知道,日本的茶道和韩国的茶礼风靡全球,但他们都尊赵州祖庭为茶道文化的源头。韩国的茶道组织还在赵州和尚的舍利塔下立了一座“禅茶一味”碑。事实上,日本茶道就是在著名的一休宗纯禅师,给他的弟子村田珠光讲赵州和尚“吃茶去”公案的时候,村田珠光对禅有了体会,以此为基础,在几代禅人的努力下,才逐渐创立了日本茶道。韩国的茶人在柏林寺表演过两次茶礼,茶礼中的主要内容是茶人一起念诵、演绎赵州和尚和其他祖师的公案。我觉得我们这届夏令营的禅茶的内容多,蛮符合生活禅夏令营的特色。
再有成功的一点,就是有两个活动我觉得非常好,是以前没有的。一是我们在21号晚上搞的“我的善缘”茶会,我觉得非常成功。我不知道营员们的体会如何,我们那一组非常好, 每一位营员都谈了他们的善缘,从多个角度诠释了善缘,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对我自己启发也很大,大家讨论得很全面、很深刻。以后对待生活、对待周围的人一定会有心态上的转变。
还有就是这次夏令营增加了小参的活动。这也是禅宗修行中,师父指导徒弟禅修的特色活动。因为是第一次,时间还是不够长,只有5分钟。以后时间可以长一些,提供营员和法师一个安静而有深度的交流机会。这两个活动在以后的夏令营中一定会进一步完善。
当然,这次夏令营中也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些营员也提了意见,据说有些营员在互联网上发了文章,说:“唉,吃不饱!每天都吃不饱!”以后的夏令营也许想减肥的营员才敢报名,体质差的营员可能就不敢报名了。这当然与我们组织不到位有关,在此,向饿了肚子的营员表示歉意。
从义工的召集和组织方面,我有直接的责任。第一,有些组织和服务工作做不到位,包括行堂等工作,如果熟悉行堂的义工多,那就不会有这种现象了。我们安排营员分组去体验行堂,对于营员来说当然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但是在七天内很难把行堂工作做好。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让几百人都吃饱饭,这是一个有些难度的工作,而且夏天天气很热。我自己行堂行了一年多,到了后半年才能做到位,感觉大家对我的行堂比较满意了。我是每天行堂,用了一年才行好。我们营员一天两天怎么能行好呢?如果增加一些有行堂经验的义工,恐怕就不会让很多营员饿肚子了。
这次对大家照顾不够细,原因就是义工太少,这是指直接参与营员管理和服务的义工而言。当然在云水楼客房和厨房的义工,还有我们赵县的生活义工,他们每天为我们铺地毯、搬东西、照顾我们,他们的工作今年像往年一样成功。因为基本上都是以前的班子,每年都是这些老居士来发心,他们对工作都很熟悉,就算有时安排不好,他们也能及时到位,这些都继承了以前的工作,我相信也是令大家比较满意的。为什么今年义工少呢?跟我有关,我几乎没有招募义工,和李老师、班老师他们电话联系也是12号的事了。美工组组长小胡也是主动来的,我说你自己找活干吧。前几年的义工招的比较多,工作组织比较严密,工作做的很有序,但在夏令营期间完成了许多可以以后做的工作。
我有一个可能需要调整的认识。我觉得寺院搞活动不一定要像企业、像军队一样特别严密的组织和管理。只要我们把该搞的活动搞了,然后大家都能闻法,都能参与活动,能够体验到寺院的氛围,我觉得它就是成功的。所谓组织工作就是让大家能够有饭吃、有茶喝、有地方睡觉,能够把注意力最大限度的集中到闻法活动上就可以了。我是一个本身不善于组织、也不重视组织的人。在我的观念中,现代社会非常强调的组织与管理其实只是个工具,目的是有效地完成某些特定的事情。但寺院的事情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修行,为了闻法服务。所以今年让我组织义工时,我说不需要很多人,板报早就做好了,寺院里很多岗位都有人做事情,觉得今年应该是很轻松的。可是一到跟前,才觉得,哎呀!确实是需要很多人,有些手忙脚乱,期间确有捉襟见肘的时候。所以有些地方对大家照顾不到,大家可以抱怨,我负主要责任。
我想再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参与夏令营组织工作的一些体会,有些幕后的工作情况营员们接触不到,比如有些活动的决策和安排过程。在我参与的历届夏令营中,本届夏令营是我收获最大的一次。刚才我讲到有两个新的活动是历届夏令营当中,我认为相当有成效、有意义的活动,一个是“我的善缘”小组茶会分享活动,从它的形式到活动的内容,我认为都是很好的,而且这个活动并不难搞。第二个就是小参的活动。但是,在讨论期间,在夏令营开始之前,大和尚就提议要搞小参,我是最主要的反对者。到了21号的中午事实上才最终决定晚上的活动是小组茶会分享,最初是游祥洲老师提议的,在台湾可能有类似的活动,大和尚讲他早就有想法搞这样的活动,不要总是法师们在那儿一言堂,互动的弘法方式应该是最有时代感的,所以游老师一提议,大和尚就非常赞同。中午讨论活动安排的时候,我想几百人的活动,只有半天的准备时间,没有类似的经验,这太冒险了。当时我就非常激烈的反对,提了很多不太好落实的意见。