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談修行談佛法。就是“生活禅”這個概念,在我之前也有人提過。臺灣有一位居士,他有文章談到生活禅。但是,他沒將此作爲修行的一種體驗,進行反複地探索與實踐。我們河北省佛教協會和柏林禅寺,從1991年開始,就在提倡生活禅,並把生活禅的具體宗旨規定爲“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樣一來,就把生活禅的理念和傳統的大乘佛教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了連接。大乘佛教有兩大宗旨:一是智慧,一是慈悲,所謂“一智二悲”。這是已經講了一兩千年的一個命題。一智二悲,如何賦予一種時代的精神、時代的意義,當時柏林禅寺僧團經過反複地探索、推敲,用什麼詞能夠把慈悲與智慧的理念連接起來?最後就確定爲“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有大智慧才能覺悟人生,有大慈悲才能奉獻人生,這就定下了夏令營的宗旨,生活禅的基石就是這八個字。生活禅具體的修行方法,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這兩句話雖然很抽象,但是,指明了我們在當今時代環境下,如何修學佛法,如何弘揚佛法,如何用佛法的精神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具體目標。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實際意義是什麼呢?“覺悟人生”是針對人類的迷失而言,“奉獻人生”是針對人類的自私、以我爲中心而言。“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與佛教傳統的修行次第也是完全能夠連接的。傳統的修行次第有所謂大乘和小乘,小乘所修的是以出離心爲基礎的解脫道,大乘所修的是以菩提心、大悲心爲基礎的菩薩道。解脫道以自覺爲主,菩薩道以自覺覺他爲主。如果我們把解脫道與菩薩道,都歸納到生活禅這個系統當中,那就是,覺悟人生強調的是解脫道,奉獻人生強調的是菩薩道。這樣就使生活禅的理念,與傳統佛教的修行法門進行了有機的連接。當然,傳統的修行法門,與禅宗雖然精神上是一致的,但是表現的方法,進入的步驟,完全是兩回事。剛才我們講到臨濟禅師的故事,在傳統的解脫道與菩薩道的修煉過程中,是不會出現的,你把老師打了叁拳那還得了呀?那是犯大規矩。所以,禅宗之禅很奇妙。
中國禅宗從産生到現在,也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曆史,一直到今天還有人懷疑禅宗是不是佛教,還有人在質疑這個問題。因爲要用傳統佛教的眼光來看禅宗,禅宗確實有許多的作略,有許多的做法,是完全帶有突破性的,帶有創造性的,或者用現代的話說,帶有原創性。在一些作略上,已經跳出了印度佛教的那些規矩,也正因爲禅宗它的精神它的做法具有原創性,所以,才能在中國蓬勃發展,不但影響到周邊的國家,在今天已經影響到了歐美各國。是不是可以這麼說,禅在今天歐美的文化環境之下,從某種意義上,它確實起到了震撼歐美文化或者說西方文化基礎的那種作用。
我們在修生活禅的過程中,究竟從哪些理念來落實生活禅的修行法門?我想提出以下一點看法:
在生活中,培養專注、清明、綿密的覺受,以信仰、因果、良心、道德爲內容,不斷優化自身素質,從而落實覺悟人生的宗旨。在生活中,培養以感恩、包容、分享、結緣爲內涵的理念,不斷和諧自他關系,從而落實奉獻人生的要求。覺悟人生,所要做到的是要優化自身素質;奉獻人生,所要做到的是和諧自他關系。我們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究竟能夠做些什麼事?我們要無窮無盡地做這兩件事:不斷優化自身素質,覺悟人生;不斷和諧自他關系,奉獻人生。能夠主動做的就只有這兩件事,其他的事可能都只有被動去做,唯有這兩件事可以主動去做。這就跟我第一天在開營式上所講的那四個字不矛盾。那四個字講什麼呢?感恩結緣。感恩,就是優化自身素質;結緣,就是和諧自他關系。都是一致的。我這些年講的話都是圍繞這個目標在講,萬變不離其宗。
如果我們把優化自身素質、和諧自他關系和解脫道與菩薩道,進行一個連接的話,那就是以解脫道爲目標來優化自身素質,以菩薩道爲目標來和諧自他關系。以此兩道的完美結合,落實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生活禅宗旨。
生活是具體的,直接的,體驗的,個體的。禅也是這樣,禅是直接的,打一棒你會痛,是直接的。禅在哪裏呀?穿衣吃飯。禅在哪裏呀?庭前柏樹子。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祖師西來意是什麼呢?是禅。趙州和尚不像我今天這樣浪費一上午的時間,說七道八的。趙州和尚用手一指:“庭前柏樹子。”多直接!因爲禅沒有離開每一個具體的存在,那是禅。趙州和尚講話風趣,有藝術。當時那些禅師可以說都是藝術大師,否則的話,他們怎麼能夠進入那個境界裏去呀。多優美的故事呀!在我們柏林寺來講這個公案,特別的親切,庭前柏樹子依然還在,趙州禅風也洋溢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說,在這樣一個道場來學習我們淨化人生祥和社會的生活禅,最具有感染力、穿透力、誘惑力,“誘惑力”這個詞雖然不是很雅,但很有說服力。
聽說還有一些營員要當場出考試題目,所以下面有半個小時的時間進行交流互動。
營員:在我看來,您是一個很好的創業者。比如修複柏林禅寺的時候,所經曆的種種,您在創業的過程中有哪些體會呢?
淨慧老和尚:我不說假話,我說一句真話,我從來沒感覺到我是在創業,沒有這個感覺。爲什麼呢?說要創業了,那就是你主觀上想要做一件什麼事,那就是一種非常執著的追求,我沒有那個心,我是一切隨順因緣而做,可行則行,可止則止,可提起時提起來,可放下時趕快放下。我要舉幾個例子來說,我的這個心態,比如,各位說我在創業,不是。與其說我是在創業,還不如說我們今天在座的不在座的認同柏林寺,認同趙州和尚,認同虛雲老和尚的人共同努力的結果,而我在這裏,並沒把這件事做得非常的好,沒做好。比如說,我們開始修山門,供韋馱菩薩,山門修起來的時候,就只有一個山門,韋馱菩薩只有六七十公分高,供在山門上面一個小龛子裏面,就好像帶有非常臨時性的一種做法,而且山門那個地方可以開汽車進出,路是一個斜坡,沒有現在這個臺子。這就說明,我做事做不到位。後來,雲門寺的佛源老和尚來,說你這個山門不行,我說爲什麼?你這個山門關不住財,所有的人和財都流出去了。經我的師兄這麼一指點,後來才把山門不利的因素改變了一下,用一塊長石條,做一個門檻。韋馱菩薩供在上面,夏天上供就在太陽底下曬,下雨天上供就在雨裏淋。那個時候,現在的大和尚是當家師,我就跟他商量,我說這不行,還是要重新修一下,不修一下總是感到不方便,所以就加了山門後邊的韋馱殿。仔細看就可以看得出來,不仔細看以爲是一次做起來的,實際上不是,韋馱殿是最後來修的,看起來也不錯,天衣無縫。