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谈修行谈佛法。就是“生活禅”这个概念,在我之前也有人提过。台湾有一位居士,他有文章谈到生活禅。但是,他没将此作为修行的一种体验,进行反复地探索与实践。我们河北省佛教协会和柏林禅寺,从1991年开始,就在提倡生活禅,并把生活禅的具体宗旨规定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样一来,就把生活禅的理念和传统的大乘佛教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连接。大乘佛教有两大宗旨:一是智慧,一是慈悲,所谓“一智二悲”。这是已经讲了一两千年的一个命题。一智二悲,如何赋予一种时代的精神、时代的意义,当时柏林禅寺僧团经过反复地探索、推敲,用什么词能够把慈悲与智慧的理念连接起来?最后就确定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有大智慧才能觉悟人生,有大慈悲才能奉献人生,这就定下了夏令营的宗旨,生活禅的基石就是这八个字。生活禅具体的修行方法,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两句话虽然很抽象,但是,指明了我们在当今时代环境下,如何修学佛法,如何弘扬佛法,如何用佛法的精神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的具体目标。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呢?“觉悟人生”是针对人类的迷失而言,“奉献人生”是针对人类的自私、以我为中心而言。“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与佛教传统的修行次第也是完全能够连接的。传统的修行次第有所谓大乘和小乘,小乘所修的是以出离心为基础的解脱道,大乘所修的是以菩提心、大悲心为基础的菩萨道。解脱道以自觉为主,菩萨道以自觉觉他为主。如果我们把解脱道与菩萨道,都归纳到生活禅这个系统当中,那就是,觉悟人生强调的是解脱道,奉献人生强调的是菩萨道。这样就使生活禅的理念,与传统佛教的修行法门进行了有机的连接。当然,传统的修行法门,与禅宗虽然精神上是一致的,但是表现的方法,进入的步骤,完全是两回事。刚才我们讲到临济禅师的故事,在传统的解脱道与菩萨道的修炼过程中,是不会出现的,你把老师打了三拳那还得了呀?那是犯大规矩。所以,禅宗之禅很奇妙。
中国禅宗从产生到现在,也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一直到今天还有人怀疑禅宗是不是佛教,还有人在质疑这个问题。因为要用传统佛教的眼光来看禅宗,禅宗确实有许多的作略,有许多的做法,是完全带有突破性的,带有创造性的,或者用现代的话说,带有原创性。在一些作略上,已经跳出了印度佛教的那些规矩,也正因为禅宗它的精神它的做法具有原创性,所以,才能在中国蓬勃发展,不但影响到周边的国家,在今天已经影响到了欧美各国。是不是可以这么说,禅在今天欧美的文化环境之下,从某种意义上,它确实起到了震撼欧美文化或者说西方文化基础的那种作用。
我们在修生活禅的过程中,究竟从哪些理念来落实生活禅的修行法门?我想提出以下一点看法:
在生活中,培养专注、清明、绵密的觉受,以信仰、因果、良心、道德为内容,不断优化自身素质,从而落实觉悟人生的宗旨。在生活中,培养以感恩、包容、分享、结缘为内涵的理念,不断和谐自他关系,从而落实奉献人生的要求。觉悟人生,所要做到的是要优化自身素质;奉献人生,所要做到的是和谐自他关系。我们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究竟能够做些什么事?我们要无穷无尽地做这两件事:不断优化自身素质,觉悟人生;不断和谐自他关系,奉献人生。能够主动做的就只有这两件事,其他的事可能都只有被动去做,唯有这两件事可以主动去做。这就跟我第一天在开营式上所讲的那四个字不矛盾。那四个字讲什么呢?感恩结缘。感恩,就是优化自身素质;结缘,就是和谐自他关系。都是一致的。我这些年讲的话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在讲,万变不离其宗。
如果我们把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和解脱道与菩萨道,进行一个连接的话,那就是以解脱道为目标来优化自身素质,以菩萨道为目标来和谐自他关系。以此两道的完美结合,落实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生活禅宗旨。
生活是具体的,直接的,体验的,个体的。禅也是这样,禅是直接的,打一棒你会痛,是直接的。禅在哪里呀?穿衣吃饭。禅在哪里呀?庭前柏树子。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祖师西来意是什么呢?是禅。赵州和尚不像我今天这样浪费一上午的时间,说七道八的。赵州和尚用手一指:“庭前柏树子。”多直接!因为禅没有离开每一个具体的存在,那是禅。赵州和尚讲话风趣,有艺术。当时那些禅师可以说都是艺术大师,否则的话,他们怎么能够进入那个境界里去呀。多优美的故事呀!在我们柏林寺来讲这个公案,特别的亲切,庭前柏树子依然还在,赵州禅风也洋溢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说,在这样一个道场来学习我们净化人生祥和社会的生活禅,最具有感染力、穿透力、诱惑力,“诱惑力”这个词虽然不是很雅,但很有说服力。
听说还有一些营员要当场出考试题目,所以下面有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交流互动。
营员:在我看来,您是一个很好的创业者。比如修复柏林禅寺的时候,所经历的种种,您在创业的过程中有哪些体会呢?