等到晚上,活动刚开始不久,开始了20分钟吧,我就意识到这个活动太好了。活动中间,利生师小声跟我讲:“气氛太好了!非常好。”我跟他建议:能不能延长到九点四十五啊。对待一个事情的态度,你从前后看它的变化过程,能反应一个人的问题,反应一个人性格的局限性。这几天我一直在反省,自己的性格有非常保守的一面,不是万无一失的事情我是不愿做的。这种保守的性格很不容易突破,从来不愿尝试完全没有准备的工作,这样一来就会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幸亏大和尚非常有主见,他的决定是不动摇的,而且珍重道别当时讨论的时候我看利生师在那儿一言不发,笑眯眯的,我想,噢!……执行长也愿意试试,那这个活动只好搞了!事实上自己已经形成一个特别不好的心理,认为自己经过深入考虑的意见会非常正确,不容别人质疑,但有时候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他的局限性,对于这两个活动我前后的观点来了个大掉个儿,说明以前天天生活在如此巨大的局限当中。这就是我参与这届夏令营的组织工作最重要的收获,认识到了自己骨子里面原来有这么根深蒂固的误区。这是和我们各位营员分不开的,如果不是你们大家感召了这两个活动的话,我就没有机会来检验、拣择出内心的问题,就没有经历成长的机会。感恩大家!
利生法师:明影师讲得特别好,真是内心流露,不带包装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是诸位营员,因为明天还有一大拨就要回到自己岗位上,我相信心情都很激动,现在谁讲,举手。讲之前先介绍自己,可以演节目供养大家,也可以讲一讲自己的感受,尽量时间短一点,精华!
男营员:我叫李泽东,来自于中国政法大学,来了几天我觉得是我生命中最精彩的一段时间和岁月,有诸多的感动或者冲动,有从前从没有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法师们的一言一行,还有我们营员兄弟姐妹的言行,深深的感动着我的心灵。我们的题目叫“生活在结缘的世界里”,我觉得自己在思想上有什么想法应该像法师那样不加包装的流露出来,大家分享,用我们的思想供养给大家,跟大家结缘。
我有很多问题,以前二十多年来没有考虑过,像人生的终极的一些问题,现在才知道,三宝是我们的心灵家园,那天在唱三宝歌的时候,我心里忽然涌起了莫名的感动,好像找到了人生真正的归属,知道自己将要向何处去。我听说前世的一千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而我们在这里一起住了七天,都不知道前世回眸了多少次了。小时候听奶奶念经,有一句“百年修得同船渡”,我们在一起要广结善缘,希望这种善缘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同时通过禅修,包括像坐禅、行禅、茶禅等,来观照我们的一言一行。通过这几天的学习与体验,也加深了我对佛教的信仰与理解。以前我对佛教有诸多误解,现在我明白了佛教是讲述人生的真理的,是值得我们去皈依的。
男营员:刚才法师问这七天里到底有哪些收获,我觉得确实收获很多,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有对于未来的梦想、自己的世界观上都学到了很多东西。曾经我也是一个比较内敛的人,但是来到这里我就特别喜欢笑,而且也得到了大家真心回报的笑容,我非常享受那种感觉。在这里我生了一场病,结果得到了营友、义工们最温暖的关爱,这使得我非常的感动。女营员:接过这个话筒,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感恩,非常感谢柏林寺和各位师父、义工们。说到这几天的生活,可以用两个比喻来形容我的收获——“镜子”和“灯盏”。“镜子”是因为我觉得寺院这样清静的环境就像一面镜子,很能够让我们去反观自己的内心。我是学心理学的,一开始我总是带着心理学的有色眼镜来看待佛教和佛学,直到后来看到大家皈依以后我才慢慢地用自己的心去真实地体会、感悟佛教。夏令营的各位师父、老师、营员们都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照出了自己的不足,也照出了我改进的方向。
记得法会传灯的时候,看到那么多的灯供在舍利塔那里,大和尚给我们做了开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因陀罗网当中的一颗珠子,可以放出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我忽然觉得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员,应该尽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把世界点得更亮。而且即使我的灯盏有时候会不那么亮…
《十六届:珍重道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