殿修好了,就將韋馱菩薩像請下來,大家感覺韋馱菩薩像太小了,要換一尊大一點的像,我就不同意,堅持不換,這尊韋馱菩薩像在我們柏林寺的修複過程中是做了大貢獻的,我們一定不能換了這尊像,還要供著這尊像。所以現在供韋馱菩薩像的龛子很大,像很小,而且底座很高。這些經過都說明我做事情考慮不周到,雖然不在個中人看不出來留下的遺憾,但是我內心很明白,是留下的遺憾。還有禅堂周圍的廊子大家以爲是一氣呵成的,不是。也是搞了兩叁次,最初做出前面的廊子來,後來又要通往後面,又從問禅寮、方丈室兩邊又接過來,又修了到萬佛樓的廊子,也是一次一次地改,一次一次地來完善。所以說,這就不是一個創業者的胸懷,做事情沒有一次做到位。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還有一個秘密,我從來沒有跟人說過,今天,我已經離開這裏了,我可以說一下。當時說要來修柏林寺,十分的困難,我怎麼想呢?我覺得當時河北信佛教的人很少,這裏香火也沒有,遊客也沒有,寺院修那麼大,將來怎麼養得活呢?我就想,修一個普光明殿,後邊修個觀音殿,這就可以了,小小的,使趙州和尚的道場,能夠保存下來就不錯了。沒有想到還要往後邊修,沒有想過。一邊做一邊又有增上的因緣來成就,在此特別要感激香港旭日集團總經理楊勳先生,他1994年來柏林寺拜佛,那個時候,觀音菩薩像就供在現在各位每天晚上普茶的地方。現在那尊觀音像供在客堂了,是漢白玉的。原來這尊像就供在普光明殿後面一間很簡陋的篷子裏,聽說那尊像還顯了靈。怎麼顯靈呢?1994年過春節的時候,那尊像的手指會動,這裏好幾位老居士都看到,又說那個供觀音菩薩像的篷子裏的磬自己會響起來。對這些靈異事情,我都是以平常的心態去面對。結果是那年四月份,楊勳先生到柏林寺禮佛,他看到觀音菩薩像在棚子裏供著,他心裏好像有些淒涼的樣子。他說,觀音菩薩在棚子裏怎麼行呀,要修個觀音殿呀,我說正在計劃。他說要多少錢呀?那時候,我一開口就說五十萬塊錢,後來一做,大概用了八九十萬才做起來,做了兩層樓,上層是藏經閣,下層是觀音殿。楊勳先生很圓滿地把觀音殿做起來,1995年佛誕日開光。整個柏林寺真正的有一個好的形勢,是從修好了觀音殿開始的。這裏是古觀音院,修好了觀音殿,這裏的一切法務活動,人脈、文脈、法脈才真正慢慢地複活起來。所以,觀音殿是柏林寺的一個根本道場,根本的壇城在那個地方。觀音殿原來那尊觀音像現在已經請到客堂裏供養了,又把一棵千年古柏塑了一尊觀音像,以表示這個道場的根本所在。那是唐朝的一棵柏樹。說我是想在這裏創業,這是你們的錯覺,我是隨著因緣一步一步被推到這個地方,沒有辦法才這樣做下來。我是一個很懶的人,不是勤快的人,是沒有“野心”的人。隨緣做起來,又隨緣停下來,這是我的心態。
營員:我聽素全法師說,禅宗最根本的精神在于奉獻和創造,我對創造不太明白,對我們佛子來說,這個創造可以體現哪些事情上面呢?
淨慧老和尚:禅宗這個宗派,在印度沒有。雖然現在說釋迦牟尼佛靈山拈花,迦葉微笑,作爲禅的一個起點,作爲禅的傳承的一個開端,但是這個宗派在印度僅僅是秘密相傳,傳了二十八代,沒有大的發展,只是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到中國來,又傳了六代,到了六祖,禅宗才在中國發展起來,禅宗的一切存在,禅宗的曆史,禅宗的修行方法,禅宗的教學方法,可以說都是一個創造,和傳統佛教走的不是一條路,所以,在中國佛教史上一直是受到傳統佛教的排斥、批判,你們因爲才學佛,還不懂得這段曆史,在座的如果有人看過佛教曆史,看過《高僧傳》就知道。禅宗走到今天,從來都是走的一條很艱難的路。包括我們今天在這裏弘揚生活禅,還是走的一條很艱難的路。
營員:尊敬的老和尚,您好!我的問題是什麼是禅商,另外如何做一個禅商?請您開示,謝謝!