净慧老和尚:我不说假话,我说一句真话,我从来没感觉到我是在创业,没有这个感觉。为什么呢?说要创业了,那就是你主观上想要做一件什么事,那就是一种非常执着的追求,我没有那个心,我是一切随顺因缘而做,可行则行,可止则止,可提起时提起来,可放下时赶快放下。我要举几个例子来说,我的这个心态,比如,各位说我在创业,不是。与其说我是在创业,还不如说我们今天在座的不在座的认同柏林寺,认同赵州和尚,认同虚云老和尚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我在这里,并没把这件事做得非常的好,没做好。比如说,我们开始修山门,供韦驮菩萨,山门修起来的时候,就只有一个山门,韦驮菩萨只有六七十公分高,供在山门上面一个小龛子里面,就好像带有非常临时性的一种做法,而且山门那个地方可以开汽车进出,路是一个斜坡,没有现在这个台子。这就说明,我做事做不到位。后来,云门寺的佛源老和尚来,说你这个山门不行,我说为什么?你这个山门关不住财,所有的人和财都流出去了。经我的师兄这么一指点,后来才把山门不利的因素改变了一下,用一块长石条,做一个门槛。韦驮菩萨供在上面,夏天上供就在太阳底下晒,下雨天上供就在雨里淋。那个时候,现在的大和尚是当家师,我就跟他商量,我说这不行,还是要重新修一下,不修一下总是感到不方便,所以就加了山门后边的韦驮殿。仔细看就可以看得出来,不仔细看以为是一次做起来的,实际上不是,韦驮殿是最后来修的,看起来也不错,天衣无缝。殿修好了,就将韦驮菩萨像请下来,大家感觉韦驮菩萨像太小了,要换一尊大一点的像,我就不同意,坚持不换,这尊韦驮菩萨像在我们柏林寺的修复过程中是做了大贡献的,我们一定不能换了这尊像,还要供着这尊像。所以现在供韦驮菩萨像的龛子很大,像很小,而且底座很高。这些经过都说明我做事情考虑不周到,虽然不在个中人看不出来留下的遗憾,但是我内心很明白,是留下的遗憾。还有禅堂周围的廊子大家以为是一气呵成的,不是。也是搞了两三次,最初做出前面的廊子来,后来又要通往后面,又从问禅寮、方丈室两边又接过来,又修了到万佛楼的廊子,也是一次一次地改,一次一次地来完善。所以说,这就不是一个创业者的胸怀,做事情没有一次做到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还有一个秘密,我从来没有跟人说过,今天,我已经离开这里了,我可以说一下。当时说要来修柏林寺,十分的困难,我怎么想呢?我觉得当时河北信佛教的人很少,这里香火也没有,游客也没有,寺院修那么大,将来怎么养得活呢?我就想,修一个普光明殿,后边修个观音殿,这就可以了,小小的,使赵州和尚的道场,能够保存下来就不错了。没有想到还要往后边修,没有想过。一边做一边又有增上的因缘来成就,在此特别要感激香港旭日集团总经理杨勋先生,他1994年来柏林寺拜佛,那个时候,观音菩萨像就供在现在各位每天晚上普茶的地方。现在那尊观音像供在客堂了,是汉白玉的。原来这尊像就供在普光明殿后面一间很简陋的篷子里,听说那尊像还显了灵。怎么显灵呢?1994年过春节的时候,那尊像的手指会动,这里好几位老居士都看到,又说那个供观音菩萨像的篷子里的磬自己会响起来。对这些灵异事情,我都是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结果是那年四月份,杨勋先生到柏林寺礼佛,他看到观音菩萨像在棚子里供着,他心里好像有些凄凉的样子。他说,观音菩萨在棚子里怎么行呀,要修个观音殿呀,我说正在计划。他说要多少钱呀?那时候,我一开口就说五十万块钱,后来一做,大概用了八九十万才做起来,做了两层楼,上层是藏经阁,下层是观音殿。杨勋先生很圆满地把观音殿做起来,1995年佛诞日开光。整个柏林寺真正的有一个好的形势,是从修好了观音殿开始的。这里是古观音院,修好了观音殿,这里的一切法务活动,人脉、文脉、法脉才真正慢慢地复活起来。所以,观音殿是柏林寺的一个根本道场,根本的坛城在那个地方。观音殿原来那尊观音像现在已经请到客堂里供养了,又把一棵千年古柏塑了一尊观音像,以表示这个道场的根本所在。那是唐朝的一棵柏树。说我是想在这里创业,这是你们的错觉,我是随着因缘一步一步被推到这个地方,没有办法才这样做下来。我是一个很懒的人,不是勤快的人,是没有“野心”的人。随缘做起来,又随缘停下来,这是我的心态。
营员:我听素全法师说,禅宗最根本的精神在于奉献和创造,我对创造不太明白,对我们佛子来说,这个创造可以体现哪些事情上面呢?