淨慧老和尚: 這是一個新問題,新課題。有儒商,有沒有佛商?你現在又提出一個禅商,從我的意思來說,我既不贊成佛商,更不贊成禅商,所以,你的這個問題,我不能解答。
從佛教的本意,從禅的本意,它是要給我們提供一個什麼?它是要提供一個逆向思維,回過頭來,不是順著走,是回過頭來,是一個逆向思維,這在佛教教義本身有說法。前天遊老師講“十二因緣”,順著無明緣行,行緣識,這是順生死流轉,無明滅則行滅,這是逆生死流轉。佛說十二因緣法,是要我們逆觀十二因緣。大家沒有到柏林寺來以前,至少你們對現在的生活,絕大多數人是肯定的,來到這裏以後,是不是有一部分人會對你們現在的生活提出一點質疑呀,提出一點懷疑呢?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提供一個逆向思維。一般認爲,我們這個吃喝玩樂的生活很好,佛教的修養,不這樣認識,人生本來是苦,吃喝玩樂是苦上加苦,是逆向的。整個社會對佛教的需求是什麼?還是希望佛教能夠給社會提供另外一個思考方式,審視的方式,所以說,直接來提佛商、禅商不是很妥當的。
信佛的人要不要做生意呢?可以做,怎麼做呢?要不要發財呢,要發財,怎麼發財呢?我有一本《做人的佛法》是講解《善生經》的。《善生經》告訴我們要如法求財有兩個法,一個是佛法,從佛法來講不要損人利己;還有一個法,是國法,不要偷稅漏稅,要有社會責任心,要能夠對國家有貢獻,就要納稅。這是佛教告訴我們怎麼樣做生意,怎麼樣來發財,做生意要有智慧,發財更要有智慧。我這個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就是發財的理論。
營員:什麼叫“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淨慧老和尚:我勸你把這二八一十六個字,多觀照、多體會,自己明白了,比別人告訴你的更親切。
營員:佛教主張要戒貪嗔癡,但是中國曆史上有許多作品是由畫癡、書癡、情癡所成就的,因爲有這種癡才會有中國曆史上百花齊放,豐富多彩的局面,這個問題從佛教的角度如何理解?我舉個例子,比如梁祝的故事到底是一個貪圖執著,不隨遇而安的反面教材呢,還是一個非常動人的愛情故事?第二個問題是,孔子說過一句話“食色性也”,用禅宗所說的“餓了就吃,困了就睡”,爲什麼對色有戒之大防?謝謝!
淨慧老和尚: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勤修戒定慧,是說我們要有清淨的叁業;息滅貪嗔癡,是說我們在有清淨叁業的前提下,不要損人利己。不要只講後面那句話,這兩句話要同時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勤修戒定慧就是要成就清淨的事業,息滅貪嗔癡,就是要我們在成就事業的同時,消除煩惱,這有多積極。所以,在勤修戒定慧的當中,詩僧可以當,畫僧可以當,禅師可以當,法師可以當,企業家可以當……國家主席也可以當,政府的部長也可以當。因爲佛教是成就一切的,不是破壞一切的;佛陀是教我們過清淨的生活,是教我們過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生活。
講到食色性也,我也講過好幾次。人類有千件事萬件事,社會有千件事萬件事,人生有千件事萬件事,最終就這兩件事,首先要吃飯,我們的肉體要生存下去。然後,人類的生命要延續下去,那就必須有男女之間正常的結合。從古到今,所有的學問都是圍繞這兩個字在做,佛陀也是圍繞這兩個字來說法,佛教從出家人來講,是超然于食色這個具體的生活環境之上,指導所有信佛的人,好好地來面對這兩件事。
營員:我想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之前,我先表達自己的感情,我通過這一段活動,收獲了很多,明白了很多,向老和尚、大和尚表示感謝!聽說柏林禅寺的舍利塔,在四月初八的晚上會發光,不知是真是假,請您證實一下。
淨慧老和尚:《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阿彌陀佛!
《十六屆:關于生活禅(淨慧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