净慧老和尚:禅宗这个宗派,在印度没有。虽然现在说释迦牟尼佛灵山拈花,迦叶微笑,作为禅的一个起点,作为禅的传承的一个开端,但是这个宗派在印度仅仅是秘密相传,传了二十八代,没有大的发展,只是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到中国来,又传了六代,到了六祖,禅宗才在中国发展起来,禅宗的一切存在,禅宗的历史,禅宗的修行方法,禅宗的教学方法,可以说都是一个创造,和传统佛教走的不是一条路,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一直是受到传统佛教的排斥、批判,你们因为才学佛,还不懂得这段历史,在座的如果有人看过佛教历史,看过《高僧传》就知道。禅宗走到今天,从来都是走的一条很艰难的路。包括我们今天在这里弘扬生活禅,还是走的一条很艰难的路。
营员:尊敬的老和尚,您好!我的问题是什么是禅商,另外如何做一个禅商?请您开示,谢谢!
净慧老和尚: 这是一个新问题,新课题。有儒商,有没有佛商?你现在又提出一个禅商,从我的意思来说,我既不赞成佛商,更不赞成禅商,所以,你的这个问题,我不能解答。
从佛教的本意,从禅的本意,它是要给我们提供一个什么?它是要提供一个逆向思维,回过头来,不是顺着走,是回过头来,是一个逆向思维,这在佛教教义本身有说法。前天游老师讲“十二因缘”,顺着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是顺生死流转,无明灭则行灭,这是逆生死流转。佛说十二因缘法,是要我们逆观十二因缘。大家没有到柏林寺来以前,至少你们对现在的生活,绝大多数人是肯定的,来到这里以后,是不是有一部分人会对你们现在的生活提出一点质疑呀,提出一点怀疑呢?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提供一个逆向思维。一般认为,我们这个吃喝玩乐的生活很好,佛教的修养,不这样认识,人生本来是苦,吃喝玩乐是苦上加苦,是逆向的。整个社会对佛教的需求是什么?还是希望佛教能够给社会提供另外一个思考方式,审视的方式,所以说,直接来提佛商、禅商不是很妥当的。
信佛的人要不要做生意呢?可以做,怎么做呢?要不要发财呢,要发财,怎么发财呢?我有一本《做人的佛法》是讲解《善生经》的。《善生经》告诉我们要如法求财有两个法,一个是佛法,从佛法来讲不要损人利己;还有一个法,是国法,不要偷税漏税,要有社会责任心,要能够对国家有贡献,就要纳税。这是佛教告诉我们怎么样做生意,怎么样来发财,做生意要有智慧,发财更要有智慧。我这个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就是发财的理论。
营员:什么叫“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净慧老和尚:我劝你把这二八一十六个字,多观照、多体会,自己明白了,比别人告诉你的更亲切。
营员:佛教主张要戒贪嗔痴,但是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作品是由画痴、书痴、情痴所成就的,因为有这种痴才会有中国历史上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局面,这个问题从佛教的角度如何理解?我举个例子,比如梁祝的故事到底是一个贪图执着,不随遇而安的反面教材呢,还是一个非常动人的爱情故事?第二个问题是,孔子说过一句话“食色性也”,用禅宗所说的“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为什么对色有戒之大防?谢谢!
净慧老和尚: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是说我们要有清净的三业;息灭贪嗔痴,是说我们在有清净三业的前提下,不要损人利己。不要只讲后面那句话,这两句话要同时讲——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就是要成就清净的事业,息灭贪嗔痴,就是要我们在成就事业的同时,消除烦恼,这有多积极。所以,在勤修戒定慧的当中,诗僧可以当,画僧可以当,禅师可以当,法师可以当,企业家可以当……国家主席也可以当,政府的部长也可以当。因为佛教是成就一切的,不是破坏一切的;佛陀是教我们过清净的生活,是教我们过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生活。
讲到食色性也,我也讲过好几次。人类有千件事万件事,社会有千件事万件事,人生有千件事万件事,最终就这两件事,首先要吃饭,我们的肉体要生存下去。然后,人类的生命要延续下去,那就必须有男女之间正常的结合。从古到今,所有的学问都是围绕这两个字在做,佛陀也是围绕这两个字来说法,佛教从出家人来讲,是超然于食色这个具体的生活环境之上,指导所有信佛的人,好好地来面对这两件事。
营员:我想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之前,我先表达自己的感情,我通过这一段活动,收获了很多,明白了很多,向老和尚、大和尚表示感谢!听说柏林禅寺的舍利塔,在四月初八的晚上会发光,不知是真是假,请您证实一下。
净慧老和尚:《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阿弥陀佛!
《十六届:关于生活禅(净慧法师)》全文阅读结束。